1989年, 第7卷, 第8904期 刊出日期:1989-04-10
  

  • 全选
    |
    人口
  • 蔡文眉
    . 1989, 7(8904):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这一期里集中编发的几篇关于人口研究的文章,都是作者根据其本人在本刊编辑部于3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文的。文章中提出的控制我国人口,加强计划生育的不同方案和措施都是在广泛的实际调查和长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求实性和科学性。这一组文章就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计划生育,以及目前人口趋势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作了深一层次的学术性探讨。我们发表这些文章,意在为解决我国久困不解而又强攻不下的人口难局贡献一些突破性的创见和方案,以期引起国家决策部门的关注。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都强调了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加强我国人口政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针对当前人口政策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人口政策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的曲折和失误,一个根本性的教训在于急功近利。而决策上的失误又往往要在若干年后才显现出灾难性的后果。当恶果发现时,已经是难以纠正,甚至是无可挽回了。这一点在人口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 赵旋
    . 1989, 7(8904):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掌握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以来的生育节育水平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以便研究生育现象的自然规律,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形势下日益增长的流动人口的生育状况,深入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形势,评估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科学管理,推动计划生育工作,1988年中国进行了一次以生育节育为主要内容的抽样调查。这次调查的标准时点为1988年7月1日0时。本次调查全国实际调查216万人,平均抽样比为1.98‰。各省抽样比不等,在0.9‰至17.4‰之间,省级样本规模在3.6万至9.3万之间,平均7.2万人。本次调查的样本单位是居民小组、村民小组和同级集体户。
  • 郭大平
    . 1989, 7(8904):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农村人口的现状基数大,增长过快。目前中国总人口已超过11亿,其中80%是农村人口。自1980年以来,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2.47,其中城市为1.33,县属乡达到2.84,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高出城市妇女一倍多。1962~1975年第二次人口高峰期间出生的3.6亿人正陆续进入婚育期。近几年来每年出生人数都超过2000万,其中2/5为多胎,2/5为计划外二胎。实际上,城市妇女大多数只生一个孩子,广大农村绝大多数妇女生了第二个孩子,相当多的人生了第三个,还有部分人生四个以上。由此看来,人口问题主要是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如果保持目前的生育水平,即总和生育率2.47,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2100年人口将达21亿多,且不会出现峰值人口,人口将一直增长下去。
  • 史希来
    . 1989, 7(8904):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人口老化问题、城乡人口总和生育率的显著差异所带来的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等方面,对现行人口政策与“1.90方案”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和选择,我们用三种方案对我国人口未来六十年内的发展进行了预测。预测使用的年龄结构数据是根据1987年全国1%抽样调查的结果;生育模式、死亡率数据是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总和生育率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案。其根据是1988年全国1‰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的结果。首先,分城市、农村(乡、镇)两部分,从1988年总和生育率水平开始过渡到1990年,达到80年代平均总和生育率水平。然后从1990年开始按以下三种方案预测。
  • 周孝正
    . 1989, 7(8904):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大陆人口在今年4月已达11亿。根据我国最近进行的一次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结果(出生率23.29‰,死亡率7.23‰,自然增长率16.06‰)进行简单外推,中国大陆人口1994年将超过12亿,1999年将超过13亿,到2000年将达13.3亿。中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数量增长还不是最关键的。以从黑龙江省爱辉县到云南省腾冲县的直线为界,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东南部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2.9%,而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4.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2人。日本全国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325人。我国台湾省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559人。由此可见,和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相比人口数量还不是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隐藏在数量背后的更为关键的是人口素质问题。
  • 李强
    . 1989, 7(8904):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口老化是个世界性问题。1950年,全世界只有15个国家属于老年型人口,到1982年,老年型人口国家已超过50个。全世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1950年为2.1亿,1975年为3.5亿,2000年将达5.9亿,2025年将达11亿。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比总人口增长速度高出两倍。相比之下,中国所面临的人口老化危机更为严重。中国人口老化的原因、现状与趋势一般说来,人口老化无非是三种原因造成的,而这三种原因目前在我国均表现得比较突出。首先是平均寿命的延长,即所谓因人口金字塔顶端扩大而造成的老化。据调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根据现有材料,1935年南京市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34岁,此后因战乱,确切数字已很难查找了。
  • 李小平
    . 1989, 7(8904):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在农村,超计划生育情况仍很普遍。由于农村家庭成为生产单位,需要保持劳动力的供给,又由于农村的养老主要靠家庭,农民自然坚持要生儿子和多生儿子。这就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近几年来,由于生产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农村基层单位更难以实行计划生育监督。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根据计生委公布的数字,1987年全国出生婴儿2200万,出生率为21‰。从1989年到1994年六年间,我国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21~29岁)的妇女达一亿左右。
  • 科研
  • 顾淑林
    . 1989, 7(8904): 2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三分类定义已成为我国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的主要依据,但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种种困难本文的目的,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研究活动三分类定义提出质疑和讨论。促使我关心这组定义进而提出疑问的,首先是中国的实践。最近几年,中国科学技术界有两件大事,一是全国科学技术普查,这是建国以来的首次,从此我国科学技术统计工作建立了国际通用的规范;二是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这两件大事都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性质分类密切相关。1986年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已成为我国科技统计的主要依据。
  • 科技动态
  • 朱世南
    . 1989, 7(8904): 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刊讯〉据美国,《选萃》杂志报道,患病的树木可发出悲痛的“哭泣”声。美国农业部森林管理署的研究人员将传感器安到树干上,对面临干旱威胁的树木进行监测,并清楚地“听”到了树木的呼叫声。研究表明,大多数处于干旱状态的树木均可发出50~500千赫的声音(人耳只能辩别20千赫以下)。红橡树、红枫、白松及桦树均可在树表以振动方式发出不同的轻微响声。当把记录的声音放慢时,听起来非常像鸟叫。
  • 农业
  • 牛若峰
    . 1989, 7(8904): 3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与制造业相比,农业是一个发展缓慢和稳定性较差的部门,除了受土地、气候、生物机理的制约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人类行为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农业波动不能不通过历史的长过程来考察人类行为因素的作用,从而揭示农业波动的规律性,找出根源,指出出路。
  • 本刊
    . 1989, 7(8904):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台湾出版的《台湾经济研究》月刊1988年10月刊载署名文章《论当前农业政策的定位》,讨论了台湾农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文章作者是台湾中兴大学合作经济学系副教授。特将该文整理报道,供读者参考。
  • 资源
  • 王先进
    . 1989, 7(8904):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马克思)。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耕地是土地的精华。人类消费的大部分和95%以上的蛋白质取自土地,其中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来自耕地提供的粮食。因此,一个国家人均耕地数量和质量及其所提供的物质的数量和质量,是该国民族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我国耕地现状及发展趋势人口多,土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数字,1949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4.68亿亩。建国初期,我国开荒造田面积超过基本建设占地面积,耕地逐年增加。
  • 交通
  • 荣朝和
    . 1989, 7(8904):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对运输政策的需要美国也许是世界上流动性最大的国家。80年代中,美国各种运输方式每年完成的城市间旅客周转量超过25000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超过35000亿吨公里;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的城市间旅行距离是1.2万公里;各种运输工具平均每年为每个人把16吨多各种货物运送约1000公里。美国每年用于支付客货运费的钱,相当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5以上,就是说,人们消费的每一美元中,至少有20美分是花在交通运输上。美国运输业的汽油消耗量差不多是全国总消耗量的60%。另外,1/10以上的劳动力直接受雇于运输业或与运输业直接有关的行业。
  • 科学
  • 孙湘
    . 1989, 7(8904):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孙湘同志应本刊之约,根据1986年美国科学院出版的《跨越90年代的物理学》一书中《等离子体和流体物理学》分册的内容撰写的。
  • 科技动态
  • 一丁
    . 1989, 7(8904): 5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1989年1月报道,美国能源部宣布准备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以南40公里处建造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超导超级对撞机。两年前当里根政府最终批准建造时,超级对撞机工程似乎得到广泛的支持。对撞机加速器管道周长达85公里,足以将纽约城的大部分包围在内。加速器可以使质子以40×10~(12)电子伏特的总能量相撞。此能量是目前使用的世界最大加速器——费米国家加速器试验室的Tevatron所能达到的能量的20倍。
  • 科学
  • 王亚辉
    . 1989, 7(8904):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学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现代自然科学主要划分为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门类。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及其本质,又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近30年多来,生物学的理论成就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是20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发现,揭示了生物的遗传、发育和进化的内在联系。此外,还发现了遗传密码的编码机理。通过比较研究,证实了所有生物,从细菌到人,遗传密码都是通用的,从而证明了所有生物在分子进化上的共同起源。
  • 医学
  • 黎春元;曹庆淑;朱丽霞;黄坤厚
    . 1989, 7(8904):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灸学是中国医药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向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为什么小小的银针扎在穴位上,即可对机体的功能产生全身性的调整作用,从而维持机体相对的动态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呢?十多年来,我们研究所在中西医相结合,多学科协作的基础上,采用了生理、生化、解剖、组化、免疫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针刺镇痛、抗休克、针刺治疗心血管疾患及疟疾等方面入手对针刺治病过程中的调整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基本规律。
  • 论坛
  • 王竞
    . 1989, 7(8904):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问题成了许多人探讨的重要内容。《科技导报》1989年第3期发表的《试谈五四精神与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一文,也谈到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问题。笔者完全赞同每个知识分子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否定错误,坚持正义,直面人生,开创未来的观点。但对知识分子“形成一种群体的独立力量和品格”等提法(或理论)则不敢苟同。因为,知识分子个体和群体的属性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在社会变革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常常起着先锋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必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会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不可能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与品格”,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论点。《试谈五四精神与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一文说:“在五四传统中,最耀眼的闪光点之一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气质”。
  • 科技动态
  • 孙荣科
    . 1989, 7(8904): 6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刊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至今已近三年。苏联科学院出版的《苏联科学》杂志今年第一期刊载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燃料能源委员会主席、消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果委员会主席波·约·舍尔比那题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教训与结论》的长文。文章摘要如下: 加速发展原子能发电是苏联能源规划的基本组成部分。从1990年开始,苏联欧洲部分对电力需求的增加部分,将全靠原子能电站供应。规划还规定了大大扩充利用核能电站的热量作为集中供热的热源,包括生活供热和工业供热。发展核能头等重要的问题是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详细而深入地研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原因、环境污染以及后果的消除具有深远的意义。
  • 刘先曙
    . 1989, 7(8904):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奥内斯(Onnes)1911年首次发现超导现象以来,各国的科学家对超导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传统的超导材料临界温度太低,只能在液氦温度下工作,因此70多年来直未能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自1987年发现临界温度达90K的氧化物超导体后,超导体已能在液氮温度下工作,从而使超导技术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乐观局面。尽管如此,由于高温超导体大多非常脆,要制成大批量的各种形状的零件,或制成各种带材、丝材或薄膜,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此对其近期的商业应用前景还不能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