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现代新技术、新装备优势,依托互联网、5G、新媒体等先进手段,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算法,融合智能传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提升社会系统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
2025年3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华大集团在《Cell》同步发表4篇封面研究论文,系统揭示深渊极端环境下生命协同演化规律,并完成全球首个深渊生态系统全景图绘制。这项基于“溟渊计划”的突破性成果,标志着中国深海生命科学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国际领跑”的跨越。
直接电解海水可在无淡水消耗下制备绿氢,被视为清洁能源的“终极方案”,但因海水中高浓度氯离子引发的电极腐蚀、析氯副反应,制约了其商业化。2025年3月5日,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周道金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刘彬团队在《Nature》发文,提出“动态析氢-钝化循环”机制,实现碱性海水的超长稳定间歇电解。团队设计的NiCoP-Cr2O3纳米阵列电极在波动电流下(模拟风电启停)运行10000 h后,电压衰减速率低至0.5% khr-1(每千小时变化率),远超工业基准(常规电极通常低于1000 h)。
植物细菌性病害每年导致全球农作物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而传统铜制剂和抗生素因耐药性、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大规模应用。2025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团队联合北京大学雷晓光团队,鉴别出一种全新植物抗病代谢物——芥酸酰胺,为绿色生物农药开辟了新方向。该成果发表于《Science》。
镉是剧毒重金属,但凭借其量子点(如硒化镉、碲化镉)卓越的光学特性,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显示领域“横行”。2025年3月5日,上海大学杨绪勇、张建华团队与吉林大学张佳旗团队、TCL集团工业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在《Nature》发表研究论文称,用锌替代镉,开发出了环保型纯蓝光QLED。该技术突破性地实现了24.7%的外量子效率、17 nm窄光谱发射及3万h寿命(100 cd/m2亮度下),性能首次超越传统含镉蓝光QLED,为量子点显示的绿色转型奠定基础。
2025年2月24日,国际数学界迎来一项里程碑式突破:34岁的中国数学家王虹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书亚·扎尔(Joshua Zahl)合作,在预印本平台arXiv提交了一篇长达127页的论文,称证明了三维挂谷猜想(Kakeya Conjecture)。这一成果被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评价为“几何测度论领域的惊人进展”,并引发全球数学界震动。若通过同行评审,该成果将填补几何测度论领域百年空白,并为调和分析、数论等学科提供新工具。
2025年3月5日,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宣布,将2024年图灵奖(Turing Award)授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Andrew G.Barto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Richard S.Sutton,以表彰他们对强化学习理论框架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图灵奖被誉为“计算界诺贝尔奖”,由谷歌公司提供百万美元奖金支持。谷歌高级副总裁Jeff Dean强调,这一贡献直接实现了图灵“机器经验学习”的构想,其算法已成为自动驾驶、芯片设计等领域的技术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