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17卷, 第9911期 刊出日期:1999-11-10
  

  • 全选
    |
    探索
  • 张声闳;陈静;李佩斌
    . 1999, 17(9911):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10年来,经络研究取得较明显的进展,14条经脉线的客观性,似已不再置疑;经络的三维定位问题,许多讨论已倾向于认为是在人体的间隙维系统之中;祝总骧等的实验观察,与间隙维定位之说甚相一致。经络的物质属性及整体调节功能已势在必索。本文旨在从非线性科学自组织理论入手,对经络的物质属性及生理功能做出探讨性阐述。一、《分形论》与《相似学》是席卷很多学科的学术思潮被公认的,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英国史蒂芬·霍金教授曾说:如果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而且不用方程式来解释制约宇宙定律方面的基本观念,他会同别人一样感到兴奋和赞叹。
  • 陈进生
    . 1999, 17(9911):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经络理论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理论,对治病健身起着指导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这一重要理论,相传已有2000多年,但至今仍是生命科学之谜;然而广大科学工作者经数十年努力,已为揭开经络之谜奠定了基础。取得的成果归纳如下:(1)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2)用皮肤电、声学法等生理物理方法,明确肯定了经络的位置与古籍所标一致;(3)经络非神经,也非淋巴和血管系统,是一个独立系统,但它与上述系统有密切联系;(4)经络线上存在着电、热、声、光的生物物理特异性;(5)实验方法已证明经络与脏腑的关系;(6)经络的循经感传作用可被压力、降温所阻滞;(7)经络存在的组织形态迄今没有发现。
  • 张人骥
    . 1999, 17(9911):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经络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命题[1]渊远流长。中医在实施针刺治疗中发现,当医针刺入体表,可引起人脑觉察到一种跨体节、双向部位循行成线的感觉,现称为经络通路现象。几千年来,对经络通路现象的口述、记载、绘图在中国流传,并根据针刺治疗效果,总结经验形成中医经络学说。根据目前已发现的证据,在四川绵阳西汉墓中发掘出标有经脉的黑色重漆木质人型,据考查此墓时代约在公元前179~141西汉年间[2]。表明2000年前中医已将人脑感受的线形表象描绘到立体模型上。直到公元1027年北宋天圣五年铸成标定经络通路现象的铜人实体模型,从而才将经络通路按“同身寸”量度确立在人体坐标系中。
  • 张友时;李瑞午
    . 1999, 17(9911):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经络在中医学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被认为是人、生物体的生理功能、病理过程和药物归经的主宰。《黄帝内经》中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等记载。经络的分布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网络全身,无处不在,无所不通。经络的基本作用是联络、调节和营养。但经络的现代医学生物学基础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于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和指导临床用药很重要,而且为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新领域。
  • 教育
  • 许金熀
    . 1999, 17(9911):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有一个非常有趣且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现象:在全国12亿多人口中,能说出5名当今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姓名的,人数之众可能会以亿计;而能说出5位现任大学正校长姓名的,人数之寡可能以千计足矣。两者相较,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相差十万八千里。中国人素来望子成龙,渴望子女入大学深造的,对国内的大学耳熟能详。照道理,爱屋及乌,对这些大学校长的姓名不说是如雷贯耳,起码也应该相当响亮,让人肃然起敬才是。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在“科教兴国”口号如此深入人心的今天,在教育名义上摆在战略发展优先地位的今天,大学校长的声名何以衰微到如此程度?不免让人心忧!
  • 肖绍清
    . 1999, 17(9911):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为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一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二者并称为教育建设的“两基”,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对这利国利民的盛事,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很自然,建国以来的一连串“政治思想”运动使本不丰富的教育资源几近消失殆尽,从“十年浩劫”中疲惫走出的广大人民,深感教育受伤之重和教育危机之深,他们真心期望我们的人民教育健康成长。而现在,我们已经下定决心,要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努力,力治教育创伤,振兴人民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好教育应做的事。
  • 李建求
    . 1999, 17(9911):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中高级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缩短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是要加快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步伐。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只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以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作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形式。到199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达53个,连同各省市批准的高新区、大学科技工业园和民营科技工业园,总计已超过150个。全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 科研管理
  • 李正风;曾国屏
    . 1999, 17(9911):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80年代末以来,国家创新系统与知识经济同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绝不是偶然的。分析国家创新系统和知识经济的内涵,有助于深化对两者之间内在关联的认识。一、国家创新系统的3要素: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弗里曼(Freeman)把国家创新系统看作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和相互作用激发、引入、改变和扩散着新技术。”[1]朗德沃尔(Lundvall)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意味着“在生产、扩散和利用经济有效的新知识上相互作用的要素和关系……它们处于一个国家之内或根植于一个国家之中。”
  • 孙悦
    . 1999, 17(9911):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科学活动中,政府和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应该选择哪些领域或项目,并形成何种相应的资源分配方案和资助政策。因此,学科布局评价与确定是所有科学决策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科布局概念的理解大概有如下两种:第一种理解是按照传统学科分类,学科布局就是那些具有相当研究基础和条件,对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支持作用相对大的学科。第二种认为科学的学科布局不是单一的分支学科或领域,而是针对某一特大的科学和社会需要而提出的问题。
  • 李力
    . 1999, 17(9911):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间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交往中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法律体系,我国也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并参加了几个国际公约组织。在这种内外大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成为高校参与科技竞争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掌握情况,民盟安徽省委组织力量对地处安徽的11所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并对高等院校各类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一、调查方法及内容调查方法:主要为计算机检索、抽样问卷调查及个别走访。
  • 农业
  • 李录堂
    . 1999, 17(9911):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当前我国农村微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竞争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当前农村管理中的竞争激励机制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中作为农业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载体———农户及其综合经济竞争实力已发生明显分化,农村出现了具有不同经济地位和利益特点的农户阶层,原来相对重合的收入、地位、声望三个社会序列发生了分离,这种分化和分离使不同层次和种类的农户在管理激励方面产生了不同的需求,但大多数乡村未能建立起与这种分化相适应的分类管理激励机制。
  • 王克林
    . 1999, 17(9911):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发端于50年代,传统农业从那时开始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过渡。在60和70年代,相关投入主要表现在化肥用量的增长,播种面积、灌溉面积的扩大,劳动力和土地的集约经营等;农业科技进步表现在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技术创新,包括培养了一系列新品种、研究推广许多有效的栽培技术等。但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日益严重的人口超重负荷、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以及可投入资源尤其是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特别是随着制度创新推进农业发展的潜力的基本释放,再加之一些主要农产品与国际价格相比已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的主要动力。
  • 刘爱民;封志明
    . 1999, 17(9911):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其实质是当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应用。作为最古老的产业,农业在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后,从本世纪初开始进入工业化农业(石油农业或机械化农业)阶段。从美国1910年开始使用拖拉机开始,经过约半个世纪,在欧美便广泛使用;与此同时,以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品为代表的化学革命和以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灌溉为代表的绿色革命实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革命。各国根据其不同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形式。
  • 工业
  • 杨天正
    . 1999, 17(9911): 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2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经过努力奋斗,成功地开创出一条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之路。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重大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不断涌现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出口—引进—创新—再出口”的良性循环,大大地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1.我国造船产量从1994年至1998年已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三;同期,我国船舶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定并有所增长,达5~6%。2.我国船舶市场不断拓展,已广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
  • 经济
  • 张文松
    . 1999, 17(9911): 4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扩散)和消费(应用)。按上述分类标准,它是以生产方法为标准而划分的一种经济社会形态,是信息时代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当前发达国家也只是处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初级阶段。按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产业化水平,只是处于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彻底完成工业化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我国离知识经济社会更是相去甚远。
  • 纪昀
    . 1999, 17(9911):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展望21世纪,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衡量一国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同时技术和创新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近几年来,在我国不断涌现出的高新技术企业证明了这一点。鉴于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未来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竞争策略就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品特性及其市场竞争中的特殊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竞争策略建议。一、高新技术产品的特性高新技术产品富于科技含量,大多属于创新型产品,其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中研究与开发成本(R&DCost)占有较大的比重。
  • 资源环境
  • 陈昌礼
    . 1999, 17(9911):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今年4月3~4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连续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影响到北京。据内蒙古气象局报告,这次沙尘暴以内蒙古伊克昭盟的达拉特旗风力最大,达到10级。这次沙尘暴来源于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回忆1998年,4月15~16日甘肃河西走廊出现8~9级大风及沙尘暴,能见度兰州和银川为5米,沙尘暴波及华东各省。90年代以来西北沙尘暴频频发生,其中以1993年5月5日一次黑风暴最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元人民币。连年频发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建国40多年来,国家在植树造林绿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速度远远大于治理速度。
  • 姜彦福;雷家骕;傅晨阳
    . 1999, 17(9911):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石油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我国作为石油生产大国和石油消费大国,进入90年代以来,原油产量逐步提高。然而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远大于生产的增长速度。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我国石油安全的现状和趋势1.我国的石油供给现状(1)进入90年代后,我国石油产量一直处于低速平稳缓慢增长状态,石油供给已出现净进口局面。建国40多年来,全国原油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2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1.57亿吨,跨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石油与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由1953年的1.3%提高到1996年的19.1%。
  • 科技动态
  • 刘先曙
    . 1999, 17(9911): 6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据英《新科学家》1999年5月22日报道:最近美国麻省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塑料,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在空难中存活下来。通常,在空难中坠落的飞机内,遇险者顶多只有1分钟左右的时间有机会从坠落后燃烧的飞机上逃离出来,但因为有了这种灵巧塑料制造的机身,遇难者可能有10分钟的逃生时间。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资料,在坠毁的飞机中,有40%的人是在坠落后接着发生的火灾中死亡的。如果飞机的许多易燃塑料零件改用阻燃的聚合物制造,旅客就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安全离开飞机。
  • 资源环境
  • 杨陆武;万斌
    . 1999, 17(9911):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煤层气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气体,是一种非常优质的能源资源,也是一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温室气体。由于它经常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造成瓦斯事故,故通常被集中排放到大气中。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产煤国和煤炭消费国,严重失衡的能源结构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煤层甲烷排放国和第二大CO排放国,而且大量燃煤产生的其他污染气体如SO、NO、烟尘等极大地污染了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研究表明,自工业革命前以来的200多年,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CH、CO和NO等温室气体的大气含量分别增加了145%、30%和15%,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地表增暖和和海平面上升。自19世纪末的100年中,全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