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33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15-10-28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15, 33(20):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先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全中国人的光荣和骄傲。为及时表达科技界的心声,10月8日,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 
        适逢这一喜事,为进一步挖掘科学历史、总结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宣传中国科学家的成就,《科技导报》2015年第20期出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特刊。
  • 特别栏目
  • 科技导报. 2015, 33(20):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科技导报. 2015, 33(20):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科技导报. 2015, 33(20):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卷首语
  • 尚勇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0月5日,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大喜事。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此十分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并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屠呦呦先生学习。10月5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委托我专程前往屠先生家,对屠先生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热烈祝贺,并代为致以诚挚的敬意。
  • 本刊专稿
  • 王丽娜
    科技导报. 2015, 33(20): 9-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等3位科学家。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为了及时表达科技界的心声,10月8日,中国科协主办了“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中国科技界的领导与著名科学家20余人与会祝贺。《科技导报》力求真实、全面地记录此次座谈会,将各位领导和科学家的发言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 诺奖成果解读
  • 曾庆平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解读2015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契机,重点介绍了获奖者之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的科学贡献。通过切入相关研究动态与进展,初步揭示了青蒿素抗疟及疟原虫耐药的分子机理。从描述青蒿素天然合成规律到青蒿素人工合成现状,前瞻性地展望了青蒿素研究的未来,强调了青蒿素获奖给后人带来的启示。
  • 科学人物
  • 李娜
    科技导报. 2015, 33(20):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严格来说,屠呦呦并不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2009 年,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物理学家高锟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因高锟拥有香港居民身份以及英、美双重国籍,加之内地民众对其并不熟悉,因此他的获奖并没有在国内掀起巨浪,也丝毫没有缓解中国人的“诺贝尔奖焦虑症”。
  • 访谈
  •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5, 33(20):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72年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在黄花蒿中提取得到了抗疟疾有效物质——青蒿素,这大大推动了中国抗疟疾研究工作。1974年10月底,全国“523”办公室将一项艰巨的任务交到了李国桥手中,委托他开始进行青蒿素抗疟疾临床试验研究。其实早在这之前的8 年(1967—1974年)李国桥已经开始进行抗疟试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当时他所在的研究组被称为脑型疟抢救组。1967—1970 年,他主要研究方向是针灸疗法治疗疟疾的效果;1971—1974 年,李国桥的研究工作转变为抢救脑型疟患者。
  • 院士论坛
  • 李连达, 李贻奎
    科技导报. 2015, 33(20):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制工作中的杰出成就,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基础上,从千百个复方、单方、古方、验方中,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手段发现、研制的现代中药。青蒿素是具有化学药特点的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成果。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将比翼双飞。青蒿素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是成功的示范。
  • 方欣, 卢山, 于宗霞, 陈晓亚
    科技导报. 2015, 33(20):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20 世纪70 年代中国科学家从传统药用植物黄花蒿中分离出青蒿素以来,其作为最有效的抗疟药物受到全世界高度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的发展,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逐步得到阐明,大多数代谢步骤的酶基因和部分调控机制得到鉴定。与此同时,利用转基因技术促进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合成与积累,以及在微生物中重建代谢通路以实现青蒿素的半合成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介绍在青蒿素代谢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
  • 专题论文
  •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5, 33(20): 3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72 年,中国科研人员从黄花蒿中成功提取了抗疟疾有效成分青蒿素,使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本文从青蒿素的提取方法、药理学特性、药代动力学3 方面综述青蒿素的研究进展。
  • 张楠, 任安波
    科技导报. 2015, 33(20):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青蒿素研究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等,考察了青蒿素发现的内外动力。研究表明:问题链是科学研究的持续性内在动力,科学问题的否定答案是肯定答案的内在助力,军事、文化和体制是科学研究的社会推力,传统科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科学资源。
  • 田恬
    科技导报. 2015, 33(20): 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作为药品,是一种典型的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天然产物。人类使用植物治疗疾病的历史非常悠久,天然产物已成为发现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或重要先导化合物的主要源泉。综述了历史上和近年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并发展而来的一些药物,并对植物资源的利用进行了展望。
  • 史双青, 王微, 吴晓丽
    科技导报. 2015, 33(20): 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 的数据,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外疟疾治疗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重要期刊分布、重要作者分布、区域及国家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Pajek 对疟疾治疗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网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疟疾治疗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疟疾治疗相关研究的宏观概况。
  • 王微, 史双青, 吴晓丽, 张巍巍
    科技导报. 2015, 33(20): 6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 的数据,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外青蒿素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重要期刊分布、重要作者分布、重要研究机构分布、区域及国家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Pajek 对青蒿素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网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文献计量和调研方法对关键词及主题分析,以期揭示青蒿素研究的基本情况,梳理青蒿素研究的基本脉络。
  • 陈广仁, 刘志远, 王媛媛, 傅雪
    科技导报. 2015, 33(20): 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梳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发展,简介了诺贝尔奖的设立、评选,统计、分析了1901—2015 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国别、性别分布情况。
  • 贺飞, 马信, 张端鸿
    科技导报. 2015, 33(20):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诺贝尔科学家得主的年龄和创造力关系,探讨了科学家一般是在什么年龄产生其诺奖重大突破的、科学家的科学创造力高峰在不同学科是否存在差别、不同学科的科学创造力高峰是如何随时间演化的等3 个问题,讨论了影响科学家科学创造力高峰的主要因素。
  • 刘小鹏, 贺飞
    科技导报. 2015, 33(20):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诺贝尔奖得主在理论发现、技术突破和创新发明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通过科学共同体的引用,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文献计量学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分析诺贝尔奖得主的论文及其引用情况,总结出了各种特征的知识传播曲线,但并不能以此为依据来预测诺贝尔奖。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并不突出,成果也主要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但其作为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对于医疗健康工作的影响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
  • 陈广仁, 田恬
    科技导报. 2015, 33(20): 7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医学相关领域国际、中国大陆重要科学奖项的设立、评选、颁发等情况。按首次颁奖的时间先后排序,国际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有布坎南奖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卫生组织奖、拉斯克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克洛斯纪念奖、沃尔夫医学奖、葛兰素史克奖、泰勒国际医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奖、华伦·阿尔波特奖、海内肯医学奖、齐尔希奖、伯奇纳尔临床研究杰出成就纪念奖、庆应义塾医学科学奖、阿尔伯尼医学中心奖、邵逸夫奖、阿尔伯特·萨宾金质奖章等;中国大陆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有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吴阶平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等。
  • 科技纵横
  • 张成岗
    科技导报. 2015, 33(20):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 年国庆节期间,令中国科技界最为激动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她在青蒿素研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特效药物,在世界上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屠呦呦获奖可谓是名符其实、众望所归,也为中国科学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意味着中国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即将步入一个新阶段。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在学习和纪念屠呦呦进行青蒿素药物研发的丰功伟绩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启示。
  • 张楠
    科技导报. 2015, 33(20): 9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后,中国举国上下特别振奋,从科技界、学术界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不同团队、个人,纷纷认为从传统医药宝库中开发新药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目标,并且认为有可能从中再获大奖。然而,如果认真审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进程,结论可能不尽然。本文结合科学史上棉酚、常山、麻黄等案例,谈一点个人看法,希冀能对中医药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 臧强, 张宇, 白欣
    科技导报. 2015, 33(20): 9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1年9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将临床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其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突出贡献。Strauss在介绍屠呦呦获拉斯克奖事迹时曾概括评述:“她首创了造福千万人的抗疟治疗的新探索,今后还会长久有益于人类社会。她应用现代科技并严格汲取中医师5000年提供的经验,对21世纪做出了卓越贡献。”[1]获得该奖,令人对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拭目以待。时隔3载,不负众望,屠呦呦终于摘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 段伟文
    科技导报. 2015, 33(20): 96-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颁奖词强调,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在翻阅大量医书的基础上,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屠呦呦,实际上也是对参与“523 任务”的全体科研人员在寻找抗疟新药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成果的肯定。从4年前的拉斯克奖到2015年的诺贝尔奖,诸多有关青蒿素发现的历史秘辛不乏广泛深入的报道,使我们可以从细节中一窥科学发现之艰难;同时,其中所涉及的复杂的协作关系特别是优先权之争,更使这一重大集体创新的真实过程得以充分展现。毋庸置疑,青蒿素的发现已成为中国科学发现与创新的经典案例,但如果想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具有恒久价值的内涵,对其历史的回顾,既要追溯细节,又必须超越回忆中模糊的具体。鉴于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方法,从方法论层面反思这一过程将给我们带来诸多有益的启迪。
  • 任安波
    科技导报. 2015, 33(20): 98-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从青蒿素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得到公认以来,国内学界内外对于这项成就应当归功于个人还是集体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一说归功于集体,一说归功于个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看问题,就会跳出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范式,对青蒿素的研究主体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 严晋跃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0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中国人多年来有强烈的诺贝尔奖情结,屠呦呦的获奖终于让国人松了口气。作为常年生活在瑞典的人,我也想谈谈我的诺贝尔奖“情结”和认识。
  • 王鸿生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0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 年10 月5 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此,中国科研院所、机构的负责人先后表示祝贺,新闻界也纷纷采访报道,这股不大不小的热潮也许会令人以为此乃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平心而论,这件事对屠呦呦女士本人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喜事,就其对科学的贡献确实配得上诺贝尔奖,所以此事只算是实至名归,并不是喜从天降。国内行政机构和新闻界人士的热情,其实也是一种职业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则大谬不然。因为诺贝尔科学奖充其量只是承认了这项科学成果。
  • 刘孝廷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04-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国内引发的热议开始渐次消退。似乎人们就此能言说的也都基本说尽了。如果做一册汇编,大概可以叫《中国诺贝尔科学奖现象总汇》了。从其中不难看到,对那些以往热炒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来说,快慰中会多少有些不满足,因为屠呦呦既不是他们关注的人士,她的研究也不是他们热衷的领域;而另一些做本土性、地方性研究的人士又认为,屠呦呦的获奖恰恰证明本土的才是世界的,特别是许多人把这看作是中医的一次凯旋。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借屠呦呦获奖的事说自己的话,可谓千人千面、莫衷一是。就此而言,诺贝尔奖委员会负责官员的解说,因为没有太多浮泛的寄托和演绎,似乎更加中肯和实在。因为获奖就是获奖,无关看客的意愿。
  • 徐治立, 樊姗姗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06-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诺贝尔奖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直到2015年10月5日,中国本土科学家才第一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 王丽娜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08-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 年10 月5 日,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斯德哥尔摩揭晓,授予中国医学家屠呦呦、爱尔兰医学家William C. Campbell 和日本科学家Satoshi ōmura。至此,在诺贝尔奖长达115周年的历史中,中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中实现了零的突破。
  • 陈安, 薛艺君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1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精神是什么?“两弹一星”的艰苦奋斗精神,亦或载人航天的自强不息精神?人们在一个规范的领域讨论着,直到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触动了科学精神的“神经”。当下,屠呦呦获奖成为媒体、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百度搜索“屠呦呦”,结果达1230000 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前一次颁给药物研发领域要追溯到1988 年,而且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更是值得庆贺。因此,当下更应着手的不是争论而在未来:中国实现诺贝尔科学奖的突破,应是中国科学走出去的开始,这一良好势头不能在非理性讨论下夭折。触动科学精神的“神经”寻求理性的科学态度,我们需要诚实、冷静、客观的洞察力。
  • 高振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1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一定程度上让中国科技工作者找到了一些本应有的科学自信。面对这么大的一件事,请让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们稍稍离开实验室一会儿,想一想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什么启示。
  • 刘娜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13-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即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一个性别研究领域的工作者,笔者关注更多的是屠呦呦作为科学家的女性身份。
  • 游苏宁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 年10 月5 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值得中国科技工作者庆贺的喜事。10月11日,笔者以“屠呦呦”为检索词在网上搜寻时,发现相关信息接近10万条。在这个举国同庆、万众同欢的时刻,作为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30年的笔者,在喜庆之余的反思中,试图探寻屠呦呦获奖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 王洪鹏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将科学类诺贝尔奖收入囊中,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20世纪60—70年代,在非常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合作开展研究,开创了疟疾治疗新途径。屠呦呦从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医籍入手,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其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最终,屠呦呦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 科普园地
  • 史永超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疟疾俗称“打摆子”、“寒热病”,是由按蚊传播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会引起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发脑、肝、肾等器官损伤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衰竭,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 学术链接
  •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23-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从菊科植物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出的一种结晶.定名为青篙素,是无色针状结晶,熔点156-157℃, [a]D17=+66.3°(C=1.64,氯仿),高分辨质谱(m/e282.1472 M+)及元素分析((C63.72 %,7.86 % )表示其分子式为C15H22O5。根据光谱数据和X-射线分析以及化学反应,证明其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菇内酮,具有左列的相对构型。
  • 屠呦呦, 倪慕云, 钟裕容, 李兰娜, 崔淑莲, 张慕群, 王秀珍, 梁晓天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们对中药青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其中抗疟有效成分一青蓄素(qinghaosu)为具有过氧墓的新倍半萜内酸,有专文报道1-4。本文报道其它倍半萜内酣,黄酮,香豆素及挥发油的分离鉴定,其中青简甲素及丙素(qinghaosu I及III)为新化合物。
  • 饶毅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27-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对药品有很大的需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极少研发出可以占领市场份额的原创性化学药物,到今天仍以仿制药为主,有些重要疾病还依赖进口药品。
  • 饶毅, 黎润红, 张大庆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32-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药物,能否改善现代人类的健康?
  • 书评
  • 张文虎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37-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这本书原本一直在我的桌子上,2013年后因为我把精力放到了新媒体出版,屠呦呦老师的这本专著才被我放到了我的书柜里,渐渐离开了我的视线。直到今年的10月5日,几个好友打电话给我,说屠呦呦老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向我一并表示祝贺,我又重新翻开了它。
  • 苏青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38-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首先发现和解释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原理,找到了有关疟疾的新疗法,与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一道,共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11日,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新书预告:将于10月中下旬出版《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喜讯连连,欣喜之余,不禁感慨万千: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 图书推介
  •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4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科技界声音
  •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43-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回音
  • 陈广仁
    科技导报. 2015, 33(20): 14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