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及获奖
作者服务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2019年, 第3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9-05-13
封面图片说明
卷首语
专稿
专题:五四运动100周年专题
科技人文
智库观点
书评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Select
封面图片说明: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
科技导报. 2019, 37(9):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卷首语
Select
科学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
周忠和
科技导报. 2019, 37(9):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文化孕育并形成于科学共同体内部,是科学共同体接受和共享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蕴含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伦理、科学规范、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伴随科学的社会化发展,科学文化也不断向社会扩展,形成社会层面的科学文化,包括公众对科学(及科学家)的认知和态度、对科学价值的判断和追求、对科技活动的尊重、宽容、支持与参与、青少年对科学事业的选择等。
专稿
Select
科学文化的社会功能
王春法
科技导报. 2019, 37(9): 6-1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文化本质上是科学家的生活方式,是科学共同体的生活方式,是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从科学家对价值理念的坚持和追求、对思维方式的引导、对科研行为的规范、对科技评价的规范、对科研成果应用的规范以及科学共同体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6个方面论述了科学文化的社会功能。
专题:五四运动100周年专题
Select
中国科技百年图志
傅雪, 徐丽娇
科技导报. 2019, 37(9): 11-3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选取了1919—2018年的100张与科技相关的照片,展示了百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进入历史新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Select
回眸百年再启程:中国科技社团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主要贡献
刘春平
科技导报. 2019, 37(9): 38-4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华大地上兴起学会热潮,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意义上的科技社团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构成世界科技社团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画卷之一。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回顾科技社团百年来发展历程,研究分析科技社团在中国科学文化启蒙、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探寻新时代中国科技社团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Select
以科学精神为指引深化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王聪, 李响, 王宏伟
科技导报. 2019, 37(9): 45-5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五四运动为中国带来了“赛先生”,之后的百年间科学对国家建设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科学精神在当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从科学精神的内涵出发,回顾了自五四运动以来科学精神在中国的百年传承,论述了国人的科学观历经由救国利器到建国生产力、重要文化元素等观念的步步深入的过程,明晰了科学精神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位置,并以科学精神为标准剖析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和现存的问题,针对科技体制改革的现存问题和未来走向提出若干建议。
Select
传承五四精神,践行创新育人
段海滨
科技导报. 2019, 37(9): 53-5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00年前,中国青年振臂高呼,发起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国青年从此作为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激励一代代有志青年拼搏努力、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
Select
践行五四精神,奉献西部建设
冯晶
科技导报. 2019, 37(9): 55-5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100年前,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率先发起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爱国救亡运动,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恢弘雄壮的爱国主义壮歌。回顾中国青年百年奋斗史,“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理念早已深刻融入青年的血液中。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
科技人文
Select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高度褒扬科学精神
柏坤
科技导报. 2019, 37(9): 57-6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奖励体系不断优化。通过收集31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获奖信息,采用案例与数据分析法,分析其主要贡献和年龄数据,得出了获奖者的一些普遍规律,如拥有强大团队的鼎力支持、敢于猜测和精于验证的科学方法、执着创新的优秀品质、锐意进取的人格魅力,进而发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蕴含着开拓创新、团队合作、批判质疑、执着科研等科学精神。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科研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的科学精神细节进行披露,能够使科研工作者深刻领悟科学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鼓励其不忘初心、攻坚克难、传承精神、结出硕果。
Select
爱国-奋斗-奉献三螺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群体建功立业的密码
黄涛, 易江格
科技导报. 2019, 37(9): 62-6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科学家集体传记的方法,分析了31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建功立业的非智力因素,表明以国家需求作为起点、以不懈奋斗作为支点、以无私奉献作为原点的爱国-奋斗-奉献的三螺旋结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建功立业的精神密码。
Select
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
翟礼淼, 方虹
科技导报. 2019, 37(9): 66-7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仍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战略性难课,分析了核心技术内涵的结构和突破路径,得出突破核心技术关键在核心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成为核心技术攻关的“领头羊”和生力军,担负起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
Select
女性科研工作者如何释放澎湃力量——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分享科研心语
李娜
科技导报. 2019, 37(9): 72-7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4月29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10位在医学、生物学、地球科学、航天科学等各科研领域中表现卓越的科研女性获得此奖。
智库观点
Select
英、美国立医学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的比较及借鉴
张行易, 杨阳, 李希, 李静, 蒋立新
科技导报. 2019, 37(9): 75-8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国立医学科研机构指由国家建立并资助的医学科研机构,其有组织、规模化地开展科研活动,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英国医学理事会(MRC)。2013年以来,中国也相继在11个疾病领域建设起3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旨在强化中国医学创新能力、加快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科学的绩效评价是引导和推动国立医学科研机构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概述了NIH与MRC的绩效评价体系,介绍了两种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与指标框架,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Select
巴基斯坦科技教育政策的历史和现状
Amna Munawar, 任定成, 曹志红
科技导报. 2019, 37(9): 87-9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梳理巴基斯坦1947—2017年的全国性教育政策文本,发现巴基斯坦政府颁布的9份教育政策文件均涉及科技教育内容。结合政局和一般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发现,巴基斯坦科技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化。1947—1971年,受国家整体知识发展水平限制,新生国家面临各种国内外政治经济等迫切问题,科技教育政策无法得到完全实施。1972—1998年,巴基斯坦国内外政治局势变换,教育政策未得到持续、稳定的有效实施,科技教育发展缓慢。1998年以来,政治环境得到改善,科技教育真正开始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目前巴基斯坦科技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和实用教育阶段,投入短缺和无专门管理机构,是掣肘其科技教育规划落实的两大因素。
书评
Select
杨联陞、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
任增强
科技导报. 2019, 37(9): 94-9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54年,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的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图1)的第一卷《导论》,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多卷本的著作,上迄中国上古时期,下至明清之交欧洲传教士来华,涉及科学思想史、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众多中国科技门类,又加之是出自外国学者之手,可谓是史无前例,故而《导论》卷甫一出版便引发了海内外学界的瞩目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