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及获奖
发展历程
未来愿景
开放获取
作者服务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投稿说明
论文加工费
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政策
下载中心
我要投稿
伦理道德要求
作者伦理道德要求
编辑部审查稿件要求
本刊编辑要求
本刊审稿人要求
本刊编委要求
主办方和出版机构要求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2020年, 第3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0-04-28
封面图片说明
卷首语
智库观点
专题:气候变化与建筑弹性
研究论文
学术聚焦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Select
封面图片说明
科技导报. 2020, 38(8):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筑弹性是指建筑环境的设计、定位、建造、运营和维护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建造资产、相关支持系统以及建筑资产内的人承受极端自然(或人为)灾害影响的能力。建筑弹性着眼于增强建筑应对不确定性干扰因素的系统适应性,是建筑遭受破坏后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维护或恢复建筑功能的能力。建筑弹性的构建融合与建筑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的各个环节中。
卷首语
Select
中西医优势互补,构建中国特色的卫生体系
黄璐琦
科技导报. 2020, 38(8):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大量病人治愈出院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提高新冠肺炎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具有显著作用。中医与西医联手打了一场漂亮的战“疫”,再次证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中西医结合的构建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体系。
智库观点
Select
提升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的思考
万劲波, 杨彩霞
科技导报. 2020, 38(8): 6-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不足的社会原因,表明中国科普事业存在专业化科普力度不够、科学性和可读性难以兼顾、缺少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全社会对大众媒体科学普及事业支持力度不够、大众媒体话语体系和科学话语体系转换困难、部分大众媒体从业人员科学基础和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等。为提升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建议多渠道加大对媒体科普的支持力度、加强媒体科普人才培养和培训、全流程提升媒体科学普及质量。
专题:气候变化与建筑弹性
Select
美国海军小企业资助项目的布局
厉娜, 王云飞, 初志勇
科技导报. 2020, 38(8): 13-2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美国海军2011年以来资助的5955项小企业创新研究/技术转移计划(SBIR/STTR)项目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从总体资助趋势、项目承担企业、主要研究领域、新兴研究热点等维度剖析了美国海军的科研项目布局。结果表明,美国海军每年出资2~4亿美元参与SBIR/STTR计划,资助范围广泛,项目承担企业主要分布在涉海科研院所密集区域;资助领域主要集中在提高系统及部件的稳定性及隐蔽性、增强复杂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提升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以及作战人员能力训练;增材制造和机器学习是近期资助的新兴研究热点。
Select
建筑弹性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吴静, 常原华, 阮荣平, 王兴民, 朱潜挺
科技导报. 2020, 38(8): 21-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提高建筑弹性,有效展开建筑弹性评价显得日益迫切。回顾了国际上已有的建筑弹性评价体系和弹性评价方法学研究前沿;提出了对中国未来构建建筑弹性评价体系的启示:建筑物理特性是提高建筑弹性的内部根本,社会经济环境是提高建筑弹性的外部辅助,国家或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是提高建筑弹性的有力保障等。鉴于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建筑弹性评价体系,建议从识别不同区域建筑的多灾种风险、开展弹性评价方法学研究、出台建筑弹性建设的标准与法规、提高全社会安全弹性能力及基于数字化的“互联网+建筑弹性”网络体系的构建等5个方面开展工作。
Select
基于气候灾害影响的国际韧性城市建设研究进展
李涛, 朱珊珊, 黄献明
科技导报. 2020, 38(8): 30-3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世界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命题。梳理了韧性概念渊源和分类特征,利用Cityspace软件对国内外城市韧性研发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各个典型国家在面对气候灾害时韧性城市体系构建的相关策略和具体实践,分析得出了韧性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相关策略路径;提出了适应中国韧性城市研究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Select
基于气候灾害影响下的韧性社区评价及建设研究进展
黄献明, 朱珊珊
科技导报. 2020, 38(8): 40-5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社区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主要组成单元,在提高城市韧性表现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韧性概念在社区维度的特殊性和表达机制、韧性评价相关政策与方法、社区韧性建设实践等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社区韧性研究进展,总结了社区气候灾害韧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中国建设韧性社区的政策建议。
Select
气候变化风险下中国建筑和土木工程设计参数分析
贺静, 姜彤, 房小怡, 李明财, 宋婕, 孙楠, 陈佳玉
科技导报. 2020, 38(8): 51-5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气象、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的学科交叉,梳理了目前中国建筑及土木工程设计标准中的部分设计用气象参数,并与几种相关的典型气候变化风险下的预估数据进行对比,表明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变化,上述部分参数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提出了对这些参数进行历史数据更新、增加未来气候变化风险维度的框架建议。构建了针对单个建设项目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风险专项设计用气象参数预估的设想。
Select
“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姜彤, 谈科, 王艳君, 翟建青
科技导报. 2020, 38(8): 57-6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80—2019年“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数据,统计分析了该区域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次数、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球比重的54%、43%和81%,且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最为严重;其中,气象灾害发生次数方面,东南亚占全球36%,南亚占29%;经济损失方面,南亚占40%,东南亚占39%;死亡人数上,南亚占48%,东南亚占37%。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加速增长,2010—2019年气象灾害次数较2000—2009年增长了约2.8倍,但死亡人数减少了将近76%。建议尽早尽快开展“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研究,为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气候服务。
Select
基于雨洪韧性的荷兰城市水系统设计实践
王静, 朱光蠡, 黄献明
科技导报. 2020, 38(8): 66-7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雨洪灾害,严重地制约了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对雨洪灾害的抵抗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城市韧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将雨洪韧性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关键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水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提出具有雨洪韧性的韧性城市建设应在进行水体间布局规划的同时,考虑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中进行增设与市政给排水结合的雨洪韧性基础设施;通过对荷兰城市、乡村空间格局、景观系统及基础设施实际案例的归纳总结,提出了雨洪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研究论文
Select
西藏湖泊正构脂肪酸分布特征及对古气候重建的启示
凌媛, 郑绵平, 张永生, 孙青, 张成君
科技导报. 2020, 38(8): 77-8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脂肪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地质载体,能够记录母源生存环境的相关信息。但关于脂肪酸的具体来源及分布特征的古气候意义尚不明确,导致脂肪酸相关指标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较少。通过分析西藏干旱-半干旱区跨越3个气候带的湖泊和水洼的表层沉积物中的正构脂肪酸,揭示中、长链及部分短链正构烷脂肪酸的来源与正构烷烃的来源有关,可以相互对比验证。建立了指标与古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发现正构脂肪酸含量、碳优势(CPI)指标随温度升高、降水增多而升高。提出了可用于古气候重建的中链占比(R-FA)指标,R-FA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成正比。
Select
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下中国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模式探究
付宇涵, 马冬妍, 崔佳星
科技导报. 2020, 38(8): 87-9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中国应对全球范围内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做出的历史抉择,是统揽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总纲领。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有效破解当前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同时,也对其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企业实践,全面梳理当前中国推进两化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4方面探究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两化融合发展和推进模式产生的影响,为中国全面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借鉴。
学术聚焦
Select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展望
王震坡, 陈辛波, 张雷, 罗建, 赵万忠, 熊璐
科技导报. 2020, 38(8): 99-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协第390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前景于2019年11月29—30日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承办,《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JME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协办。本文为论坛主席及5位执行主席根据研讨情况,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趋势和方向进行的预判。
Select
人工酶与定向进化的前沿与挑战
于洋, 王江云
科技导报. 2020, 38(8): 101-10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定向进化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在分子水平上模拟进化过程,得到具有期望特征的蛋白质的方法,目前已成为蛋白质设计改造的重要方法。定向进化不仅可以用于天然蛋白质的改造,也可以通过改造现有的酶,使其具有新的催化活性,从而构建人工酶。本文重点介绍工业生物催化、纳米酶设计和光催化3个方向的前沿成果,并讨论人工酶与定向进化领域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Select
纳米技术打开生物医学新视野
上官萍, 吴秀娟
科技导报. 2020, 38(8):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协第38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聚焦生物纳米医学,于2019年11月2—3日在河南开封举办。论坛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河南大学等单位承办。本刊介绍了生物纳米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该论坛部分专家的突破性成果,以飨读者。
Select
纳米复材,铸造未来
赵峥
科技导报. 2020, 38(8):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协第37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发展论坛于2019年7月25—26日在大理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办、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承办。本刊摘录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Select
光电材料的合成方法与功能
单既锶
科技导报. 2020, 38(8): 112-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协第378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光电材料的合成方法与功能于2019年9月7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此次论坛由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承办。本刊摘录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Select
粮油营养与健康
杨晓静
科技导报. 2020, 38(8):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协第37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粮油营养品质和健康效应的精准调控于2019年10月19—21日在武汉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粮油学会承办。本刊摘录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