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3-06-28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23, 41(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表水资源丰富,广泛分布浅层地热能和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 卷首语
  • 钱七虎
    科技导报. 2023, 41(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学部于2020年4月设立了“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及其综合研究”院士咨询项目。受汪集暘院士的邀请,我全程参加了该项目的工作。2 年来,经过现场调研和研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最后,他们将相关成果汇集成册,在《科技导报》予以专集刊出,以飨读者。
  • 专稿
  • 汪集暘,庞忠和,程远志,黄永辉,姜光政,陆振能,孔彦龙
    科技导报. 2023, 41(12): 5-1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地热能作为一种非碳基、清洁能源,具有稳定连续输出的优势,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地热能的利用通常分为地热发电、直接利用和地热储能。自2010年以来,全球地热直接利用呈指数增长,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和年利用热量分别约为108 GWt和283580 GWh,中国在地热直接利用方面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热泵系统呈现每年约 16%的指数增长,地源热泵系统在全球地热直接利用的装机容量和利用热量中占比分别约为 72%和 60%。受高温地热资源利用技术的制约,2010—2020年地热发电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4%。地热储能作为地热利用的前沿领域,欧洲和美国分别部署“HEATSTORE”和“Geothermal Battery”储能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热团队承担的地热储能项目也已进入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地热储作为巨大的天然能源储库,最适宜在多能互补系统中承担蓄能和实现热能稳定输出的功能,可以把其他能源跨季节储蓄起来,实现高效规模化跨季节储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 专题:长三角地热
  • 庞忠和,孔彦龙,龚宇烈,汪集暘
    科技导报. 2023, 41(12): 12-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中国地热产业发展现状,梳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热资源潜力和分布特征、地热利用现状与市场需求、地热开发利用中的创新技术、地热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面向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了该地区地热产业发展的框架性路线图。研究认为,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建筑用能占比高,居民供暖和制冷需求大,而化石能源供暖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碳排放量增加。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尤其是浅层地热能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基础好、技术比较先进。如果做好顶层设计,将地热能开发利用纳入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以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加大科技研发和示范支持力度,那么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有望为地方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 孔彦龙,黄坚,徐雪球,官煜,汪燕林,程远志,王一波,龚宇烈,张伟尊,罗冠中,陈高凯,庞忠和,汪集暘
    科技导报. 2023, 41(12): 20-2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地热能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广泛分布浅层地热能和中深层地热能。根据现有资料,采用体积法估算得到长三角地区3 km以浅的地热能(包括浅层地热能和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总量达782亿 t标准煤的热量,年可利用量相当于1.6亿 t标准煤。可实现建筑物冬季供暖面积 24.8亿 m2,夏季制冷面积 14.5亿 m2。然而,目前长三角地区利用地热供暖和制冷的建筑面积仅有0.57亿 m2,不足可利用的4%,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按照上述地热能评估结果,若在长三角地区已有建筑物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采用地热供暖制冷,可在现有基础上减排二氧化碳10%以上,若新增建筑均最大限度的采用地热供暖制冷,地热减排贡献可在20%以上,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
  • 黄坚,孙婉,王庆华,王小清,王晓阳,杨梅芳
    科技导报. 2023, 41(12): 25-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的建筑应用需求进行了预测,基于需求量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在的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建筑应用需求旺盛,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效益显著。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于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高质量”的发展十分有利。
  • 姚远,龚宇烈,叶灿滔,邬小波,曲勇,杜建国,茅伟东,汪育超
    科技导报. 2023, 41(12): 33-4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含水层储能技术、江水源热泵技术、冰源热泵技术、浅层渗滤海水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综合能源技术和地热综合梯级利用技术等浅层地热和中深层地热利用创新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通过调研这些技术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案例,分析了其技术先进性、经济性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含水层储能要优化成井技术以避免对地下环境的破坏;江水源热泵技术难点在于水温、水质、水量以及运行管理上;冰源热泵对于冰浆的制备与输运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浅层渗滤海水源热泵工程的实施必须要有适合的水文地质条件;地源热泵综合能源技术强调了供能系统的多元化和互补性,而地热综合梯级利用技术则是突出了用能系统的能量梯度化,这两种技术推广的关键在于经济性。
  • 邹鹏飞,徐雪球,程远志,杜建国,王宽彪,谢建磊,毛官辉,官煜
    科技导报. 2023, 41(12): 46-6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长三角地区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查技术方法,评估了其适用条件及应用效果,形成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方法体系。结果表明:重力和磁法勘探适用于探测沉积盆地基底、断裂构造、岩浆岩分布等信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和广域电磁法(WFEM)能有效探测隐伏基岩岩性和富水断裂位置,精度高,是确定地热井位最有效的技术方法;微动勘查方法(MSM)对深部低速层的分辨能力优于其他物探方法;地温测量和氡气测量是浅覆盖区勘查对流型地热资源最有效的手段;构造隆起区勘查深埋传导型地热资源宜采用CSAMT、WFEM、MSM、重力、磁法组合;而勘查浅层对流型地热资源,宜采用CSAMT、测温、测氡组合;在沉积盆地区勘查传导型孔隙地热资源,采用CSAMT、大极距电测深、微动组合;在隆起与凹陷断阶带,勘查复合型地热资源,采用CSAMT、MSM、高精度重力、浅孔测温组合。在水热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通过分析土壤和地下水中某些特殊元素的富集规律,判断地下热储构造、圈定地热异常范围;利用地热流体中阳离子地热温标和SiO2温标等估算热储温度,氢氧稳定同位素推测地热流体补给高程,进而研究地热系统成因。孔隙型地热井,一般采用正循环泥浆钻井,洗井采用喷射洗井、多磷酸盐洗井等方法,全孔下入套管,取水层段采用缠丝滤水管成井;裂隙型地热井,一般采用正循环泥浆钻井,适用喷射洗井、多磷酸盐洗井、液态二氧化碳洗井、压缩空气洗井等多种洗井方法,取水层段采用裸眼成井或滤水管成井;岩溶型地热井,可采用气举反循环与正循环钻进工艺,取水层段采用裸眼成井或滤水管成井;酸化压裂洗井是提高岩溶-裂隙型地热井出水量最有效的方法。
  • 杨联萍,黄坚,王庆华,汪集旸
    科技导报. 2023, 41(12): 66-7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总结了长三角三省一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规划和管理政策现状,分别从政府管理、地热能应用项目运维管理层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陆宝宏,冯新月,羊艳,裴颖,孔彦龙,沈文龙,宋杨,庞忠和
    科技导报. 2023, 41(12): 75-8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长江大通水文站断面为例,开展长江地表水地热资源量研究。利用径流不均匀系数、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法等方法,探讨了大通站水文情势变化,发现大通断面流量的集中期在7月上旬,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05×1011 m3;分析了长江大通断面2004—2021年气温及水温实测资料,发现月均最低、最高气温分别在1月与7月,多年平均水温为18.9℃,水温低于5℃天数为1.5天,较适宜采用容积式地表水制热/冷机组。选取11月至翌年2月为制热月份、6月至 9月为制冷月份,依据气温与水温的温差分别计算制热和制冷月份的地热资源总量分别为 3.08×1018 J、1.67×1018 J;根据水温变化控制阈值,计算出仅大通水文站一个断面制热与制冷月份的可采地热资源量分别为1.28×1017 J、6.71×1017 J,总的可采地热资源量相当于减排CO2约16604万 t。
  • 汪燕林,张立勇,柳永胜,潘永坚,陈俊兵,郑敏,毛官辉,吕清
    科技导报. 2023, 41(12): 86-9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浙江地热资源类型划分和天然温泉品质分级,结合地热资源赋存的构造单元、热储性质以及控矿构造类型等因素,将浙江地区的地热资源归类为3大类9个亚类。结合温度、资源规模、地热流体的质量、资源/储量的查明程度和降深等5个指标,对天然温泉资源进行了分级评定,将浙江省的温泉资源分为5个等级,构建了一套符合浙江实际情况的地热资源分类分级体系。
  • 毛汉川,李鹏,毛官辉,李少华,吕清
    科技导报. 2023, 41(12): 94-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浅层地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核心部分,其换热性能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地埋管换热器2支管之间存在的热短路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在地埋管的施工过程中,2支管之间的实际间距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热短路,从而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基于实际地源热泵工程的热响应试验数据,建立了 3D 数值模型,研究了管间热短路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2支管间的距离能显著提升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直径为32 mm的U型管换热器,2支管的最大轴心距离113 mm相较于最小距离33 mm的换热效率提高了22.7%,延米换热量与管轴心距之间呈线性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