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1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23-07-28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23, 41(1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是一种复杂干预与个体诊疗方法,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是中医临床评价研究的难点与关键。因此,建立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真实世界临床评价模式,实现辨证论治整体临床疗效评价以及源于辨证论治的新方药的发现、优化与验证,是建立高质量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 卷首语
  • 张伯礼
    科技导报. 2023, 41(14):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药是中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 专稿
  • 刘保延,文天才
    科技导报. 2023, 41(14): 5-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晶,如今已逐渐进入国际主流医学体系。综述了信息科学与物质科学背景下中西医学不同的科学范式,阐明西医学的核心是基于物质科学的简单范式,而中医药学则是基于信息科学的复杂范式。提出中医药学以“疗效”为导向,在“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等理念支配下,以人的信息器官为核心,将医生与患者、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及干预措施、时间与空间因素等紧密关联,在“辨证论治”等方法体系下实现信息转换,并最终实现维护健康、消除病痛和养生延年的目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以“信息科学”为特征的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 专题:中医真实世界临床研究
  • 郭然,曾典,胡裕涵,刘远立,刘保延
    科技导报. 2023, 41(14): 14-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受近代西方科学的冲击与影响,中医药的优势评价和价值论证仍处在探索阶段,尚缺乏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系统评价体系和现代评价手段。借鉴当前国际上在综合评价医疗保健绩效时所广泛使用的“价值医疗”理论和评价框架,提出将“价值”作为中医药优势评价的核心指标,并将其测量和评价分为疗效(包括生存状态、恢复情况和疗效巩固3个层次)、成本、患者体验和依从性3个方面来反映中医药优势评价的多维性,通过脑卒中和肺癌2类中医药优势病症的现有研究论证了价值医疗理论框架对于中医药优势评价的适配性,为中医药优势的综合评价和证据的系统整合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框架与思路。
  • 周雪忠,王世华,张迪,雒琳,黄杏贤,兰天,张润顺,高铸烨,李晓东,何丽云,杨卓欣,曾以德,刘保延
    科技导报. 2023, 41(14): 22-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国内外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等的研究进展,围绕开展高质量真实世界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理念、方法与技术等问题,论述了真实世界研究范式转化、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建立、真实世界数据质量和高质量因果证据方法学等挑战及对策,以期从中医临床诊疗的本体视角充分认识真实世界中医药研究的长期性与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 张迪,雒琳,文天才,秦宇宁,卢恩仕,王世华,何丽云,王超
    科技导报. 2023, 41(14): 32-4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医者辨证论治患者群体的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中医药为主的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大体可分为个体化干预和专病专方干预2种形式。对比2013年(265篇)与2022年(281篇)2个年度的辨证论治的疗效评价研究文献,依据PICOS原则,从中西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治疗方式、治疗内容、治疗时间、对照组选择、分组方式等方面,分析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不同辨证论治文献之间,在评价对象、治疗方式和分组等疗效评价关键要素方面虽然有一定的集中性,但是因研究目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影响了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结果。评价辨证论治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效果,将是辨证论治不断提升和优化的发展方向。
  • 谢依璇,闫世艳,陈波,刘保延
    科技导报. 2023, 41(14): 42-5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中国针灸逐步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世界针灸。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针灸临床应用更加广泛,治疗方法百花齐放,临床、基础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针灸标准规范逐渐引领国际的发展现状。例如,针灸疾病谱不断拓展、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治疗方法得到创新发展;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不断产生;标准规范相继出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化发展更为深入、针灸在国外的本土化发展迅速。同时提出了针灸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亟需建立符合针灸自身规律的诊疗体系;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仍需完善;针灸研究系统性有待加强;高质量临床证据仍然不足;针灸研究成果推广和转化有待加强等。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围绕针灸学科根本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数字化转型及深度的学科交叉推动针灸全面发展,是未来针灸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郭义,王江,刘保延,陈波,郭扬,徐媛
    科技导报. 2023, 41(14): 51-5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针灸研究积累了海量数据,但这些数据背后蕴含哪些特征与规律,尚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针灸学科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计算针灸学”的概念,综述了计算针灸学创立的意义、计算针灸学的特点、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建议,科学阐释了计算针灸学的内涵及未来发展趋势。计算针灸学将传统针灸学与计算科学交叉融合,以针灸学科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数据为驱动、以计算为手段,揭示针灸的作用规律与机制,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为针灸学科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袁静云,丁楠,刘清国,赵楠琦,刘保延,景向红,武晓冬
    科技导报. 2023, 41(14): 56-6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梳理了针灸指南的研制现状,发现在当前针灸指南的研制过程中,制定者不仅面临着证据困境,同时因未充分考虑针灸学特性,从而影响针灸指南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针灸指南临床问题的确定方法、古今医家经验在指南中的转化应用方法,并针对推荐方案的共识过程提出了方法学建议。建议未来在发展针灸指南及针灸学科时,应重点关注:构建符合针灸学特性的“证据体系”、规范指南的共识过程以及建立适应针灸学科的科研成果推广体系等方面。
  • 秦宇宁,何丽云,闫世艳,刘艳骄,王松龄,郭蓉娟,王平,艾艳珂,吕晓颖,雒琳,张艳宏,李新龙,李凌香,白贺天,刘保延
    科技导报. 2023, 41(14): 64-7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总结阶梯递进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研究阶段进展,验证个体医师辨证论治失眠核心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分析了“描述-探索-验证”3阶段中分别存在的科学问题和解决策略,以名中医辨证论治疗效的观察性研究为基础,进一步采用多中心、小样本的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进行疗效确认,以133例中医辨证分型属于痰热扰神证的原发性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清痰宁神方、香附温胆汤、黄连温胆汤3组治疗;均制备为中药复方颗粒服药28d。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睡眠时间(TST)、入睡潜伏期(SL)的差异;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评分及治疗4周后的下降值,并计算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及临床有效率。结果表明:经过4周治疗后,3组患者PSQI得分下降值分别为4.64、4.91、5.43;患者总睡眠时间平均延长1.22、1.14、1.62h,入睡潜伏期平均缩短43.81、55.44、53.37min,ISI 得分下降值分别为6.79、7.98、7.43分,SE分别提升15.18%、10.26%、14.80%,总有效率为73.81%、73.33%、76.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性研究结果相比,疗效有所降低。研究表明名中医辨证论治有效核心处方对痰热扰神型失眠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阶梯递进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研究方法可以逐步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证据级别,最终得到客观的、科学的研究结论。
  • 徐健钦,于海波,王超,刘佳,黄杏贤,曹雪梅,马晓明,蒋娇娜,闫兵,杨福霞,周玉梅,丘江宁,王莉,邓容,袁金筠,朱燕娴,徐玉芹,刘凡,罗文舒,杨卓欣
    科技导报. 2023, 41(14): 75-8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产后抑郁障碍(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是产妇在产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障碍已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173例轻中度PPD患者根据是否接受针刺治疗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并根据针刺疗程,将针刺组分为针刺A组(总疗程≤4周)和针刺B组(总疗程>4周)。比较各组患者各时间节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治疗前后焦虑/躯体化、体重减轻、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5个HAMD亚因子评分及总有效率,旨在观察“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针刺B组患者治疗后第8周HAMD评分低于针刺A组及对照组(P<0.05);针刺B组治疗后焦虑/躯体化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针刺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B组有效率优于针刺A组及对照组。研究表明“调任通督”针刺法可有效改善PPD患者抑郁症状,且针刺疗程>4周疗效更佳。
  • 刘强,于明薇,吴万垠,郭勇,陈军,贺宇彤,薛文翰,张洪珍,郭秋香,杨国旺,张怡,游佳凤,杨永,高宠,念家云,何丽云,王笑民
    科技导报. 2023, 41(14): 82-9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正在实施的紫龙金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进行中期分析,初步评估紫龙金片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可能优势,采用前瞻性注册登记研究设计,招募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依据是否使用过紫龙金片区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选择其中随访时长超过18个月的患者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重要临床因素进行控制,对患者生存时间数据进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估计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算2组间的风险比(HR),比较2组人群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估计生存率、体力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表明:暴露组死亡和失访发生率在匹配前后均低于非暴露组(P<0.05)。生存分析显示匹配前后暴露组估计生存率高于非暴露组,其中第18个月2组估计生存率匹配前分别为0.872和0.823,匹配后分别为0.865和0.816。2组生存曲线具有显著差异(P<0.05),匹配前后HR分别为0.661和0.474。匹配前后在第6个月和第18个月访视点时,暴露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评分(ECOG-PS)评分0分的比例较高(P<0.05)。匹配后在第6个月访视点时暴露组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健康状况视觉模拟评分(EQ-VAS)显著高于非暴露组(P<0.05)。研究结果证明紫龙金片的临床应用能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死亡终点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并在维持患者体力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表现出优于非暴露组的趋势。
  • 王世华,张莉,吴晓雯,文天才,艾艳珂,孙嫄嫄,刘佳,何丽云
    科技导报. 2023, 41(14): 92-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脑梗死首次发作的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降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提供科学依据,在山东省某中医院住院电子病历系统中,回顾性检索2017—2019年首次因脑梗死住院的患者,依据脑梗死有无复发将患者划分2组,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对影响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和影响复发天数的因素进行探索。最终纳入首次因脑梗死发作住院的患者4597例,其中“脑梗死有复发组”患者618例(13.44%),“脑梗死无复发组”患者3979例(86.56%),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住院天数(OR=1.035)、合并2型糖尿病(OR=2.695)、出院带中药汤剂(OR=3.272)、血小板计数(PLT)(OR=2.628)是导致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发病时住院天数(HR=1.009)是影响脑梗死患者复发天数的促进因素,出院带中药汤剂(HR=0.509)是影响脑梗死患者复发天数的阻碍因素。研究证明脑梗死患者出院后使用中药汤剂调理可延缓脑梗死复发天数,同时应注重患者合并疾病的治疗,保证患者病情稳定后办理出院,出院时应制定完善的出院医嘱,包括合并疾病的用药、抗血小板治疗等,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及再入院率,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
  • 赖科云,赖昌生,何丽云,王广军,陈霄
    科技导报. 2023, 41(14): 101-10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图神经网络(GNN)是人工智能领域新兴的一种深度学习方法,通过从图到预测的端对端学习保留了图数据中的拓扑信息,克服了传统深度学习无法应用于非欧数据的缺陷。综述了GNN在大脑相关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进展,展示了GNN用于处理复杂的非欧氏复杂数据的优势。GNN已在医疗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又由于中医药辨证体系的网状结构与大脑活动区域的结构相似,与GNN所处理的图式非结构化数据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GNN在中医药领域极具应用前景。总结了GNN在中医药领域及大脑相关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由此及彼地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中医诊疗模型构建的优势。借助GNN模型,可以探索构建拟合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实现中医客观化诊断的模型,为解决中医中复杂关系表示、挖掘患者个体化特征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并为多视角揭示中药的潜在作用机制,发展完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