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2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4-09-13
  

  • 全选
    |
    卷首语
  • 王贻芳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4月9日,我们正在法国马赛参加希格斯工厂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ircular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CEPC)的欧洲研讨会。爱丁堡大学的同事过来说,希格斯先生去世了,大家唏嘘不已。过去几年,一直听说他健康状况不佳。2023年7月,在希格斯的家乡爱丁堡举行上一届研讨会时曾邀请他,但因身体原因未能来。没想到才不到10个月,他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最近几年,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几位奠基者相继离世,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建立起来的标准模型逐渐进入历史,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 专稿
  • 刘雅琦, 韩思嘉, 白麒钰
    科技导报. 2024, 42(17): 7-1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表彰对象的相关信息,围绕群体特征、能力素质和成长路径开展画像分析,以挖掘工程师群体成长的共性规律。研究发现,卓越工程师以良好的工程技术知识技能为前提、以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为使命、以极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为牵引,通过职业生涯发展全周期学习、重大任务团队协同攻关、潜心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而实现成长。基于此,通过剖析当前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 王赤, 李明, 魏海燕, 时蓬, 罗冰显, 范全林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6-2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洲空间局在空间安全领域布局守望者号空间天气专用业务卫星,成为全球空间天气研究预报和服务领域的里程碑事件之一。指出利用日地拉格朗日L5点开展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具有独特优势,简述了守望者号任务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回顾了其漫长的推进历程、未来实施计划及美国积极参与守望者号任务的情况。提出中国须高度重视空间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安全的影响,努力抢占空间科技制高点,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积极推进中国自主空间天气天基监测系统的发展。
  • 科技工作者建议
  • 丁如
    科技导报. 2024, 42(17): 28-4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9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护栏条款”是美国芯片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目的是限制拥有领先芯片技术的企业在中国投资、扩产或提供技术授权,同时限制美国掌握先进技术的研究机构与中国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已实施的芯片基金追回机制的相关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护栏条款”下追回机制的适用范围、例外情形和惩戒措施。梳理了“护栏条款”的三重护栏机制,包括对申请主体的限制、对申请企业在中国进行扩产的限制以及对企业与中国主体合作研究的限制,分析了“护栏条款”对芯片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影响,并立足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目标,提出了中国在国内法规完善以及国际规则运用和构建方面应对“护栏条款”的建议。
  • 周燕珉, 郑远伟
    科技导报. 2024, 42(17): 41-5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服务型老年公寓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辨析了有关概念、体系定位和主要特征,概括其作用和影响并归纳了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发现:服务型老年公寓是介于普通住宅和专业照护设施之间的多种建筑的统称,住房和养老服务灵活组合是其标志性特征;该类建筑的发展可以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推动银发经济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合适居住选择、降低平均生活成本,促进市场多元主体介入、完善养老服务供给;近年来该类型在国际上发展速度较快,呈现出城区化、小型化、服务能力强化等趋势。我国现阶段老年公寓建设面临术语混乱、标准缺失等问题,上述国际经验能够从定位、作用和趋势上帮助厘清老年公寓的概念,回应发展必要性和方向性问题。
  • 综述
  • 董慰, 赵月镭, 董禹, 蔡佳淇
    科技导报. 2024, 42(17): 53-6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了认知友好社区的理念与意义,挖掘了认知障碍群体的群体属性、行为特征与环境需求,探讨了认知友好社区在物质环境(安全寻路、环境刺激、需求满足)与社会环境(社会资本、社会认同)方面的建设要点,提出了挖掘认知障碍群体需求与偏好、探索环境因素刺激类别与作用机制、量化分析环境影响效用、构建认知友好社区评估体系等建议。
  • 冯天仪, 贾巍杨
    科技导报. 2024, 42(17): 65-7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广义无障碍理论视角,总结了关于感官花园相关研究,发现其逐渐向服务群体、涉及空间和设计性能方面的广义无障碍方向转变。从研究方法、健康效益、通行设计与感官设计策略等方向梳理了感官花园的学术动态,提出广义无障碍景观是感官花园的发展趋势,未来感官花园研究应扎实拓展循证依据,并转译为精细化、可实施的设计导则。
  • 论文
  • 丁煜莹, 高志刚, 克甝
    科技导报. 2024, 42(17): 74-8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7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了能源贫困指数,利用基尼系数双维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等分析了中国能源贫困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分析表明:中国能源贫困整体有所缓解,地区间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收敛态势,区域间差异最为明显,用能结构差异程度最大;能源贫困具有持续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
  • 贺慧, 张庆昊, 刘畅, 谢楚婷, 荣升
    科技导报. 2024, 42(17): 87-9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精细化程度不足、“龄群—空间”失配等问题,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网络舆情大数据,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识别与各年龄群体相关的重要空间问题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龄空间问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老旧社区、学校及其周边街区、商业办公区等空间类型容易集中产生与特定龄群有关的问题;城市交通空间、实施更新后的居住空间等容易产生与全龄人群有关的问题;蓝绿公共空间是产生问题最少的空间类型。建议从“支持特定龄群使用”和“包容全龄人群共享”两方面优化我国全龄友好型城市发展。
  • 梁琛, 马喜平, 董晓阳, 李亚昕, 罗利, 徐瑞
    科技导报. 2024, 42(17): 97-11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2.02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IES)打破了各种终端能源网络间的界限,对其技术推广应用进行综合评价是推动IES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针对IES技术范畴广、影响因素多、评价指标繁杂的问题,结合运筹学综合评价理论和数字画像技术,建立IES技术推广应用评价模型和方法。该评价模型以海量监测数据及IES运行数据为基础,从环境、性能、经济、社会等维度生成多源特征评价标签体系,融合多方面IES技术推广应用信息,构建完整、多维的IES技术画像;根据专家打分、IES原始数据重要信息特征筛选,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方法对标签赋权,精细化计算权重形成精准刻画IES技术画像的轮廓。选取上海临港国家级IES示范项目以及北方某园区级IES项目为算例进行评估验证,结果证明本模型和方法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适用性,可为IES设计建设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任凯鹏, 唐旭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11-12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支撑我国“风光”大规模发展的金属稀缺程度,构建了金属稀缺度评估模型,并对大规模“风光”发展所需的12种金属开展评估,运用金属末端循环回收模型对稀缺性强的关键金属开展金属循环回收模拟。结果显示:从金属稀缺角度看,支撑“风光”大规模发展所需的6种关键金属为铜、镍、镝、碲、锌、银,且碲、铜、镍的重要性更高;“风光”大规模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影响金属供需平衡和稀缺性,“风电主导”型路径较“光伏主导”型路径将引发更大的金属累积供应压力;金属循环再生策略将在中长期发挥作用,且对镝和银的效果更显著,金属回收率绝对值提高20%~30%,将使得金属矿产累积供应压力缓解5%~16%。研究表明,我国现有金属矿产供应能力难以支撑大规模“风光”发展的设施建设需求,金属循环回收策略对缓解金属稀缺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仅凭单一策略难以系统解决金属矿产供应制约问题。建议针对金属稀缺性与供应安全挑战构建应对策略组合时,应综合考虑金属矿产差异性、能源发展路径不确定性和金属供应规律演变3方面影响。
  • 韩林飞, 沈璐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25-1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视障群体占比高达0.9%,而户外导盲环境及视障群体景观体验设计仍面临导盲设施不完善、缺乏感官性体验等诸多挑战。以北京市官园桥周边15分钟生活圈为主要研究样本,利用Depthmap软件计算出视障者在该生活圈中两个地点之间(例如盲人按摩店到公园等)的最优路径,结合调研与访谈方式,构建视障群体对该出行路径的使用评价体系,从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出发,提出视障群体景观体验设计策略。
  • 戴锏, 陈心朗, 陈璐露, 王春琦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30-14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视障人群的出行需求为切入点,以出行必经的城市生活性街道无障碍环境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18位视障人群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同时通过开源数据与实地调研获取研究区域的建成环境数据;其次基于扎根理论,将视障人群出行意愿的强烈程度与出行需求进行关联,即“可以出行”对应安全性、“方便出行”对应便捷性、“乐意出行”对应舒适性,从安全性、便捷性及舒适性3个维度建构生活性街道无障碍环境评价体系;最后以哈尔滨历史城区道里片区生活性街道为实证对象,对街道无障碍环境进行评价,总结其问题与空间特征,以此提出视障人群的街道无障碍设施类型多样化空间优化策略。
  • 科技人文
  • 冯长根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44-14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8.01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8月17日晚,伴着令人压抑的秋雨,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走了。这消息犹如一声惊雷,轰响在许许多多人的心头,不仅仅是在中国科学院,更是在全国科技界。
  • 吴岳良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46-15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为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周光召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所开拓和践行的伟大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 欧阳钟灿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52-15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举行了沉痛悼念我们敬爱的领导与同事——周光召先生的追思会。周光召先生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物理学家,以及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贡献者,他的离世无疑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在追思会上,与会领导及周先生的同事们纷纷发言,深情缅怀周先生的卓越贡献和高尚品德,言语中充满了对他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科研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继承发扬他的科学精神、爱国精神与奉献精神,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朱邦芬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54-15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光召先生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杰出校友。他于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预科),1947年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本科毕业,旋即被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录取成为彭桓武的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随彭先生到北京大学,1954年研究生毕业。1982年清华物理系复系,他应清华大学邀请,于1984—1988年兼任物理系系主任;1985—2008年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1997年起担任杨振宁先生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顾问。光召先生为清华大学的理科发展,特别是物理学的重振辉煌,倾注了巨大心血和高瞻远瞩的指导。在追思光召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伟大业绩的时候,回顾光召在清华大学物理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精辟论述,可以进一步看清周光召对我国如何发展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培养一流物理学人才的理念,在全国加强基础研究、重视一流创新人才培育的今天,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 孙昌璞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57-16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光召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不仅在物理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国防科技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科技行政领导职务期间,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周光召先生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批评,强调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这些理念对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传承光召先生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营造学术民主的氛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展开学术讨论与批评,促进中国和全球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