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2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24-10-28
  

  • 全选
    |
    卷首语
  • 吴硕贤
    科技导报. 2024, 42(20):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噪声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等各方面均造成很大影响,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思维,对科技教育的创新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人的思维固然有图像与形象之分,但主要是依靠在心中默念的语音流来进行,简而言之,人的思维经常是一个“聆听心声”的过程,外部的噪声,尤其是有信息内容的噪声会对思维产生严重干扰,因此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才能走得深、行得远,这也正是古人所云“宁静致远”的道理。
  • 专稿
  • 姚道新
    科技导报. 2024, 42(20):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压下双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引发国际上广泛的关注,理论研究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理论计算表明La3Ni2O7中镍的2个eg轨道对超导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氧的p轨道也出现在费米面上,相应的多轨道模型已经提出。各种计算表明,新型镍氧超导体可能具有s±波的特性,对其进行掺杂或加压可以改变超导配对特性。基于强关联相互作用的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验观测的现象。顶点氧空位的存在对于超导的发生会有明显的影响。三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镍氧超导体的家族,目前其电子能带结构、多轨道模型、超导配对对称性等都有理论探究。
  • 专题:噪声污染防治
  • 魏新渝, 赵桂英, 王尔奇, 严自薇, 毛玉如, 彭立新
    科技导报. 2024, 42(20): 14-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了中国宁静区域创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际宁静区域创建经验,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中国已初步构建安静居住小区指标体系,并在积极探索宁静区域创建的有效实践,将“宁静”融入整体噪声污染防治领域中。然而,中国当前尚未制定宁静区域创建指导意见,管理和技术方法有限,尚未将宁静区域创建推广至公共场所的各个领域。欧盟及成员国则明确宁静区域创建的重要性并制定法规标准,建立宁静区域创建指标体系,创建聚集区中的宁静区域以及开放空间的宁静区域。通过比较研究,建议中国制定宁静区域创建指导意见,提高宁静区域创建驱动力;完善宁静区域创建程序和指标体系,提升宁静区域创建质量;加强宁静区域研究,维持区域长期和谐安宁。
  • 毛玉如, 汪赟, 张建勋
    科技导报. 2024, 42(20): 23-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际噪声自动监测的发展态势,回顾了中国噪声自动监测的发展历程,划分了发展阶段,评述了中国噪声自动监测的成效及不足。未来 3~5年是噪声监测工作开新局、谋新篇的新阶段,一是应进一步优化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健全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噪声监测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二是要加速噪声监测数智化转型,推进噪声声纹识别、噪声地图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大幅提高对噪声污染类型和时空分布的识别精准度,助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噪声问题,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 冯涛, 尤炫惠, 汪婕, 王晶
    科技导报. 2024, 42(20): 32-4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16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厂周边声环境质量的提升需要对工业噪声进行有效治理。声学材料在噪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施各种降噪措施的基础。根据声学材料的分类,综述了计算模型和设计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各种声学材料在工业噪声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材料声学性能的建模及计算方法多种多样,需根据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模型,以保证计算精度;新型声学材料主要在结构和基材上创新,为工业噪声治理提供了更多选择。
  • 耿明昕, 马建刚, 白晓春, 孙强, 申晨, 魏新渝
    科技导报. 2024, 42(20): 48-5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力设备噪声具有明显的低频线谱噪声特性,动力吸振器可控制设备表面振动,但存在耦合致作用频率偏移、降噪性能降低问题。研究了基于综合优化方法的电力设备动力吸振技术,以实现低频噪声高效控制,使设备噪声辐射最小。以设备目标频率声辐射最小为目标,对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与安装位置进行综合优化。通过实例验证发现,综合优化后系统降噪效果显著,具有可行性与优越性。
  • 郭弘, 魏巍
    科技导报. 2024, 42(20): 55-5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产生的原因,简述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阐述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设备声源强、建筑施工工艺水平不高导致建筑施工噪声难以有效控制;夜间建筑施工噪声危害性大却无法杜绝;工程项目低价竞争导致建筑施工噪声防治费用无法正常使用。总结了国外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的对策建议: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综合监督管理体系;鼓励使用低噪声施工工艺和设备;建立建筑施工噪声自动监测网络;合理确定工程项目工期,保障噪声污染防治费用;实施“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双管齐下的建筑施工噪声防治措施等。
  • 刘兰华, 李志强, 周铁军, 伍向阳
    科技导报. 2024, 42(20): 60-6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世界高速铁路向更高速度发展,噪声已成为高速铁路运营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总结了中国在高速铁路噪声控制领域开展的创新性工作与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国外新一代动车组采取的减阻降噪优化设计方案,结合中国 CR400 动车组更高速度等级时噪声源分布特征,从车体轻量化、转向架包覆、车体表面平顺化及低阻力受电弓等方面提出CR450动车组噪声控制的重点优化方向,并建议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减振降噪产品的推广应用,从“车-线-传播途径”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系统性攻关,明确中国更高速度等级高速铁路噪声防治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 户文成, 刘磊, 康钟绪, 宋瑞祥, 张慧娟, 刘强
    科技导报. 2024, 42(20): 70-8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运营里程已超过1万km,但随之而来的噪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总结近年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源种类和污染特点,调研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污染管理方法现状,研究了国内外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控制技术及进展,重点分析了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轮轨噪声、桥梁结构噪声等重要噪声源的控制技术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指出现阶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噪声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噪声排放标准制定、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等建议。
  • 袁旻忞, 王彦琴, 邵社刚, 李明亮
    科技导报. 2024, 42(20): 85-9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路交通噪声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已成为道路交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根据中国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概况,介绍了声屏障、低噪声路面、通风隔声窗、降噪林带以及智能化管控等噪声控制措施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分析了这些技术措施存在的问题及研发方向。阐明了典型结构、材料的声屏障和低噪声路面的优缺点和降噪效果,提供了中国不同区域可以用作降噪林带的植被种类,并从低噪声路面声学设计、声频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绿色低碳材料循环利用、路域声景观营造、环境噪声与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道路交通噪声控制技术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 张丽娟, 汪婕, 杨洁, 王蓓蓓, 赵桂英
    科技导报. 2024, 42(20): 95-10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1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预测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围绕目前国内外在车辆排放噪声研究方面提出的单车噪声模型,从车辆类型、单车声源的简化、单车噪声模型适用性等方面,讨论了不同国家的单车噪声模型研究现状,国外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中国单车噪声模型的研究建议:为推动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技术的应用,应提高预测的精度,单车噪声模型方面的研究亟待从国家层面在细化车型分类、细化影响单车噪声值各类因素的修正量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工作。
  • 汪赟, 魏新渝, 吴晓燕, 赵桂英
    科技导报. 2024, 42(20): 103-10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7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中国机场噪声污染防治的现状,包括管理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机场周围航空器噪声环境标准的实施、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推进以及机场周围区域航空器噪声的实时监测,指出了中国在机场噪声污染防治方面仍面临缺少统一协调机制、治理经费筹集困难、机场运行期间噪声监督管理薄弱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机场噪声管理经验的分析,提出了推进机场周围航空器噪声区划及土地兼容性使用、完善机场噪声收费和补偿机制、落实机场自行监测并实施噪声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等建议。
  • 刘磊, 户文成, 赵杉杉, 樊晓剑
    科技导报. 2024, 42(20): 110-11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噪声污染防治监管中,噪声地图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上,欧洲国家通过立法支持噪声地图的制作和应用;技术方面,实时监测和动态更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使得噪声地图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更加有效。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可视化方面取得进展。分析了中国在数据质量、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包括加强数据采集与共享、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完善法规体系等发展建议。未来,噪声地图技术有望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为中国城市噪声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