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2卷, 第21期 刊出日期:2024-11-13
  

  • 全选
    |
    卷首语
  • 仝小林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守正创新是中医人的时代使命,守正就是要坚持中医正思维、正观念、正文化,创新既有中医药自成体系的创新,也有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创新。中医的整体观、个体化、治未病不仅是传统医学的思想精华,也对现代医学有所指导,两种医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 专稿
  • 刘保延
    科技导报. 2024, 42(21): 6-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1.016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科研范式的出现,已经开始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综述了科研范式的内涵、性质、特点及对其发展趋势的认识和体会,介绍了实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机范式、数据科学范式,以及智能科研范式5类科研范式,分析了中医在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指出5大科研范式、简单与复杂范式、信息科学与物质科学科研范式,以及医学领域科研范式研究的思路和成果都给中医药新范式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丰富和坚实的支撑,提出通过范式转换,推进中医药高质量、高效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 专题:中医临床研究的范式与应用
  • 张泽丹, 王斌, 张雯, 赵冉, 何畅, 温宵宵, 文天才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3-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了中医药真实世界数据的关键特点及当前面临的数据质量问题,评述了现有的质量评估维度、模型及信息化评估工具,探讨了此类工具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中医药真实世界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的发展方向:促进更全面的中医药真实世界数据质量评估及控制体系的建立,从而提高中医药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 王科雯, 罗文晔, 张菁, 郝秀炜, 孔德昭
    科技导报. 2024, 42(21): 20-3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AGREE II与RIGHT报告规范评价了中医药干预冠心病的临床指南质量,并对其诊疗意见进行汇总。评估了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干预冠心病指南中发挥的作用,并对真实世界中医药干预冠心病研究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纳入的10篇指南中,8篇评价为B级,2篇评价为C级。经过汇总诊疗意见发现,冠心病在不同指南中被分为不同证型,分类标准尚未统一,其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出现概率较高,均有5篇或5篇以上指南推荐。推荐的中药药物GRADE等级为B、C、D级。指南基于的原始研究分别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系统综述、专家共识,无真实世界研究作为证据来源,中医药特色的循证证据体现不足。提出了中医药类冠心病指南的制订建议:未来在制订中医药类冠心病指南时,应着重构建符合中医药特性的指南评价工具、规范指南或共识的制定过程,开展高级别、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考虑控制偏倚、混杂因素、不确定性、局限性等对真实世界研究质量的影响,以获得质量更好、证据级别更高、疗效更确切可靠的高质量真实世界研究证据;关注高质量的真实世界证据应用,同时着重推广,以更好地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结局,提高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
  • 陈惠敏, 龚宇, 钱乔乔, 刘智胜, 何丽云
    科技导报. 2024, 42(21): 39-4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与多种神经化学和神经递质异常有关。现用于抽动障碍治疗的药物主要在于调节神经递质失衡。总结了近年来针对中西药如何调控神经递质治疗抽动障碍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综述了治疗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抽动障碍的治疗总体可能与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含量以及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含量有关。然而,于抽动障碍患儿临床不建议进行常规脑脊液检测分析以及腰椎穿刺,很少获取脑脊液进行神经递质含量的检测,跨血脑屏障的神经递质比例也未明确。建议未来研究能进一步建立中西药影响抽动障碍患儿血浆,尤其脑脊液神经递质水平的暴露-效应关系模型,在模型引导下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实现阿立哌唑精准用药,进一步揭示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及为临床应用中西药治疗抽动障碍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朱佩琦, 何佳怡, 谢佳东, 赵静, 唐睿婕, 孙伟, 何伟明
    科技导报. 2024, 42(21): 47-5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江苏省中医院“临床-科研-慢病管理一体化平台”,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药的保护作用。收集了2020年3月1日至2023年10月30日,在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CKD 3—5期患者186例,根据患者肾功能进展情况分组,通过logistic回归,评估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危险因素,以及中药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86例CKD 3—5期患者中,肾功能进展组平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率约为15.22%,平均eGFR斜率为-3.44 mL·(min·1.73 m2-1,肾功能平稳组平均eG-FR降低率约1.02%,平均eGFR斜率为1.33 mL·(min·1.73 m2-1。以肾功能是否进展为因变量,临床指标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尿酸>420 μmol·L-1、白蛋白<34g·L-1是CKD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危险因素,年龄>65岁、服用中药是保护因素。以服用中药时长进行分组,生存分析显示,间断及连续服用中药组比未服用中药组患者肾功能平稳率更高、eGFR更高。研究结果证明CKD患者并发高血压,且尿酸水平越高、白蛋白越低,肾功能进展的风险越高,服用中药治疗、年龄在65岁以上且越大的患者,肾功能趋于平稳。连续及长期间断服用中药能延缓CKD患者肾功能进展,延迟进入肾脏替代治疗。
  • 孙婷, 张盼, 宋淑洁, 李君, 李晓东, 沈绍武, 肖勇, 田双桂, 黄缨, 毛树松
    科技导报. 2024, 42(21): 55-6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回顾中医临床大数据知识工程学的起源及其40年发展历程,厘清了各研究阶段的重大事件和研究成果,阐述了基于病案的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强调了从数据驱动向数据与知识双驱动模式转换,推动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模式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模式变革与创新的基础是将中医临床病例数据库知识属性化重构,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的完整表达,构建中医临床病例知识库。以病例数据知识化、知识编码及知识图谱为示例,重点展示了中医临床大数据知识工程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充分证实了大数据知识工程是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的必由之路。在国家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未来应培育中医临床研究新质生产力,形成具有新发展理念的中医临床研究新业态为目标,构建大数据知识工程技术平台和中医临床知识仓库,为开展中医临床领域大模型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和知识资源,促进中医临床智能化和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 方雨萱, 邵明义, 张容容, 赵瑞霞, 刘亚楠, 崔鸿雁
    科技导报. 2024, 42(21): 66-7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经方医案在传承中的发展情况,发现存在重视个人经验总结、缺乏系统整理,现有研究模式适配低、缺乏高质量证据,显性知识传承多、隐性知识挖掘不足等问题,限制了经方的传承与发展。在真实世界研究范式下,提出以大数据技术与经方的传承相结合,通过人脑认知层次模式“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即数据结构化、信息化,医案评价,隐性知识发掘与知识图谱呈现,最终实现经方医案的重塑与辅助决策的转化。
  • 赖科云, 陈霄, 宋虎杰, 赖昌生, 王凯悦, 白杨, 张烨, 怡文辉, 刘海洋, 冉静纯, 谭福雄, 田亚丽, 王振国, 王广军
    科技导报. 2024, 42(21): 73-8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7.008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植物人促醒中心持续植物状态(PVS)真实世界实际诊疗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例,全面收集PVS患者包括中西医在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情况、专科检查、实验室检查、量表检查、中医证候信息及辨证分型指标及治疗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针灸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成为PVS可选择且疗效显著的疗法之一,但在研究中也存在复杂干预下治疗效果不明确、证候分类方式不统一等问题。分析展示了PVS临床医疗实践与真实世界研究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结合的科学问题发现过程,以期在将来的真实世界研究中更好地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达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目的,并为进一步总结中西医结合促醒PVS的疗效与诊治经验,预测PVS患者预后及苏醒可能性、提高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率打下基础。
  • 李双婧, 闫世艳, 陆盈
    科技导报. 2024, 42(21): 87-9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基于患者偏好分析复合终点的疗效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在整合多维指标(例如临床疗效指标、患者报告结局)的同时考虑每个患者的意见,按各指标对患者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后比较干预措施的疗效。论述了此方法在中医领域的适用场景,认为此方法适用于中医复杂干预的评价,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相契合,能够回归中医临床实际并反映真实诊疗环境,体现治疗对患者的真正价值。建议未来中医领域研究者可在具有多个复合指标、患者报告结局和真实世界的中医疗效评价场景中应用此方法。
  • 倪昱橙, 朱溪, 潘思哲, 朱雨楠, 刘华, 李家诚
    科技导报. 2024, 42(21): 94-10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4年内全体接受中医治疗的便秘患者处方配伍规律为研究对象,从16416例便秘患者的中医方药数据中挖掘医院特色的处方规律,并对核心处方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和网络药理学分析2方面进行验证。临床研究证明核心处方总有效率为77.78%,明显优于安慰剂组(33.33%)。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核心处方可能通过钙离子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胆碱能突触和GABA能突触这4条通路发挥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基于临床数据的知识发现技术能够挖掘出代表医院特征,与传统常用方剂不同的便秘治疗新处方(厚朴、莱菔子、肉苁蓉和大腹皮),为临床经验总结提供了一种研究模式的探索,为基于大数据的临床知识发现提供了一种路径。
  • 贺媛, 张宁勃, 高铭, 杨冲, 宋虎杰, 樵成, 赵亮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02-1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从本质上促进儿童语言功能的恢复可以中医针刺疗法为主,通过精确靶向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实现体内阴阳平衡。同时,辅以“全脑语言”治疗模式,该模式注重激活大脑多个功能区域,通过系统性的功能训练,强化神经网络间的连接与协调,显著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包含关键反应训练、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听觉理解能力的评估与强化训练,全方位地提升儿童的语言技能与社交互动能力。研究发现,将中医针刺疗法与“全脑语言”治疗模式相结合,能够根据儿童语言障碍的具体特征及其发展阶段,进行个性化且动态的治疗调整。
  • 卓缘圆, 蒋丽娇, 罗燕, 黄杏贤, 杨卓欣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14-1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调经促孕”针法治疗频次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ovarian insufficiency,POI)临床疗效的影响。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100例POI患者按照针刺疗程不同暴露水平分为强暴露组和弱暴露组,以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降低10 IU/L作为主要结局事件,分析病例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并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Kupperman量表得分、卵巢峰值收缩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暴露针刺刺激量的最优节点。结果显示,针刺总疗程6周为最敏感划分节点,≥6周为强暴露组,强暴露组73例,弱暴露组27例。治疗前后,2组的FSH水平降低,而雌二醇(estradiol,E2)和抗苗勒氏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显著增加(P<0.05)。2组的Kupperman评分和RI降低,PSV增加。且强暴露组相对于弱暴露组疗效更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初潮年龄和针灸治疗次数与疗效有相关性(P<0.05),表明“调经促孕”针法可有效改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且针刺总疗程≥6周疗效更佳。
  • 张琪, 张迪, 秦宇宁, 王鑫, 艾艳珂, 吕晓颖, 盛煜栋, 赵天易, 李洪皎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22-1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以慢性及反复发作的腹泻以及伴有与排便相关的腹痛为主要症状,是中国常见的肠易激综合征(IBS)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前期调研提示,醒脾胶囊临床用于治疗IBS效果较好,但尚无临床研究证据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系统采集和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的临床应用醒脾胶囊治疗的326例IBS-D患者服药情况、胃肠道症状等28项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群积分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显示,IBS-D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35倍),青年患者占比较高(52.76%),单独服用醒脾胶囊治疗IBS-D患者占比90.80%,患者在用药第2天,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群积分以及失眠症状积分即有显著改善(P<0.001),GSRS评分在第3天有明显改善(P<0.001)。326名患者中,99.08%的患者对醒脾胶囊治疗效果表示满意,有6人(1.84%)出现了不良事件,其中恶心1例,胃部不适2例,便秘1例,口干1例,上腹部不适1例。6名患者的不适均在服用胶囊前3天内出现,继续服药2~3 d后,不适感消失。经过14 d的观察,醒脾胶囊可以用于治疗青年、中年和老年人IBS-D;临床单独用药效果良好;可以改善IBS-D患者腹泻、腹痛、食道反流、大便异常等胃肠道症状,治疗IBS-D主要症状2 d起效,安全性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可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真实世界证据,同时也在无临床证据情况下,开展醒脾胶囊治疗IBS-D验证性研究提供临床研究要素设计的参考。
  • 何文婷, 左森, 轩艳红, 张洪亮, 胡兰, 张彤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32-13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初治的实体瘤化疗患者,将“是否在化疗期间连续至少4周期联合益气养血类中药”作为暴露因素分为2组,比较骨髓抑制发生率。结果显示,暴露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级及以上血小板减少、2级及以上贫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暴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P=0.007)。研究结果证明,化疗期间联合使用益气养血法为治则的汤剂、中成药可显著降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益气养血法可作为实体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预防措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前移至预防阶段与化疗同步使用。
  • 杨云云, 陈祁青, 王建伟, 马东, 安德浩, 王化省, 朱宝, 田广芳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39-14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1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以身痛逐瘀汤为主题,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五原则”,对身痛逐瘀汤质量评价的潜在标志物进行综合预测分析,结果发现,羟基红花黄色素A、苦杏仁苷、阿魏酸、藁本内酯、洋川芎内脂A、洋川芎内脂I、绿原酸、龙胆苦苷、马钱苷酸、异欧前胡素、羌活醇、肌苷、槲皮素、山柰酚、苯甲酸、甘草酸、甘草素、甘草苷等成分可作为身痛逐瘀汤的质量标志物,进而为该方后续的质量控制、药效评价、现代化研究和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持。
  • 郇家铭, 陈晓晴, 杨雯晴, 李洁, 滑振, 王怡斐, 李运伦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49-16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1—2019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高血压电子病历建立数据集,用Apriori算法量化镇肝熄风汤组成中药的配伍强度,卷积神经网络量化中药的剂量特征信息,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拓扑特征分析生物特征信息,并将上述信息输入K最邻近分类算法、支持向量机、梯度递增决策树、贝叶斯网络和逻辑回归模型,评估各个模型效力,从多个维度体现镇肝熄风汤的组成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K最邻近分类算法在5个模型中结果最优(AUC=93.5%),共获得了87组有效配伍,验证了镇肝熄风汤配伍调节细胞因子、减少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同时,外部测试表明此研究可外推至其他疾病,表明此模型可有效融合卷积神经网络数据和网络拓扑数据,将剂量信息和生物特征融入中药配伍挖掘,对传统的关联规则模型进行补充,具有良好的普遍适用性和外推性,为多模态的中药数据集挖掘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
  • 李若琪, 段文慧, 王东, 薛一鸣, 王培琛, 訾明杰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63-16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真实世界研究在人群选择、研究期限、实施场景、实施人员、研究数据等方面涉及的共性伦理问题,概述了知情同意模式的选择和撰写要素,并进一步探讨中医真实世界研究在人用经验、数据治理、研究设计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办法。分析说明,国内真实世界研究相关规范趋于完善和细化,也将逐渐与国际接轨,需要研究者动态学习相关要求,科学设计临床研究,落实伦理要求,才能最终形成可靠、可信、可利用的真实世界证据。
  • 曾典, 郭然, 刘远立, 何丽云, 刘保延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70-17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卫生经济学方法已被全球广泛用于临床指南制定、卫生政策调整依据时,针灸的“简、便、易、廉”优势亟需通过卫生经济学评估方法来科学验证。总结了现有的针灸卫生经济学评估的进展、特点,分析了目前针灸卫生经济学存在的挑战,包括针灸临床研究的长期随访下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和真实世界数据少、相关的生存质量评估少、费用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异性较大等原因,导致针灸卫生经济学评估的同质性较低、相关研究发表较少等情况。建议进一步提高针灸卫生经济学的指南制定、规范研究方法,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及培训工作,通过挖掘针灸的成本效果价值,增强其在全球健康领域的吸引力和接受度,为针灸的国际推广和融入主流医疗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 苏雯, 彭少衍, 西村一郎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80-18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日本的“配置(家庭)药(箱)”及其在多种条件制约下形成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台帐”式信息积聚模式,其对100余种古代经典名方汉方药剂300余年的使用历史、功能检测、效果验证等做出真实记录、数据统计、信息归纳、观察分析和客观判断。该举措为完成数据积累向证据转化和向真实世界研究成果转化,为汉方药剂二次开发、改良提升提供了客观的观察性研究成果和有力支撑,并对“价值医学”理论框架下古代经典名方应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的价值认知构筑了量化手段。建议加强探究日本的“配置(家庭)药(箱)”真实世界研究形成背景、历史沿革,剖析其模式特征、独特价值,归纳启示意义、借鉴价值,为真实世界研究提质增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