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3-28
  

  • 全选
    |
    卷首语
  • 王赤
    科技导报. 2024, 42(6):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在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笔者非常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科技现代化”这一核心关键支撑,铭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主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回答“国有疑难可问谁”,我们更需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肩负起科技创新的重任,率先实现科技现代化。
  • 专稿
  • 王赤, 宋婷婷, 时蓬, 范全林
    科技导报. 2024, 42(6): 6-1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述,为在新征程上加快实现中国空间科技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立足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工程成就和重要原创突破,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画卷,归纳了中国空间科技现代化发展的7个主要特征,指出当今世界空间科技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综合水平的核心标志,是必须时刻不忘的“国之大者”。
  • 汪品先
    科技导报. 2024, 42(6): 16-2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缓慢变化发生了矛盾。百年来,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主流观点曾经出现多次反复,至今缺乏系统的反思,成为当前学术界发挥科学创新潜力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历史回顾和中外比较入手,提出当现代科学在欧洲产生时,中国曾坐失参与的良机;当试图引入西方科技时,又因为方向错误遭受失败,结果使得科学成为西方的特色和东方的弱点。东西方差异的根源在于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属性,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和春秋列国的2大源头。当今世界上这2大文明的经济基础正在消失,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必将产生新型的全球文明。呼吁从历史反思入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争当国际学术界铸造全球新文明的排头兵。
  • 专题:中国式现代化
  • 赵西君, 陈晓博, 郭剑锋, 刘思瑶
    科技导报. 2024, 42(6): 25-3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5大特征属性,然而社会制度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国家交通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的不同,对外合作理念明显不同,中国交通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挑战性更大。通过17个指标与世界前沿国家、世界平均值以及典型国家比较发现,中国交通现代化水平大致处于交通初等发达国家前列,接近交通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指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仍有很多指标差距较大。提出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化、运输服务品质高端化、交通技术装备绿色智能化和交通运输治理精细现代化4大交通现代化路径。
  • 巴雪真, 钟钰
    科技导报. 2024, 42(6): 35-4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必然要求。辨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粮食安全的内在联系,即中国粮食安全是14亿多人吃饱吃好的重要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组成部分、满足物质文明进而追求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以及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回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粮食安全的实践历程,中国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压产区”到“一盘棋”、从“粮食足”到“精神富”、从“重产出”到“强绿色”、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建设”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提出了未来应从推进粮食安全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和能力安全转变、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乡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基于大食物观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积极参与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及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等方面努力,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 魏新渝, 张爱玲, 毛玉如, 杨军, 张丽娟, 汪婕, 王世强
    科技导报. 2024, 42(6): 42-5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法》)及相关政策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推进噪声治理体系现代化,总结了噪声污染特点及治理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噪声治理历程和成效、现代化噪声治理体系的要求,结合噪声污染防治形势和挑战,提出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建议。指出了《噪声法》及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完善,标志着中国初步完成了现代化噪声治理体系顶层设计,包括现代化噪声治理制度体系、全生命周期系统化噪声治理体系、标准体系框架以及监测和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共治”模式。为了推动噪声法律法规制度落地落实,提出了应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噪声法规标准体系,构建噪声污染防治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和信用体系,以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进一步推进噪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黄竞雄, 党安荣, 李翔宇, 翁阳
    科技导报. 2024, 42(6): 51-6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规划管理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探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管理发展道路,对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规划管理体系的形成、规划编审管理的完善、规划法律体系的构建、空间规划的协同发展、规划管理的信息化5个维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立足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需求,面向未来城镇化发展特征,阐述了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人本化、生态化、协同化、精细化、智慧化5大趋势。
  • 吴金希
    科技导报. 2024, 42(6): 61-6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居于核心位置。分析了中国现有创新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滞后、组织体系被边缘化、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战略性和自主性等现状;指出了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发起的科技战影响了全球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的安全,说明科技创新不仅事关新知识创造和新产品开发,还涉及后发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现有创新理论对此认识不足;提出了要高度重视建立和发展中国创新战略学学科,对创新战略学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建议创新战略学聚焦“国家创新能力”理论研究、重视学科交叉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建议在中国学科体系中新增一门一级学科“创新战略学”。
  • 王硕, 文侃骁, 李正风
    科技导报. 2024, 42(6): 69-7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思考如何不断提升全民科技伦理素养,平衡多元科技伦理诉求与参与,管控科技的负面外部影响范围;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探讨如何规制科技对劳动者可能带来的剥削,防范科技扩大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基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考虑如何坚持正确的科技价值导向,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反思如何减少科技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环境治理;基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探索如何借鉴与完善发达国家的科技伦理治理经验,合理管控伦理倾销,推动科技伦理的全球治理。
  • 综述
  • 陈澄宇, 赵云霞, 唐艺婷, 张学峰, 张凯, 车国静, 朱庆, 张霄, 刘媛, 刘贤金
    科技导报. 2024, 42(6): 79-8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综述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发生、抗药性和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进展。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治,建议在做好科学选种、科学水肥管理、准确预测预报基础上,结合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并通过合理选择高效杀虫剂、助剂和高效施药药械以及加强绿色防控基地的示范作用,达到稻纵卷叶螟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
  • 论文
  • 沈宏亮, 宋思萌, 李杰
    科技导报. 2024, 42(6): 86-10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1—2020年上市公司和地级市匹配数据,探讨了数字化影响碳减排成本的机制、效果及其带来的城市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表明,数字化通过碳减排成本对城市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特征。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对碳减排成本的影响,因能源需求结构、要素技术效率、绿色技术创新的共同作用而具有非线性。数字化初期,能源需求激增、要素技术效率下降抵消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正效应,碳减排成本上升;数字化中后期,随着能源需求结构优化、要素技术效率提升,碳减排成本下降。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国有和高能耗企业,非国有企业、低耗能企业数字化转型较早降低了碳减排成本,提高了城市低碳全要素生产率;资源依赖度低、经济发达、规模较大、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城市,数字化对碳减排成本的抑制作用更强,城市低碳全要素生产率也因此得到大幅提升。
  • 徐水太, 李晞薇, 董信
    科技导报. 2024, 42(6): 103-11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30个省份建筑业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地理统计方法分析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特征,进一步建立随机森林模型动态量化识别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影响规律。结果显示: 2010—2019年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强度整体空间格局显著空间自相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中国30个省份建筑业碳排放强度在局部空间格局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南北分异;热点区呈自西南向华北转移态势,冷点区则呈华东向华南转移态势;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建筑业材料消耗水平、城市化率、人口流动、能源消耗水平对建筑业碳排放强度影响显著。提出应从不同区域的碳排放空间特性、能源利用、人口集聚等多角度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
  • 李文华, 侯雨鑫, 董彤彤, 夏雪莲, 郭峰
    科技导报. 2024, 42(6): 112-12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人体前臂指屈肌的抗疲劳效果,以19名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观察在其运动对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区实施HD-tDCS后,右侧前臂指屈肌进行35%最大强度的静力性等长收缩时的抗疲劳效果。结果表明,HD-tDCS组受试者前臂指屈肌抗疲劳时间显著长于基线(Baseline)组和假刺激(Sham)组(P<0.05); Baseline组和Sham组受试者运动疲劳后报告的主观体力感觉等级水平显著高于HD-tDCS组(P<0.05); HD-tDCS组受试者在执行疲劳运动任务过程中,其前臂指屈肌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的幅值水平低于Baseline组和Sham组受试者。证明在健康受试者的运动对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区实施HD-tDCS后,能够有效延长其前臂指屈肌抗疲劳时间,同时能够显著减低运动时的疲劳感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