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李国齐和徐波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首次在国产GPU(图形处理器)算力平台上完成原生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 1.0的全流程训练和推理,并开源70亿参数版、开放760亿参数版测试,成为全球首个类脑脉冲大模型,标志中国在类脑计算与大模型融合上取得突破。
2025年9月11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团队发表于《Science》的全球评估提醒我们:判断森林状况,关键不只是“有多少块、面积多大”,而是这些森林能不能彼此连起来、聚在一起。研究用30 m分辨率的Landsat(美国“陆地卫星计划”)数据,按5~40 km不同尺度重新计算2000—2020年的森林变化。结果显示:如果按“连通性”(CFI)看,全球51%~67% 的森林实际上变得更破碎,热带地区更高,达58%~80%;按“聚集性”(AFI)评估,结论相近。相反,只看传统的结构指标(SFI),只有30%~35% 显示恶化,个别地方甚至会“看起来更完整”,产生误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峰团队携手意大利里雅斯特大学,报道了在金/二氧化钛(Au/TiO2)界面以365 nm光照诱导“氢气异裂”,在室温下生成成对的亲核/亲电氢物种,并将其直接用于CO2的选择性加氢——先几乎定量生成乙烷再经串联单元转化为乙烯;体系乙烯选择性大于99%,稳定运行超过1500 h,且在可见光响应材料与自然阳光下也实现了对CO2的高选择性转化示范(乙烷选择性最高达约90%)。2025年9月5日,该研究发表于《Science》。
让玻璃“透光不透热”,还能自己散热——郑州大学刘宪虎等人开发出一款透明冷却薄膜,贴在窗上既不影响采光,又能把大部分热量挡在室外,同时可以把部分热量以红外辐射的方式“送”到太空。原理并不复杂:把太阳光按用途分流——可见光放行,保证室内明亮;紫外光和近红外(主要携带热量的部分)被薄膜拦截;同时在8~13 μm“大气窗口”波段像散热器一样把热量辐射到外层空间,实现被动降温。这样做的关键是兼顾3点:高可见光透过率、强UV/NIR屏蔽、高“大气窗口”发射率。
2025年9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全球创新指数(GII)2025》,中国取代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首次跻身最具创新力国家排名前10。此前,WIPO在香港发布了《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国以24个集群数量继续位列全球第一,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榜单”上首次名列榜首。北京位列创新集群第4位,其中京东方PCT专利申请占比最高为20%,共计9701件,主要涉及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视听技术和半导体等。
2025年9月18日,新疆哈密戈壁滩上26万块银镜同步转向落日余晖——三峡集团哈密百万千瓦“光热+ 光伏”项目正式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作为全国最大的“线性菲涅尔”(linear Fresnel reflector, LFR)光热综合示范工程,这项融合前沿聚光技术与储能科技的超级工程,正重塑新能源发电的稳定供给模式。
探索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科研人员把目光投向了常被忽视的“冰能”。2025年8月27日,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力化学耦合与智能介质实验室申胜平团队等在《Nature Physics》报道:常见六方冰在非均匀变形下会产生极化并输出电信号,证实冰的挠曲电性,并揭示其在温度低于-110℃下的表面铁电行为(表层分子像小磁针那样整齐指向,电极性可切换),然而力电转换强度远达不到实用。为了增强冰的挠曲电性,研究团队进一步于2025年9月15日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新作,提出在冰里掺少量食盐的方法。这样做会让冰晶之间的“缝隙”形成纳米级的薄薄盐水通道;当冰被弯曲时,这些盐水会从受压一侧被“挤”向受拉一侧,因界面携带净电荷而形成电流。研究团队把这一全新的力—电转换方式命名为“挠曲流电效应”。结果非常亮眼:在约25%(质量分数)的NaCl条件下,冰的等效挠曲电系数被放大到约3 μC/m,比纯冰提升了3个数量级。
2025年9月17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报告:非洲2处长期观测点的系统测量显示,野外黑猩猩几乎每天都会以“低剂量、分散式”的方式摄入酒精。研究团队在乌干达基巴莱与科特迪瓦太伊国家公园采集20余种常食果实,用便携式“呼气”传感器、便携气相色谱与化学显色3种方法交叉检测,测得果肉乙醇0.26%~0.32%(质量分数)。结合长期觅食数据推算,黑猩猩日均乙醇摄入量约14 g,呈全天多次的小剂量暴露,而非短时高剂量饮酒。
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面临着数据存储问题。硬盘和其他存储介质正逐渐达到存储极限,而我们创造数据的速度超过了存储数据的速度。幸运的是,我们无需费力寻找解决方案,因为自然界中已经存在一种强大的存储介质——DNA(脱氧核糖核酸)。中国南方科技大学蒋兴宇等正是利用这种遗传物质来制造DNA存储盒。
地球进入更热、更急、更复杂的时代,传统基于物理与统计的灾害模型正被AI加速刷新,但“黑箱”增加了决策不确定性。悉尼科技大学Pradhan在《Geoscience Frontiers》发文称,可解释人工智能(XAI,eXplainable AI)是破题关键,可揭示模型如何利用输入变量、在何处识别风险,使洪水、干旱、滑坡等空间建模更透明、可审计,更易纳入政府与行业的风险治理流程。
在首次探测到时空涟漪(引力波)近10年后,物理学家宣布捕获了迄今为止最强的引力波信号,源自遥远星系中2个黑洞的螺旋合并,这让研究人员能够以全新方式验证Albert Einstein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据《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报道,对该事件的分析证实了Stephen Hawking提出的定理:黑洞的表面积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自1942年Ernst Mayr将物种定义为“实际上或潜在能够杂交的自然群体,且与其他此类群体存在生殖隔离”以来,动物学家长期认为杂交(2个不同物种交配产生后代)现象罕见,且最终无法产生可育后代。相比之下,植物学家更受Göte Turesson等学者观点的影响,认为“物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态问题”,并相信通过杂交(以及杂交后代与亲本物种回交)实现的基因交流在生态分化物种间既普遍存在,又有重要意义。然而,这2种观点始终缺乏实证支撑。在9月11日《Science》上,Monnet团队通过群体基因组证据揭示:与传统认知相反,植物谱系在基因组分化程度较低时就会停止基因交流,而动物谱系间的基因交流则会持续到更高的基因组分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