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教育要为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
项红专 |
杭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但不容置疑的是 ,我国原始性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弱。主要事实是 :尽管诺贝尔奖的颁发已逾百年 ,但我国本土科学家却一直榜上无名 ;发明专利数仅是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最能反映我国科技创新水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曾连续4年一等奖空缺。除了观念、政策和制度原因外 ,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学科学教育理应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 ,为原始性创新能力培植基因 ;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 ,科学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异化。今后必须从以下方面转变观念、加大改革力度 ,才能为提高我国原始性科技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
|
关键词 :
科学教育,
原始性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
非智力因素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
[1] |
苏青.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成效显著[J]. , 2004, 22(0411): 59-59. |
[2] |
邱夜明. 2004年9月国内外重要科技新闻[J]. , 2004, 22(0410): 64-64. |
[3] |
朱光亚. 发挥“后发优势” 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崛起[J]. , 2004, 22(0409): 1-1. |
[4] |
朱伯芳. 我国应大力加强应用研究[J]. , 2004, 22(0408): 1-1. |
[5] |
本刊编辑部. 200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J]. , 2004, 22(0403): 59-61. |
[6] |
马扬;张玉璐;顾广彩;花明. 非线性理论在科研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 , 2004, 22(0401): 47-49. |
[7] |
李龙一. 科技资源配置的模式研究[J]. , 2003, 21(0312): 16-19. |
[8] |
曾莉;赵定涛.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后团队建设的误区分析[J]. , 2003, 21(0311): 41-42. |
[9] |
范英;魏一鸣;郑永和. 同行评议中国际化评审的国际比较研究[J]. , 2003, 21(0311): 32-34. |
[10] |
刘刚. 对淡化国家科技奖励等级的探讨[J]. , 2003, 21(0310): 23-25. |
[11] |
崔志明;浦根祥. 从个案研究看我国科技原创力建设[J]. , 2003, 21(0310): 12-15. |
[12] |
伍玉林. 以日本的政策优势为鉴形成黑龙江的科技政策导向[J]. , 2003, 21(0309): 28-31. |
[13] |
廖方宇;邓心安. 马普学会研究所评价对我国研究所评价工作的启示[J]. , 2003, 21(0309): 22-25. |
[14] |
张九庆. 国家科技政策的协调与集成[J]. , 2003, 21(0308): 46-49. |
[15] |
马维野. 21世纪初我国科技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对策思考[J]. , 2003, 21(0307): 28-3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