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下科技自立自强

再论《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与实施

  • 郭金海
展开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 100190
郭金海,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数学史、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中国科学院院史,电子信箱:gjinhai@ihns.ac.cn

收稿日期: 2021-05-29

  修回日期: 2021-06-07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8-11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大突破项目(Y621081)

Revisit of the formul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2-year pla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 GUO Jinhai
Expand
  •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5-29

  Revised date: 2021-06-07

  Online published: 2021-08-11

摘要

考察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即《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背景和原因,探讨了该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情况。该规划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中央高层领导下制订和实施,是中国和苏联科技合作的结晶。其制订工作于1956年分两阶段进行,全国数百位科学家和多位苏联专家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坚力量。该规划以“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作为中国发展科学的方针,密切结合国家工业、农业、国防,以及医药卫生建设的需要。1957年,苏联组织约600位专家对该规划草案进行了研究。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提出了纲要式的综合性意见。该规划实施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和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工业、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规划树立了中国政府组织、领导科学家规划科学技术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技事业的一座历史丰碑。

本文引用格式

郭金海 . 再论《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与实施[J]. 科技导报, 2021 , 39(12) : 51 -64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1.12.007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ckgrounds of the formulation of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long-term pla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namely, the 12-year pla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formul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The plan was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Zhou Enlai, Chen Yi, Li Fuchun, Nie Rongzhen and other senior leader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t wa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Its formulation work was completed in two stage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hundreds of scientists and nearly 100 Soviet experts. Members of the Academic Divisio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ere the backbone. The plan put the priority in the main tasks and proceeded with determination, as the polic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industry, agriculture, defense, and medical and health constructions. Its implementation ha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tomic energ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new China'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The plan set a good example for China's government to organize scientists to pla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was a historical monument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govern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9.
[2] Suttmeier R P. Research and revolution:Science policy and societal chang in China[M]. Toronto and London:Lexington Books, 1974:58-61.
[3] 胡维佳. 中国科技规划、计划与政策研究[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41-46.
[4] 崔永华. 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8:11-47.
[5] 杨文利, 张蒙.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及历史经验[J]. 中共党史研究, 2007(6):42-49.
[6] 薛攀皋. 中国科学院与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的编制[C]//科苑前尘往事.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30-39.
[7] 陈正洪. 当代中国中长期科技规划历史与理念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5:48-69.
[8] Wang Z Y. The Chinese developmental state during the Cold War:The making of the 1956 twelve-y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J]. History and Technology, 2015, 31(3):180-205.
[9] 刘贺.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历程及启示[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10] 张久春, 张柏春. 规划科学技术《: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9):982-991.
[11] 关于访苏代表团向中央的工作报告[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3-02-026.
[12] 建立中科院有关文件材料[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0-02-001.
[13] 中科院一九五零年工作总结和一九五一年工作计划及郭沫若关于中科院基本任务指示与讲话[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0-01-001.
[14] 吴玉章. 开幕词[C]//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纪念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1:11-12.
[15]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N]. 人民日报, 1950-08-27(1).
[16] 中国科学院一九五三年召开第十一次至三十次院务常务会议记录及有关文件[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3-02-003.
[17] 武衡. 先进的苏联科学计划工作[J]. 科学通报, 1953(9):19.
[18] 关于苏联顾问柯夫达对组织全国性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及与张副院长谈话纪要[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5-01-036.
[19] 樊洪业. 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52-155.
[20] 郭金海. 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创立与重建[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308-328.
[21] 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总决议[Z]. 中国科学院年报, 1955:47.
[22] 周恩来.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30-35.
[23] 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338.
[24]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M]//毛泽东选集(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168-191.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扩大)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241-242.
[26] 中科院第五十一次至五十六次院务常务会议通知及其材料[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5-02-013.
[27] 李富春副总理对制定科学规划工作的指示及党组对陈毅同志向中央报告稿的意见[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6-01-004.
[28] 毛泽东.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64.
[29] 武衡. 科技战线五十年[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162-206.
[30] 中科院一九五六年召开第七次至第十二次院务常务会议通知及有关材料[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6-02-020.
[31] 竺可桢. 竺可桢全集(第14卷)[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8:282-284.
[32] 关于科学研究长远规划的工作报告[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6-17-010.
[33] 技术科学部常委会议的有关文件(1-15次)[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6-17-001.
[34] 郭金海. 实践"计划科学":1955-1956年中国科学院两个长期规划的制订与影响[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 38(2):157-159.
[35] 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N]. 人民日报, 1956-03-15(1).
[36] 聂荣臻. 聂荣臻回忆录[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7:615.
[37] 卞琰. 聂荣臻元帅画传[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303.
[38] 科学规划委员会. 说明[C]//苏联科学家报告汇编. 北京:科学规划委员会, 1956.
[39]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苏联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巨大帮助和影响——1957年10月30日吴有训副院长在首都科学界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Z]. 中国科学院年报, 1957:271.
[40] 关于建立院属机构及改变领导关系事向中央的请示及批复[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6-01-001.
[41] 中国科学远景规划纲要初步编成科学家和有关部门代表进行讨论和修正[N]. 人民日报, 1956-08-22(1).
[42] 中科院关于制订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长远规划的通知报告和几个问题的说明等[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6-03-020.
[43] 党组会议纪要、党组办公会议记录[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6-01-008.
[4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意见的报告》[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364.
[45] 陈毅, 李富春, 聂荣臻. 关于科学规划工作向中央的报告[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366-372.
[4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373-463.
[4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365.
[48] 安徽省对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修正草案)的意见[A]. 合肥:安徽省档案馆, J212-01-0047.
[49] 苏联科学家对中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草案的综合意见[A]. 杭州:浙江省档案馆, J117-005-089-001.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1949-2005年)[M].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2008:55-56, 623.
[5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对国家科委党组《关于一九六O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报告》的批示[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14-15.
[5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70-74.
[5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科学小组、国家科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报告[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419-421.
[54] 刘力, 何春藩, 夏建白.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C]//王扬宗, 曹效业.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1卷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621-627.
[55] 夏培肃. 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组[J]. 中国科技史料, 1985, 6(1):17-18.
[56] 数理化学部一九五六年工作总结[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1956-15-001.
[57] 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制成[N]. 人民日报, 1958-08-03(6).
[58] 曾茂朝. 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三十年[C]//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十年(1956-1986). 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内部资料), 1986:2.
[59] 中国首架电子数字计算机制成[N]. 人民日报, 1959-09-15(2).
[60] 夏培肃. 107计算机研制情况[C]//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十年(1956-1986). 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内部资料), 1986:83-84.
[61] 凌惟侯, 刘元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C]//王扬宗, 曹效业.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1卷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719-730.
[62] 洪荒.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C]//王扬宗, 曹效业.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1卷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682-683.
[63] 刘戟锋, 刘艳琼, 谢海燕. 两弹一星工程与大科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35-65.
[64] 姜玉平. 中国导弹研制体系的初步建立(1956-1965年)[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 26(4):39.
[65] 刘洋, 胡晓菁. 中苏科技合作"122项协定"研究[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 26(5):219-230.
[66] 林自新, 吴明瑜. 关于中国技术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J]. 科学学研究, 1983, 1(2):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