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瑾, 赵辰, 韩苗. 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OL].[2021-11-2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10901.1109.015.html.
[2] 郑耀群, 崔笑容. 基于CiteSpace的近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热点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21(27):61-63.
[3] 孙智飞, 龙蔚, 李新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 山西农经, 2021(13):18-19.
[4] 叶兴庆.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 改革, 2018(1):65-73.
[5] Liu Y, Li Y.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 548(7667):275-277.
[6] 刘彦随. 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461-466.
[7]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8] 郭远智, 刘彦随. 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与乡村振兴路径[J]. 地理学报, 2021, 76(6):1408-1421.
[9] 李小建, 胡雪瑶, 史焱文, 等. 乡村振兴下的聚落研究——来自经济地理学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3-14.
[10] 马彩虹, 袁倩颖, 文琦, 等. 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5):784-797.
[11] 徐璨, 李繁. 我国农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J]. 山西农经, 2021(13):57-58.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发布[EB/OL].[2021-07-29]. http://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107/t20210729_926770.html.
[13] 郭远智, 周扬, 刘彦随. 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 地理研究, 2019, 38(12):2819-2832.
[14] Liu Y S. Geography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M]. Beijing:Science Press, 2011.
[15] 王庆安. 美国战后新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07, 22(1):63-66.
[16] Long H L, Hu Z C, Zou J. The evolution of rural policy in Britain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8):1369-1378.
[17] Kieselbach S R, Long P T. Tourism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J]. Parks & Recreation, 1990, 25(3):62-66.
[18] Anderson E, Bakir A, Wickens 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onnemara, Ireland[J]. 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 2015, 12(1):73-86.
[19] Fleicher A, Tchetchik A. Does rural tourism benefit from agricultur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26):493-501.
[20] Makowska-Iskierka M. Spatial and morphological effect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Łódź Metropolitan Area[J]. Tourism, 2013, 23(2):33-42.
[21] Dandapath P, Mondal M.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oastal eco-tourism in West Beng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2013, 2(1):114-119.
[22] Daniloska N, Mihajlovska K H N.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J].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5(3):305-318
[23] Thode S F, Maskulka J M. Place-based marketing strategies, brand equity and vineyard valu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1998, 7(5):379-399.
[24] Allen G. Place branding:New tool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 2007, 18(2):60-68.
[25] Lodge C. Success and failure:The brand stories of two countries[J].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2002, 9(4):372-384.
[26] 付寿康, 张瑞涛. 城乡资源再造:构建乡村振兴长效动力机制——以W市花博汇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5):47-54.
[27] 冯旭, 侯慧贤, 吴薇. 农业职业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实践——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0(3):25-27, 63.
[28] 张吟.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分析——以石门柑橘为例[J]. 山西农经, 2021(16):82-83.
[29] 刘月红, 张敏, 徐烁昕. 融媒体视角下的闽东畲族旅游品牌塑造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8):37-42.
[30] 庞东梅. 地理要素感知视角下乡村旅游满意度研究——以后沟村为例[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 29(2):28-33, 44.
[31] 黎玲. 乡村文旅融合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场景理论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1(4):100-104.
[32] 胡淼. 红色旅游与文物旅游并行,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J]. 今古文创, 2021(18):117-118.
[33] 李慧, 余明明. 安徽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同发展研究[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 31(2):72-77.
[34] 梁坤宇, 庞家幸.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研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1(5):70-73.
[35] 徐忠勇.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析[J]. 农业经济, 2020(9):64-65.
[36] 李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策略——兼论自然景观资源公益化[J]. 求索, 2020(4):14-21.
[37] 张霞, 王斌. 陕北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6):311-318.
[38] 蔡克信, 杨红, 马作珍莫. 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路径选择[J]. 农村经济, 2018(9):22-27.
[39] 陆林, 任以胜, 朱道才, 等.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9, 38(1):102-118.
[40] 张振兴. 重庆乡村旅游景观新型发展模式探索[J]. 美与时代(上), 2021(8):40-42.
[41] 陈心怡, 丁胜. 生态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以音乐节为例[J]. 中国林业经济, 2021(4):83-85, 137.
[42] 王新洁. 龙泉镇乡村旅游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D]. 烟台:烟台大学, 2021.
[43] 王雪芳, 韦霏丽.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提升策略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 贺州学院学报, 2021, 37(2):111-115.
[44] 卢东辉, 陈东旭, 陈嘉琪. 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广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肇庆市为例[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 30(2):16-22.
[45] 刘晓娟, 张大磊. 贫困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高校对口帮扶对策分析——以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新沟村为例[J]. 郑州师范教育, 2021, 10(2):46-53.
[46] 张爱军. 乡村振兴背景下济南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及政策选择[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 38(3):92-97.
[47] 旷颉, 张学勇. 北京门头沟小龙门村:实用性村庄规划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J]. 北京规划建设, 2021(2):49-56.
[48] 任大欣.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 当代旅游, 2021, 19(6):38-39.
[49] 赵真, 叶宇娇, 韩少强, 等. 三门村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云创园模式[J]. 安徽建筑, 2021, 28(2):30-31.
[50] 张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新型发展模式设计探索——以重庆地区油菜花景观为例[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1):11-15.
[51] 马蕾, 郑绍丹.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76-86, 164.
[52] 徐子轩, 胡怀敏.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启示[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3):251-253.
[53] 周慧, 李元鑫, 张振兴, 等. 陕西省安康市富硒食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 农业展望, 2021, 17(2):64-68.
[54] 张国良, 孔祥超. 浙江"冠军香榧"对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与科技创新的心智启迪[J]. 经营与管理, 2021(2):61-64.
[55] 杨继理. 广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223-225.
[56] 万静霏. 浅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困境成因与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1(5):66-67.
[57] 李琳, 窦慧萌, 夏康耀, 等.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以信阳毛尖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4):116-117.
[58] 侯红梅. 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模式创新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商业经济研究, 2021(6):138-141.
[59] 聂学东."景区带动型"旅游扶贫开发效应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村[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 29(3):83-85.
[60] 黄丹.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陕西商南县金丝峡景区为例[J]. 丝绸之路, 2020(1):189-192.
[61] 王慧. 基于旅游扶贫视角的景区带村发展研究[J]. 嘉应学院学报, 2019, 37(5):48-52.
[62] 程迎迎. 景区实施带村扶贫的运营机制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 6(31):195-197.
[63] 唐慧, 陈思定. 湘西地区景区带村扶贫模式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16):166-168.
[64] 郑伟刚, 韩旭, 黄晓园, 等. 基于GIS丘北普者黑生态旅游区"景区带村"的经济效应分析[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5(4):67-72.
[65] 李瑛, 黄丹, 朱莹, 等. 景区带村扶贫模式下农户参与旅游的经济效率——以秦巴山区旅游扶贫重点村为例[J]. 资源科学, 2020, 42(9):1827-183
[66] 江涛. 中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分析及展望[J]. 农业展望, 2020, 16(2):38-42.
[67] 唐小翠.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0(3):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