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了竺可桢在建设中国气象台网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了他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的科学家精神。分析表明,作为中国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不仅引领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而且为中国气象学界注入了精忠报国、勤谨力行、宽严相济、求是敬业的精神动力。
This paper reviews Zhu Kezhen's role in building China's meteorological network and discusses the scientist's spirit that he displayed in the proces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a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meteorology, Zhu Kezhen not only l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teorology, but also infused the Chinese meteorological community with the spiritual motivation of serving the country with loyalty, working with diligence and precise, integrating leniency and strictness, seeking truth and dedicating to the common cause.
[1] 陈学溶. 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2: 1-79.
[2] 谢世俊. 竺可桢传[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133- 136, 211-220.
[3] 王东, 丁玉平. 竺可桢与我国气象台站的建设[J]. 气象科技进展, 2014, 4(6): 67-73.
[4] 张改珍, 李蓓蓓, 路雅恬. 竺可桢与泰山日观峰气象台[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6.
[5] 陈建昌. 缅怀泰山气象事业奠基人竺可桢先生[J]. 山东气象, 1995(2): 7-9.
[6] 竺可桢. 竺可桢全集: 第1卷[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7] 竺可桢. 竺可桢全集: 第5卷[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8] 竺可桢. 我国地学家之责任[J]. 史地学报, 1921, 1(1): 44-45.
[9] 竺可桢. 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J]. 东方杂志, 1921, 18(15): 39.
[10] 竺可桢. 青岛接收之情形[J]. 史地学报, 1923, 2(2): 85- 90.
[11] 气象通信网一案拟具时间及意见请转交通部核办[A].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三九三-226.
[12] 中央研究院关于取缔外国人所设气象台及查核徐家汇天文台国际气象报与交通部教育部等往来文件[A].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三九三-2177.
[13] 本所对于交通部拟办气象通信网之意见[A].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三九三-2177.
[14] 《竺可桢传》编辑组. 竺可桢传[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15] 国立中央研究院文书处. 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一年度总报告[M]. 南京: 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 1932: 217.
[16] 据建设厅呈送观日峰面积分配图样, 请鉴核转函中央气象研究所查照办理等情, 函请查照办理[A].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三九三-3012.
[17] 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拟在泰山观日峰气象台勘测台址等事宜与气象测候所的来往文书[A]. 济南: 山东省档案馆, J102-02-0003-082-036.
[18] 晨露夕舟. 1929—1941年间竺可桢发展地方测候事业相关信函选[J]. 民国档案, 2012(1): 15-58.
[19] 关于禁止骚扰的布告[A].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三九三-3047.
[20] 竺可桢. 竺可桢全集: 第6 卷[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52.
[21] 关于禁止骚扰泰山日观峰气象台的布告[A].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三九三-3047.
[22] 竺可桢. 风暴成因之新学说[J]. 科学, 1926, 11(4): 415- 428.
[23] 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志气象志[M].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5: 61.
[24] 徐近之. 拉萨今年之雨季(附图表)[J]. 气象杂志, 1935, 11(6): 269-274.
[25] 徐近之. 民国二十四年拉萨之雨季[J]. 地理杂志, 1936, 9(2): 105-109.
[26] 徐近之. 拉萨地文人文一瞥[J]. 地理教育, 1937, 2(6): 9-12.
[27] 竺可桢. 本校急应在北极阁上建筑观象台意见书[J]. 史地学报, 1922, 1(2): 1-2.
[28] 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民国十八年报告[J]. 气象年报, 1929, 2(1): 99.
[29] 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练习班规程等文件[A].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三九三-204.
[30] 樊洪业, 陈德红, 陈德东. 我的气象生涯: 陈学溶百岁自述[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31] 竺可桢. 中国气象学会第九届年会纪录[J]. 中国气象学会会刊, 1935(十周年纪念号): 164-166.
[32] 竺可桢. 竺可桢全集: 第9 卷[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370.
[33] 为呈送气象测候员学习成绩给建设厅的呈[A]. 济南: 山东省档案馆, J102-02-0003-080-024.
[34] 为通知荣城县5月份观测表已送气象测候所给该所的训令[A]. 济南: 山东省档案馆, J102-02-0003-080- 034.
[35] 史玉光. 风云前哨第一站[EB/OL]. (2012-09-07)[2022- 01-07].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110/t20211030_4059444.html.
[36] 竺可桢. 竺可桢全集: 第12卷[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110, 360, 370, 387-388.
[37] 温克刚. 中国气象史[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4: 441.
[38] 洪世年, 陈文言. 中国气象史[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