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aper describes Hua Loo-Keng's contributions as a strategic mathematician by investigating his deeds in propos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work plan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articipating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s, planning and preparing the China's computer undertaking, initiating and organiz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al competitions, popularizing and promoting the critical path method and optimum seeking method. It is concluded that Hua developed his idea of developing a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in 1943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at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 mad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to planning China's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 He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advocating and organizing China's computer undertaking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al competitions, as well as in popularizing and promoting the critical path method and optimum seeking method. Hua's transformation from a self-taught youth to an outstanding strategic mathematician wa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1] 张勉成. 华罗庚[J]. 读书通讯, 1942(42): 13.
[2] 高亮 . 赴苏讲学的数学家华罗庚苦斗史[J]. 消息, 1946(12): 189.
[3] 平之 . 赴苏联讲学的华罗庚教授[J]. 人物杂志, 1946(3): 16-17.
[4] 王元 . 华罗庚(修订版)[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5] 王元, 杨德庄 . 华罗庚的数学生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6] 顾迈南. 华罗庚传[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7] 王扬宗 . 华罗庚在数学与政治的夹缝中[C]//丘成桐 . 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外数学交流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83-93.
[8] 李文林. 从蓝图到宏业——华罗庚的所长就职报告与中国科学院的数学事业[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9): 1028-1034.
[9] Richard J W. Hua Loo-Keng and the movement of popularizing mathema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 New York: Dissertation of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2008.
[10] 章丽君 . 数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华罗庚推广“双法”的启示[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 26(6): 698-704.
[11] 颜基义. 华罗庚先生的精神遗产及其工程哲学意蕴[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1, 13(3): 252-257.
[12] 华罗庚 . STURM 氏定理之研究[J]. 科学, 1929, 14(4): 545-548.
[13] 华罗庚 . 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J]. 科学, 1930, 15(2): 307-309.
[14] 陈省身 . 我与华罗庚[C]//张奠宙, 王善平 . 陈省身文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3-95.
[15] 段学复 . 怀念华罗庚——天才和勤奋造就华罗庚成为一位伟大的数学家[C]//丘成桐, 杨乐, 季里真 .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纪念华罗庚诞辰 100周年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9-22.
[16] 顾澄 . 四十年中数学之进步[J]. 交通大学四十周纪念刊, 1936: 129.
[17] 中央研究院派华罗庚赴苏联研究的函件(内有华罗庚履历及著作英文目录)[A].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全宗号393(2), 案卷号142.
[18] 灌群 . 教育部举办民国三十年度著作发明及美术奖励经过述要[J]. 高等教育季刊, 1942, 2(2): 103-108.
[19] 周雷鸣, 李书瑞 . 华罗庚致朱家骅的三封信[J]. 北京档案, 2018(1): 50-51.
[20] 杨武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概况[J]. 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9(1): 34-36.
[21] 曾昭抡、华罗庚在美将研究原子弹[J]. 宇宙文摘, 1947, 1(2): 54.
[22] 王作跃, 郭金海 . 陈省身、华罗庚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J]. 数理人文, 2022(21): 47-52.
[23] 关于政务院任命华罗庚为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的批示[A]. 北京: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档号1951-02-034.
[24] 任南衡, 张友余 . 中国数学会大事记[C]//杨乐, 李忠 .中国数学会60年.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 29.
[25] 郭金海. 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创立与重建[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322-328.
[26] 郭金海. 华罗庚对多复变函数论研究的突破与获奖[J].科技导报, 2021, 39(5): 156-157.
[27] 大事记[G]//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 中国科学院资料汇编(1949—1954). 北京: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1955: 288.
[28] 袁向东 . 华罗庚致陈立夫的三封信[J]. 中国科技史料, 1995, 16(1): 64-66.
[29] 华罗庚. 访苏三月记(一)[J]. 时与文, 1947(14): 17-18.
[30] 华罗庚. 访苏三月记(二)[J]. 时与文, 1947(15): 18.
[31] 徐凡.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科学界关于“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争论[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85-98.
[32] 蒋介石. 对六学术团体年会书面致词[C]//秦孝仪. 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 第 40 卷 . 台北: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84: 3.
[3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第 1 册 .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9.
[34] 中科院一九五O年召开的各种会议统计表[A]. 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档号1950-03-004.
[35] 数学所成立后发展方向的意见[A]. 北京: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档号Z370-8.
[36]《数学百科全书》编译委员会 . 数学百科全书:第1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727.
[37] 夏培肃. 我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组[J]. 中国科技史料, 1985, 6(1): 13-18.
[38] 王涛 . 中国计算数学的初创[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2: 50-54.
[39] 郭金海. 再论《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与实施[J]. 科技导报, 2021, 39(12): 51-55.
[40] 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N]. 人民日报, 1956-03-15(01).
[41]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9册.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417.
[42] 苏联科学家对中国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草案的综合意见[A]. 杭州: 浙江省档案馆, 档号J117-005-089-001.
[43] 薛士蓥, 张松龄, 蒋桂玲, 等 . 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五十年(1949年—1999年)[J]. 院史资料与研究, 1999(5): 9.
[4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编写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1949—2005)[M].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2008: 58.
[45]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C]//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编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56—2000).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 52-53.
[46] 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关于 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数学专卷[A]. 上海: 上海市档案馆, 档号A52-2-843.
[47] 陈正洪 . 当代中国中长期科技规划历史与理念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5: 92-93.
[48] 国家科委汇总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进度情况统计表(内含中科院承担项目)[A]. 北京: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档号1965-03-068.
[49] 中央研究院关于派员出国学习及各研究所图书仪器申购等事项文书[A]. 南京: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全宗号393, 案卷号65.
[50] 华罗庚. 访苏体会点滴[N]. 人民日报, 1953-10-11(03).
[51] 华罗庚, 关肇直, 段学复, 等. 总论[C]//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 . 十年来的中国科学·数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7.
[52] 中科院一九五三年召开所长会议的文件材料(数理组分组记录)[A]. 北京: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档号 1953-03-008.
[53] 数理化学部一九五六年工作总结[A]. 北京: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 档号1956-15-01.
[54] 郭金海 . 1945年华罗庚对中国发展计算机的建议及其流变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9, 48(5): 487-488.
[55] 华罗庚 . 在我国就要创办数学竞赛会了[J]. 数学通报, 1956(1): 1-2.
[56] 华罗庚 . 写在 1956 年“数学竞赛”结束之后[J]. 数学通报, 1956(6): 1-2.
[57] 1957年度天津、武汉、南京市数学竞赛试题[J]. 数学通报, 1957(8): 45-46.
[58] 秦元勋 . 青少年中的数学健儿们在数学奥林匹克中大显身手吧!——给北京高二高三同学的一封信[J]. 数学通报, 1957(4): 2.
[59] 数学竞赛委员会举行了第三次数学通俗讲演会[J]. 数学通报, 1956(4): 28.
[60] 华罗庚 . 从杨辉三角谈起[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2.
[61] 华罗庚. 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2.
[62] 华罗庚. 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63] 华罗庚. 数学归纳法[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3.
[64] 华罗庚. 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79.
[65] 龚昇 . 介绍北京市 1962 年度中学生数学竞赛[J]. 江苏教育, 1962(17): 20-21.
[66] 朱汉林 . 数学文化[M].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2: 184.
[67] 陆洪文 . 永远怀念老师华罗庚[C]//丘成桐, 杨乐, 季理真 .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纪念华罗庚诞辰 100周年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17.
[6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N]. 人民日报, 1958-09-20(01).
[69] 华罗庚. 数学与应用[N]. 光明日报, 1959-04-19(05).
[70] 赵宏量 . 大哉, 数学之为用:纪念华罗庚教授诞辰100周年[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65-301.
[71] 华罗庚. 统筹方法平话[N]. 人民日报, 1965-06-06(05).
[72] 华罗庚. 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M]. 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 1965.
[73] 华罗庚编著的数学普及读物《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深受职工欢迎[N]. 人民日报, 1965-09-13(02).
[74] 王柱 . 统筹法应用开篇纪实与思考——忆华罗庚副校长的一段往事[C]//丘成桐, 杨乐, 季理真 .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 纪念华罗庚诞辰 100周年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51-152.
[75] 陈德泉, 计雷 . 从统筹法、优选法谈起——纪念华老诞辰100周年[C]//丘成桐, 杨乐, 季理真 .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 纪念华罗庚诞辰 100周年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45-147.
[76] Wilde D J. Optimum seeking methods[M].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64.
[77] 华罗庚. 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1.
[78]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成立[N]. 光明日报, 1981-04-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