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水下考古探测技术发展

宋元以来中国沿海古代沉船的考古学观察

  • 陈浩 ,
  • 梁国庆
展开
  • 1.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福州 350025;
    2.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3
陈浩,馆员,研究方向为水下考古和福建海防史,电子信箱:364468906@qq.com;梁国庆(通信作者),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水下考古、沉船考古和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电子信箱:18513503003@163.com

收稿日期: 2023-10-01

  修回日期: 2024-03-04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8-06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YFC1521705)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 of shipwrecks found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since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 CHEN Hao ,
  • LIANG Guoqing
Expand
  • 1. Fujia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Fuzhou 350025, China;
    2. National Centre for Archaeology, Beijing 100013,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10-01

  Revised date: 2024-03-04

  Online published: 2024-08-06

摘要

航海在海洋文明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船舶是航海活动的主要载体。梳理了宋元时期以来的重要沉船遗址27处,其中宋代沉船遗址11处、元代6处、明代7处、清代3处,利用考古学这一专门研究古代遗存的学科对这些沉船实物遗存观察、研究,初步了解沉船的性质、沉没原因、古代造船使用的木材、造船的技术与工艺以及航海技术;通过船上运输的货物可以初步探讨当时的海洋贸易活动及海商行为,利用船上保留的船员或商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还可以初窥古代船上“微型社会”的面貌;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中国古代船舶制造、航海活动、海外贸易发展演变的历史,再现船上人员和流动社群的生活场景。

关键词: 水下考古; 沉船; 考古学

本文引用格式

陈浩 , 梁国庆 . 宋元以来中国沿海古代沉船的考古学观察[J]. 科技导报, 2024 , 42(14) : 125 -136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48

Abstract

Naviga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arine civilization, and ships are the main carriers of navigation activities. This paper reviews 27 important shipwreck sites since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cluding 11 in the Song dynasty, 6 in the Yuan dynasty, 7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3 in the Qing dynasty. By utilizing archaeology, a specialized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ancient remains, to observe and study the physical remains of these shipwrecks, a preliminarily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se shipwrecks, the reasons for their sinking, the wood used in ancient shipbuilding, shipbuilding craftsmanship and navigation technology is gained. I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basic materials for China's ancient shipbuilding and navigation history. In addition, the maritime trade activities and merchant behavior of the time is explored by studying the goods transported on the ships. By studying the daily items of the crew or merchants retained on the ship, it can gain a glimpse of the "micro society" on the ancient ships. It also provides another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hip manufacturing, navigation activities, and overseas trade, and reproduces the living scenes of the people on board and the mobile communities.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沉船考古发现与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2-13.
[2] 马大东. 天津静海元蒙口宋船的发掘[J]. 文物, 1983(7): 54-58, 67.
[3] 席龙飞. 中国古代造船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4] 季曙行. 上海南汇县大治河古船发掘简报[J]. 上海博物馆辑刊, 1987(4): 175-178..
[5] 上海市博物馆. 嘉定封浜宋船发掘简报[J]. 文物, 1979(12): 32-36, 101.
[6] 辛元欧. 上海沙船[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55-57.
[7] 林士民.宁波东门口码头遗址发掘报告[M]//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1: 105-123.
[8] 席龙飞, 何国卫. 对宁波古船的研究[J].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 1981, 5(2): 23-32.
[9] 龚其昌, 丁有甫, 褚晓波, 等. 浙江宁波和义路出土古船修复研究[M]//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83-188.
[10] 陈潇俐, 万俐, 褚晓波, 等. 浙江宁波和义路出土古船树种鉴定和用材分析[M]//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89-194.
[11] 林士民. 宁波造船史[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111-120.
[12]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7.
[13] 丁毓玲, 林瀚. 涨海声中——福建与波斯、阿拉伯[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8: 209.
[14] 中澳合作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定海调查发掘队. 中国福建连江定海1990年度调查发掘报告[J].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92, 18-19.
[15] 中澳联合定海水下考古队. 福建定海沉船遗址1995年度调查与发掘[M]//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 东南考古研究(第2辑).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
[16] 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 2008年莆田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简报[J]. 福建文博, 2009(2): 1-8.
[17]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国家博物馆. 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 1989-2010[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7.
[18] 羊泽林. 福建漳州半洋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内涵与性质[M]. 吴春明. 海洋遗产与考古.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20-126.
[19]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南海I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7.
[20]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 西沙水下考古: 1998—1999[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1]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蓬莱市文化局. 山东蓬莱水城清淤与古船发掘[M]//蓬莱文化局. 蓬莱古船与登州古港, 大连: 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89.
[22] 刘秀英. 蓬莱水城小海古船材质及树种配置的研究[C]//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9: 283-302.
[23] 张威. 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24] 孙键. 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的发现[J].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08, 60(4): 114-118.
[25] 朱巍. 太仓元代古船的前世今生[J]. 大众考古, 2022(5): 29-35.
[26]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 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27] 孟原召, 鄂杰, 翟杨. 西沙群岛石屿二号沉船遗址调查简报[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1(11): 26-46.
[28] 孟原召. 西沙群岛海域出水元代青花瓷器初探[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1(11): 69-82.
[29] 羊泽林. 漳浦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调查收获[J]. 东方博物, 2015(3): 69-78.
[3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烟台市博物馆, 蓬莱市文物局. 蓬莱古船[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6.
[31] 汪敏, 席龙飞, 龚昌奇. 蓬莱三号古船的型线测绘及复原研究[C]//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9: 178-181.
[32] 许逸, 姜泽祥, 李昌亿, 等. 韩国古代造船史之考察[J]. 船史研究, 2004(18): 131-149.
[33] 袁晓春. 蓬莱3 艘古船发掘简报[J]. 海交史研究, 2006(2): 1-19, 135-136.
[34] 朱龙. 山东蓬莱水城出土的贝类研究[C]//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9: 384-399.
[35] 王富强, 姜国钧, 石锡建. 蓬莱水城小海及古船的考古发现与研究[C]//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9: 125-131.
[36] 何国卫. 蓬莱出土的三艘古代海船初探[C]//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9: 152-162.
[37] 金成俊, 崔云峰. 论韩国传统船舶的研究动向和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C]//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9: 87-111.
[38] 金圣范, 金炳堇. 韩国安佐岛船和蓬莱三号古船的比较研究[C]//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9: 207-215.
[39] 李元植, 许逸. 韩国发掘的高丽海船与蓬莱三号古船的比较研究[C]//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9: 167-177.
[40] 朴现圭. 蓬莱水城高丽(朝鲜)船舶的历史背景[C]//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9: 216-223.
[41] 袁晓春. 蓬莱三号古船研究[C]//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9: 197-206.
[42]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象山县文管会. 浙江象山县明代海船的清理[J]. 考古, 1998(3): 33-40, 97-100.
[43]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福建博物院. 海坛海峡九梁一号沉船调查新收获[M]. 水下考古(第1 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44] 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 福建平潭九梁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简报[J]. 福建文博, 2010(1): 14-18.
[45] 傅宋良, 王上. 邵武四都青云窑址调查简报[J]. 福建文博, 1988(1): 19-22.
[46]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汕头市“南澳I号”明代沉船[J]. 考古, 2011(7): 39-46.
[47] 崔勇, 周春水. 广东南澳I号明代沉船2012年水下考古发掘[M]//国家文物局. 2012年中国重要考古新发现,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3.
[48] 崔勇, 周春水. 孤帆遗珍: 南澳I号出水精品文物图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49] 陈立群. 东山岛冬古沉船遗址初探[J]. 福建文博, 2001(1): 33-39.
[50] 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队. 东海平潭: 碗礁一号出水瓷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0-21.
[51]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小白礁Ⅰ 号”: 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