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固废低碳资源转化技术与装备研发,电子信箱: yinwang@iue.ac.cn |
李智伟(共同第一作者),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电子信箱: zwli@iue.ac.cn |
收稿日期: 2024-11-19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6-26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子课题(XDA23030301)
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02Z20227086)
版权
Technical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the collaborative pyrolysis of sewage sludge and food waste digestate
Received date: 2024-11-19
Online published: 2025-06-26
Copyright
市政污泥和餐厨垃圾是城市代谢产生的2种典型有机固废,它们的低碳资源循环再利用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在全国将污泥和餐厨垃圾厌氧沼渣协同资源化处置的案例较少,且其共热解制备的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重金属的稳定固化效果尚不明晰。本研究从多源固废协同资源化再利用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的角度,首先对市政污泥和餐厨垃圾厌氧沼渣进行了共热解实验研究,然后建立了一套日处理能力干基20 t的脱水污泥与沼渣协同热解炭化示范装置,并进行了长时间稳定运行分析。结果表明,在600℃的热解温度下,随着沼渣向污泥中添加比例的增加,焦油和热解气产率降低,而生物炭产率则逐渐升高(质量分数由1∶0时的62.71%增加至1∶3时的73.14%);共热解后的钾和磷主要富集在生物炭中;共热解所得生物炭中重金属的残渣态和氧化态所占比例均高达80%以上,说明热解技术有利于重金属的稳定固化;与污泥生物炭相比,共热解生物炭中的O—H收缩振动峰有明显减弱,但—C=O吸收峰增强。示范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400~500℃,单独污泥或沼渣以及污泥与沼渣混合热解后的生物炭得率基本在25%~30%;生物炭中的挥发分为13%~15%,高位热值在4500~5500 kJ·kg-1;生物炭中的固定碳含量 < 10%,这种碳非常稳定,将其施入土壤中后可以长期稳定存在而不被分解释放CO2,与污泥焚烧相比,热解1 t污泥相当于减排0.024 t的CO2;生物炭中的重金属形态更趋近于稳定固化,与实验室研究结果趋势一致。
汪印 , 李智伟 , 李杰 , 刘学蛟 , 王兴栋 , 代敏 , 陈坤镇 , 邱胜 . 市政污泥与餐厨垃圾厌氧沼渣协同热解炭化技术研究与示范[J]. 科技导报, 2025 , 43(11) : 74 -86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4.11.01612
1 |
黄艳琴, 甄宇航, 王晨州, 等. "双碳"背景下市政污泥热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23, 37(10): 29- 34.
|
2 |
|
3 |
乔翅嵩, 顾登海, 卢广亮, 等.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 2024(1): 1- 25.
|
4 |
赵水钎, 段妮娜, 顾敏燕. 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碳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 环境工程, 2025(3): 1- 11.
|
5 |
|
6 |
|
7 |
崔彦发, 王世雄, 王珣, 等. 城市污泥建材化利用研究进展[J]. 新型建筑材料, 2025, 52(2): 114- 120.
|
8 |
王兴栋, 李春星, 尤甫天, 等. 污泥水热处理过程中氮元素的迁移转化[J]. 化工学报, 2018, 69(6): 2688- 2696.
|
9 |
|
10 |
|
11 |
|
12 |
王玉, 余广炜, 林佳佳, 等. 沼渣、飞灰和污泥生物炭制备建筑陶粒[J]. 化工进展, 2023, 42(2): 1039- 1050.
|
13 |
|
14 |
韩通, 郭建华, 孙程万, 等. 污泥生物炭的掺入对水泥浆体性能的影响[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1, 27(5): 1- 6.
|
15 |
|
16 |
|
17 |
李杰, 潘兰佳, 余广炜, 等. 污泥生物炭制备吸附陶粒[J]. 环境科学, 2017, 38(9): 3970- 3978.
|
18 |
朱康健, 林梦婉, 曹燃, 等. 污泥秸秆生物炭的制备及其重金属吸附性能分析[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25, 37(1): 87- 91.
|
19 |
郭世鹏, 王云刚, 白彦渊, 等. 市政污泥与花生壳共热解协同效应及产物分布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24(1): 1- 11.
|
20 |
|
21 |
刘晓吉, 肖志颖, 石川, 等. 浅析我国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和技术路径[J]. 中国沼气, 2024, 42(2): 13- 19.
|
22 |
|
23 |
石垚, 李会泉, 陈少华, 等. 城市多源固废协同利用与区域绿色循环发展研究: 以东莞海心沙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为例[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12): 1804- 1817.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