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明若愚, 李凡略, 何可
    科技导报. 2024, 42(16): 72-8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7
    摘要 (3538) PDF全文 (1061)   可视化   收藏
    从减污降碳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粮食绿色低碳生产的现实基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场需求的转变是推动粮食生产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然而,也存在政策需进一步明确化、生产者减污降碳意识与能力有待加强、技术瓶颈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制定减污降碳路线图、培养生产者意识、加强技术创新推广、建立绿色低碳价值实现机制等优化策略。
  • 专题:2023年科技热点回眸
    邓佳文, 任福继
    科技导报. 2024, 42(1): 266-28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17
    摘要 (3494) PDF全文 (1703)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生成式大模型技术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回顾了2023年备受关注的大模型关键技术,包括大模型的能力涌现、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发展,以及大模型对齐和知识增强技术。介绍了大模型技术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垂直应用,以及对AI智能体与元宇宙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从数据隐私、有偏价值观、版权争议及虚假新闻传播等方面讨论了生成式大模型技术面临的安全挑战和发展趋势。
  • 专题:芯片前沿技术
    江之行, 席悦, 唐建石, 高滨, 钱鹤, 吴华强
    科技导报. 2024, 42(2): 31-4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4
    摘要 (3392) PDF全文 (390)   可视化   收藏
    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算力需求,然而基于存算分离的“冯·诺依曼架构”的传统硅基芯片面临着“存储墙”等问题,芯片算力增长逐渐陷入瓶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研究人员从生物大脑的工作模式得到启发,提出了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架构。这种全新的架构在处理神经网络等任务时在能效和速度上较“冯·诺依曼架构”有望实现几个数量级的提升,是实现超低功耗、超高算力计算芯片的最有潜力的技术路线之一。本文综述了各种类型忆阻器的工作机理与最新进展,对比了国内外研究团队的器件研究进展;综述了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芯片在神经网络、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方向的应用演示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芯片目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中国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 专稿
    孟翔宇, 顾阿伦, 曾静, 陈铭韵, 周剑, 刘滨, 毛宗强
    科技导报. 2024, 42(3): 6-2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01
    摘要 (3215) PDF全文 (312)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中国氢能公路交通、轨道交通、船舶和航空领域的发展现状,辨析了中国氢燃料电池车的综合性能,指出中国氢能汽车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2个方面:一是成本高,包括氢燃料电池车成本高,且氢燃料价格高;二是加氢基础设施不足。分析表明,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中后期阶段,重载交通、拥有固定路线的特种交通等将成为氢能汽车发展的机遇,家庭乘用车将成为未来氢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氢能轨道交通将在难以电气化的地域发挥作用,以氢基化合物为动力的船舶和航空器将成为氢能船舶和航空发展的重点,未来氢能交通应完善规划、促进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新型氢能交通出行方式,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并利用碳市场机制实现新飞跃。
  • 综述
    赵龙飞, 姜晓轶, 洪宇, 孙苗, 王漪, 康林冲, 曹磊
    科技导报. 2024, 42(4): 91-10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9
    摘要 (2893) PDF全文 (204)   可视化   收藏
    面向智慧海洋建设需求,提出海洋数字孪生技术体系及应用方向,分析了当前智慧海洋研究和发展现状,通过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应用,阐述了数字孪生的概念内涵,并给出海洋科学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装备全生命周期、海洋治理决策4个方面的数字孪生应用场景;针对智慧海洋建设与应用的共性需求,提出包含现实海洋、数字化海洋、交互映射、孪生海洋数据、孪生海洋知识、孪生智慧应用6个基本要素的海洋数字孪生六维模型架构理论;探讨了数字孪生赋能智慧海洋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实现路径。
  • 专稿
    汪品先
    科技导报. 2024, 42(6): 16-2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2
    摘要 (2747) PDF全文 (204)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缓慢变化发生了矛盾。百年来,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主流观点曾经出现多次反复,至今缺乏系统的反思,成为当前学术界发挥科学创新潜力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历史回顾和中外比较入手,提出当现代科学在欧洲产生时,中国曾坐失参与的良机;当试图引入西方科技时,又因为方向错误遭受失败,结果使得科学成为西方的特色和东方的弱点。东西方差异的根源在于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属性,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和春秋列国的2大源头。当今世界上这2大文明的经济基础正在消失,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必将产生新型的全球文明。呼吁从历史反思入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争当国际学术界铸造全球新文明的排头兵。
  • 专题: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
    郑健
    科技导报. 2023, 41(24): 20-2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4.003
    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高铁客站规划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基础上,聚焦交通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结合国情及路情,剖析了站城融合的互动机理、价值取向,分析了站城融合的基本内涵、融合模式,针对站城空间割裂、城市功能缺失、环境场所单调、空间利用率低等设计难题,提出了站城融合构建策略,为破解站城发展困境、重构站城秩序,释放城市活力、谋求站城共生,提供了推动高铁客站与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解决方案。
  • 专题:芯片前沿技术
    刘冬生, 李奥博, 胡昂, 陆家昊, 黄天泽, 杨朔, 李翔, 张嘉明
    科技导报. 2024, 42(2): 20-3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3
    摘要 (2172) PDF全文 (167)   可视化   收藏
    后量子密码是用于抵御量子计算机攻击的新一代密码技术,被视为传统密码系统的可靠替代,国际上相关标准也正在逐步形成。综述了后量子密码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算法研究的最新进展、数学原理及属性特点。从算法、硬件实现架构及具体电路实现3个层次展开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所需要攻克的高效硬件实现、动态可重构、侧信道攻击防御及安全SoC集成等关键技术。通过对低功耗后量子密码芯片、高性能后量子密码芯片及芯片中的哈希散列、随机采样、运算加速和逻辑处理等核心模块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当前芯片实现在核心算子高效IP设计、多场景应用兼容、多元防御机制和信息基础设施融合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现状与研究价值,以及产业化与多元化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专稿
    王晨, 任向实
    摘要 (2085) PDF全文 (151)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跨学科领域,人机交互已成为推动信息时代发展、将计算技术惠及大众的重要动力。在回顾当下人机交互领域进展的同时,探寻技术背后的思想演化路径,尝试阐述一个更为宏观地看待人机关系和未来创新的哲学认识,其中包括:简述人机交互的定位和贡献;从人机交互的历史分析当下技术现象的演化过程;通过理解人机之间的相克问题,提出“人机共协计算”理论,讨论人与技术的理想关系。基于以上认识,从学术思想、研究教育、人类社会影响、信息传播和产品技术5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人机交互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方向性启发。
  • 专稿
    欧阳明高
    科技导报. 2024, 42(12):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080
    摘要 (2015) PDF全文 (382)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20多年发展,核心技术与产业化已经实现全球领先,未来10年对于新能源汽车能否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至关重要。需围绕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确定性探求和发现其中的确定性规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10年的周期性和结构性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主要结论包括:从目前到2026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仍保持快速增长,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新三样”为代表,新能源革命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盈利能力实现转正,新能源的发展将基于新能源汽车演化到新能源革命;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革命的重点将从技术革命转移到社会观念与商业模式革命。同时讨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新发展阶段,可能存在内部竞争加剧、产能过剩、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挑战和风险防范的可行解决方案。
  • 专题:2023年科技热点回眸
    范瑞琦, 陈铭志, 牛鑫丽, 董文阔, 李晓霖, 刘硕, 刘静, 赵明, 蔡嘉跃, 闫闱, 朱树永, 郑珂威, 徐鹏, 郝沁汾, 孙凝晖
    科技导报. 2024, 42(1): 286-29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18
    摘要 (1939) PDF全文 (149)   可视化   收藏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全同态加密方法被公认为是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问题的理想技术,但目前存在计算效率差、密文膨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同态加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从针对全同态加密算法的硬件加速和围绕全同态加密算法的优化2个方面,回顾了2023年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密码学相关研究进展:以专用集成电路技术路线为代表的硬件加速效果明显;从算法角度进行优化,进展显著。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同态加密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在跨行业、行业总分机构数据协作和利用中发挥更多价值。
  • 专题:Web3.0发展趋势
    甘华鸣
    科技导报. 2023, 41(15): 69-7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5.007
    “Web3.0”和“元宇宙”现均指第三代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关于Web3.0/元宇宙的理论框架,它包含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Web3.0/元宇宙体系结构,包括Web3.0/元宇宙系统层面的互联网的结构、Web3.0/元宇宙组分层面的作为互联网端系统的计算机的结构;第二部分为Web3.0/元宇宙技术系统,包括Web3.0/元宇宙9大技术;第三部分为Web3.0/元宇宙应用世界,其在结构上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等2个世界融合为一体,在功能上或在场景上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5个领域。Web3.0/元宇宙应用系统是Web3.0/元宇宙应用世界的领域或者子系统、孙系统等。剖析了Web3.0/元宇宙应用的一种——数字孪生。提出了区块链第一性原理:在Web3.0/元宇宙应用世界中区块链的核心功能是制造共信(共同信任)。
  • 专稿
    姚道新
    科技导报. 2024, 42(20):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84
    摘要 (1108) PDF全文 (1640)   可视化   收藏
    高压下双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引发国际上广泛的关注,理论研究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理论计算表明La3Ni2O7中镍的2个eg轨道对超导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氧的p轨道也出现在费米面上,相应的多轨道模型已经提出。各种计算表明,新型镍氧超导体可能具有s±波的特性,对其进行掺杂或加压可以改变超导配对特性。基于强关联相互作用的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验观测的现象。顶点氧空位的存在对于超导的发生会有明显的影响。三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镍氧超导体的家族,目前其电子能带结构、多轨道模型、超导配对对称性等都有理论探究。
  • 专题:创新引领 自立自强——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策源地
    项少林,郭茂,蒲菠,方刘禄,刘淑娟,王少勇,孔宪伟,郑拓,刘军,赵明,郝沁汾,孙凝晖
    科技导报. 2023, 41(19): 113-1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9.013
    摘要 (1075) PDF全文 (2223) HTML   可视化   收藏
    Chiplet(芯粒)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因其具有提升良率、突破光罩极限、芯片架构灵活、芯片组件技术供应货架化等特点,受到产业界的广泛重视。为进一步推动chiplet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梳理了chiplet技术的应用场景,分析了chiplet中的各种核心组件技术,阐述了在chiplet技术开发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挑战,回顾了中国chiplet标准的发展情况,最后针对中国发展chiplet技术提出了建议。
  • 专题:创新引领 自立自强——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策源地
    蒲雄,王杰,王中林
    科技导报. 2023, 41(19): 29-4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9.003
    摘要 (1025) PDF全文 (1622) HTML   可视化   收藏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是一项新兴的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平台技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高熵能源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10年来,通过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努力,TENG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述了TENG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2个方面的代表性进展;讨论了提高TENG输出性能的最新策略和方法;总结了TENG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TENG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展望。
  • 专题:弘扬科学家精神,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卢胜军,顾吉环,李明,高洁
    科技导报. 2023, 41(17): 40-4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7.005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者。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6个方面概括了钱学森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钱学森建盖世奇功而不自居,著传世之言而不自恃,修贤圣之德而仍自谦的境界,为中国国防科技创新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了永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动力。
  • 专稿
    汪集暘,庞忠和,程远志,黄永辉,姜光政,陆振能,孔彦龙
    科技导报. 2023, 41(12): 5-1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1
    地热能作为一种非碳基、清洁能源,具有稳定连续输出的优势,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地热能的利用通常分为地热发电、直接利用和地热储能。自2010年以来,全球地热直接利用呈指数增长,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和年利用热量分别约为108 GWt和283580 GWh,中国在地热直接利用方面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热泵系统呈现每年约 16%的指数增长,地源热泵系统在全球地热直接利用的装机容量和利用热量中占比分别约为 72%和 60%。受高温地热资源利用技术的制约,2010—2020年地热发电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4%。地热储能作为地热利用的前沿领域,欧洲和美国分别部署“HEATSTORE”和“Geothermal Battery”储能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热团队承担的地热储能项目也已进入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地热储作为巨大的天然能源储库,最适宜在多能互补系统中承担蓄能和实现热能稳定输出的功能,可以把其他能源跨季节储蓄起来,实现高效规模化跨季节储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 专题:中医真实世界临床研究
    谢依璇,闫世艳,陈波,刘保延
    科技导报. 2023, 41(14): 42-5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5
    随着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中国针灸逐步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世界针灸。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针灸临床应用更加广泛,治疗方法百花齐放,临床、基础与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针灸标准规范逐渐引领国际的发展现状。例如,针灸疾病谱不断拓展、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治疗方法得到创新发展;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不断产生;标准规范相继出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化发展更为深入、针灸在国外的本土化发展迅速。同时提出了针灸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亟需建立符合针灸自身规律的诊疗体系;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仍需完善;针灸研究系统性有待加强;高质量临床证据仍然不足;针灸研究成果推广和转化有待加强等。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围绕针灸学科根本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数字化转型及深度的学科交叉推动针灸全面发展,是未来针灸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专稿
    刘虎沉,王鹤鸣,施华,尤建新
    科技导报. 2023, 41(11): 6-1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01
    通过明确质量4.0定义、特征、目标,完善了质量4.0概念,设计了质量4.0基础架构,讨论了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机器学习等8类关键技术及其支撑质量4.0的具体方式,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质量4.0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体对策。
  • 专题:创新引领 自立自强——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策源地
    李元元
    科技导报. 2023, 41(19): 149-15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9.017
    材料的先导性突破不断引发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先进材料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点关注与发展的关键领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先进材料发展决定着高新技术、高端制造、重大工程的发展水平。系统分析了中国先进材料领域发展现状,包括重大科技计划和发展体系能力等,并提出中国先进材料领域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和政策措施建议。
  • 专稿
    雷冰莹, 张理奕, 林华, 付玉喜, 赵卫, 侯洵
    科技导报. 2023, 41(10): 9-3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02
    超快科学以超快光源和超快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对微观世界超快动力学过程 的测量和操控,实现对宏观物质的理解、应用和控制 。作为当前国际科技最重要的前沿方向之一,超快科学的发展将为众多学科提供重要的原始创新驱动力,其突破将助力解决关乎国 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的诸多重大问题 。聚焦超快科学中的超快激光技术、超快 测量技术及超快动力学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其发展现状、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了中国超快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超快科学发展的具体建议,即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产业化,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际大科学计划。
  • 专题:癌症防治
    胡志强,游伟程,潘凯枫,李文庆
    科技导报. 2023, 41(18): 18-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8.003
    2023年1月,《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发布了《2023美国癌症统计报告》,披露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以来美国癌症流行现状,描述了主要癌症疾病负担的长期变化趋势,并预测了2023年美国癌症发病和死亡情况。对该报告进行了解读,并结合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描述了中、美两国癌症在时间、地区和人群间的分布特征,分析了美国在癌症防控中取得的进步及可能原因,总结了中国癌症防控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 专题:Web3.0发展趋势
    成生辉,黄天意,孟怡然,樊宇清
    科技导报. 2023, 41(15): 22-3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5.003
    Web3.0致力于改变互联网的整体架构,颠覆众多行业。对Web3.0所带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对比了Web1.0、Web2.0和Web3.0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剖析了Web3.0的技术架构和生态布局,从经济和科技2个方面总结了Web3.0的发展现状及其带来的变革与机遇;指出了Web3.0在其研究基础和监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对Web3.0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综述
    叶巨翼,谈何易,吴俊,崔恒
    科技导报. 2023, 41(17): 78-8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7.009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化联合作战整体反应能力和执行效率,电子对抗作战行动斗争于无形空间,在瞬息万变的电磁态势中更加迫切地需要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通过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主要运用模式,从作战整体性考虑,探究了人工智能在电子对抗中的应用路径。针对态势感知、任务规划、指挥控制、智能协同,提出了精准服务电磁领域斗争、提高智能化作战能力的建议。
  • 综述
    林少锋,石刚,江大志
    科技导报. 2023, 41(21): 79-8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1.008
    介绍了石墨烯作为高导热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总结了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剥离法、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及氧化还原法等;探讨了不同类型石墨烯材料的导热机理,指出石墨烯材料通过声子和电子进行热传导,并以声子导热为主介绍了串联网络热阻模型和导热逾渗模型;归纳了单层或少层石墨烯、石墨烯膜、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膜及相变高分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等类型的高导热石墨烯材料在热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综述
    黄迁明,李兰,吕焕文,应栋川
    科技导报. 2023, 41(11): 105-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1
    小型中微子探测器在核电厂监测、核潜艇探测、地球物理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小型中微子探测器的研制进展,介绍了中微子的种类以及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反应堆中微子的来源和探测原理,针对固体闪烁体、液体闪烁体等探测器类型,以及中微子相干散射、反β衰变等不同探测原理,梳理了国内外探测技术发展现状以及现有小型中微子探测器样机,分析了不同探测器的结构组成及探测能力,总结出基于固体塑料闪烁体的反β衰变探测器是理想的小型中微子探测器,探讨了小型中微子探测器的发展脉络及前景,提出中国需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中微子探测器的建议。
  • 专稿
    吴伟仁,张哲,敖显泽,贾琇,赵媛,杨洪伦,祖琳,凌丽丽
    科技导报. 2023, 41(19): 6-1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9.001
    深空探测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已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深空资源利用是国际深空探测的重要前沿方向。其中,深空物质资源的利用对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介绍了深空资源的基本内涵,概述了深空资源利用的意义;以深空物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星球挥发分开采利用、大气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采冶炼,以及星表原位制造建造等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展望了深空物质资源利用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专题:先进列控技术
    祝瑞祥, 裴轩, 侯涛刚
    科技导报. 2023, 41(10): 43-6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04
    总结了机器人技术在轨道交通的装备制造、运维巡检、运营服务3个方面的应用,结合智能机器人技术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挑战,提出了未来机器人技术与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方向。
  • 专题:创新引领 自立自强——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策源地
    朱雄峰,刘阳,刘鹰,谭云涛,雍子豪,崔朋,王铁兵,韩秋龙
    科技导报. 2023, 41(19): 16-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9.002
    针对中国运载火箭型谱规划,提出了运载火箭体系定位、火箭划代和规模划分,明确了运载火箭型谱规划的重点是第3代和第3.5代中大型一次性运载火箭,以及第4代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分析了运载火箭技术发展需求和能力发展需求,明确了运载火箭的动力配套、火箭构型、发射成本、运载能力、载荷包络和发射容量等。针对技术需求和发展需求,提出了第3代一次性运载火箭型谱共7型火箭、第3.5代一次性运载火箭型谱共6型火箭、第4代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型谱共2型火箭。同时提出了第2代、第3代、第3.5代和第4代运载火箭型谱之间的演进策略以及更新换代策略,即第2代运载火箭持续使用到2030年前后,第3代运载火箭持续使用到2035年前后,第3.5代和第4代运载火箭持续使用到2045年前后,最终完成对第2代和第3代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
  • 科技人文
    陈璐,张藜
    科技导报. 2023, 41(10): 125-1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12
    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46年,是由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团体发起的非政府组织,其成员为来自东西方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团体。自世界科协成立起,中国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经历了世界科协的成立、发展和衰落。通过解析《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和有关档案等原始资料,概述了世界科协的发展历程,分析了1949—1966年中国科技界与世界科协关系的发展脉络,讨论了在此期间中国与世界科协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世界科协是中国接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中国争取更多国际认同的重要国际平台,而中国政府和科技界是推动世界科协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参与世界科协系列会议是中国政府通过科技界国际活动为国家外交服务的典型案例,对中国外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综述
    刘玮,万燕鸣,张岩,林汉辰
    科技导报. 2023, 41(10): 101-10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09
    随着“推动加氢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氢能中长期规划的出台以及5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获批,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驶入快车道。梳理了中国加氢设施发展现状和挑战,提出相关建议。2022年,中国新建成加氢站 109座,已建成加氢站358座,均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加氢设施建设整体呈现“多、快、协、新”4大特点。然而,中国在高压、大排量加氢站设备技术、氢气定价机制和氢气质量检测等方面仍存在众多问题。建议政府推动企业提升协同创新突破核心装备瓶颈,完善氢气定价机制,定期检测氢气质量,推动加氢设施高质量发展。
  • 专题: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
    戴继锋,蔡燕飞,张文娜
    科技导报. 2023, 41(24): 28-3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4.004
    基于中国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TOD)发展的背景条件,总结了深圳市TOD枢纽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中国TOD发展需要遵循的3个核心策略:建立统一利益主体的机制、搭建专业技术统筹平台、赋予建设运营主体决策权。
  • 专题: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
    姚峰, 王雪, 韦正德, 张效初
    科技导报. 2024, 42(23): 70-7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206
    摘要 (406) PDF全文 (1110)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人工智能在心理评估中的准确率和方法及伦理问题等应用和研究现进展,基于多模态和心理干预技术的发展,展望了人工智能未来在心理评估中的应用,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在心理评估中应用会更加关注个性化需求和跨学科的合作,在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人机互动技术、非侵入式调控技术合作方面应用会更加广泛,未来人工智能的伦理研究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专题:2023年科技热点回眸
    段海滨, 梅宇, 赵彦杰, 霍梦真, 牛轶峰, 王寅, 袁莞迈, 邓亦敏, 范彦铭, 朱纪洪, 李轩, 罗德林
    科技导报. 2024, 42(1): 217-2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14
    2023年,无人机技术方面实现了革新和突破,展现出了引人瞩目的技术创新进展和广泛的应用态势。从无人机管控政策、无人机技术革新、无人机关键技术、无人机集群验证、反无人机技术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分析了2023年无人机的科技热点。随着视觉应急避障技术、智能自主飞行能力的提升,无人机性能和功能均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无人机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无人机集群的关键技术、作战样式和平台建设也不断完善,行业定制化、自主智能化、跨域实战化依然是无人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 专题:弘扬科学家精神,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程小红
    科技导报. 2023, 41(17): 58-6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7.007
    拉德任斯卡娅(1922—2004年)是20世纪俄罗斯最著名的女数学物理学家之一,对偏微分方程的重要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在双曲型、椭圆型、抛物型偏微分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以及吸引子理论方面更为突出,为俄罗斯科技强国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阐述她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和深刻影响,展示了其献身科学的人生观、追求科学的卓越精神及推动科学进步的驱动力。
  • 专题:2023年科技热点回眸
    冯登国, 连一峰
    科技导报. 2024, 42(1): 232-24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15
    2023年,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或地区陆续发布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政策和战略计划。与此同时,以APT攻击、勒索攻击、供应链攻击、新型网络攻击、移动端攻击为代表的高隐蔽性、高破坏性攻击活动频发,对全球网络空间带来严重安全威胁。零信任、机密计算、隐私计算、弹性安全技术蓬勃发展,量子密钥分发和抗量子密码技术持续取得技术创新和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网络安全开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网络空间安全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应用前景。
  • 专题: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低碳发展
    王戎, 陈祉叶, 曾嘉伟, 王怡静, 曹军骥, 汤绪, 张人禾
    科技导报. 2024, 42(19): 10-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232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减缓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导致的气候变暖,推动电力系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从近期研究的趋势出发,针对实现“双碳”目标对能源转型的需求,梳理了能源转型过程中潜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运行阶段对环境和生态的潜在影响。为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基于2010—2021年期间清洁能源变化的历史趋势,预测2021—2060年发电量和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已有研究报道的中国光伏和风力发电潜力,分析了未来发展光电和风电对土地、输电、储能、投资等方面的需求。结果表明,维持中国过去清洁能源的增长速度可能无法满足实现“双碳”目标对未来清洁能源的需求,因此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能源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惯性,加速推进中国的能源转型,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中的占比。最后,针对如何以较低经济成本加速能源转型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 专题:培育新质生产力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孙长银, 穆朝絮, 柳文章, 王晓
    科技导报. 2024, 42(12): 157-16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703
    自主无人系统是一类具有自主认知、运动规划、自主决策和推理能力的智能系统,其目标是在有限甚至没有人工参与的情况下完成复杂开放动态场景中的通用任务。针对自主无人系统在跨域协同任务上往往面临协同感知效率低、自组网通信可靠性差、资源调度流程慢、任务分配易冲突等一系列问题,探讨了融合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大模型+自主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为一体的自主无人系统“算-控-测”具身认知智能架构,以推动自主无人系统具身认知智能应用落地。
  • 综述
    汪滨,孙红军,张明,刘颖,张利真
    科技导报. 2023, 41(17): 102-10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7.012
    总结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下中国标准化“走出去”在创新能力需求、对内对外政策、发展阶段转变、存在问题以及问题突破点等5个方面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围绕政府层面、科研机构层面和企业层面从战略与政策制定、理论和决策支撑、标准研制与参与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标准“走出去”的优化路径。
  • 专题:中医真实世界临床研究
    刘强,于明薇,吴万垠,郭勇,陈军,贺宇彤,薛文翰,张洪珍,郭秋香,杨国旺,张怡,游佳凤,杨永,高宠,念家云,何丽云,王笑民
    科技导报. 2023, 41(14): 82-9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10
    为了对正在实施的紫龙金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进行中期分析,初步评估紫龙金片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可能优势,采用前瞻性注册登记研究设计,招募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依据是否使用过紫龙金片区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选择其中随访时长超过18个月的患者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重要临床因素进行控制,对患者生存时间数据进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估计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算2组间的风险比(HR),比较2组人群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估计生存率、体力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表明:暴露组死亡和失访发生率在匹配前后均低于非暴露组(P<0.05)。生存分析显示匹配前后暴露组估计生存率高于非暴露组,其中第18个月2组估计生存率匹配前分别为0.872和0.823,匹配后分别为0.865和0.816。2组生存曲线具有显著差异(P<0.05),匹配前后HR分别为0.661和0.474。匹配前后在第6个月和第18个月访视点时,暴露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评分(ECOG-PS)评分0分的比例较高(P<0.05)。匹配后在第6个月访视点时暴露组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健康状况视觉模拟评分(EQ-VAS)显著高于非暴露组(P<0.05)。研究结果证明紫龙金片的临床应用能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死亡终点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并在维持患者体力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表现出优于非暴露组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