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稿
    白斌, 李国欣, 白雪峰, 朱如凯, 崔宝文, 雷征东, 孟思炜, 何坤, 刘合
    科技导报. 2024, 42(24): 5-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7.01074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庆油田27年连续生产原油5000万t以上、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t的主要生油源岩。近年来,向深湖区古龙凹陷积极探索,2019年部署的古页油平1井等重点探井,在生油源岩获初期日产油30.5 t,日产气13032 m3的工业油流,实现了青山口组页岩由“生油”到“产油”革命性转变。同样,在松辽盆地白垩系古龙页岩生油、储油、产油及工程改造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一是在地质研究方面,提出古龙页岩具有高生油量与低排烃效率特征,为页岩“产油”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古龙页岩广泛发育的微纳米黏土有机复合孔、页理缝等孔-缝组合体系,为页岩油提供了储集空间;二是在工程改造方面,针对古龙页岩“千层饼”的复杂纹层结构,提出提升胍胶压裂液比例、使用粉砂堵塞近井微裂缝、降低段内簇数、提高施工排量、正向利用应力干扰等工程技术,实现“控近扩远”的缝网理念,提高页岩油改造规模与程度;三是在开发方面,通过压裂液弹性驱、岩石和流体弹性驱、溶解气驱量化能量的释放过程和顺序,合理控制压力、有序释放弹性能量,实现体积开发,控制递减速度。陆相页岩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从“生油”到“产油”革命性转变已获突破,未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重大。但也面临基础理论认识、工程实践技术与效益开发方面的重大挑战。
  • 专稿
    杨军, 孙培杰, 彭翠婷, 胡梦岩, 黄茜, 张祎轩, 黄宇航, 罗志鹏, 徐乐瑾
    科技导报. 2024, 42(23): 7-3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4.00630
    介绍了核聚变技术最新进展,包括高温超导核聚变、激光点火惯性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指出核能与氢能、太阳能等其他能源的耦合利用为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高精度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计算、反应堆数字孪生技术、核能信息化与数据库建设是未来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总结了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进展,包括中低放废物的减量减容和固化技术、高放废物的放射性核素去除和玻璃固化以及乏燃料处理与处置,表明随着核能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的核能预期将在全球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 专稿
    李静宜, 范艳玲, 黄皓琰, 张译元, 刘蓓蓓, 刘光慧
    科技导报. 2024, 42(22): 6-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427
    衰老是机体伴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一系列器官功能衰退的过程,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揭示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已成为生物医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探讨了衰老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衰老模型构建、机制探索、程度评估及干预策略实施等层面综述了相关进展。分析表明,衰老研究需要构建多元化、系统性的研究体系,采用还原论与整体观相结合的思维解析衰老机制,开发具有普适性、可靠性和高灵敏性的检测体系,以及发展精准高效的衰老干预策略,以全面应对衰老带来的挑战。
  • 专稿
    刘保延
    科技导报. 2024, 42(21): 6-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1.01615
    智能科研范式的出现,已经开始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综述了科研范式的内涵、性质、特点及对其发展趋势的认识和体会,介绍了实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机范式、数据科学范式,以及智能科研范式5类科研范式,分析了中医在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指出5大科研范式、简单与复杂范式、信息科学与物质科学科研范式,以及医学领域科研范式研究的思路和成果都给中医药新范式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丰富和坚实的支撑,提出通过范式转换,推进中医药高质量、高效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 专稿
    姚道新
    科技导报. 2024, 42(20):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84
    摘要 (1205) PDF全文 (2033)   可视化   收藏
    高压下双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引发国际上广泛的关注,理论研究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理论计算表明La3Ni2O7中镍的2个eg轨道对超导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氧的p轨道也出现在费米面上,相应的多轨道模型已经提出。各种计算表明,新型镍氧超导体可能具有s±波的特性,对其进行掺杂或加压可以改变超导配对特性。基于强关联相互作用的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验观测的现象。顶点氧空位的存在对于超导的发生会有明显的影响。三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镍氧超导体的家族,目前其电子能带结构、多轨道模型、超导配对对称性等都有理论探究。
  • 专稿
    李国杰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分别授予做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引起科学界的热议和争论。这次诺奖的“出圈”不是物理学界和化学界的“悲哀”,而是寄托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人工智能推动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期望,唤醒人们对人工智能超预期发展和广泛渗透性的重视。复杂性挑战逼迫人工智能和所有的传统科学走到一起,我们应更加重视跨学科研究。这次颁奖可能会在科技发展史留下痕迹,我们的后代会记住这些为人类迈进智能时代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