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科技动态
    张洪勋;陈曦
    . 2007, 25(0708): 74-77.
    第11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于2006年8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此次会议以“隐藏的力量——行动中的微生物群落”为主题,特邀了当今世界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最为著名的科学家作专题报告,内容广博,反映了当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向。本文简要介绍了第十一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大会的概况和部分演讲摘要。
  • 科技动态
    胡春华
    . 2004, 22(0412): 59-59.
    记者从11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中科院物理所暨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三期创新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讨会上获悉,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已完成筹建工作,开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该国家实验室于2003年11月25日正式开始筹建;2004年3月实验室主任招聘工作完成,王恩哥、陈东敏被聘为主任;同时,中科院批准成立了赵忠贤院士为理事长,于渌院士、王恩哥研究员为副理事长的“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理事会”;同年5月18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组对该实验室(筹)的建设计划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 科技动态
    邱夜明
    . 2004, 22(0412): 64-64.
    ●新疆煤田灭火工程处11月1日宣布,经过4年的治理,全国最大面积的煤田火区———新疆硫磺沟火区的煤田大火已被扑灭,即日起进入为期1年的灭火后观察期。对硫磺沟火区的治理每年可减少176.48万吨煤炭资源的损失,保证了矿区15亿吨优质煤炭的安全,同时恢复植被面积202.21万平方米。●智利气象局11月初发布报告,当前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面积远远小于过去10年间10月底的平均值,与2002年同期的观测结果相当,这表明臭氧层空洞扩大的趋势2004年似乎有所抑制。●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11月12日宣布,已向12所大学拨款400万美元,用于开展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可能造成的危害的研究。
  • 科技动态
    胡春华
    . 2004, 22(0411): 34-34.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2004年9月20日,随着印度一颗专用于远程教育卫星的成功发射,那些地处偏远乡村的数百万印度文盲不久将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称,这颗卫星是世界上首颗专用于教育的卫星。该卫星重2吨,耗资2000万美元,是由位于发射升空的。该卫星是印度迄今为止发射的最重的一颗卫星,由印度自产的价值3300万美元的运载火箭———一种新型的同步卫星发射装置(GSLV)发射。截至目前,印度已经利用其两颗多用途国家卫星在提供远程教育信息的同时,还发挥了通讯、广播和天气预报的功能。
  • 科技动态
    苏青
    . 2004, 22(0411): 59-59.
    2004年10月19日至20日,来自全国各地近60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会聚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共同研讨国际科学发展趋势,交流科学前沿研究进展,以简朴而又隆重的方式纪念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10周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于1994年3月14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10年来,国家先后3次拨专款增加投入,总资助额高达11.7亿元,累计资助青年学者1174人。目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中坚力量。
  • 科技动态
    胡春华
    . 2004, 22(0411): 64-64.
    ●清华大学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对斑马鱼的研究中发现了诱导脊椎动物胚胎中胚层生长的转化生长因子的新调控机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1日出版的Science上。●2004年诺贝尔奖10月揭晓,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3人因发现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3人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2人因在人体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科技动态
    邱夜明
    . 2004, 22(0410): 64-64.
    ●9月7日晚,首度颁发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数学家陈省身、天文学家林家翘和天文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等6位世界顶尖科学家获奖。“邵逸夫奖”2002年11月设立,分设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大奖项,每年颁奖1次,每项奖金100万美元,旨在表彰和奖励在科学研究或科技应用领域获得突破性成果或取得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成果的科学家,奖励对象不论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神经细胞轴突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被拉长,拉长后轴突仍然能保持完整的细胞结构和活性。这一发现对脊髓移植和神经修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科技动态
    本刊
    . 2004, 22(0407): 61-61.
    ●6月1日,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遗址西周大型墓地的发现,从学术价值上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堪称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新华网东京6月3日电,日本九州大学鹿内利治副教授和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田坂昌生教授发现了在植物生长合成能量的反应路径中对光合作用发挥重要影响的物质,这有助于通过基因技术培养优良品种。●6月5日新浪科技讯,清华大学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用纳米碳管取代钨丝的新型灯泡,从而在节省用电和亮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灯泡。●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我国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4, 22(0406): 22-22.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4年1月31日报道:为了防止体内脱落的凝块流向脑血管,以色列MindGuard公司奥费·约德法特领导的科研小组研究了一种凝块“转移器”。它是一个管状细网,通过手术将它植入脖子两边颈动脉分叉处通向面部的血管内管状细网安放在血管分叉的地方,血液中的凝块只能通过网状转移器流向面部的血管,不会流到通向脑部的血管,因为凝块被网孔只有300微米的细网管堵住了。凝块流向面部造成的危害比流向脑部造成的危害要小得多。病人甚至不必担心这些凝块会损坏面容,因为面部的供血要好得多,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4, 22(0405): 6-6.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8月23日报道:美国麻省查尔斯顿哈佛医学院分子成像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正在研究一种独特的技术,即把磁性纳米颗粒注射到人的血液中,用来精确显示有害病毒潜伏在人体的什么部位。新的检测技术采用50纳米直径的磁性颗粒。其中心是氧化铁,外面涂覆一层容易粘结抗体的葡萄糖。在实验室试验阶段,将纳米颗粒加入到病人体液试样中,或注射到病人身上。如果存在活的病毒,它们就会和纳米颗粒上的抗体粘结在一起,形成一大群颗粒。这样,就能用磁共振成像或核磁共振扫描检测到成团的病毒群。涂覆在纳米颗粒上的抗体有识别病毒表面上特殊蛋白质的能力。因此它能使磁性纳米颗粒和病毒结成一团。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4, 22(0404): 24-25.
    据2003年12月3日英国《新科学家》报道:一种用于光学计算机和化学传感器的新型纳米光纤有望不久问世。光纤是利用有涂层的内芯传导光线的。这种新型光纤使用超细的二氧化硅做内芯,而用空气充当涂层。光纤内芯的材料表面必须做到十分光滑,与空气之间有一致的界面,因为粗糙的界面会使光波分散。为了确保表面光洁度合格,哈佛大学的埃里克·玛祖用一个炽热的蓝宝石椎体熔化二氧化硅,然后把它拉长。埃里克说,这种内芯的光滑程度已接近原子水平。他已制作出50纳米细的纤维。这种纤维的直径不到标准纤维的1/2000。光纤越细,沿着它表面通过的光波就越多。例如,300纳米细的纤维传导到二氧化硅外侧的光波部分是50 % ,而50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4, 22(0404): 63-63.
    据2003年11月8日英国《新科学家》报道: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伦敦已采取对开入市中心的车辆收费的办法。交通拥堵的现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车拥挤在公路上,造成公交车的运行很不准时,结果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开私车,这就使交通更加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我国也处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中,尤其是大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伦敦的办法是规定每天上午7点到下午6 :30之间进入伦敦收费带的车辆必须统一支付5英镑的费用。在交费时他们的车牌就会被记录下来。方法是用城市中心周围的摄像机锁定进入收费区的车牌号,并识别出各个车辆的号码,如果在1天中没有按规定交费就会被罚款。但是随着收费区的扩大,产生了逃避交费的问题,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4, 22(0404): 64-64.
    据2003年12月3日英国《新科学家》报道:美国英特尔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式秘密技术来提高奔腾和Centrino芯片的速度。芯片的传导速度取决于晶体管的开关速度,而开关速度取决于电流流过它的速度,即取决于电荷流经的距离。电流速度是由材料决定的。芯片制造商用硅做材料,通常是通过缩小晶体管来提高开关速度,但进一步缩小芯片有困难。针对此,英特尔公司开发的这种技术不用缩小晶体管,而是通过改变硅的晶体结构来提高电流速度,所以也称之为变形硅技术。电流的速度取决于硅的晶体结构。在硅晶格内部,每个原子周围的电子形成叫做“轨道式”的能态,这些能态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可使电子和空穴流经晶格的连续能带。每个硅原子有6个耳
  • 科技动态
    本刊编辑部
    . 2004, 22(0403): 59-61.
    本文对2003年中国重大科技进展进行了盘点 ,按“科学”、“技术”和“工程”3个类别 ,遴选出2003年中国5项重大科学进展、8项重大技术进展和4项重大工程进展 ,并进行了相应的点评。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4, 22(0402): 8-8.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9月20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超冷原子中心的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用一团微型的钠原子云,创造了人造最低温度的世界记录。研究人员使2500个钠原子冷却到离绝对零度仅5/(10亿)度之内。我们已知道,在宇宙中没有任何天然的物体有如此低的温度。为了冷却钠原子,科研小组用磁场封闭住钠原子,然后使形成的钠原子气体缓慢地膨胀,终于创造了人造最低温度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该小组准备利用这些超冷的原子进行试验,以研究其量子效应,并看看它们是否能用于生产更精确的原子钟。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4, 22(0402): 64-64.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10月25日报道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电子工程师SigurdWagner和StephanieLa cour研究出一种新式连接器,由其连接的宽大的波纹状金属膜埋入一块有弹性的硅橡胶蒙皮中。这种波纹状金属膜即使长度拉伸1倍也仍然能导电,而不像一般的导线会拉断。他们认为用这种波纹金属膜制作机器人皮肤是比较理想的。为了让机器人皮肤具有和人的皮肤一样的功能,机器人的皮肤必须满足两个看起来相互矛盾的要求:一是机器人皮肤必须像人的皮肤一样有弹性,以使机器人行动起来和真人一样敏捷灵活;二是机器人的皮肤上必须有足够多的传感器电路,以便机器人能敏锐地感觉到周围的环境变化。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4, 22(0401): 57-57.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8月30日报道 :在有关纳米药物是否对健康有害的争论中 ,最终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 ,证明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在实验室的神经细胞通常只能活25天左右 ,但在服用低剂量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后 ,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通常可达6个月。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能用于治疗与老年有关的身心失调的疾病 ,如老年痴呆病等。美国奥兰多中部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verlyRzigalinski和工程师SudiptaSeal最早进行合作研究 ,想看看纳米药物是否能进入细胞内。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12): 11-11.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4月26日报道:在人体中的有害元素都有一个安全标准, 只要不超过这一标准, 有害元素也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 但最近科学家说, 对小孩而言, 铅这种有害元素可能没有什么安全标准, 因为即使血液中铅含量在国际安全极限以下, 也能损害儿童的智力。而且, 如果按比例计算, 较低的铅含量比较高的铅含量造成的损害更大。研究人员调查了纽约州罗切斯特的172名年幼的小孩, 定期检查他们的血液中的铅含量, 并在3~5岁时进行智力测验。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11): 21-21.
    据英《新科学家》2003年4月19日报道: 一种能够可靠地检测和分析各种蛋白质的微型传感器, 已分别由美国的两个科研小组研制出来。这种以碳纳米管为基础的传感器, 在遇到一种目标蛋白质时, 就会产生一个警告性电信号。现在, 从许多其他蛋白质混合物中检测特殊的蛋白质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从寻找抗体开始到瞄准蛋白质, 必须添加一种在抗体和这种蛋白质连接时会发光的标志性分子, 这是一种非常费时的工作过程。而现在已证明, 许多蛋白质不可能找到抗体和只对那种抗体起作用的标志性分子。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更便利的方法。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11): 21-21.
    据英《新科学家》2003年2月22日报道: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EeikJakobsson在进行计算机模拟后得出了结论———用一个碳纳米管充满水时, 得到的不只是一个潮湿的碳纤维, 而是一个可以用于纳米电子装置的超高速开关。当他们意外地发现水流因凝固而不能通过精确尺寸为0.86纳米直径的碳纳米管时, 他们开始用计算机模拟水流是否能通过其它各种直径的碳纳米管。模拟结果显示, 模拟的水分子自身排列成六角形分子组, 类似于一种冰的结构。当然他们还不知为什么某种纳米尺度的碳纳米管会使水凝固, 甚至在室温下也凝固; 而这是一种由几何形状引起的凝固, 不是因温度低引起的凝固。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10): 22-22.
    据英《新科学家》2003年3月8日报道: 新汉普郡达特茅斯大学的RobertCaldwell提出了宇宙发展的第三种可能性, 即宇宙“大撕裂”; 而过去人们认为, 宇宙或者是再次毁灭, 或者是一直膨胀到无限稀薄的状态。宇宙是否发生大撕裂取决于撕开宇宙的神秘暗能量的性质。我们知道, 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这种加速很可能保持不变, 或者加速在随时间减弱。但现在Caldwell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暗能量可能引起的膨胀似乎增长得更加强烈, 超乎人们的想象。暗能量是一种称为“假想能量”的神秘物质。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10): 32-32.
    据英《新科学家》2003年1月25日报道: 美国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市的NASA马歇尔宇宙飞行中心的工程师BillEmrich领导的科研小组最近宣布, 如果NASA的宇宙飞船用核聚变能量作发动机的动力起飞, 从地球轨道到达火星的旅行时间将从6个月大大减少至不到6个星期。据推算这种核聚变装置产生的能量比任何化学燃料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大300倍, 而使用的核聚变燃料重量仅为化学燃料的几分之一。这意味着星际间航行可以不再需要苦苦等待“最短航程”的最佳发射时机, 想什么时候发射火星宇宙飞船就可以在什么时候发射。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9): 43-43.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3月22日报道: 为了制造纳米级直径的超细中空光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YushanYan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利用天然的蜘蛛丝作工具, 得到了中空的玻璃质纤维, 其内径仅仅2纳米。具体的工艺过程是: 取一段1厘米长的蜘蛛丝, 两端粘到钢丝刷上, 然后反复地把蜘蛛丝在原硅酸四乙酯溶液中浸渍, 使蜘蛛丝粘上一层均匀的涂层, 待涂层干燥后, 再在420℃的炉子中烘烤, 烧掉里面的蜘蛛丝, 而涂层在烘烤炉中发生分解反应变成二氧化硅, 并收缩到原来直径的1/5, 于是就得到了中空的石英管。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9): 52-52.
    据英《新科学家》2003年1月25日报道: 以色列的魏茨曼科学研究院的PeterKral和MosheShapiro指出, 如果使水一类的极化液体流过一个导电的碳纳米管, 电子就会通过管壁在相同的方向形成电流。这种微型的电源可能有一天会导致新型的器官植入物品的出现, 例如只受液体启动的心脏起搏器就可能采用这种碳纳米管制造。在极化液体的分子中, 某些原子稍微带正电, 而其他原子带与之相当的负电。当液体分子的正电部分接近单壁碳纳米管的表面时, 它们就吸引纳米管内的电子随液体一起流动。由于电子只能沿纳米管的长度方向流动, 就会产生一个微小但可能很有用的电流。这种大胆的科学设想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注意。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8): 21-21.
    据英《新科学家》2003年2月8日报道:也许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用一台家用计算机和一个称为Webcam的装置在自己的家中舒适地进行多种疾病的诊断性化验。这是因为现在的计算机屏幕可以发出非常清晰明亮的色彩,足以用于诊断性化验。你只需简单地握住一个装试样和试剂的网格对着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色彩,再用Webcam分析通过网格的光线,就很容易1次进行几种化验。许多医学检查,例如测量血糖水平和妇女怀孕化验,都可以用血液和尿液等体液进行。方法是用化学试剂和体液接触并观看其颜色的变化。因在每个网格坑中装有不同的试剂,因此只要把适当的体液滴进试验网格的许多小坑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就能得到化验结果。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8): 25-25.
    据英《新科学家》2003年1月11日报道:德国罗斯托克大学的GustavSteinhoff开发出用干细胞直接注射到损伤的心脏、让干细胞转变成心肌细胞的新技术。他从6个病人的髋骨骨髓中抽取并提纯干细胞。在第二天给他们作搭桥手术时,把提纯的干细胞注射到活着的和已死的心肌组织之间的界面处,结果所有6名病人的心肌强度和供血情况都得到改善,表明这些干细胞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心肌和血管细胞。但Steinhoff强调,这只是初步的研究结果。日本的一个科研小组也报道了类似的研究结果。但他们所用的干细胞不太纯,是借助一根导管注入心脏的,而不是在进行搭桥手术时直接注入心脏。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8): 35-35.
    据英《新科学家》2003年2月20日报道:英国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RobertSpeller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发明了一种精巧而先进的早期胸部X射线新型检测仪,可以检查出只有4毫米大小的早期肿瘤。这样在肿瘤很小时就能通过手术切除,防止癌细胞扩散到体内其它部位。在英国,有1/4的妇女受乳腺癌的威胁,乳腺癌也是造成女性癌症死亡中的罪魁祸首。和所有癌症一样,早期检查和确诊乳腺癌从而及早手术切除是减少癌细胞扩散和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但目前的癌症扫描仪器很难发现小于10毫米大小的肿瘤,特别是对4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更难发现很小的乳腺癌。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7): 27-27.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0月26日报道: 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和环境管理局的FrancescaCavalieri和FrancoPerella发明了一种新技术, 可以从废塑料的混合物中生产出高强度高价值的聚合物。方法是通过分解废塑料的分子, 然后使这些分子重新化合成杂交分子, 从而产生均匀熔化。他们利用一种称为球磨机的工业用粉碎机械, 在球磨机的容器内装进一些直径8~15毫米的坚硬的碳化钨球, 当容器强烈振动时, 碳化钨球就把容器内的塑料粉碎成细粉。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6): 21-21.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1月16日报道: 意大利的ST公司研究出一种在电流通过硅时使硅发光的技术, 这预示着电子装置可能发生革命性变化。因为它意味着不再是用电而是用光相互发出信号, 可以去掉导致过热和降低微型芯片速度的一层接一层的连接导线。该公司声称, 它已在室温下实现了10 %的量子效应。这就是说, 在电子装置中每注入10个电子, 就能发射出1个光子。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6): 64-64.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1月16日报道: 美国硅谷大规模集成逻辑电路公司最近申请了一项用声波修理有故障的显微芯片的专利(专利号为6372520)。芯片在制造过程中, 通常要把高速的离子发射到纯硅上, 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半导体芯片往往会在硅表面留下小坑和裂纹, 使硅片质量存在缺陷。虽然用高温退火可以修理这些缺陷, 但又可能破坏芯片的电路。为了避免这种两难的境地, 大规模集成逻辑电路公司发明了用高压声波照射有故障的芯片的技术。它的原理是通过高压声波使表面分子产生运动, 让有些分子运动到小坑和裂纹中去, 以填补和修理损坏的硅片。因不需用高温, 也就避免了电路的损坏。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5): 17-17.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0月5日报道: 一个长期存在的有关HIV病毒之谜被揭开, 美国的一个科研小组称, 已经发现了令人难以捉摸的使某些感染HIV病毒的人不得艾滋病的血液因子。这可能导致治疗HIV病毒的新方法。对这种难以捉摸的因子的寻找可以追溯到16年前, 当时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JayLevy领导的科研小组就研究过HIV呈阳性的人但并不得艾滋病的原因。他们断定, 这种人的某种免疫细胞CD8T细胞能产生一种可能帮助人体战胜艾滋病毒的小的蛋白质, 而得艾滋病的人身上没有这种CD8T抗病毒因子(CAF)。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5): 36-36.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0月26日报道: 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宣布, 血癌即白血病患者将来可能再也用不着反复经受折磨人的痛苦不堪的化疗过程, 并且有高得多的完全治愈的可能性。这个科研小组试验了一种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自动瞄准并杀死血癌细胞的新疗法, 并宣称这种方法可能适于治疗所有类型的血癌; 而不像许多其他类型的免疫疗法, 只能治疗有特殊细胞表面蛋白质的癌症。白血病是因白血细胞变成癌细胞并无法控制其分裂而引起的。治疗白血病的过程通常是利用化疗杀死癌细胞的反复折磨人的长期过程, 随后往往还要进行骨髓移植。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4): 54-54.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1月2日报道: NASA正在研发一种能在宇宙空间制造捕捉太阳光子流的“太阳帆”新技术, 从而使宇宙飞船具有足够的能量飞越太阳系。NASA正在考虑设计几种轻重量的宇宙飞船结构, 结构元件轻如薄纱。其材料是一种既坚韧又有弹性的仅几微米厚的聚合物, 用它制造的薄片比同样的铝片轻几千倍。最初的想法是把这种聚合物片折叠起来送入轨道, 然后在轨道展开。但麻省安多弗的一家航空航天公司物理科学公司的KevinWhite说, NASA发现, 两年前研制的两种称为CP1和CP2的聚合物, 在打包和拆包时很容易起静电和破裂。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3): 27-27.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9月21日报道: 美国空军正在试验一种使用”可弯曲的机翼“的实验性飞机, 而且使用1903年莱特兄弟飞上蓝天时的驾驶和控制技术; 但现在的这次飞行是在超音速下进行。与常规的飞机不同, 这种飞机的机翼使用了像襟翼一样的可动翼面和用于控制的副翼。这种设计和设置可使整个机翼变形弯曲。美国空军称它为”活动的飞机弹性机翼“技术。并在这个项目上投资了4100万美元, 希望能生产出一种更轻、操纵更灵活的超音速飞机。第一次飞行试验在加利福尼亚州美国航空航天局德赖登飞机研究中心进行, 美国空军将早期的F-18战斗机进行了改进, 选择F-18是因为它的机翼比大多数其它飞机的机翼更灵活。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3): 64-64.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1月9日报道: 美国宾夕法尼亚天文学家MaxTegmark说, 计划在2008年发射巨型超新星探测器, 以测量随距离而变化的超新星的红移。超新星探测器中应用1台2米的望远镜搜索1.5度天空范围内的光线, 这是哈勃望远镜可以看见的天空范围的1000倍。它可以用装有两种传感器的600兆象素的摄像仪拍摄图像。这两种传感器是: 用于拍摄可见光的CCD传感器和用于拍摄红外线的汞-钙-镑化物传感器; 而哈勃望远镜只有1个2兆象素的拍摄可见光的CCD传感器, 和一个拍摄红外线的65000象素的传感器。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2): 40-40.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6月15日报道: 最近, 美国阿灵顿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位地质学家指出, 黄铁矿或二硫化铁矿可能是提供火星生命是否存在的关键线索。大多数科学家都是在一种称为“黑硅石”的沉积岩中寻找变成化石的细菌。因为这些岩石坚硬非凡, 足以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保存原状, 而且它们的薄片是透明的, 科学家很容易观察到它们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存在。但可惜的是, 这种有化石的黑硅石极为稀少。早在1965年, 科学家就注意到微生物化石也可能保存在黄铁矿或二硫化铁矿中。而这些矿物的薄片几乎在所有的海底岩石中都能找到。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2): 57-57.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11月2日报道: 为了防止造假者复制防伪标志, 法国的Novatec公司研究出一种无法复制的防伪标签。这种防伪标签不仅可以用于服装, 也可在手表、CD光盘或电子产品中使用, 效果和纤维产品一样好。这种防伪标签是用一种直径在1~10毫米之间的Prooflags塑料片制造的。制造时, 当塑料冷却时, 其中形成不规则的气泡, 每个标签形成的气泡图型绝不会相同(两个标签形成完全相同的气泡图形的概率只有10的40次方分之1), 然后将制出的每个标签的气泡图型和标签的序号一起记录在数据库中。消费者和执法部门只要简单地将一件特别的产品标签与数据库中的气泡图型进行对比就知分晓。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3, 21(0301): 57-57.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6月8日报道: 自2002年3月以来, 有大量消息报道, 说美国NASA的火星探测器“奥德赛”几乎已肯定探测出火星上存在水冰, 并指出水冰处于距火星表面仅几厘米的地下; 有人问, NASA在1976年曾发射“海盗2号”在火星着陆, 那时并没有听说探测到火星上有水, 现在却这么肯定火星上有水冰,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弄清究竟, 于是有许多研究人员开始日以继夜地设计新的火星着陆器, 都想成为第一个钻穿火星地表并挖出地下水冰的探测器的设计者。其实, 尽管火星上有水的消息令人振奋, 但并没有任何证实火星有水冰的直接证据。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2, 20(0212): 32-32.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6月1日报道 :剑桥大学的CrispimBarnes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提出 ,他们可以用普通的盐最后制造出量子计算机。也就是说计算机的芯片是添加盐而不再是用硅制造。这种特技的优点是避免了包括用单个原子生产量子处理器的许多技术困难。量子计算机是旨在利用原子或电子的奇特性质产生巨大处理能力的装置。过去提出的设计之一是在银白色硅中埋入的每个磷原子上安上电极。每个磷原子核或者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 ,这就可以用来储存单个量子信息单位。利用这些原子的旋转 ,电极就可以用某种方式处理这些数据 ,使芯片能进行计算。
  • 科技动态
    刘先曙
    . 2002, 20(0212): 32-32.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6月29日报道 :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已制造了一种仪器 ,能迅速检测出炭疽病原体。该公司利用这种使用最新PCR技术(核酸扩增技术)的仪器 ,放大DNA片段以便更快地识别炭疽一类细菌 ,1次化验在78秒钟内就能得出结果。和该公司合作的内布拉斯加大学的HendrikViljoen声称 ,这是世界上运作最快的PCR技术。以往鉴别可疑的细菌 ,唯一的方法是在实验室花几天的时间培养它。而现代的PCR技术可以使这一过程减少到几小时。但即使这样 ,也不可能快到足以挽救需要立即抢救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