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事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24): 9-9.
    2015年和2016年被称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全球变暖成为这个时代绕不开的科学议题。近几年关于全球变暖的报道层出不穷,海平面上升、空气质量下降、极端天气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创等被认为是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7, 35(23): 9-9.
    2017年11月17日,意大利神经外科医生Sergio Canavero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世界首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在2具遗体上"成功实施",将指导这次手术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再一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技术的质疑与伦理的追问蜂拥而至。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22): 9-9.
    2017年4月,意大利神经外科医生Sergio Canavero在接受德国杂志《Ooom》的访问中表示,将于2017年底,在中国实施首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该手术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骨科医生任晓平协助完成。时隔7个多月,2017年11月17日,Canavero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手术地点是中国。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7, 35(21): 9-9.
    2017年10月18日,一篇关于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肝癌的论文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发表。论文称,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肝癌的发生与马兜铃酸导致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一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有造成肝癌的风险。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20): 9-9.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2-3月和10-11月划定为流感高发季节,在流感季节到来之前,部分人会选择接种流感疫苗。2017年9月,一篇发表在《Vac-cine》的文章中却提到,孕妇流产或许与流感疫苗接种存在某种潜在的联系。文章一经刊出,《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New Scientist》《Popular Science》、CNN等期刊或网站都发文评论这一"颠覆性"结论。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7, 35(19): 9-9.
    2017年9月,《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发布,浙江大学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原创作品,根据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将可能被认定为等同于国内权威学术期刊论文。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18): 9-9.
    2017年9月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Mark Z Jacobson研究团队在《Joule》上发布了一份最新的可再生能源图谱,报告称到2050年,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100%满足139个国家的用电需求。2015年,该组研究人员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就曾发文称,2050年美国的能源供给可以100%依赖可再生能源。此次报告内容的辐射范围更广,涉及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是2015版本的"升级"。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7, 35(17): 9-9.
    2017年8月,中国天文学界关于筹建12 m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的争论愈演愈烈,主要围绕两个不同的光学系统技术方案展开,同时引发了关于科学界公共议事制度、复杂的科学大工程管理策略等问题的讨论。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16): 9-9.
    2017年8月4日,美国AquaBountyTechnologies公司宣布,已经向加拿大客户出售了4.53吨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20世纪90年代初,AquaBounty公司就已经开发出转基因三文鱼培养技术,在这之后,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花费20多年时间在美国"走完"审批之路,此次向加拿大出售的转基因三文鱼,是转基因三文鱼首次"挤进"人类餐桌。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7, 35(15): 9-9.
    据《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网站2017年7月26日报道,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研究人员利用CRISPR技术,对大批单细胞胚胎的DNA进行了基因编辑。这是继中国之后,美国科学家首次编辑人类胚胎基因,引发世界多家媒体热议。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14): 9-9.
    2017年6月26日,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在《The New York Times》发表题为“The real threa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专栏文章,称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人类的认识与预期。他认为人工智能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影响和对全球权力格局的改变是目前人工智能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7, 35(13): 9-9.
    2016年10月,一项发表在《Nature》的研究成果称,人类平均寿命的最大值为115岁,引发激烈讨论。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12): 9-9.
    2017年5月30日,《Nature Methods》在线发表了一篇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通信(correspondence)文章,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比发现,2只经过CRISPR基因编辑修饰的盲鼠身上发生了上千个单核苷酸突变,并同时有100多个基因片段的插入或缺失。研究人员认为这是CRISPR基因编辑脱靶现象引发的,并对“基因魔剪”CRISPR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10): 9-9.
    2017年5月1日,一篇名为《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标题中,一滴血就可以预测癌症的提法,让公众振奋。不过文章仅刊出一天,就有众多专家出来辟谣,他们表示,“一滴血测癌”的说法不太严谨,并指出目前国际上还不存在100%准确诊断癌症的肿瘤标志物。这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纠正过“一滴血可测癌症”的提法,他表示该成果是用于监测肿瘤,而非预测癌症。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7, 35(9): 9-9.
    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简称“施普林格”)宣布撤销旗下《肿瘤生物学》期刊发表的107篇论文,其作者全部来自中国。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8): 9-9.
    2017年4月7日消息称,谷歌围棋软件“阿尔法狗”(AlphaGo)将于2017 年5月23-27日挑战包括柯洁在内的中国顶尖棋手。这并非AlphaGo与人类棋手的首次对战,2016年3月9-15日,AlphaGo挑战韩国九段棋手李世乭,最终AlphaGo以4:1战胜李世乭。“闭关修炼”1年之后的AlphaGo在2017年5月即将“出关”再次挑战人类顶尖棋手,与2016年的人机对战不同的是,本次对战公众似乎都“投注”在AlphaGo身上,人类棋手并不被看好,究竟中国顶尖棋手能否逆转被动局面,完败AlphaGo,在比赛结束前,谁都无法论断,不过公众对于人工智能(AI)的热议却从未间断。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7, 35(7): 9-9.
    2017年3月24日,一项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称,近2/3的癌症基因突变是由于健康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的DNA复制随机错误,相对来说,环境和遗传因素对患癌风险影响较小。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6): 9-9.
    地球面积的71%被水覆盖,水是生命之源,为了破解地球水源之谜,天文学和地质学家搜寻各种证据来证实自己的假说,且双方互不相让,各执一词。而唐代诗人李白曾作诗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从一方面“支持”了水是由彗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外源说。但是地质学家们却偏向于,地球水源于地球自身,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相伴相生。而为了揭开这一谜底,科学家们上天入地力求收集更多的客观证据。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7, 35(5): 9-9.
    2017年2月,哈佛大学教授George Church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年会上宣称,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其领导的团队将于2年内制造出混种胚胎,已经灭绝的猛犸象有望在几年内“复活”,其牵涉的科学技术和科学伦理问题,一时引起科学界广泛讨论。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4): 9-9.
    2017年2月15日,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委员会发布报告,划定了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底线”。报告中指出,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必须按“规矩行事”,不能“为所欲为”,相应的原则和标准必须严格遵守。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7, 35(3): 10-10.
    2016年底,第一个较大规模的中国人群自闭症的基因测序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将对自闭症成因的遗传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对于饱受自闭症困扰的家庭来说,任何微茫的希望都值得期待。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2): 9-9.
    2016年12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文简称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通报会,通报了2015-2016年查处的8起科研不端行为的典型案例。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1): 136-148.
    科技发展过程中,争议、质疑和激辩如影随形,这使得科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科学进步。宇宙探索、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环境污染等热点事件在2016年激起了科学界的阵阵涟漪。本文遴选回顾了10件2016年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科技事件,以期为读者做一梳理。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6, 34(24): 12-12.
    2016年11月30日,一场题为“表观遗传及其在细胞命运决定中的作用”的学术辩论在北京大学上演。而引发这场辩论的是发表在《纽约客》上的一篇关于表观遗传学的报道文章。文章发表后,一些科学家指出其过度强调“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的表观调控” ,而忽视了更为主要的调控因素“转录因子”。表观因子相对于转录因子究竟有多重要,科学家论剑争锋,相持不下。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6, 34(23): 10-10.
    2016年11月,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在《Microbiome》发表“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uman,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resistomes”(人、动物和环境耐药基因组的结构与多样性)一文,被部分国内媒体误读,将北京雾霾与耐药菌捆绑在一起,称北京雾霾中存在耐药菌且其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引发了公众热议。随后,国内权威媒体邀请相关领域科研人员进行了解读辟谣,但“抢先发布、随后矫正”的报道方式并不利于科学的有效传播。
  • 科技事件
    李娜
    科技导报. 2016, 34(23): 11-11.
    11月14日,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映展评活动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辽宁省科技馆举行。本届活动共评选出一等奖38部、二等奖54部、三等奖1082部。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作为一项展示青少年优秀科学影像实践成果的科普活动,在创立短短几年,发展迅速,活动内容日益丰富,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各积极参与。从2015年开始,该活动被教育部列为“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实践活动。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6, 34(22): 9-9.
    近日,以“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中国发起的大型国际科学实验”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作为香山科学会议的第572次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因涉及中国是否应该现在建设大型对撞机的问题而备受瞩目。专家在会议共识中呼吁,要进一步开展CEPC设计和关键技术预研,并建议国家启动针对CEPC全面预研的经费支持。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6, 34(21): 9-9.
    2016年4月,全球首个细胞核移植“三父母”婴儿诞生。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6, 34(19): 11-11.
    癌症和肿瘤的攻克治愈一直都是医学界最受瞩目的话题。2016年8月,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团队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晃明团队合用,利用小苏打来阻断肿瘤内的“食物供应”,杀死了处于葡萄糖饥饿状态下的肿瘤细胞。科研成果(A nonrandomized cohortand a randomized study of local control oflarge hepatocarcinoma by targeting intratumoral lactic acidosis)发表在生物和医学OA期刊《eLife》上。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6, 34(18): 11-11.
    2016年8月16日1:40,世界第1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来自中国西北的火光,震动了世界。尽管中国将发射“墨子号”的消息早已对外公开,但既成事实还是得到了全球科技界、各国军方和其他组织的高度关注。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6, 34(16): 9-9.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但究竟有没有大禹此人,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过,一直缺乏第一手历史资料。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在多年的研究中,力求能寻找到更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大禹和夏朝并非是上古传说。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6, 34(15): 9-9.
    2016年7月29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多位科学家公开表示,无法重复NgAgo 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早在今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NgAgo DNA 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的论文,NgAgo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基因编辑工具,甚至有人提出其有潜力取代目前的CRISPR,成为第4 代基因编辑技术。如同当初论文发表时那样,如今对NgAgo实验结果的质疑,也引起了中外科学界同样的关注。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6, 34(14): 9-9.
    2016 年4-7 月,美国本土接连2 次发现“超级细菌”病例,感染者体内检测出的大肠杆菌中均携带MCR-1 基因,MCR-1基因的存在使得大肠杆菌对粘杆菌素产生了耐药性。被誉为对抗“超级细菌”最后一道防线的粘杆菌素在这场“超级细菌”对抗战中败下阵来。滥用抗生素一直被认为是“超级细菌”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美国2例超级细菌病例的相继出现,科学家再次呼吁应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6, 34(13): 9-9.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成功为1名骨科脊索瘤患者切除五节段脊椎肿瘤,并利用世界首个3D 打印多节段胸腰椎植入物完成长达19 cm大跨度椎体重建手术。清华大学徐弢教授在接受《科技导报》采访时说,这是鼓舞人心的进展,展示了生物3D打印技术的实用性和价值,但未来要打印活体组织,用于临床实践,还需要业界更多努力。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6, 34(11): 10-10.
    2016年4月12日,21岁滑膜肉瘤患者魏则西的离世,让他生前视为"救命稻草"的"细胞免疫疗法"登上热搜榜。一时间,免疫疗法成为众矢之的,免疫疗法行业的乱象再次曝光在公众面前。免疫疗法是否是国外"淘汰"的技术,其对癌症是否具有治疗效果,在"魏则西事件"之后,这一疗法能否迎来重要转折,在今后的监管下免疫疗法能否规范有序运行……种种疑问接踵而至,免疫疗法再次成为学界及公众热议的话题。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6, 34(9): 9-9.
    4月18日,科技部等部门制定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甫一发布,就引起8名科学工作者联名发文质疑,继而引起科技界广泛讨论。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6, 34(8): 10-10.
    2016年4月6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范勇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发表了全球第2例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论文“Introducing precise genetic modificationinto human 3PN embryos by CRISPR/Casmediatedgenome editing”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6, 34(7): 9-9.
    中共中央近日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中国现行人才评价机制将有所改革。人才评价问题一直牵动人心,《意见》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各界热议。
  • 科技事件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6, 34(6): 10-10.
    2016年3月9日,谷歌围棋软件Al-phaGo与韩国九段棋手李世乭的人机对战如约而至,这场人机大战引发了科学界的热议,3月15日第5局对战结束后,AlphaGo与李世乭的巅峰之战最终以4比1落下帷幕,被称为"地球人最后一个智慧堡垒"的围棋,在这次对战中,被Alpha-Go攻破,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的话题再次被掀起。
  • 科技事件
    王微
    科技导报. 2016, 34(5): 9-9.
    西非埃博拉疫情蔓延的阴云还未完全散去,寨卡病毒又如暴风骤雨般袭击了美洲大陆。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寨卡病毒的暴发和传播已经构成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时,距该组织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际卫生紧急事态仅仅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与前者相比,寨卡病毒似乎更为温和,鲜有致死病例,但它与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非同寻常"的联系,更加引人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