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现代化
    吴忠民
    . 2001, 19(0106): 3-8.
    作为同先发国家和地区相对应的后发国家和地区 ,既存在着独特的后发优势 ,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后发劣势。两者共同作用 ,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因此 ,如果只注意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话 ,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现代化进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后发优势 :六个方面的表现每个国家现代化的起步时间都不相同。由此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类型 :先发类型(或称为早发类型)的现代化和后发类型(或称为晚发类型)的现代化。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 现代化
    吴忠民
    . 2001, 19(016): 3-8.
    作为同先发国家和地区相对应的后发国家和地区 ,既存在着独特的后发优势 ,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后发劣势。两者共同作用 ,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因此 ,如果只注意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话 ,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现代化进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一、后发优势 :六个方面的表现每个国家现代化的起步时间都不相同。由此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类型 :先发类型(或称为早发类型)的现代化和后发类型(或称为晚发类型)的现代化。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 现代化
    董光壁
    . 1998, 16(9809): 22-26.
    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困难应该说, 直到19世纪中叶, 面对欧洲殖民者的炮舰威胁, 中国人才真正开始正视自己科学技术的落伍, 但差距已有300年之遥了。经过150年来的奋力追赶, 今天我们中国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仍与发达国家相差20多年。而如何摆脱中国科学事业落后的局面, 以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持续发展保证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则首先要认识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困难。从全球看, 当代科学正遭受来自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倾向、高技术评估的困难、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三大挑战。这种挑战构成了科学的社会危机, 而这种危机又推动着科学从它的“现代性”向它的“后现代性”转变。
  • 现代化
    王合生;虞孝感
    . 1998, 16(9809): 27-30.
    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布置分3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 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O年翻两番),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一世纪中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展得更快一些, 部分地区已提出20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1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但各地对现代化的认识很不一致, 缺少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及衡量标准。
  • 现代化
    吕乃基
    . 1997, 15(9702): 3-5.
    当前,社会转型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大多集中于讨论社会类型及相关的转型标准、途径、动力、机制等等。在谈到科技的作用时,通常一般也仅述及科技推动社会发展,较少考虑前者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更少考虑科技革命与社会转型的关系。本文认为,科技革命经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推动社会转型,两次科学革命及相应的技术革命分别促成两次社会转型。当代中国同时面临两次科技革命,由此对社会转型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 现代化
    柳树滋
    . 1997, 15(9701): 3-7.
    1996年5月,于光远教授在海南出席“太平洋与中国国际研讨会”时,作了题为《文明的亚洲和亚洲的文明》的发言,提出了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后直到21世纪等若干世纪是“世纪大调整时期”的新见解。我很赞成“历史大调整时期”的提法,并认为“21世纪是历史大调整的世纪”。在我看来,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调整中前进的。但是,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大变革的历史大调整并不多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一统天下的资本主义世界分裂为两人对立的阵营,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调整,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重新赢得了繁荣与活力。推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这次调整的重心在政治领域。
  • 现代化
    周光召
    . 1996, 14(9609): 3-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
  • 现代化
    李周
    . 1996, 14(9608): 3-5.
    进入9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追求。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中国是制定持续发展计划最快的国家之一。最近公布的国家文件表明,持续发展目标在高层议事日程中的位置得到了加强。
  • 现代化
    吴忠民
    . 1994, 12(9410): 34-36.
    发展的目的不仅要消除经济贫困,还应消除社会贫困。对于前一点,人们是比较熟悉的。而对后一点,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社会贫困是指社会性生活水准的低下,具体说就是:(1)社会成员发展机会的稀缺与发展能力的不足;(2)社会机体中人文含量的不足;(3)社会救助与保障水准的低下。
  • 现代化
    心远
    . 1994, 12(9407): 19-20.
    杨振宁,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多年从事高能物理与统计力学研究。杨振宁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求学,获物理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1957年因与李政道博士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同获诺贝尔物理奖。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方面为我的中国血统自豪,一方面将奉献我的工作给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他是站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界处,又是站在物理学以往辉煌高峰与充满希望的新世纪的交界处。交界,往往意味着碰撞。而身为物理学家的杨振宁当然懂得:碰撞能够激发出巨大的能量!
  • 现代化
    刘立群
    . 1994, 12(9403): 17-20.
    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三种迥然不同的社会发展目标观或价值观:空想主义者强调均贫,富,市场万能论者强调自由竞争与经济繁荣,生态主义者强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 现代化
    余亮
    . 1994, 12(9403): 21-23.
    全球化指的是人类实现物质、人员、信息的全球范围内的交往。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成为全球化开始的起点。今天,考察一国一民族的现状及未来,已离不开全球的眼光。各国各民族已失去了昔日发展的那种独立性,成为全球统一体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21世纪的大趋势之一将是全球化,如何认识全球化的发展史及现状,以及把握其未来的走向,已成为迫切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全球化与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科技革命史与全球化史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 现代化
    赵剑英
    . 1994, 12(9402): 37-38.
    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更新,一系列反映时代实践要求的新观念,如效率观念、利益观念、自主观念、创新观念正在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但与此同时出现的一些消极心态,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 现代化
    廖晓义
    . 1993, 11(9311): 3-6.
    二十年来人类价值目标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对非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目标的反省和对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目标的探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工业文明是以煤炭和石油为能源的“黑色革命”为开启,并以对天空水体的黑色污染为代价的,因此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可称之为黑色文明。黑色文明意味着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环境的破坏又使得人的发展难以持续,因而又是一种非持续性的文明。从这种文明中积累起来的自我扬弃的技术力量和理性力量导致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调整,从而开始了第二次转变,即由非持续发展社会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转变,这是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相应的。
  • 现代化
    吴忠民
    . 1993, 11(9307): 17-20.
    一现在,谁都难以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改革已深入人心,改革已成为中国民众的普遍要求。十几年的改革,大幅度地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准,国民财富和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现在中国的民众已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改革与发展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大势,舍此别无其他选择。然而,也存在另一种现象,即改革与发展所遇到的阻力也往往带有比较广泛的社会群体性。换句话说,广大民众(尤其是城市社区的民众)在普遍要求改革的同时,客观上也形成了不少违背改革本意、逆改革大势而行的阻力。
  • 现代化
    李慎之
    . 1993, 11(9306): 3-5.
    一般来说,我不认为世纪之交或者千年之交对人类历史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我不相信耶稣的生日会对人类历史形成每一百年或一千年的周期或阶梯。但是当我们现在正要走出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世界形势却确实表现出急剧变动的症候。我们只知道其广度与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概念和理论来描述和把握它。
  • 现代化
    吴忠民
    . 1993, 11(9301): 55-58.
    现代化的内在生长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源于自我本体的、与现代化相吻合的内部推动力量。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有机性。首先,是指在社会机体中,现代化的波及面非常广泛,而不是仅集中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其次,是指大工业、现代知识等现代化内容在社会机体中的渗透与扎根。
  • 现代化
    吴忠民
    . 1991, 9(9107): 15-19.
    1949~1978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特征是经济不规则的高速增长(高速、低效、产业结构不合理、个人收入增长率低、起伏波动大)。其它特征包括:社会分化相对不足;教育发展迟缓;开放程度小且摇摆度大;社会稳定,社会问题少,社会控制能力强。强化的政治运动和空前的社会动员是上述特征的主要根源。空前的社会动员推动了经济增长,却忽视了效率和个人利益。必须明确经济建设是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应当采用有效发展模式取代高速增长模式。
  • 现代化
    李周
    . 1996, 1(1): 3-5.
    进入9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追求。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中国是制定持续发展计划最快的国家之一。最近公布的国家文件表明,持续发展目标在高层议事日程中的位置得到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