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论”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科技评论
    秦庆,汤书昆,范琼,王娟,张啸宇
    科技导报. 2023, 41(9): 17-2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02
    随着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到来,量子科技正对科学认知和技术应用产生颠覆式冲击。美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一方面得益于其强大的科技基础和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与其高水平的科学传播能力、高公民科学素养密不可分。通过研究美国量子科技的社会化协同传播策略,解析了其政策设计初衷及演化路径、科研与教育系统的联动促进方式、产业与市场机构的高效孵化及推广模式、公私社会组织和科学传播个体的嵌入行为,提炼了美国量子科技业态社会化传播设计与执行的经验。提出了美国量子科技社会化协同传播对中国的3点启示,即依托建制优势加快构建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双轨驱动的量子科技社会化协同传播体系、建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层层进阶的量子科技教育内容供给体系、培育量子科技领域多层次的高水平科技中介组织。
  • 科技评论
    李桂根
    科技导报. 2021, 39(22): 120-1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1.22.013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化学家Benjamin List和苏格兰裔美英籍化学家David MacMillan,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贡献。介绍了该诺奖工作的源头创新点和背景。阐述了手性化学、手性催化剂和不对称有机催化,及其对手性的控制。概括了有机催化和催化剂的类别。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和华人科学家在有机不对称催化领域的重要贡献,并对该领域的发展、研究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 科技评论
    李侠, 霍佳鑫
    科技导报. 2021, 39(18): 15-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1.18.002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出台,整个社会对于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再次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考虑到信息时代知识与人才的二合一模式日益增强,决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尤其是高端人才的供给情况,为此需要把国内高端人才的供给情况做一些历史性的回顾。
  • 科技评论
    Laura Baldis, 白青江, 范全林
    科技导报. 2021, 39(14): 155-16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1.14.015
    意大利作为世界重要航天国家和欧洲航天局主要成员国,与中国有着久远的人文与科技交流,为人类探索太空的许多里程碑任务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追溯了意大利悠久的空间科技发展史和诸多亮点,包括中国火药对其“火”箭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归纳了意-中在载人航天、地震空间电磁监测、空间科学卫星等领域开展的重要合作以及系列丰硕的成果;并指出意中科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共同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如“西学东渐”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活动等。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意中携手,可在探索浩瀚宇宙奥秘征程中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 科技评论
    张承民, 崔翔翰, 杨佚沿, 王德华
    科技导报. 2021, 39(11): 9-1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1.11.001
    阿雷西博305 m口径射电望远镜在中国天眼(FAST)建成以前,曾经是世界最大的地面天文学装置,它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例如参加阿波罗登月计划,发现首个地外行星,首次发现脉冲星双星系统并间接证实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存在,精确测定水星转动周期,实施雷达精确研究地球电离层的无线电传输特性等。阿雷西博于2020年12月意外倒塌,震惊了全世界。探究其建设背景和意义、取得的主要成就,对比中国大科学工程FAST的特色之处,介绍FAST的创新设计、工程建设方面的特点和科学探测上取得的主要成果,借此窥视中国科技的前进步伐。从科技史角度提出,FAST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物,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 科技评论
    陶应时, 曾慧平, 刘芷含
    科技导报. 2021, 39(9): 122-12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1.09.015
    基因武器作为一种超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可以发挥“奇效”。但基因武器在军事中的存在与应用,将使平民豁免面临困境、使战争手段更不人道、使战争后果难以控制、以及诱发严重的生态灾难等,因而面临诸多的战争伦理困境。有鉴于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类作为战争的主体,应守住基因武器禁用于战争的伦理底线,厘清基因技术研发的善恶界限,恪守科学和平主义的价值追求,才能遏制基因武器的研发与运用,进而对现代战争形成有效的伦理约束。
  • 科技评论
    谷晓丹, 罗玲玲, 陈红兵
    科技导报. 2021, 39(7): 112-1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1.07.013
    从当前环境设计方法论的困境出发,分析了基于可供性理论的环境设计生态学方法论特征,表明其是以生态的整体观作为环境设计方法研究的基石,以生态法则作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准则,以可供性内涵人-环境的协调机制作为环境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从而达到人与环境行为层面的协调、情感层面的共鸣,实现超越功能的人性化设计,从生态实践和生态体验方面建构生态自我。
  • 科技评论
    郭金海
    科技导报. 2021, 39(5): 148-16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1.05.017
    考察了华罗庚对多复变函数论研究取得的突破,论述其获得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一等奖的经过,并分析获奖对他的影响。1949—1955年,华罗庚对多复变函数论中典型域上的解析函数论与调和函数论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他主要运用群表示理论,并运用矩阵计算等技巧,具体而独创性地得出了典型域上多复变函数论的一些最基本的和深刻的结果。这使他在建立典型域上多复变函数论基本理论方面取得突破。1955年学习苏联经验,中国科学院设立代表国家面向全国公民的科学奖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推荐华罗庚以多复变函数论和代数、数论领域的16篇论文参加评奖。尽管评奖中存在争议,但经严格的评审程序,1957年华罗庚以关于“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的论文获得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一等奖。这次获奖提高了他的学术和社会声望,激励他以更大的注意力研究数学和培养青年人才。在他的引领和影响下,20世纪60年代中前期多复变函数论研究在中国迎来了初步繁荣。
  • 科技评论
    唐福杰
    科技导报. 2021, 39(5): 162-16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1.05.018
    2007—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资助项目办理终止、撤销918项,退回资助项目资金20519.98万元。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颁布的项目变更管理规程以及从事终止、撤销项目的管理经验,通过对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终止、撤销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有益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管理的政策建议。
  • 科技评论
    钟华, 范少萍, 倪萍, 安新颖
    科技导报. 2020, 38(23): 23-3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3.003
    从科技指标分析角度,以统计年鉴和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考察了资源结构、创新产出、创新影响在内的关键指标等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数据。分析可知,中国在卫生与健康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保障健康作用不断增强。
  • 科技评论
    吴何奇
    科技导报. 2020, 38(23): 31-3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3.004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的应对中,医疗大数据技术体现了多方面的价值:通过大数据实现了对医疗资源的有效调度、基于大数据的AI医疗、通过大数据预测疫情的暴发、疫情趋势的监测等。但在大数据技术成为医疗领域重要技术手段的同时,也产生了数据风险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完善数据规制从而协调数据保护与数据使用之间的冲突成为制度设计的难点。梳理了当前个人医疗数据规制的现状,结合医疗实践分析数据规制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国外数据规制的借鉴,提出了完善中国数据规制的建构逻辑,即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核心,在平衡利益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制度设计,将数据滥用行为纳入数据规制,引入场景理念修正同意规则并推动数据去识别化标准的形成。
  • 科技评论
    李明, 汤惟玮, 范全林
    科技导报. 2020, 38(22): 86-9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2.010
    空间天气已成为人类社会在新时代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欧洲深受空间天气的影响,为应对灾害性空间天气作出了诸多努力。梳理了欧洲相关的空间天气计划及其自主或通过国际合作建立的地基和天基监测设施,评述了欧洲为增强抗空间天气风险能力、提升对全球空间天气行动的贡献而完成的空间天气一体化方法评估报告。欧洲是国际空间天气行动的重要一极,未来中欧可就全球空间天气一体化开展全方位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 科技评论
    范全林, 时蓬, 王琴, 尤亮
    科技导报. 2020, 38(20): 113-1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7
    2020年1月30日,美国主动关闭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已5次延寿、在轨运行超过16年,运用科学数据发表了超过9000篇科学论文,在宇宙红外观测、恒星和星系演化、系外行星证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在研制阶段采用了新颖的地球尾随日心轨道设计,当时最先进的大面阵红外探测器件;发射后科学目标紧扣空间天文观测新热点的系外行星及时调整,在3个焦面有效载荷仅剩1个红外阵列相机,且其4个波段仅存2个能正常工作的挑战下,任务运控团队和科学团队紧密协同,仍成功开展了长达10年的科学观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相关空间红外天文探测的预先研究,斯皮策任务的开放技术创新、科学目标与时俱进、协同一体化观测等实现科学产出最大化的系列实践值得借鉴。
  • 科技评论
    薛姝, 何光喜
    科技导报. 2020, 38(13): 135-14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13.016
    加强基础研究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格局变化、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任务。《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基础研究政策支持的重点和方式。结合相关国际经验,分析了基础研究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并讨论了该方案中关于基础研究支持经费、支持方向、人才评价、学风建设、国际合作等重点议题。
  • 科技评论
    黄安鹏
    科技导报. 2020, 38(6): 130-13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6.0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暴发,以“大数据”为资源链的新兴技术群未能及时发挥应有作用,导致疫情防控的精准施策缺少技术抓手,在信息时代依然不得不依靠最原始的全社会动员,造成几万人感染、十几亿人被物理隔离的被动应对局面。“大数据”为引领的新兴技术群在疫情精准防控方面,不适时宜地“缺位”,凸显了电信、电商、物流、出行、社交等各大平台已经存在的公共数据资源整合与应用不足,也暴露了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群的实际能力与应用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应当及时梳理发生与存在的问题,推进“大数据”技术群的适时应用,能够应对“精准防控”措施落地落实,更有望在构建疫情有效预警机制、布局精准防控体系、筛选并优化突发危急重症的应急治疗方案和新型病毒药物疗效评估方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更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 科技评论
    吕宏
    科技导报. 2020, 38(6): 134-14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6.019
    量子基本原理预言存在两类基本粒子:费米子和玻色子,但超对称又把它们联系起来并可相互转换。超对称的创新首次把每个粒子的内禀对称性和它们所在时空的对称性结合起来,因此局域的超对称理论必然包含爱因斯坦引力,称之为超引力。超引力预言自旋3/2基本粒子,是该粒子和引力自洽耦合的最简单理论。同时作为超弦的低能有效理论,超引力是超弦研究不可分割的部分。
  • 科技评论
    王赤, 杨帆, 张凤, 韩淋, 范唯唯, 王海名
    科技导报. 2020, 38(3): 135-14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3.011
    回顾了2019年全球空间科学重要研究进展、美欧俄日等国家/地区最新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新发射的空间科学重要任务平台,盘点了天基平台助力首次黑洞直接成像,宜居带系外行星的大气中存在水,“隼鸟2”号(Hayabusa 2)完成小行星采样,1年期双胞胎天地对比研究揭示人体空间适应性,美国明确在2024年前载人重返月球目标,俄罗斯计划分4个阶段开展月球综合探索与开发、至2040年全面建成月球基地,中国成功发射“太极一号”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美国成功发射“电离层探测器”(ICON)等重大成果和事件。
  • 科技评论
    唐燕, 张璐, 刘思璐
    科技导报. 2020, 38(3): 148-15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3.012
    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受到学界、政界与行业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城市更新在政策与制度建设、工作路径与方法转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实现城市综合转型目标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并且涌现出了责任规划师、社区规划师等特色化的实操路径,以及历史街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老工业区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公共空间提质等不同类型的实践做法与创新探索。
  • 科技评论
    席广亮, 甄峰, 傅行行, 沈丽珍
    科技导报. 2020, 38(3): 157-16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3.013
    智慧城市是技术、人文和社会经济融合的复杂巨系统。2019年智慧城市研究与实践不断创新,在共性关键应用技术突破、数据平台集成建设和应用模式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从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智慧技术与智能设施、大数据平台与“智慧大脑”、数字孪生城市与智慧空间、智慧服务与智慧生活、数据驱动的智慧管理等6个方面,回顾了2019年智慧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有关进展。
  • 科技评论
    王兰, 蒋希冀
    科技导报. 2020, 38(3): 164-17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3.014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2019年健康城市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2019年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文章、重要研究报告和会议报道,将健康城市研究划分为健康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影响研究、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3类进行述评,对健康城市规划实践成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未来健康城市研究与实践需紧密结合,注重基础实证研究、实现循证实践、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中国健康城市的发展。
  • 科技评论
    孟翔宇, 顾阿伦, 邬新国, 刘滨, 何朝晖, 毛宗强
    科技导报. 2020, 38(3): 172-18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3.015
    能源载体——氢能作为一种典型的新能源形式,具有无污染、热值高、重量轻、资源丰富等优势,被视为21世纪最有希望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清洁能源。从政策制定、产业发展、基础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等4个方面,综述了中国氢能产业在2019年所取得的进步,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教训,对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 科技评论
    李会增, 宋延林
    科技导报. 2020, 38(3): 184-19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3.016
    液滴行为控制是多学科融合的研究领域,对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分析化学和工程热管理等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液滴行为控制研究在固液碰撞、精准操纵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回顾了2019年液滴行为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代表性成果,包括固液碰撞行为精准调控、液滴可编程化输运和新型数字微流控技术的发展等。
  • 科技评论
    闫晟, 孙梦茹, 施博, 郝程鹏
    科技导报. 2020, 38(3): 192-19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3.017
    空时自适应处理可以联合空域和时域进行二维自适应滤波,是运动平台雷达系统中进行杂波抑制和目标检测的关键技术。近年来,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迅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概述了2019年空时自适应处理领域所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 科技评论
    彭乐, 景国勋
    科技导报. 2020, 38(3): 200-20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3.018
    安全系统工程主要是对系统风险进行预测、评价、控制的科学技术,包括事故致因理论、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和预警应急等内容。2019年,安全系统工程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影响下,经典内容作为研究主体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大数据共享、评价预警系统智能化等趋势。事故树分析实现了静态平面事故树到动态空间事故树的突破;随着模糊算法的改进和云计算模型的发展,安全评价中最常用的层次分析法精确度提高,更符合实际情况;建筑业、矿业和化工生产等领域的安全预警系统更加智能化,生产管理体系更加科学;灾害风险预测应急系统在试点城市投入使用,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做出了贡献。
  • 科技评论
    王佳宁, 龚熹
    科技导报. 2020, 38(3): 208-21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3.019
    运动医学是一门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交叉学科。2019年,运动医学在运动创伤的诊断与治疗、伤病术后康复、新材料和新方法应用以及新的疾病认知等领域发展迅速。选取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重返运动、髌股关节疼痛的循证干预、血小板富集血浆在肌肉及肌腱疾病中的治疗应用、充质干细胞在骨关节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和肌少症(sarcopenia)的认知及对策进展5项研究热点进行回眸和展望。随着更多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期待2020年运动医学取得长足的进步。
  • 科技评论
    科技导报. 2019, 37(17): 97-100.
    [编者按]以智慧互联为目标的智联网系统是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将引发人类社会向智慧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等主办的第14届中国信息技术年会上,学者热议"智联网与未来",《科技导报》对与会院士的精彩观点进行整理。
  • 科技评论
    张洪涛
    科技导报. 2019, 37(11): 6-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1.001
    2019年1月15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授予了一款在研的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泽布替尼(Zanubrutinib)突破性疗法认证,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至少一次疗法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这也成为首个在FDA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的中国自主研发抗癌新药。介绍了突破性疗法认证的定义,讲述了新型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泽布替尼的特点,阐述了其对中国医药研发企业的意义。
  • 科技评论
    石长慧, 樊立宏, 何光喜
    科技导报. 2019, 37(10): 66-7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0.002
    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基础,以知识的生产者、扩散者和应用者为主要分析维度,结合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系统的结构,阐明了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和演进机制,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系统的演进历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产出的政策建议。
  • 科技评论
    陈建俞, 沈慧青
    科技导报. 2019, 37(10): 74-8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0.003
    人才生态学是中国独创的一门学科,国外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力资源生态学。当前中国学者针对人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评价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综述了人才生态环境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人才生态环境研究在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和实证分析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未来应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促进其理论体系架构、不同人才区分和生态因子识别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为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供改革思路。
  • 科技评论
    赵正国
    科技导报. 2019, 37(10): 81-8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0.004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文献资料研究,梳理了1978年以来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改革相关政策,简述了2016年以来有关方面的主要改革行动。通过对中国科协第3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013年)、第4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017年)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科技工作者对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改革相关问题的评价明显提高。
  • 科技评论
    薛姝, 何光喜
    科技导报. 2019, 37(10): 89-9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0.005
    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管理水平需要相应提升。科技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是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基础。基于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借鉴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能力素质模型,提出新时期科技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应该包括基础能力素质和优势能力素质两部分。其中,基础能力素质应包括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管理素质和专业素质,优势能力素质应该是科技管理人员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发挥根本作用的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技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政策建议。
  • 科技评论
    卢阳旭
    科技导报. 2019, 37(10): 94-9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0.006
    一支富有进取心的青年科研人员队伍对于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基于一项对高校和科研院所青年科研人员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青年科研人员职业抱负情况,并分析了影响职业抱负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抱负高于其他青年科技工作者;受教育程度高、工作平台好、职业早期成长更为顺畅的青年科研人员职业抱负更高。另外,男性青年科研人员职业抱负高于女性,婚姻对于男性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抱负有一定的抬升作用,而对女性青年科研人员则有一定的消减作用。
  • 科技评论
    傅雪霏, 徐蝶飞, 史洁
    科技导报. 2019, 37(10): 98-10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0.007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对国家“双一流”战略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及高校综合改革的推进,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为例,分析了目前高校工科院系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困境,从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队伍培养、人才服务工作等方面,探讨了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匹配的工科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 科技评论
    林玲, 张新庆
    科技导报. 2019, 37(6): 13-1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6.002
    摘要 (596) PDF全文 (12170) HTML   可视化   收藏
    同试管婴儿、克隆人、商业化代孕、干细胞治疗等医疗新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相比,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的关注更大、社会反响更为猛烈。探讨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国际国内热议的原因,讨论了基因编辑婴儿的伦理、法律和社会蕴含。建议明确界定基因编辑技术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建立健全新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伦理审查和监管体系,提升全社会的伦理意识。
  • 科技评论
    高继平, 王海燕, 翟丽华, 潘云涛, 武夷山
    科技导报. 2019, 37(6): 19-2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6.003
    分析前人对零被引的研究成果发现,"零被引"的定义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即只考察同类数据库中的引用情况。分析CSTPCD 2009-2012年的科技论文与引文发现,期刊论文引用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存在专利数据库中的"零被引专利"在科技论文中却有较高的引用次数。以其中1件"零被引专利"CN 01134280.3为例,从技术内容解读、10篇施引文献及其内容分析,展示了该项技术发明影响的研究主题,并通过文献调研解析了该项研究成果的工业化应用。基于钱学森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理论,探讨了使用较高科技论文引用次数的"零被引专利"及较高专利引用次数的"零被引论文"定量分析技术科学的可能性。
  • 科技评论
    申元庆
    科技导报. 2018, 36(17): 14-1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8.17.002
    技术革命带动社会变革,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3次浪潮——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革命,无一不是当时的“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如今,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等,这些颠覆性技术每年都给世界经济甚至世界格局带来巨大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对技术预见能力都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发展核心技术能力成为各国战略布局的重点。本文阐述了颠覆性技术的8个趋势、2个环境和7层技术模型,并介绍了云计算、人工智能对数字化经济的重要变革作用。
  • 科技评论
    刘勇, 曾仙芳
    科技导报. 2018, 36(17): 19-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8.17.003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其背后是利用大量标签数据对深度网络进行监督训练,而标注大规模数据集非常昂贵且十分耗时。针对大规模数据集标注问题,苹果公司的Shrivastava团队希望借助现有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对抗训练的方法,实现仿真图像的无监督学习,从而避免昂贵的图像标注过程。该团队在对抗网络的基础上提出3个创新点:(1)自正则项;(2)局部对抗损失;(3)使用历史生成图片更新判别器,使得生成真实化图片的同时保留输入图像特征。实验结果展示该方法可以生成高度真实化的图片。研究者通过训练凝视估计模型、手部姿态估计模型定量分析生成图片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生成图片训练的模型,在MPⅡGaze数据集上测试效果有很大的提升,达到了当时最好的效果。不过,研究者并未在包含多个物体的复杂场景下进行实验,文中提出的方法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还存在局限性。
  • 科技评论
    汪洪, 项晓东, 张澜庭
    科技导报. 2018, 36(14): 15-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8.14.003
    摘要 (1387) PDF全文 (1470) HTML   可视化   收藏
    材料基因工程的工作模式,可大致总结为实验驱动、计算驱动和数据驱动3种。以"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据驱动模式围绕数据产生与数据处理展开,代表了材料基因工程的核心理念与发展方向。材料研究由"试错法"向科学第四范式的根本转变,将更快、更准、更省地获得成分-结构-工艺-性能间的关系。在数据密集型科学时代,快速获取大量材料数据的能力成为关键,而基于高通量实验与高通量计算的"数据工厂"是满足材料基因工程数据需求的重要平台。
  • 科技评论
    周宇峰
    科技导报. 2018, 36(12): 13-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8.12.002
    1933年F.Zwicky利用光谱红移测量了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发现它们的速度弥散度太高,对应的质光比在100以上。因此星系团中应该存在大量的不可见物质,这开启了现代暗物质研究。之后陆续有支持暗物质存在的研究结果出现,1970年V.C.Rubin和W.K.Ford对仙女座大星云中星体旋转速度开展了高精度的光谱测量,探测到了远离星系核区域的外围星体绕星系旋转速度和距离的关系。观测结果表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星系外围的星体的速度是恒定的。这意味着或者牛顿引力定律是不正确的,或者星系中有大量的不可见物质并不分布在星系核心区,并且其质量远大于发光星体的质量总和。由此开始,星系及星系团中暗物质存在这一假说逐渐被天文学界广泛接受。
  • 科技评论
    张承民, 杨佚沿, 支启军
    科技导报. 2018, 36(12): 15-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8.12.003
    研究和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与当今中国“天眼”——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目标——脉冲星的关系。针对宋朝天文学家记录的客星与FAST正在进行的脉冲星观测,详述了宋代客星记录在世界科技史上的贡献;介绍了脉冲星发现历史与基本天体物理特征,以及脉冲星作为FAST科学目标的意义。以客星到脉冲星的千年追寻为线索,探索和尝试回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长期探索结晶,中国在科学早期的发育过程中播撒了创新火种,而西方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不断完善了科学体系,其中东西方科技的交流与传播得益于蒙古帝国在丝绸之路的远征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