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韩林飞, 李响
    科技导报. 2020, 38(7): 26-3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4
    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特别是疫灾的出现,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城市秩序、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造成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结合史上重大疫灾的分析,从生态规划的视角,寻找疫灾产生的根本原因及生态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人与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完善健康城市建设及生态规划的理念及策略。建议在今后的生态规划中,建立、完善人与生物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加强生物规划,从以人为本,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健康共同体。
  • 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谭少华, 何琪潇, 杨春
    科技导报. 2020, 38(7): 34-4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5
    城镇化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环境与生活品质巨大提升,同时也引发诸多“城市病”,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根治“城市病”的有效手段而引起全人类共同关注。针对城市复杂系统的空间尺度特征,探讨了面向健康城市的尺度转换的主动式规划干预,提出了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3个层面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主动式规划干预技术。宏观尺度的主动式规划干预在于切断与阻隔危害源,制订城市应对灾害的避灾与防险行动纲领;中观尺度的主动式规划干预在于加强城市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水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以及减缓热岛效应危害等技术;微观尺度的主动式规划干预在于引领人群健康生活方式,构建高品质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人群健康水平。
  • 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周素红, 张琳, 林荣平
    科技导报. 2020, 38(7): 43-5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6
    近年来,环境暴露与健康领域研究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得到深化。概述了地理环境暴露的内涵,指出地理环境暴露关注的主要是物质性环境暴露延展为包含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在内的综合环境暴露;重点关注疾病与环境关系的医学地理学也逐步转向更广义的健康地理学研究,拓展了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提出地理环境暴露健康效应的群体差异和环境公正问题成为本领域的重要范畴。当前,耦合时空行为和多源时空大数据的地理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地理环境暴露-时空行为-健康”的研究新范式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本领域研究。
  • 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王兰, 杜怡锐
    科技导报. 2020, 38(7): 53-6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7
    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进而作用于人群健康。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以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步行性(walkability)等关键词检索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探讨建成环境和体力活动的相关概念、影响机制。对体力活动产生影响的建成环境要素按照“二维空间要素”和“三维空间要素”分类总结,辨析了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展望。未来研究需关注使用者的空间感知,深入讨论三维空间要素;运用大数据与小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基于个体时空行为的精细化研究;同时需关注体力活动在建成环境、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健康效应。
  • 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董慰, 刘岩, 董禹
    科技导报. 2020, 38(7): 61-6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8
    居民健康与城市建成环境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居民对建成环境的感知能够影响其压力状况和心理健康。对建成环境感知的测度是建立起居民健康与建成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环节。归纳了居民对建成环境感知的3类主要测度方法:感知者评价式、研究者监测式、数字化技术辅助式;对这3类方法优缺点、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和适用层级进行总结对比;提出将现有测度方法与云计算、现代神经影像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的发展建议。
  • 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黄建中, 马煜箫, 胡刚钰
    科技导报. 2020, 38(7): 69-7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9
    老年人的出行行为既反映其健康状况,也影响其健康状况。在明确老年人出行内涵的基础上,从老年人出行与健康的相关关系出发,依次梳理老年人出行方式、目的、强度及其反映出的健康情况和出行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人出行特征反映出具有共性的衰退性特征、生活性特征和具有特性的差异性特征,通过提升外部环境可有效优化老年人出行行为,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意义重大,通过扩展研究范围、动态分析问题、全面剖析影响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手段有利于加深对健康和老年人出行行为的理解,并提出政策建议。
  • 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李婧, 高艺, 刘雅萌
    科技导报. 2020, 38(7): 76-8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10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体力活动的影响与作用,是国内外公共健康、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促进居民日常体力活动有利于提升公共健康水平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梳理了当前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已有成果,从人群行为特征、社会属性、身体特定角度等方面,分析了建成环境的核心要素,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前景和研究方向。
  • 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申悦, 李亮
    科技导报. 2020, 38(7): 85-9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11
    医疗资源配置与居民就医行为分别反映了医疗系统的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相关研究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医疗资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地理学长期关注医疗资源的可达性,但对于就医行为的关注有所不足;而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空间视角相对缺乏。本研究对地理学和医疗卫生领域已有的医疗资源可达性和就医行为研究进行了梳理,构建了“空间-就医-健康”研究框架,以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将行为主义、可达性模型、就医行为决策模型等方法论相结合,从微观个体的视角出发,试图探讨医疗资源可达性、就医行为、健康3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苏世亮, 胡莉蓉, 张惠, 翁敏
    科技导报. 2020, 38(7): 93-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12
    食品荒漠是指健康食品缺乏或可达性较差的弱势群体聚集区域。在对食品荒漠概念进行梳理与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公平视域下的城市食品荒漠研究概念框架,从健康食品可达性、健康食品供给社会均等化、食品荒漠与居民健康等3个维度,对城市食品荒漠研究进行综述性分析。结果显示:跨区域对比分析有助于理解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食品荒漠问题;公共健康、公共政策、社会学、地理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手段有助于对食品荒漠问题的解析;食品荒漠治理需要定量评估相关政策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