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气候变化与建筑弹性”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气候变化与建筑弹性
    厉娜, 王云飞, 初志勇
    科技导报. 2020, 38(8): 13-2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2
    通过对美国海军2011年以来资助的5955项小企业创新研究/技术转移计划(SBIR/STTR)项目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从总体资助趋势、项目承担企业、主要研究领域、新兴研究热点等维度剖析了美国海军的科研项目布局。结果表明,美国海军每年出资2~4亿美元参与SBIR/STTR计划,资助范围广泛,项目承担企业主要分布在涉海科研院所密集区域;资助领域主要集中在提高系统及部件的稳定性及隐蔽性、增强复杂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提升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以及作战人员能力训练;增材制造和机器学习是近期资助的新兴研究热点。
  • 专题:气候变化与建筑弹性
    吴静, 常原华, 阮荣平, 王兴民, 朱潜挺
    科技导报. 2020, 38(8): 21-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3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提高建筑弹性,有效展开建筑弹性评价显得日益迫切。回顾了国际上已有的建筑弹性评价体系和弹性评价方法学研究前沿;提出了对中国未来构建建筑弹性评价体系的启示:建筑物理特性是提高建筑弹性的内部根本,社会经济环境是提高建筑弹性的外部辅助,国家或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是提高建筑弹性的有力保障等。鉴于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建筑弹性评价体系,建议从识别不同区域建筑的多灾种风险、开展弹性评价方法学研究、出台建筑弹性建设的标准与法规、提高全社会安全弹性能力及基于数字化的“互联网+建筑弹性”网络体系的构建等5个方面开展工作。
  • 专题:气候变化与建筑弹性
    李涛, 朱珊珊, 黄献明
    科技导报. 2020, 38(8): 30-3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4
    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世界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命题。梳理了韧性概念渊源和分类特征,利用Cityspace软件对国内外城市韧性研发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各个典型国家在面对气候灾害时韧性城市体系构建的相关策略和具体实践,分析得出了韧性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相关策略路径;提出了适应中国韧性城市研究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 专题:气候变化与建筑弹性
    黄献明, 朱珊珊
    科技导报. 2020, 38(8): 40-5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5
    社区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主要组成单元,在提高城市韧性表现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韧性概念在社区维度的特殊性和表达机制、韧性评价相关政策与方法、社区韧性建设实践等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社区韧性研究进展,总结了社区气候灾害韧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中国建设韧性社区的政策建议。
  • 专题:气候变化与建筑弹性
    贺静, 姜彤, 房小怡, 李明财, 宋婕, 孙楠, 陈佳玉
    科技导报. 2020, 38(8): 51-5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6
    通过气象、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的学科交叉,梳理了目前中国建筑及土木工程设计标准中的部分设计用气象参数,并与几种相关的典型气候变化风险下的预估数据进行对比,表明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变化,上述部分参数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提出了对这些参数进行历史数据更新、增加未来气候变化风险维度的框架建议。构建了针对单个建设项目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风险专项设计用气象参数预估的设想。
  • 专题:气候变化与建筑弹性
    姜彤, 谈科, 王艳君, 翟建青
    科技导报. 2020, 38(8): 57-6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7
    根据1980—2019年“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数据,统计分析了该区域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次数、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球比重的54%、43%和81%,且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最为严重;其中,气象灾害发生次数方面,东南亚占全球36%,南亚占29%;经济损失方面,南亚占40%,东南亚占39%;死亡人数上,南亚占48%,东南亚占37%。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加速增长,2010—2019年气象灾害次数较2000—2009年增长了约2.8倍,但死亡人数减少了将近76%。建议尽早尽快开展“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研究,为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气候服务。
  • 专题:气候变化与建筑弹性
    王静, 朱光蠡, 黄献明
    科技导报. 2020, 38(8): 66-7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8.008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雨洪灾害,严重地制约了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面对雨洪灾害的抵抗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对城市韧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将雨洪韧性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关键点;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水系统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提出具有雨洪韧性的韧性城市建设应在进行水体间布局规划的同时,考虑如何在既有的城市格局、城市空间中进行增设与市政给排水结合的雨洪韧性基础设施;通过对荷兰城市、乡村空间格局、景观系统及基础设施实际案例的归纳总结,提出了雨洪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