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凝心聚力
    杨芙清, 王阳元
    科技导报. 2020, 38(10): 12-1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01
    “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凝心聚力
    姚建年
    科技导报. 2020, 38(10): 16-1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02
    当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取得全胜,2020年,我们要度过一个较为特殊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了。全球性的疫情防控,离不开科学研究的贡献。从病毒结构鉴定、检测试剂盒研发、疫苗研制,到防护材料的研发以至防护知识的科普,处处闪耀着科技工作者的身影,科技的力量得到了充足的体现。
  • 凝心聚力
    杨雄里
    科技导报. 2020, 38(10): 18-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03
    “痛定思痛”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用得最多的成语之一。“思痛”乃举一反三,深刻反省之谓也,而“思痛”必须在痛苦消停(痛定)之后,惟其如此,方能使反省更科学,更客观,且不情绪化。
  • 凝心聚力
    闻玉梅
    科技导报. 2020, 38(10): 20-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04
    1888年,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给科学下了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达尔文对科学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科学就是客观事实,既要发现人们所未知的事实,还要从事实中总结出客观事物本身及事物之间的作用和规律。因此,科学的基石是事实。人们通过应用不同技术,不断发现并验证事实;在学习与继承事实的过程中发展事实、尊重事实并传播事实,根据事实的特点及科学家们的感悟,科学逐渐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科学学科,这些学科归纳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
  • 凝心聚力
    严加安
    科技导报. 2020, 38(10): 23-2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05
    130多年前,赫胥黎在一次题为《科学与艺术》的讲演中说:“科学和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来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李政道在给柳城《电影三字经》的序言中写道:“我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与表达世界的不同道路,这两条道路并不是楚河汉界,也不是泾渭分明,更不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恰恰相反,这两条道路通向了一个共同的高峰:真、善、美。作为个体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向这共同的目标奋进。”李政道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提倡科学和艺术的交融,他曾经邀请很多画家,用画笔把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用画笔表现出来。后来他主编出版了一部大型的画册《科学与艺术》,其中有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吴冠中等当代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2017年11月,李政道发起成立了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并担任名誉主席,我应邀为成立大会写了题词(图1)。
  • 凝心聚力
    李存东
    科技导报. 2020, 38(10): 26-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06
    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恬静的乡村,人类聚居的场所都离不开一栋栋形态各异的建筑。建筑融和了技术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代表了特定地域和特定时代的文化。每一栋建筑的背后,都凝聚着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匠心和智慧。建筑师在塑造城市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推崇。然而,现实中当提到建筑师,有谁能够说出或知道哪些人呢?提到一些知名建筑,又有谁能说出设计者是谁呢?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所反映的是当下中国的建筑师还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建筑文化还很少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
  • 凝心聚力
    陈豫钦, 王健
    科技导报. 2020, 38(10): 29-3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07
    2020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华夏大地带来严峻的考验,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是战胜疫情的决定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通过此次抗疫,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中国在基础科学、医疗、工程及社会管理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要对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种不符合科学事实、不尊重科学规律、缺乏科学精神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反思。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行科普教育,从而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做好这项工作才是我们从此次疫情的危机中可以获得的最大科学财富,才有可能在下一次危机到来的时候让我们有能力应对的更加科学、有效、从容。
  • 凝心聚力
    田军
    科技导报. 2020, 38(10): 31-3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08
    我进入海洋研究领域,源自硕士导师龚一鸣教授的推荐。进入同济大学之前,我跟随张克信教授的团队在东昆仑山无人区填图,每天翻山越岭几十公里。1996年和1997年的中国,科研人员的物质生活比较清贫,无人区里的艰辛让我产生了换一个学习方向的念头。1998年6月,在准备博士入学考试时,将此想法告诉了导师龚一鸣教授。我记得当时是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勘楼前与他说这些话,他看着我,思考了一会说:“我们刚开完一个会,传达了国家后期发展的一些计划,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你不如投身国家的海洋事业中去吧,可以考虑去上海读同济大学汪品先老师的博士。”我没有过多的询问,立即着手准备,在同济大学卞云华老师的悉心关照下,1999年9月终于成为了汪品先院士的一名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