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问题研究专题”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气象问题研究专题
    薛根元;周丽峰;诸晓明
    . 2006, 24(0604): 22-28.
    在对2005年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就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情况及造成的灾害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
  • 气象问题研究专题
    董美莹;俞燎霓
    . 2006, 24(0604): 29-32.
    分析了“麦莎”台风引起浙江省的大风分布特征和成因,指出受“麦莎”影响,大风过程历时之长、强风持续时间之久、分布范围之广属历史罕见;其成因在于“麦莎”台风本身的强度大是本次强风出现的基础因子,“麦莎”台风的西北行路径特点和较慢移速是大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重要保证,“麦莎”台风与周围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大风出现和偏态分布的直接诱因,浙江省的特殊地形也是促成大风出现并呈偏态分布的有利因素。
  • 气象问题研究专题
    诸晓明;张建海;王丽华
    . 2006, 24(0604): 33-36.
    以严重影响我国的2005年15号登陆台风Khanun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大尺度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对其登陆前强度迅速加强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强度增强与低空持续加强的水汽输送、高空流出气流的强辐散、台风移向垂直切变小值区和暖洋面密切相关;然后就登陆时强度,将Khanun与2004年14号台风Rananim从水平流场、暖心结构、稳定度和涡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发现Khanun在上述几方面略弱于Rananim,这一结论为登陆台风强度判定提供了一些参考。
  • 气象问题研究专题
    李庆祥;李伟;鞠晓慧
    . 2006, 24(0604): 37-40.
    利用国内地面气温观测资料,首先对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考虑了序列的均一性和空间抽样误差问题,计算了近55年来(1951-2005)中国地面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结果显示,1998年为中国气温近55年之最暖年份,大约偏暖1.10℃(相对于1971-2000年间30年气候平均状况);自1998-2005年8年间,除2000年全国平均气温距平约在0.29℃外,其余7年相对于1971-2000年气候标准值均高出0.60℃以上,从最热年1998年开始依次排列为:1998年(1.10℃)、2002年(0.88℃)、1999年(0.86℃)、2004年(0.86℃)、2005年(0.72℃)、2003年(0.68℃)、2001年(0.63℃),这一事实值得引起人们深入关注。
  • 气象问题研究专题
    肖尚斌;李安春;陈木宏;谢强;张丽丽;张兰兰
    . 2006, 24(0604): 40-43.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闽浙沿岸泥质沉积区中部的PC-6孔进行了AMS14C年龄测试和粒度分析,综合该孔的岩性、颜色、沉积构造以及沉积物垂向上的叠加方式等特征,将该孔以450cm和540cm为界分为3段,其中上段(450cm以上)以灰褐色、灰色粘土质粉砂为主,岩性较均一,测年表明其形成于近7.64ka以来,此期间海平面变化只有约3 ̄4m,对应的沉积动力条件与沉积环境应该与现今基本一致,为海侵结束后高海平面以来主要受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通过计算PC-6孔450cm以上225个样品陆源碎屑组分中每个粒级组分标准偏差随粒级组分的变化,分离出对沉积环境敏感的粒级约为6μm和56μm,2个粒度组分的分界线约在28μm。细粒组分(<28μm)为东海冬季沿岸流携带悬浮体所沉积,而>28μm粗粒组分对应的沉积动力条件为波浪。本文采用28μm以下的细粒级组分的平均粒径作为替代指标,来揭示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周期。使用功率谱分析软件REDFIT35对<28μm组分的平均粒径进行分析,PC-6孔揭示出70 ̄72、78、89、102、112、123、154a等百年尺度的强周期信号。与世界其它地区进行综...更多合对比分析表明,全新世东亚季风的变化在百年尺度以Gleissberg周期和约70a的周期为主,且它们都是太阳辐射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