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环境
    郑度
    . 1994, 12(9410): 47-50.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和蓝图,它的实施是中华民族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贡献。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持续发展,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发挥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地理学界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
  • 环境
    林家彬
    . 1994, 12(9410): 51-52.
    从产业革命开始至今的200多年来,人类的生产力,或者说利用大自然的能力有了飞速的提高。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人类从消极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转向积极向大自然索取,而且索取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就是资源消费量迅速增长的历史。
  • 环境
    徐嵩龄
    . 1994, 12(9403): 49-51.
    矿山开采造成的大规模土地破坏,在中国以及世界,都是一个十分严重且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采矿地的土地问题主要为:耗费过量的土地资源;开采后破坏的土地,既丧失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又难以直接成为进一步服务于某种社会一经济目的的用地;矿山废弃物堆置场是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源;当矿山位于城市、河流或交通干线附近时,采矿地的破坏性发展将成为干扰城市和区域经济规划和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每年必须为矿山废弃物引发的各类事故支付高额的经济赔偿。所以,采矿地的治理已成为我国持续发展政策应优先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
  • 环境
    李景光
    . 1993, 11(9310): 62-64.
    过去,由于科学不发达和技术落后,人类盲目滥用土地,使一些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了不少土地,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祸根。例如在70年代中期,美国在尼亚加拉附近一片居民区中发现居民患癌症、孕妇流产和婴儿畸型的比例格外高。后经调查发现,原来该居民区住房是建在40~50年代曾被作为化学物质倾废场的一片被污染的土地上,居民长期受倾废场残余有毒物质的影响,致使上述疾病患病率猛增。后来该地区居民全部撤离,美国政府不得不将该片土地围隔,划为“高度危险区”。自70年代末期开始,由丁人们环境意识增强,污染土地的管理、整治与开发开始被列入许多国家的议事日程。
  • 环境
    方创琳
    . 1993, 11(9304): 52-56.
    垃圾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变异的中间产物。技术进步使垃圾成为一种独特的国土资源。本文从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角度探讨全球垃圾资源生产现状及开发处理现状特点,提出世界垃圾资源综合开发整治对策,旨在促进全球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维系地球生态持久文明,为缓解全球性资源与环境危机开拓崭新思路。
  • 环境
    冯俊凯
    . 1993, 11(9304): 57-58.
    我国能源3/4左右来自燃煤,燃煤必定产生煤烟。煤烟中的粉尘,SO2、NOx都会污染环境。我国在工业发展中,已注意此问题,并加以治理,受到国际好评。不过,进一步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将更趋严重,必须严加治理、预防,因此应结合我国国情,开发净化燃煤排烟的新技术,以达到化害为利,化废为宝。
  • 环境
    王维强;葛全胜
    . 1993, 11(9303): 59-63.
    大气中日益增多的温室气体将使中国的气候产生显著的变化。利用大气环流气候模式进行的模拟试验揭示: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以目前的增长率持续增长,与目前的气候相比较,在21世纪中期,中国的年均气温增加4.6℃,年均降水增加7%,中国旱涝发生的概率增大。因日益增加的温室效应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农业问题、生态系统影响问题、华北缺水问题、西北沙漠化问题、黄河治理问题、沿海建设问题。
  • 环境
    陈建国
    . 1992, 10(9210): 47-48.
    1.环境保护是针对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一事实而提出来的。有些环境恶化是纯自然过程,不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仅靠保护解决不了这类问题。自然灾害的成因很复杂,造成1991年中国东部地区的大水灾,既有前些年我们对水利建设相对忽视的人为因素,也有太阳异常活动对环球气候影响等自然因素。还有很多人类改造环境的努力,单靠自然力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提“环境建设”比提“环境保护”更能反映事情的本质。
  • 环境
    欧阳志远
    . 1992, 10(9209): 26-29.
    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是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的背景下由生态学理论指导的工业技术体系的革命。在这种变革中,社会的物质生产体系也将相应地由工业体系演变为生态化的生物产业体系,中心产业是生态化的生物产业。
  • 环境
    陈亚瞿;荣珮;吴贤均
    . 1992, 10(9209): 30-32.
    东海区是中国最大的陆架海区。近年来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源源不断地排放入海,使东海区海洋环境遭到污染,渔业经济蒙受较大损失,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当前东海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主题是海事事件的协调与处理、海洋富营养化的控制,以及对污染源的强化管理。为使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迅速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精通法律的管理人才,注重对海洋赤潮的研究并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乃东海区环境与其沿岸经济协调发展之前提。
  • 环境
    夏青
    . 1992, 10(9209): 33-34.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民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对有关技术要求所做的统一规定。我国的环境标准大多为强制性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噪声防治条例》等法规中,都规定了制订和实施环境标准的条款。
  • 环境
    吴忠民
    . 1992, 10(9208): 60-63.
    一个国家规模的大小是其特有国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具体发展进程。无论小国还是大国都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和不利之处。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因之所形成的大国综合优势和大国综合症表现得也尤为充分。因此,正确地认识大国综合优势与大国综合症,不仅有普遍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国情,这是确定中国合理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条件。
  • 环境
    邓寿鹏
    . 1992, 10(9206): 18-19.
    全球环境态势严峻地球及生物圈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体孕育和发展的基本空间。自然环境赋予人类以生命,并支持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若干世纪以来,人类和自然环境大体保持着平衡,人和自然构成一幅稳定而和谐的图景。
  • 环境
    陈敏豪
    . 1992, 10(9205): 3-4.
    联合国秘书长Mr.Boutros Boutros-Ghali: 请允许我——中国的一位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学者——用书信的方式向您,并通过您向即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 Conf.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陈述自己的忧虑并提出几点建议。
  • 环境
    陈敏豪
    . 1992, 10(9205): 5-8.
    污染输出:新形势下的逆流世界性绿色市场的出现对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界无疑是十分强大的压力,逼迫着他们为自己刻意追求的经济增长支付环境的和社会的成本。倘若他们拒不支付,那就不可避免地遭到舆论的抨击、谴责,社会公众就要群起而攻之,对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抗议、制裁。
  • 环境
    赵景柱
    . 1992, 10(9204): 13-16.
    持续发展的内涵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一主题,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从50年代就开始积极努力,寻求一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持续发展正是人类所寻求到的这种发展模式。
  • 环境
    张维邦
    . 1991, 9(9106): 35-38.
    大量资料证实,黄土高原历史上多属森林和森林草原环境,近两三千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逐渐恶化,当前面临一系列生态灾难;水源枯竭,河川水文状态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加重;风沙加剧;燃料、饲料、肥料短缺。治理方针是水保为纲,林牧为主,粮食自给,多种经营,协调解决好生态环境、粮食、经济贫困三个问题。
  • 环境
    陈国阶
    . 1991, 9(9105): 59-62.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干流,其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遍及全流域。这里,拟从宏观角度,分析三峡工程与长江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关系及相关对策的思考。一、工程影响前长江流域生态与环境对策重点应该承认,三峡地区、长江和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不管三峡工程建与不建,何时建,是早就存在的。只是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原有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必须分清问题的性质、大小、范围,分清轻重缓急,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措施得当。
  • 环境
    胡鞍钢;王毅;牛文元
    . 1990, 8(9003): 60-6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接受国家科委的委托进行了中国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提前预警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全面了解和寻找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和影响。课题组根据第一阶段研究成果提出了题为“生态赤字:未来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分析(1989)”的主报告和另外十个专题报告。现征得课题组同意在本刊摘要刊登主报告中除第一部分(中国生态环境的全球背景) 外的其他几部分。因篇幅较长,全文分两期刊出。本期刊出的是原文的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参加本项研究的主要人员还有:高林、陈定茂、浦汉昕、杨明华、吴忠勇、郭其蕴、陆中臣、朱志辉、沙万英、陈志清、王旭、刘朝玺。
  • 环境
    石世怡
    . 1990, 8(9002): 58-59.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排出量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据建设部统计,1987年全国381座城市产生垃圾5 358万吨,合计6 697.5万立方米,总处理量不足5%。城郊垃圾山举目可见,不少城市被垃圾包围。以北京市为例,市区每天垃圾产量达6700吨,航空遥测数据表明三环路以外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4 900多个,占地7 000亩。现在近郊已无空地堆放,只好加大包围圈,向昌平、大兴、房山等远郊扩展,运距达35公里。处在建设中的阿苏卫堆埋场又向昌平县征地1 000亩粮田。上海每天有近万吨垃圾运往郊区海边堆放,一座座高达二三十米的垃圾山拔地而起;长沙湘江两岸的垃圾带已达5公里长;济南垃圾堵塞下水管道,致使市区排水困难。
  • 环境
    胡鞍钢;王毅;牛文元
    . 1990, 8(9002): 60-6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接受国家科委的委托进行了中国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提前预警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全面了解和寻找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和影响。课题组根据第一阶段研究成果提出了题为“生态赤字:未来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分析(1989)”的主报告和另外十个专题报告。现征得课题组同意在本刊摘要刊登主报告中除第一部分(中国生态环境的全球背景) 外的其他几部分。因篇幅较长,全文将分两期刊出,并将参考文献省略。
  • 环境
    陈国阶
    . 1989, 7(8906): 52-55.
    触目惊心的现状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和人口失控,教育危机、通货膨胀等一起构成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如果说,人口超载已成为我国沉重的包袱的话,则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困扰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如果说,教育、财政等的危机已引起决策层的重视,近期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扭转的话,则生态环境问题的转机还茫茫如海,未见曙光。为此,本文拟就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重性作一分析,以祈上下一致,树立起应有的环境意识和危机感、紧迫感。环境污染极为严重目前,我国“三废”物质的排放总量,受污染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的有害物质含量之高,受害区域之广,危害之大,已接近或超过50~60年代发达国家污染最严重时期的水平。
  • 环境
    刘天齐
    . 1989, 7(8902): 22-24.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地球经历了化学进化阶段和生物进化阶段,出现了生物圈,为人类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人类的诞生使地表环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新阶段——人与环境辩证发展的阶段。人类出现以后,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有目的地改造环境,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新的生存环境,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类也改造着自己,与环境协调发展。同时,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也有干扰和破坏,在人类的影响下变化了的环境再反作用于人类,又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在复杂的“人类——环境”系统中,环境与发展既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又相互予盾、相互对立。研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深入探索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及规律,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 环境
    茅于轼
    . 1989, 7(8902): 25-28.
    温室效应太阳将能量辐射给地球表面,同时地球又以同样的方式将能量向宇宙空间发散。这两个过程维持着地球能量的收支平衡,保持地表温度的长期稳定。但是,地球向外发散能量是低温热辐射,这种辐射主要是红外线,它很难透过CO2气体。因此,CO2在大气中含量增加时,地球向外辐射的能量减少,从而产生辐射差额,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并平衡在较高的水平上。这就是大气中CO2增加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
  • 环境
    阎树文
    . 1989, 7(8901): 26-29.
    在当今的世界上,日趋严重的土壤侵蚀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向全人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治理土壤侵蚀,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既紧迫,又现实的重要课题。自然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迅速发展引起的,它反过来又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生重大影响。因此,它是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而又必须认真对待和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所谓自然环境,系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这个空间存在着多种不同性质、不同结构和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这些自然环境成份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它们对人类所起的作用则因时因地与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大小,而有较大差别。
  • 环境
    方丹群
    . 1986, 4(8603): 68-71.
    物理环境人一出生就要接触力、热、声、光、电磁,这就是人类的物理环境,每个人都要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物质在不停地运动,运动的形式有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物质的运动产生能量的交换和变化,这种物质能量的交换和变化,构成了物理环境,人类生存于它所适应的物理环境,也影响着这种物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