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准控污与绿色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精准控污与绿色发展
    陈逸琛, 代丹阳, 石磊, 程荣, 郑祥
    科技导报. 2022, 40(4): 23-3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4.003
    过去20年间,我国膜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水资源、新能源、传统工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水处理过程中膜老化增速快、再利用难,为准确评估膜的服役寿命以确定经济可行的更换周期和后处置计划,综述了影响膜老化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表征方法和性能参数,探讨了膜性能因素、膜的化学/物理特性、分析方法及其相互联系。实验室模拟与实际运行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膜老化过程的研究不仅需要考虑膜材料和化学清洗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必须考虑膜与其表面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由于膜老化过程的复杂性,将生命周期分析用于评估膜老化的影响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 专题:精准控污与绿色发展
    翟增秀, 王亘, 李伟芳, 孟洁, 鲁富蕾
    科技导报. 2022, 40(4): 35-4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4.004
    围绕国内外致臭物质的识别方法,论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结果表明:目前致臭物质识别方法较为单一,气味活度值法是当前致臭物质筛选的常规方法,但实际应用发现,筛选结果具有一定偏差;气相色谱-嗅觉测定法在技术上较为先进,实现了化学浓度和感官评价同时分析,但存在分析时间长、对嗅辨员要求较高等问题。据此,为更好的解决关键致臭物质识别难题,构建我国异味污染关键致臭物质识别技术方法体系,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研究:(1)建立完善的异味物质检测方法体系,解决异味物质检测难的问题;(2)完善我国异味物质嗅阈值数据库,解决嗅阈值缺失及数值不统一问题;(3)开展异味物质间相互作用研究,解决致臭机理不明问题,为致臭物质的识别提供理论支撑;(4)建立多种方法联用识别技术方法,解决单一识别方法支撑力不足问题。
  • 专题:精准控污与绿色发展
    蒋姝睿, 余琅, 杨瑄, 唐祎繁, 马中, 何雷鸣, 王力
    科技导报. 2022, 40(4): 42-5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4.005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评价了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obit模型,验证了该区域产业结构变迁与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1)仅有6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均值达效率前沿面,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2)中上游地区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下游城市;(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利于提高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应针对未实现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的城市,重点制定产业结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发展策略。
  • 专题:精准控污与绿色发展
    陈迪, 张梅, 王玥, 石磊, 马中, 陆根法
    科技导报. 2022, 40(4): 55-6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4.006
    采用2014—2018年中国22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各地市当年PM2.5、PM10、NO2、SO2、CO、O3的年均浓度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多期双重差分的方法检验了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在改善地方大气质量方面的政策效果及其持续性。研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对PM10、SO2和CO的浓度改善具有显著作用;在政策效果持续性上,相比PM10,中央环保督察对地方SO2、CO浓度的改善更具有持续性。建议进一步常态化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以持续推动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关注移动源、建设工程扬尘与二次污染物防治以推动多类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实现空气质量的综合提升。
  • 专题:精准控污与绿色发展
    范晓莉, 李秋芳
    科技导报. 2022, 40(4): 64-7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4.007
    基于2005—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城市创新行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3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以城市创新行为作为门槛,验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仍呈现“倒U型”关系,且存在基于城市创新行为的单门槛非线性关系,仅当城市创新水平跨越门槛值后,经济发展才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样本区间内城市创新水平不断跨过门槛值,东部地区跨过门槛值的城市高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口集聚效应同样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而能源消耗的增加则会加剧环境污染;各城市应重点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 专题:精准控污与绿色发展
    熊立新, 宁佳钧
    科技导报. 2022, 40(4): 74-8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4.008
    基于长三角扩容的准自然实验,选取2008—2017年的2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长三角扩容后相关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同时采用PSM—DID估计、平行趋势检验、合成控制法、安慰剂法等方法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长三角扩容对污染排放的显著负向作用发生在整体及原位城市,且原位城市的显著负向作用大于整体城市,但新进城市负向作用不显著;内在机制方面,长三角扩容后在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及结构效应的作用下,显著降低了长三角整体城市的污染排放,但扩容后新进城市的污染排放量因时间滞后性还未显著减少。因此,城市群应进一步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创新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协同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 专题:精准控污与绿色发展
    郑祥, 陈逸琛, 程荣, 王力, 石磊
    科技导报. 2022, 40(4): 85-9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4.009
    对2000—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的膜分离项目进行统计,并对获得资助的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经费数额、依托单位、地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NSFC在膜分离领域共资助项目920项,累计资助经费达54684万元,项目资助数量和经费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北京、江苏、天津、浙江和辽宁是我国5大膜分离研究区域。(3)超滤、纳滤、反渗透和正渗透等膜法水处理技术在2010年后的立项数及经费快速上升,而膜反应器领域增长较为缓慢。(4)从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来看,近些年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气体分离领域中氢气膜分离技术和二氧化碳膜分离技术、水处理膜领域中膜法饮用水处理和污水再生技术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