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俞海, 王鹏, 张强, 宁晓巍
    科技导报. 2022, 40(19): 36-4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9.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综述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核心要义,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谋划战略路径。
  • 专题: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董战峰, 冀云卿
    科技导报. 2022, 40(19): 43-5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9.005
    盘点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指出中国在经济结构、能源利用、生态环保、绿色产业、生活方式、制度体系以及全球贡献等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显著成效,并提出未来中国绿色发展方向应以降碳为重点,统筹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
  • 专题: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蒋洪强, 卢亚灵
    科技导报. 2022, 40(19): 53-6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9.006
    生态环境科技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善的重要支撑。回顾了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生态环境科技的特点;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和绿色工程创新等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效;指出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加强“卡脖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研发,对整体性和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联防联控,提升生态环境科技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强信息、生物、分子等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研究与应用等建议。
  • 专题: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刘巧芹, 郭蕾, 石云, 唐浡轩, 黄陈楠
    科技导报. 2022, 40(19): 61-7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9.007
    梳理了国内外生物灾害定义和分类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生物灾害定义在国内外均未统一,存在定义的角度不一致、要素缺失、表述不准等问题,提出准确完整的生物灾害定义应分为广义和狭义,包含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危害程度4要素;基于国标《自然灾害分类与代码》中的生物灾害分类存在错误和重复问题,提出应把森林/草原火灾改为与生物灾害并列、病虫害拆分为病害和虫害,将海洋灾害下的赤潮灾害删除等改进建议。
  • 专题: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苗峻瑜, 张春英
    科技导报. 2022, 40(19): 71-8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9.008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ML指数和Tobit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九省(区)2010—2019年工业水资源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工业水资源效率整体均值为0.77,未达到有效水平,但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各省(区)间差异明显,山东效率最高,宁夏最低。ML指数提高的主驱动力源自技术进步,部分省(区)的规模效率阻碍了技术效率对ML指数的正向调节。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对工业水资源效率攀升有促进作用;水资源禀赋、工业用水强度和政府管制强度的负面效应显著。
  • 专题: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王江波, 沈天宇, 苟爱萍
    科技导报. 2022, 40(19): 81-9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9.009
    海岸带因其区位优势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较大的开发价值,促使人口集聚,经济开发活动频繁,短期经济利益追求与长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海岸带空间治理是海洋强国背景下为了达到海岸带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多元主体利益平衡的公共管理过程,也是全球治理理论以空间为切入点在海岸带领域的重要应用。针对海岸带陆域土地开发与污水排放、近海渔业资源与灾害威胁等问题,研究了全球海岸带空间治理机制及其运行模式,包括激励、协调与约束3大类机制。
  • 专题: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史志铭
    科技导报. 2022, 40(19): 95-10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9.010
    为揭示利用沙漠砂合成硅酸盐材料的优势和重要性,以内蒙古西部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和巴丹吉林4大沙漠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并在沙漠边缘取样,研究了该沙漠砂的理化性质。总结了国内外沙漠砂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利用沙漠砂合成硅酸盐材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出了其发展前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专题: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张琼, 陈鲁, 王博, 叶远虑
    科技导报. 2022, 40(19): 106-11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9.011
    我国核电厂址目前主要以滨海厂址为主,周边土壤多为棕壤土和风砂土,关于核素137Cs和89Sr等核素在土壤中迁移分析较多,关于60Co在棕壤土和风砂土中的迁移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原状土柱法及同位素示踪技术,采集我国三代核电“国和一号”石岛湾示范厂址周边的原状土柱,开展放射性核素60Co在棕壤土和风砂土中的淋溶垂直迁移实验,模拟核事故后放射性核素60Co在2种土壤中的垂直迁移,分析影响60Co垂直迁移的相关因素,预测核事故后60Co对地下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淋溶实验的增加,风砂土中60Co迁移量比棕壤土中的大,但随着喷淋实验的进行差异渐趋减小;由于土壤对60Co的极强吸附,导致淋溶水检测不到60Co;经过为期3年的原状土柱实验,72.36%~85.26%的60Co主要滞留于土壤表层0~5 cm范围内,因此60Co短期内很难迁移到地下水中。土壤中60Co比活度与距离土壤表层深度分布呈单项指数规律。
  • 专题: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艾立梅, 徐飞
    科技导报. 2022, 40(19): 117-1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9.012
    核能利用所引发的放射性污染问题正逐渐凸显,放射性污染的修复与治理是保护人类免受放射性污染源可能造成潜在危害的重要方法。修复的成功取决于新技术的不断参与以及融科学、知识生产和管理于一体的新治理方式的创新,同时需要引入污染修复技术的伦理考量。以辐射防护的伦理基础为指引,从意图、过程、结果3个方面分析了放射性污染修复技术的伦理问题,倡导技术和社会的协同治理、拓宽补充专家知识体系、以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能力建设为导向,应当成为放射性污染修复技术向可能、可行、可持续的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RI)实践过渡的有效路径,也是未来和平利用核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