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环境污染与绿色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环境污染与绿色发展
    杜新月,张晓然,张玉玲,张紫阳,李海燕
    科技导报. 2023, 41(11): 26-4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03
    综述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多准则决策分析法(MCDA)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此外,在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时,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对地下水修复技术的评价结果有显著的影响。为了优化现有的评价方法,需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方法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专题:环境污染与绿色发展
    秦欢欢
    科技导报. 2023, 41(11): 41-5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04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构建华北平原水资源利用 SD 模型,设计4种不同情景,对2000―2018年和2019―2050年华北平原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1)对于现状年份,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均值分别为 0.427、0.126和-0.302 hm2/人,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均值分别为 3.522和 1.242;华北平原水资源压力过大,处于不安全利用状态,南水北调工程对华北平原水资源生态亏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2)对于未来年份,4种情景下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值分别为0.392、0.430、0.329和0.359 hm2/人,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值分别为 0.121、0.121、0.121 和 0.120 hm2/人,人均水资源生态亏损分别为 0.271、0.309、0.208 和0.239 hm2/人;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分别为 3.240、3.571、2.734和 3.011,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均值分别为1.251、1.235、1.283和1.266,华北平原未来水资源利用压力较大,处于不安全状态。(3)2019―2050年水资源压力和不安全利用状态将持续,情景NS4既能保证经济发展,也能降低水资源不安全利用程度,是华北平原未来应采用的情景,但需加大各种节水措施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各部门的用水效率,多管齐下,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专题:环境污染与绿色发展
    张瑜,米俊锋,杜胜男
    科技导报. 2023, 41(11): 52-6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05
    传统的 NOx处理方法无法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介质阻挡放电技术(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因具有安全清洁、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对近年来介质阻挡放电去除NOx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主要从反应器结构特性、电源特性及反应器内气体组分等方面对NOx转化率、反应条件及反应机理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协同各类催化剂对转化率的提升效果,提出了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应用于 NOx脱除存在的挑战、障碍和发展方向。
  • 专题:环境污染与绿色发展
    施益强, 赵丁珑, 王翠平, 肖钟湧, 林晓凤, 刘珊红
    科技导报. 2023, 41(11): 61-6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06
    基于OMI的臭氧(O3)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GIS、RS)和皮尔森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省 2011—2020年 O3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时序上,月均值最低为 4月份 260.10 DU,最高为 10月份 283.97 DU,月际变化呈波浪形态势;季均值高低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和春季,秋季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年均值波动范围为265.18~275.09 DU,最低值出现在 2013 年,最高值出现在 2014 年;近 10 年 O3总均值为 270.19 DU。在空间上,月均值在 7~12月整体分布为相对中高值区,1~6月则为相对中低值区;季均值在秋季分布为相对高值区,秋夏季纬度变化特征比春冬季更明显;年均值在 2013和 2016年分布为相对低值区,2011、2012、2014、2018年为相对高值区;近10年总均值分布为北部高于南部,相对高值区主要在宁德市、南平市及福州市北部,相对低值区主要在漳州市、厦门市及龙岩市和泉州市的南部,呈南北走向随纬度降低而降低,东西走向由内陆往沿海升高的总体趋势。在影响因素相关性上,气温、降水与O3均呈现正负相关性并存,正相关性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负相关性则主要分布在内陆城市,呈沿海向内陆的较强正相关逐渐变为较强负相关的特征。对于降水与 O3,全省大部分区域表现为负相关;NDVI也呈现出正负相关性并存现象,但负相关性所占面积明显高于正相关性,整体上呈现出较显著负相关性。
  • 专题:环境污染与绿色发展
    余淼霏,米俊锋,杜胜男,张学佳
    科技导报. 2023, 41(11): 70-7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07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及污染物成分持续增加,针对治理成分复杂、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挥发性有机物,相继涌现出多种处理工艺。介绍了典型的挥发性有机物的特点,对比了物理、化学、生物3类处理工艺,对其中的吸附法、等离子体法、生物滴滤法等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当前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及处理技术,提出了未来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方法的改进方向和趋势。
  • 专题:环境污染与绿色发展
    李欢欢,李海红,吴丹萍
    科技导报. 2023, 41(11): 80-8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08
    以柠檬酸改性辣椒秸秆基生物炭为对象,研究其对亚甲基蓝吸附过程的最优工艺。以改性炭投加量、亚甲基蓝浓度、吸附时间、温度、溶液 pH值、摇床转速为考察因素,亚甲基蓝吸附量为考察指标,利用 Plackett-Burman(P-B)设计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因素,进一步结合 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法对显著性因素进行优化,并加以验证分析,得到最佳吸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选定的6个因素中,影响亚甲基蓝吸附量的显著性顺序为改性炭投加量>亚甲基蓝浓度>摇床转速;优化后最佳吸附条件是:改性炭投加量为45.40 mg、亚甲基蓝浓度为 86 mg/L、摇床转速为 130 r/min,在该条件下亚甲基蓝吸附量可达 41.03 mg/g。经验证,与模型预测值 42.24 mg/g相差 2.87%,因此 P-B/BBD 法在优化改性生物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工艺中稳定有效,为优化炭材料的吸附工艺提供了数据参考。
  • 专题:环境污染与绿色发展
    周凯乐,杨林,李夏桐,韩盼,孙卫宁,程刚
    科技导报. 2023, 41(11): 89-9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09
    催化铁内电解耦合生物法除磷,可有效解决生物法除磷效率低、化学除磷投药量大且过程控制难的问题,应用前景广阔。介绍了催化铁内电解耦合生物法除磷机理,分析了催化铁内电解与生物法的3种耦合方式对除磷效果的影响,指出了生物前置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同步实现除磷、减缓生物毒性与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作用;生物内置工艺中,催化铁内电解填料作为生物载体,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在凸显电化学高效除磷的同时,强化了生物脱氮除磷能力;生物后置工艺可有效减缓填料表面结垢,但因其出水色度问题少见关注。表明催化铁内电解新材料及其与生物法耦合工艺仍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 专题:环境污染与绿色发展
    魏新渝,汪赟,张爱玲
    科技导报. 2023, 41(11): 96-10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0
    中国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当前存在排放源强大、城市间差异大、尚未制定采取措施标准、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噪声达标率低且投诉难以解决等问题。从主要发达国家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经验看,制定完善的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标准体系,采取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联合管控,在室外难以达标时至少应保证室内声环境质量等,能够防止、减轻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建议国家出台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指导意见;地方完善道路交通噪声排放控制标准;逐步加大道路交通噪声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