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论”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科学评论
    姜杉钰,王峰
    科技导报. 2023, 41(3): 29-3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3.002
    通过对2011-2020年中国地质工作资金投入情况的深入分析,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研判了近10年中国地质工作的转型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近10年伴随着资金投入的持续下滑,中国的地质工作结构发生了深度调整,旧动能退却并加速转型,新动能在需求刺激下蓬勃兴起,不同领域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矿产勘查始终保持中国地质工作主体地位,油气勘查有序开展,金、铜、铁、铅锌等传统非油气矿产勘查受冲击最大,石墨、铀矿等新兴战略性矿产勘查需求越发旺盛。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评价与监测、地热资源调查等新领域迎来了发展机遇,引领了中国地质工作的转型方向。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等传统领域以保障基本需求为目标,逐步调整工作的侧重点和侧重区域。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的发展稳中向好,支撑地质工作转型能力不断提高。
  • 科学评论
    李丹, 臧明伍, 王守伟, 周清杰, 李笑曼, 张凯华, 张哲奇
    科技导报. 2019, 37(5): 6-1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5.001
    食品安全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演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也必须与之相匹配。以中国和美国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主线,对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两国食品安全问题凸显的特征,梳理中、美两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发展历程,以期找出中美食品法律法规演进中的异同,并对中国未来食品法律法规将应对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预判。
  • 科学评论
    鲍梦瑶
    科技导报. 2019, 37(5): 17-2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5.002
    从国际民航组织现行适航文件体系入手,研究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附件8《航空器适航性》中型号合格审定、制造、适航证、持续适航和安全管理方面对各缔约国的适航标准。解析了其与中国民航现行适航规章《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规定》(CCAR-21-R4)的区别与联系。阐明了《航空器适航性》(第12版)的主要修订内容及修订方向。
  • 科学评论
    姜宗来, 陈维毅, 樊瑜波
    科技导报. 2019, 37(3): 27-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3.002
    现代生物力学经过近60年的不断发展,如今已成为生物医学工程重要的学科前沿交叉领域。本文回顾了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力学研究领域主要进展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生物力学学科正在发展的力学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建模分析、临床应用两大重点领域;展望了中国生物力学学科应重点关注的生命科学、现代医学、大健康工程和国防等四大领域;提出了促进中国生物力学学科在疾病力学生物学机制研究、生物力学设计与健康工程研究、特殊环境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发展的建议。
  • 科学评论
    邓志东
    科技导报. 2019, 37(3): 30-3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3.003
    自2016年以来,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的不断加持下,自动驾驶成为全球战略投资的风口和热点,企业已然成为自动驾驶技术创新与产业进程不断推进的主体。在经历了2年的期望膨胀期后,2018年的全球自动驾驶可谓是兴奋与焦虑同在:自动驾驶生态圈已然初步成形,颠覆未来出行与交通方式的产业前景从未如此清晰;但自动驾驶产业迟迟不能安全落地并大规模商业化,成为众多持续“烧钱“企业的心病。
  • 科学评论
    郑永春
    科技导报. 2019, 37(3): 35-3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3.004
    2018年,人类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着陆点位于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之后,中国探月工程将在完成月球采样返回后,朝着建设月球科研站的方向前进。在火星探测方面,重点是回答火星上是否曾经有过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及其持续时间,而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已在研制中,将于下一发射窗口发射升空。在引力波探测方面,中国启动以地面观测为主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计划以及以空间观测为主的天琴计划和太极计划,有望在这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多信使探测宇宙、寻找太阳系外的宜居行星是天文和天体物理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
  • 科学评论
    闫振, 沈志强
    科技导报. 2017, 35(24): 16-19.
    2016年9月25日落成的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目前全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在调试期间已成功发现了脉冲星,实现了国内设备发现脉冲星的零突破。脉冲星是宇宙中的一类奇妙天体,是验证强引力场、强磁场和高密度等极端物理环境下物理规律的"天然实验室"。作为脉冲星研究的利器,预计FAST大规模巡天能够大幅提高已知的脉冲星数目。FAST还将在低频引力波探测、脉冲星物理、星际和星系际介质探测、脉冲星时间尺度建立及脉冲星导航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上述研究中,国内天文设备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有望实现中国脉冲星观测研究跨越式发展。
  • 科学评论
    郑洪丽, 林欣
    科技导报. 2017, 35(22): 11-12.
    2017年8月30日,诺华公司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Tisagenle-cleucel(CTL019,商品名:Kymriah,研发历程见图1)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25岁以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复发或难治性患者,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自体细胞CAR-T疗法。Kymri-ah的上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安全性和整个商业化流程获得了FDA的正式认可,部分肿瘤患者迎来了全新的"活细胞治疗药物",同时对其他细胞疗法(如工程化自体TCR-T[嵌合型T细胞]、工程化自体干细胞等)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加速更多细胞治疗药品的上市,以造福更多肿瘤及其他棘手疾病的患者。
  • 科学评论
    张承民, 王培, 杨佚沿
    科技导报. 2017, 35(21): 12-13.
    脉冲星是旋转的中子星,其质量约为一个太阳而半径只有10 km,它是大质量恒星生命终结并经历超新星爆发的产物,此星体在1967年首先被英国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发现[1],堪称20世纪四大天文学发现之一。脉冲星旋转速度极快,目前探测到最快脉冲星周期为1.396 ms(相当于1秒内自转高达716圈)。根据统计,旋转周期少于20 ms的脉冲星超过300颗,占总数(约2700颗[2])的1/9。由于脉冲星拥有大质量和小半径,其表面存在较强的引力场,为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的检验提供了天然实验室。脉冲星的超强磁场约为地磁场的万亿倍,这为研究等离子体物理、磁层高能粒子加速机制、高能辐射、射电辐射过程提供了一个理想场所;脉冲星内部高度致密,物质主要由中子组成,这为核物理研究提供了良好场所。脉冲星还具有精确的守时性,亦即其周期变化非常有规律,每千万年减慢不到1 s,堪称宇宙最精准的钟表,此性质可以用来实现宇宙星际导航。
  • 科学评论
    刘勋, 伍海燕
    科技导报. 2017, 35(19): 12-13.
    脑科学,又称神经科学,是研究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交叉性学科。脑科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探讨大脑的工作原理和发现大脑疾病的异常机制。自20世纪50年代里奥克(David Rioch)成立第一个神经科学实验室以来,基于脑的研究受到大量科学研究者的关注。1969年,世界最大的神经科学组织——神经系统科学协会(So-ciety for Neuroscience,SFN)成立,据悉,近年神经系统科学学会年会年会吸引了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4万余名研究者参加。
  • 科学评论
    闵应骅
    科技导报. 2017, 35(19): 14-14.
    计算机的发展几十年来可谓神奇,但现在碰到的最大瓶颈是能量消耗,它所依靠的半导体产业的摩尔定律要失灵了。那么,怎样突破这个瓶颈呢?现在,尤其是在中国,人们对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表现出极大兴趣,大都是在计算机的功能上着手,软件上加点东西,在这上面创新。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讲,它的思路是:一个逻辑电路,运行一次,接着运行下一次的时候,前一次运行所消耗的能量就浪费了,所以超级计算机的能耗才那么高。可逆计算与此不同,它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设想一下,如果电路里只有电感、电容,没有电阻,就不会有能量消耗。它的运行是可逆的——电感可以激励,也可以释放;电容可以充电,也可以放电。
  • 科学评论
    袁培江, 苏峰
    科技导报. 2017, 35(18): 12-12.
    谷歌DeepMind团队的研究将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和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结合在一起,并发现两者在小样本词汇学习(从一个示例中猜出一个单词的意思,one-shot word learning)过程中具有相似之处——DNN和脑神经网络都具有形状偏好(shape bias),相关研究论文《Cognitive psychology for deepneural networks:A shape bias casestudy》被国际机器学习学会(IMLS)收录[1]。深度学习和神经科学的学科交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项研究也为DNN的机理以及脑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思路,而真正破解DNN和脑神经科学的黑箱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 科学评论
    刘亚军
    科技导报. 2017, 35(17): 12-13.
    2017年5月17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了希德斯-西奈医学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再生医学专家Dan Gazit研究团队的一项新研究,研究人员们结合超声波、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技术使迷你猪胫骨缺损得以修复再生(图1)[1-2]
  • 科学评论
    张新庆
    科技导报. 2017, 35(16): 12-12.
    2015年8月,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撤回了61篇来自中国作者的论文,2017年4月,该出版集团旗下《Tumor Biology》(《肿瘤生物学》)更是一口气撤回了107篇同样来自中国作者的论文,两次撤稿潮的动因均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及同行评审意见。这样大规模且非常集中地针对同一个国家的撤稿现象实属罕见,令国人震惊。短短两年内,SCI论文"撤稿"迅速成中国科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众所周知的高频词。近日,令人避而远之的"撤稿"又与被科技界热议的一个公众人物——韩春雨有了直接联系。原因就在于:2017年8月3日,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及其团队主动撤回了其发表在《Nature》杂志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题为《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
  • 科学评论
    刘勇, 卢宇鹏
    科技导报. 2017, 35(14): 13-14.
    遵循原则办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高效合作的基础,然而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一定程度上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可以促进人类合作,实现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