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资源
    金玲;肖平
    . 1994, 12(9403): 40-43.
    当前对复杂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认识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在实践中就能组织起跨学科的研究,即使是组织起了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但能否达到合作研究的目的—更高层次的综合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还是个未知数。目前,在资源与环境类研究的重大项目中有一个不良倾向,开口就是交叉、就是综合,仿佛在一个项目中有几个不同专业的人参加,就是多学科的、系统的综合研究。而实际上,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什么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如何组织好跨学科的研究,并不是每一个研究者都很清楚的。
  • 资源
    刘树坤
    . 1994, 12(9403): 44-46.
    我国城市数量已达500座,目前仍在不断增加。其中2/3受洪涝灾害威胁,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百亿元。除经济损失之外,洪涝灾害还常破坏城市各一方面的正常秩序,造成城市的瘫痪和混乱,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 资源
    李文治
    . 1994, 12(9403): 47-48.
    水是人类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水又是生态系统中构成无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不可短缺的。水还是工农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必要的生产要素。中国水资源总量虽不少,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居世界第88位。相对说来,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
  • 资源
    赵景柱;毛文永
    . 1993, 11(9312): 57-59.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部分在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价值,对生物圈生命维持系统的进化和保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世代之间的公平性原则是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它要求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选择空间不被缩小。
  • 资源
    陈传友
    . 1993, 11(9310): 60-61.
    大西北,缺水的宝地大西北,通常给人的印象是,风沙蔽日,戈壁大漠,古道驼铃,民族众多。但在科学家眼里,它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基地。仅占全国人口8%的新、青、甘、蒙、宁、陕六省区土地面积就有40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土地面积的42%以上。区内有水就有地。塔里木、柴达木和黄河上中游地区,未利用的土地一望无垠,是下世纪缓解我国粮食、肉类供需矛盾和东部人口过密的有效出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后劲所在。西北煤炭预测储量2万亿吨,居全国之首;探明储量1600亿吨,是目前全国年开采量的160倍。
  • 资源
    陈国阶
    . 1993, 11(9308): 52-54.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国科学研究和科技队伍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形势是严峻的。从整体势态上看,基础研究的精华队伍得到保护,技术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得到加强,而后者也是科技界唯一能得到实惠的部分(如重奖、技术专利和技术推广利润以及产品开发经济效益等)。目前受冲击较大的是资源、环境类型的研究。现在人心浮动,朝不保夕;求生存尚感困难,求发展不敢问津,前景令人忧虑。如何对待和处理好资源、环境类科研单位、人员、成果的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资源
    钮因义
    . 1993, 11(9308): 55-57.
    海岸带是海陆交汇、具有复杂而又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过渡地带,对沿海国家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地位。当前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大国多在沿海,最繁荣的城市也多在沿海,这决非偶然,而是由海岸带的区位优势所决定的。
  • 资源
    本刊
    . 1993, 11(9305): 48-51.
    本文系1963年竺可桢等24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的报告。虽从未发表过,但“文革”中却遭批判。今日重读,不禁感触良多。现与当时执笔者之一李文彦同志记述当年动议此报告的文章一并发表,以飨读者。发表30年前的文章,意在回顾与对照。30年后的今日,建设、开发的规模、深度、广度,已全非当年可比了,但资源状况若何却不能不比。当年前辈沉思深虑,“立此存照”,赤子之心明净可鉴,我们作为后来者“温故而知新”,实义理难辞!恳望一切知者、识者、关切者,以前辈为师,对我国当前的资源景状,长期策略予以深情关注,积极建言。
  • 资源
    李文彦
    . 1993, 11(9305): 51-52.
    1963年春,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由竺可桢等24位著名科学家署名的文件——《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随同该会议的主要文件上报给了党中央及国务院。这是建国以后我国科学界第一个关于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系统性文件。这件事过去30年了,但回顾该意见书的产生过程与主要内容,对当前的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 资源
    封志明;王勤学;陈远生
    . 1993, 11(9305): 53-56.
    资源科学研究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方重要基石。人类—资源关系的演进经历了自然崇拜时期、人本位与技术革命时期和现代协调发展时期三个阶段。真正的资源科学研究缘起于20世纪初期,作为资源科学研究三大支柱的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和资源经济学发展较快。近30年来的资源科学研究表明,战略化、管理化和数量化是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三大趋向。
  • 资源
    郑仁城
    . 1993, 11(9305): 57-60.
    我国铁矿资源丰而不富,铁矿石供不应求,需要长期进口富铁矿建国40多年,进行了大量的铁矿地质勘查工作,基本探明了我国的铁矿资源。截至1991年底,共勘查了1898个铁矿区,保有铁矿石储量500.7亿吨,其中工业储量244.9亿吨,铁矿石的平均品位33%。我国铁矿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较低。已利用矿区536处,占有储量166.9亿吨,可供规划利用矿区126处,占有储量129.8亿吨,两者合计占总储量的59%。按矿区可建规模统计,已探明的可利用矿区的建设能力可达3亿吨/年,其中已建矿区生产能力为1.7亿吨/年。由于90%以上为贫杂矿,需要建设资金多和成本高等因素,预计到2000年我国仅能年产2.3~2.5亿吨矿石。
  • 资源
    郑淑英
    . 1992, 10(9212): 60-61.
    白令海公海的捕鱼状况白令海(Bering Sea)位于太平洋最北端,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是北太平洋海域中的一个边缘海。海区形状似扇形,北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南部以阿拉斯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和科曼多尔群岛等为界。东西最长为2394公里,南北宽约为1596公里。总面积为23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36米。
  • 资源
    章宗涉
    . 1992, 10(9210): 49-52.
    中国湖泊众多,大多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人们利用这些资源已有悠久历史,具有丰富经验并获得高产量。水产生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环境问题。水利工程(坝、闸),围湖造田,水质污染等都可对水产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人工施肥和投饵,不适当的放养和移殖品种等则可能促进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利用湖泊必须有合理的规划,兼顾湖泊的各种功能,协调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 资源
    张启舜;陈志恺;张司明
    . 1992, 10(9210): 53-54.
    没有水,地球就会象人类已知的其它星球那样,呈现一派荒芜凄凉的景象;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的产生与发展,没有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可宝贵的资源。从大禹治水算起,中华民族已有4000余年的水利史。当今地球上出现了世界性的淡水资源危机和水体污染,严重损害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我国的水问题也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 资源
    傅伯杰
    . 1992, 10(9207): 60-62.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盐湖资源储量大,潜在价值高,资源开发势在必行。本文论述柴达木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在分析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近、中、远期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龙头产业。强调加强综合开发,减少资源浪费,把资源开发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建议建立柴达木资源开发经济特区。
  • 资源
    陈国阶
    . 1991, 9(9109): 40-43.
    所谓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就是生产效益高,能耗、资源消耗低,资源利用率高,单位资源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大,生产精细化、集约化的产业体系。建立这样的产业体系应该是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经济发展计划所遵循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1.我国资源状况的警示一般说来,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贫国。前者指的是资源总量(包括种类和数量)丰富,后者指的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许多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与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已经出现,并将日益尖锐。其中,北方水源枯竭,全国耕地锐减,森林资源严重短缺,已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 资源
    何希吾
    . 1991, 9(9108): 24-27.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因此应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有水利工程的挖潜和节约用水是近中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战略重点;增加水利投入是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的基本战略措施;区域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应建立在防治干旱洪涝灾害和区域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基础之上,并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 资源
    陈春槐
    . 1991, 9(9108): 28-32.
    南水北调总体设想包括西线、中线和东线三项互相不可替代的工程。在今后50年左右时间逐步实施这些工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实现这个总体设想,要解决好调水工程的合理规模、关键技术、实施时机和运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八五”计划期间开工建设,2000年以前送水到京津,缓解华北缺水矛盾,是南水北调今后十年的主要目标。
  • 资源
    张泽祯
    . 1991, 9(9108): 33-35.
    有史以来,水权在决定人类定居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水资源是决定社会持久发展的自然制约因素。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工农业的高度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加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水资源局部短缺,要求从远距离的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向人口密集而水资源受制约的地区引水。由于跨流域引水工程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很大,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国际上近代许多大型跨流域引水方案的共同特点是:长期的研究、不断的反复、巨额的投资和对环境影响日益增长的担心。一般情况是,研究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真正的问题在于政府和社会的可接受性.但从长远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水量多余地区向缺水地区引水,仍是全面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 资源
    王昂生
    . 1989, 7(8906): 45-46.
    开发空中水资源是解决用水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实践证明,人工降雨已是一项发展比较成熟、效益比较明显,而又仍有巨大潜力的技术。这里编发的一组文章是专家们根据在本刊编辑部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成文的。我们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
  • 资源
    易仕明
    . 1989, 7(8906): 46-48.
    淡水资源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西部和北方长年缺水,南方也常有旱情,有些沿海城市象天津、大连等地也缺水。有的地方是经常缺,有的地方有时缺。水一缺就什么都紧张起来了。谈到资源,不外开源节流,那么水的源在那里呢?除地表水、地下水外就是天空水。但是由天空水下的雨雪有时多,有时少,有些年多,有些年少。似乎只能听天由命了。难道人类就不能向天空多要一点水吗?在沙漠等干旱地区,人类似乎还无能为力。但是在有些地区,有些时候,人们已可以用人工降水的办法使天空多下一些雨雪。所谓人工降水就是用人工方法使天空不下雨雪的云下雨雪,或者使已经下雨雪的云多下一些雨雪。自然大气中总是有水汽的,但大都成不了云雨,即使在有山阻挡的情况下,空中的水汽也只有百分之几到十几能成为雨雪降到地面,80~90%的水汽均成不了云雨。在平原成雨的更少。
  • 资源
    黄美元
    . 1989, 7(8906): 48-50.
    随着世界人口和生产的发展,人类对淡水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加上环境污染造成对水资源的破坏,使得淡水资源日益紧缺。为此很多国家政府和科学家在寻找解决途径。要重视天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谈到水资源,常有人只想到地球表面水,有时也把地下水包括进去,但不把天空水列为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天空水、地表水、地下水,还包括生物圈中的水才构成整个地球水循环的完整系统。因此,研究水资源而忽视天空水,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而且会在寻求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途径时导致思路狭窄。天空水资源是流动的,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而且变化多端,这对研究和利用带来很多困难。天空水资源有多少?还没有看到全球、全国性的估计。
  • 资源
    朱文治
    . 1989, 7(8906): 50-51.
    随着首都经济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北京地区供水紧张的状况日趋严重。北京处于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626毫米,可供使用的天然水资源年仅40~42亿吨,枯水年只有33~35亿吨,按目前年用水量,缺水10亿吨左右。如果用水结构无大调整,到2000年,城乡需水总量将达55~60亿吨,即使动员全社会大力节水,年缺水量仍达15亿吨以上。这是个极为严重而又紧迫的问题。然而,北京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已基本开发殆尽,地下水资源也已日趋枯竭,引外流进京工程巨大,耗资惊人,短期内又难以实现。面对地面水源不足,资源紧缺的严重现实,开发空中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势在必行。
  • 资源
    王健民
    . 1989, 7(8905): 47-51.
    人类面临水资源危机的严重威胁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急迫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已从个别城市、个别地区、个别国家发展成全球战略问题之一。在诸多全球战略问题中,水资源问题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已成为当代各国决策依据之一。但相对能源问题的严重性、急迫性的认识来说,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是不足的,因此有必要不断提出警告。
  • 资源
    王先进
    . 1989, 7(8904): 42-45.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马克思)。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耕地是土地的精华。人类消费的大部分和95%以上的蛋白质取自土地,其中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来自耕地提供的粮食。因此,一个国家人均耕地数量和质量及其所提供的物质的数量和质量,是该国民族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我国耕地现状及发展趋势人口多,土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数字,1949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4.68亿亩。建国初期,我国开荒造田面积超过基本建设占地面积,耕地逐年增加。
  • 资源
    王庭斌
    . 1989, 7(8903): 39-41.
    近十几年来,世界天然气工业发展很快。一些专家预言,21世纪的能源构成将以天然气为主。当前,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已达到20~30%。与世界上天然气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速度太慢,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太低,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怎样才能加速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呢?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因素: 有足够的天然气资源; 必要的勘探投资和正确的指导思想; 以天然气为主的地质研究和勘探的前期工程比较系统、扎实; 有适应于天然气特点的勘探技术工艺。
  • 资源
    戴金星
    . 1989, 7(8903): 42-44.
    天然气是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作为净洁的能源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作为廉价的化工原料,在化学工业上用途越来越广泛。因此,目前在世界上,天然气的研究日益被重视,天然气的勘探日益被加强。结果,发现的天然气田越来越多,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越来越大。天然气是目前世界能源发展的一个方向。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和生产的水平。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概况解放以来,我国天然气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 资源
    周大地
    . 1989, 7(8903): 45-48.
    由于能源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资源稀缺程度逐渐加剧,各国政府都把确保能源供应,尤其是确保中长期能源供应做为重要的国策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进入80年代以来,能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国家曾多次组织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和能源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六五”、“七五”计划均把解决能源问题做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但从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近十年来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没有得到本质上的缓解,短缺现象仍十分严重。
  • 资源
    任光照
    . 1989, 7(8902): 3-7.
    缺水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它将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及10亿人口的生活。为了探讨缺水的严重情况和对策,以及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刊编辑部于1988年10月召开了专家座谈会。会上,专家们对我国水资源的匮乏情况、水资源的污染、不合理的用水制度等方面谈了各自的意见,提出的对策则多集中在节水和防止水污染的措施上。特将几位专家的发言整理发表,以飨读者。同时,本期还发表了黄万里教授的《丰富的我国水资源》一文,文中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提出,与同纬度的多数国家大城市相比,我国的降水量是丰富的,而且年内的平均分布情况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关键在于合理利用。另外,人工降水是增加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本刊将另组文章于下期报导。
  • 资源
    袁子恭
    . 1989, 7(8902): 8-10.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危机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许多地区和城市缺水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北方和滨海的一些大中城市更为突出。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
  • 资源
    龙期泰
    . 1989, 7(8902): 11-14.
    破坏水环境的苦果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但是,这种空前的文明却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工农业生产与城乡建设的蓬勃发展,导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极大地干扰了平衡稳定的生态环境条件,这种被污染与被破坏了的环境条件不可避免地要反过来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全世界目前有1000多种脊椎动物和25000多植物濒临衰灭。就植物而言,这个数字相当于全球植物种群的10%。最严重的植物退化,出现在人口稠密和工业发展的地区。地球上产量最高的热带森林已有40%以上被消灭。世界上剩下的森林以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倒下。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加速了土壤的破坏、淹没、污染、干化与肥力下降。
  • 资源
    惠士博
    . 1989, 7(8902): 15-17.
    自80年代以来,北京市以及整个海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经各方人士研究、呼吁,虽然已引起各界重视,仍未见转机。北京是个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建国后,北京市修建了官厅、密云等大中小型水库80多座,控制了山区面积的60%的地表径流,打了各类机井40000余眼,全面开发了地下水资源。这些水源工程为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条件。但近10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对水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已有水资源工程的承受能力,加上80年代以来,出现了连续干旱周期,造成了目前水资源的紧缺局面日益严重,这已成为首都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 资源
    黄万里
    . 1989, 7(8902): 18-21.
    中国水资源丰富地球上的水作为人类的资源,用于生活、工业和农业三方面。生活用水最重要,但需要量最少,农业用水最多,但每方水的使用价值则远较生活用水为低。工业用水的需要量和重要性则介乎两者之中。例如,北京市用水,农业占66%,工业占27%,生活水量只有7%。在缺水的地区,农业、工业用水应依次让给生活用水,这应明文载于用水法中。所以,所谓缺水是指农业用水。在对给水工程作经济核算时,工程效益也是针对农业用水的。讨论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数量,主要也是针对农业用水量。
  • 资源
    石玉林;李立贤;石竹筠
    . 1988, 6(8806): 12-15.
    一、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供应日益紧缺。我国历来号称地大物博,据多方资料估算,现有耕地约20~21亿亩,林地17.3亿亩,森林覆盖率为12%,天然草地43亿亩;水域4.3亿亩;河川径流量27000亿立方米,地下水约8300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资源绝对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少:耕地2亩左右,林地1.6亩,草地4.1亩,水资源2600立方米,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后备资源,尤其后备耕地资源少,开发潜力不大。
  • 资源
    黄让堂
    . 1988, 6(8806): 16-18.
    华北平原南水北调工程设想始于50年代。该设想是在流域规划和工农业合理布局的研究中,从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来的。理由是:从自然条件看,南北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前者水多耕地少,后者水少耕地多;从经济发展看,水是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水量不断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缺水量便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桎梏。
  • 资源
    方宗岱
    . 1988, 6(8806): 19-20.
    一、南水北调始末长江水多,华北缺水,这是人们所公认的。考虑到明清两代南粮北调,接济京师,故解放后不久即决定从长江调水北上,发展华北农业和解决工业城市用水问题。由此,南水北调成为国家供水的宏观对策,由水利部组织人力分三路进行查勘,并提出了三个方案。西线方案,即由长江源流通天河建高坝300米跨流入黄河源头,再由黄河转入华北。
  • 资源
    鲍云樵
    . 1987, 5(8703): 61-62.
    从1985年12月起,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在短短七个多月的时间里,石油的市场价格由原先的每桶30美元,最低下跌到每桶10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