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科技人文
    李醒民
    科技导报. 2025, 43(12): 185-18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7.00901

    爱因斯坦在发明相对论的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哲学认识论(由温和经验论、基础约定论、意义整体论、科学理性论、纲领实在论组成的内涵丰赡、外延阔大的多元张力论)和方法论(探索性的演绎法、逻辑简单性原则、准美学原则、形象思维及宇宙宗教思维方式或宇宙宗教方法)。科学与哲学联姻在他的科学生涯和创新过程中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科学家能够由此受到启迪,获取教益。

  • 科技人文
    宋玉荣, 吕成冬
    科技导报. 2025, 43(11): 114-11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2.01777
    摘要 (41) PDF全文 (13) HTML (22)   可视化   收藏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在科技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探讨了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指出了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3种文化,提出了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既体现了对传统科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对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和方法的充分吸收与运用,是文化自信、科学自信和创新自信的体现。

  • 科技人文
    丁兆君, 张鹏
    科技导报. 2025, 43(10): 109-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290
    摘要 (45) PDF全文 (9) HTML (23)   可视化   收藏

    1974年起,杨振宁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学者开展了为期4年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双方围绕规范场、引力场、磁单极理论及瞬子解等核心问题,取得以下关键成果:阐释了规范场与爱因斯坦引力论的深刻联系;在磁单极理论中,证明了SU2与U1规范场磁荷的数学关联性与拓扑同源性,并构建了带磁荷U1规范场表示;基于黎曼几何,首次统一给出欧氏空间瞬子解的全局描述,揭示瞬子拓扑电荷与曲率张量的内在关系。该合作将中国规范场研究提升至国际水平,培养了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成为跨学科合作典范。

  • 科技人文
    周悦, 王淑红
    科技导报. 2025, 43(9): 97-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57
    摘要 (50) PDF全文 (16) HTML (25)   可视化   收藏

    奥斯卡·扎里斯基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数学家之一,创建了美国代数几何学派。通过深入研究扎里斯基的论著及相关文献,探讨了他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扎里斯基自幼对数学怀有浓厚兴趣,在意大利代数几何学派的影响下步入了代数几何的研究道路。他首先运用拓扑学方法研究代数几何,而后运用交换代数方法重构了代数几何的逻辑基础。扎里斯基追求学术严谨性,勇于创新研究方法,培育了诸多后备人才,彰显了崇高的科学家精神。

  • 科技人文
    初维峰
    科技导报. 2025, 43(8): 106-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0.01386
    摘要 (44) PDF全文 (19) HTML (26)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诸多非因果解释的案例,朗格将非因果解释分为约束的科学解释、真正的统计学解释、量纲解释和纯数学解释。尽管其在形而上学层面对这4种非因果解释做了同质化处理,但在本质上其理论仍为多元主义。虽然其理论是深刻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对显著性概念的定义不够清晰;第二,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之间的区分并非清楚明白;第三,尚未论述非因果解释能否避免覆盖律模型面临的问题;第四,其理论的模态形而上学并非无懈可击。

  • 科技人文
    费辰予, 李雪, 刘冰楠
    科技导报. 2025, 43(7): 143-14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414
    摘要 (347) PDF全文 (394) HTML (111)   可视化   收藏

    江泽涵是中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拓扑学派开创者。学术研究方面,深耕于拓扑学领域,带领团队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竭力促进国内数学研究的发展;数学教育方面,重视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数学竞赛的人才选拔功能和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对基础教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行政管理方面,积极整顿学风,深入系务改革,大力推动了北大数学系的蓬勃兴盛。通过回顾江泽涵的学术人生和数学贡献,缅怀其留下的教育思想和崇高精神。

  • 科技人文
    郑志鹏
    科技导报. 2025, 43(6): 97-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2.01816
    摘要 (96) PDF全文 (19) HTML (37)   可视化   收藏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本文以亲历者的视角论述了李政道在中国高能物理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积极推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与北京谱仪(BES)建设,通过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促进τ轻子质量测量实验等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同时,他创立并推动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能物理人才。李政道以热情、谦逊、务实、低调的人格魅力,深刻影响了中国高能物理界,推动了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 科技人文
    王艳明, 温大壮, 范俊
    科技导报. 2025, 43(5): 121-12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2.00188
    摘要 (121) PDF全文 (25) HTML (59)   可视化   收藏

    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论述了黄旭华的学术成就,从核潜艇研制工程的重要性、一代两型核潜艇的研制难度、第一代核潜艇与美苏同代核潜艇的技术、战术性能比较等维度归纳出黄旭华的学术成就,指出了其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中所锤炼出的“核潜艇精神”。探讨了黄旭华取得举世瞩目学术成就的内在动力,厘清其成就主要源自不竭的创新观念与思想、坚韧的家国情怀及不懈的事业追求。

  • 科技人文
    康敏, 李庚润
    科技导报. 2025, 43(4): 113-12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5.00818
    摘要 (381) PDF全文 (315) HTML (206)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是著名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诞辰200周年、逝世110周年,纪念他的最佳方式是总结和弘扬其精神遗产。以文本细读和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在简要回顾华莱士的重要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他为追求真理而无畏艰险的牺牲精神、坚持实地调查的方法论态度、勇于挑战权威的理论创新精神。博物学家华莱士是一位将科学要求与伦理要求相统一,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其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

  • 科技人文
    朱昊
    科技导报. 2025, 43(3): 129-13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89
    摘要 (101) PDF全文 (29) HTML (51)   可视化   收藏

    孙君立是我国第一位研究化学纤维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我国化纤工业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孙君立早年在商务印书馆从事化学编译工作,针对不同群体,以“孙豫寿”的名字,编译、撰写了大量科学文章和著作,其中《化学战争概论》《实用化学》《中国初中教科书·化学》等都堪称佳作,为现代化学知识在国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起,孙君立开始关注化学纤维,此后赴德国留学,并在多个研究机构中取得丰富的成果,学成归国后投入到我国人造纤维工业的建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君立辗转各地,主持并参与了丹东、上海等多个化纤厂的建设和生产工作,为新中国化纤工业的建立及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科技人文
    王少
    科技导报. 2025, 43(2): 125-1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7.01092
    摘要 (287) PDF全文 (29) HTML (153)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从实证角度阐释科学家精神在杰出科学家身上的生成理路有助于探寻科技创新人才的应然成长路径。基于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报道材料的语义网络分析,发现几种重要的身份是科学家展现科学家精神的中介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进一步构建了科学家精神的理论模型。根据研究结论得出的启示有:必须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身份塑造、实行科学精神6个内涵的一体教育和重构科学家精神中创新和育人的蕴涵。此外,面向科技创新人才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体悟,要帮助科技创新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国家和社会要充分肯定科技创新人才家人的贡献。

  • 科技人文
    王丽娜, 黄文光
    科技导报. 2025, 43(1): 168-17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1.00113
    摘要 (117) PDF全文 (46) HTML (55)   可视化   收藏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与氢弹科技攻关的卓越领导者之一,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科技导报》主编。2024年12月,值朱光亚百年诞辰之际,本刊专访了他的长子朱明远先生,旨在深入了解朱光亚一生的卓越贡献。展现了朱光亚注重培养发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独特教学风格与学术能力,同时也展现了他充分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技术型领导风格,以及在组织协调方面的杰出能力。概述了朱光亚关心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前瞻视野。他以身作则、严谨细致、低调奉献,为中国的核事业与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科技人文
    段玥芮, 王淑红
    科技导报. 2024, 42(24): 128-13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5.00721
    古斯塔夫·罗赫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以黎曼-罗赫定理而闻名,推动了代数几何等领域的发展。通过文献研读和历史分析,研究了罗赫的成长经历、主要成就及其影响,展示了他一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科学研究上勇于探索、持之以恒,在教学上认真负责、甘为人梯,短暂的一生彰显了无穷的智慧。
  • 科技人文
    谭蔚泓
    科技导报. 2024, 42(22): 102-10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0.01501
    2024年8月17日,“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先生溘然逝世,闻之深感悲痛。光召先生不只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我的心目中,他更是一名杰出的科技事业领导者和改革家。思考良久,我想将先生的言行和科学精神予我的影响记录下来,以此引导我在科研实践道路上继续前行。
  • 科技人文
    吴明静
    科技导报. 2024, 42(22): 106-10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365
    2024年8月17日,周光召先生驾鹤西去。“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为国铸核盾的9位,已全部回归浩瀚星海。周光召是这9位科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离去,带给中国核武器事业极为深重的哀伤。在中国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几代人的缅怀和追思,带来历史深处的浩浩长风,一次次拂过60多年前的办公楼与园区,拂过房间、走廊,在那里,周先生留下无数亲切的印记,已然成为核武器事业永恒的一部分,不可磨灭。
  • 科技人文
    左锟澜, 黄剑良, 孙博, 刘欢
    科技导报. 2024, 42(19): 119-12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13
    中国病毒学家顾方舟,是中国组织培养口服减毒疫苗的开拓者,他的研究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脊灰减毒疫苗的接种效果,使千百万儿童免受脊灰的威胁。以顾方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顾方舟走上公共卫生和病毒学道路的原因以及研制中国首批“脊灰”减毒疫苗的过程等,讨论了影响脊灰疫苗技术路线选择的因素,以及疫苗的生产、检定、临床试验的过程与结果。
  • 科技人文
    科技导报. 2024, 42(19): 128-1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370
    2024年是J粒子发现50周年。1974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并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J粒子开创性的发现,给基础物理学发展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丁肇中长期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如今88岁高龄的他,仍然每天工作10~12小时,将全部精力都投入科学研究中。2024年1月27日,在丁肇中88岁寿辰当天,资深媒体人杨澜在北京采访了他。为纪念J粒子发现50周年,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有删节),以飨读者。
  • 科技人文
    李泉秀, 宋潇达, 甄橙
    科技导报. 2024, 42(18): 124-1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1597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Katalin Karikó与Drew Weissman关于核苷碱基修饰的发现,该发现对于新冠mRNA疫苗研发至关重要。然而除此之外,新冠mRNA疫苗背后还有其他诸多重要的科研硕果值得关注。梳理了mRNA疫苗诞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突破,如mRNA的发现、RNA的人工合成、RNA的碱基修饰、脂质体的创生和发展以及用于RNA递送的脂质纳米颗粒主要成分的确定等。新冠mRNA疫苗背后的重大科研突破凸显了坚守冷门而重要研究的难能可贵。指出了应正确认识热门学科与冷门学科的辩证关系,推动对冷门学科的倾斜支持,并关注学科发展的均衡配置。
  • 科技人文
    冯长根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44-14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8.01236
    2024年8月17日晚,伴着令人压抑的秋雨,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走了。这消息犹如一声惊雷,轰响在许许多多人的心头,不仅仅是在中国科学院,更是在全国科技界。
  • 科技人文
    吴岳良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46-15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278
    在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为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周光召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所开拓和践行的伟大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 科技人文
    欧阳钟灿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52-15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325
    2024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举行了沉痛悼念我们敬爱的领导与同事——周光召先生的追思会。周光召先生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物理学家,以及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贡献者,他的离世无疑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在追思会上,与会领导及周先生的同事们纷纷发言,深情缅怀周先生的卓越贡献和高尚品德,言语中充满了对他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科研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继承发扬他的科学精神、爱国精神与奉献精神,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 科技人文
    朱邦芬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54-15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277
    周光召先生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杰出校友。他于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预科),1947年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年本科毕业,旋即被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录取成为彭桓武的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随彭先生到北京大学,1954年研究生毕业。1982年清华物理系复系,他应清华大学邀请,于1984—1988年兼任物理系系主任;1985—2008年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1997年起担任杨振宁先生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顾问。光召先生为清华大学的理科发展,特别是物理学的重振辉煌,倾注了巨大心血和高瞻远瞩的指导。在追思光召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伟大业绩的时候,回顾光召在清华大学物理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精辟论述,可以进一步看清周光召对我国如何发展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培养一流物理学人才的理念,在全国加强基础研究、重视一流创新人才培育的今天,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 科技人文
    孙昌璞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57-16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324
    周光召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不仅在物理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国防科技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科技行政领导职务期间,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周光召先生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批评,强调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这些理念对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传承光召先生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营造学术民主的氛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展开学术讨论与批评,促进中国和全球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 科技人文
    刘长秋, 左琳, 高婉琪
    科技导报. 2024, 42(16): 126-1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2.02013
    人卵买卖问题引生了诸多乱象及伦理与法律争议。分析了卵买卖的乱象,总结了理论界支持和反对人卵买卖的两种现有观点;从人卵买卖违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初衷、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会引发健康风险3个维度指出了人卵买卖的伦理本质;通过介绍域外人卵买卖规制的2种基本模式,指出了我国人卵买卖伦理治理与法律规制的不足;从强化生命伦理与健康教育、提升现行立法效力位阶、制定人卵管理专门法以及强化刑事立法等方面分别提出了完善我国人卵买卖伦理治理与法律规制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