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稿
    姚道新
    科技导报. 2024, 42(20):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84
    摘要 (1108) PDF全文 (1641)   可视化   收藏
    高压下双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引发国际上广泛的关注,理论研究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理论计算表明La3Ni2O7中镍的2个eg轨道对超导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氧的p轨道也出现在费米面上,相应的多轨道模型已经提出。各种计算表明,新型镍氧超导体可能具有s±波的特性,对其进行掺杂或加压可以改变超导配对特性。基于强关联相互作用的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验观测的现象。顶点氧空位的存在对于超导的发生会有明显的影响。三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镍氧超导体的家族,目前其电子能带结构、多轨道模型、超导配对对称性等都有理论探究。
  • 柯海波, 周靖, 童星, 汪卫华
    预出版日期: 2024-06-26
    摘要 (361) PDF全文 (1416)   可视化   收藏
    聚焦非晶物质,综述近年来非晶材料与物理的前沿成果。最近中国嫦娥五号采回的 月壤中发现了高达30%以上的玻璃质成分,进一步证实非晶物质在宇宙中广泛存在,看似杂 乱无章的非晶物质结构背后可能隐藏着拓扑序和不均匀性,因而非晶物质具有奇异的遗传、 敏感和弛豫行为,表现出系列优异物理化学特性,如极致的稳定性、超塑性、超强力学行为和 优异软磁性能等。基于序调控和高通量技术开发出的新一代Zr基、Fe基非晶合金更是成功 应用于如折叠手机铰链、新能源汽车电机等核心部件,非晶材料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应用优 势。非晶物质的未来发展应引入新的材料研发范式,重视工艺创新的重要性,推动多学科领 域的交叉融合,发挥先进表征技术和大科学装置的优势,打造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模式,进 而积极助力非晶材料与物理领域的快速发展,拓展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让人类的未来 变得更加美好。
  • 专题: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
    姚峰, 王雪, 韦正德, 张效初
    科技导报. 2024, 42(23): 70-7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206
    摘要 (408) PDF全文 (1117)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人工智能在心理评估中的准确率和方法及伦理问题等应用和研究现进展,基于多模态和心理干预技术的发展,展望了人工智能未来在心理评估中的应用,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在心理评估中应用会更加关注个性化需求和跨学科的合作,在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人机互动技术、非侵入式调控技术合作方面应用会更加广泛,未来人工智能的伦理研究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专题: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明若愚, 李凡略, 何可
    科技导报. 2024, 42(16): 72-8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7
    摘要 (3538) PDF全文 (1061)   可视化   收藏
    从减污降碳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粮食绿色低碳生产的现实基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场需求的转变是推动粮食生产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然而,也存在政策需进一步明确化、生产者减污降碳意识与能力有待加强、技术瓶颈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制定减污降碳路线图、培养生产者意识、加强技术创新推广、建立绿色低碳价值实现机制等优化策略。
  • 综述
    裴雨洋, 于天水
    科技导报. 2024, 42(24): 88-9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8.01321
    虚拟心脏(living heart)是将虚拟现实(VR)技术与心脏研究相结合的全新领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心脏的生理或病理结构及功能,使之从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逼真地再现活体心脏的真实活动。综述了虚拟心脏关键技术在心脏解剖结构的可视化、心脏电生理仿真模型、虚拟心脏器官级耦合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虚拟心脏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心血管疾病药物研制及医疗器械研发、医学教学及临床培训等方向的应用前景。
  • 专题:中医临床研究的范式与应用
    张琪, 张迪, 秦宇宁, 王鑫, 艾艳珂, 吕晓颖, 盛煜栋, 赵天易, 李洪皎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22-1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以慢性及反复发作的腹泻以及伴有与排便相关的腹痛为主要症状,是中国常见的肠易激综合征(IBS)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前期调研提示,醒脾胶囊临床用于治疗IBS效果较好,但尚无临床研究证据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系统采集和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的临床应用醒脾胶囊治疗的326例IBS-D患者服药情况、胃肠道症状等28项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群积分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显示,IBS-D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35倍),青年患者占比较高(52.76%),单独服用醒脾胶囊治疗IBS-D患者占比90.80%,患者在用药第2天,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群积分以及失眠症状积分即有显著改善(P<0.001),GSRS评分在第3天有明显改善(P<0.001)。326名患者中,99.08%的患者对醒脾胶囊治疗效果表示满意,有6人(1.84%)出现了不良事件,其中恶心1例,胃部不适2例,便秘1例,口干1例,上腹部不适1例。6名患者的不适均在服用胶囊前3天内出现,继续服药2~3 d后,不适感消失。经过14 d的观察,醒脾胶囊可以用于治疗青年、中年和老年人IBS-D;临床单独用药效果良好;可以改善IBS-D患者腹泻、腹痛、食道反流、大便异常等胃肠道症状,治疗IBS-D主要症状2 d起效,安全性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可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真实世界证据,同时也在无临床证据情况下,开展醒脾胶囊治疗IBS-D验证性研究提供临床研究要素设计的参考。
  • 综述
    孙学会, 李伟, 周晟, 徐萍, 许丽
    科技导报. 2024, 42(22): 84-9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300
    大型队列已成为生物医药与公共卫生领域重要的开放性科研基础设施和卫生决策支撑平台,其意义不断凸显,多国已布局大型队列建设。聚焦典型的多主体协作的联盟式大型队列——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项目,分析其组织机制、经费来源、建设模式、标准化方案、资源管理与共享策略等,剖析其成功实施与运行的关键。分析显示,多主体协作的联盟分布式大型队列建设需要持续的投入和长效科研机制的保障,且通过前瞻顶层设计、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开展标准全面的数据和生物样本收集、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才可确保其持续、高质量建设。建议中国由政府主导规划并科学设计,建立一体化的大型队列组织和管理体系;设立专项进行长期稳定支持,确保大型队列的持续、高质量建设;建立标准统一的建设与管理方案,保证大型队列资源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数据资源规模、类型和质量,建立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大型队列;探索建立合理的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 科技评论
    缪亚军, 武俊, 戚海洋, 汤静, 李明翰
    科技导报. 2025, 43(4): 14-1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895
    摘要 (133) PDF全文 (458) HTML (36)   可视化   收藏

    在量子信息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融合背景下,面向提升信息通信安全性和便携性的迫切需求,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案例结合的方式,探讨了量子保密通信与5G融合的探索实践,展示了量子保密通信在5G网络中的融合策略与应用成效。量子保密通信正携手5G在承载网络、网络切片等基础设施层面探索融合,同时催生出量子加密通话、量子加密对讲等融合创新应用。展望了量子保密通信与5G融合的未来发展:随着量子保密通信和5G在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等方面不断深度融合,将共同构筑高速泛在、自主可控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而强大的安全保障,有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数字经济持续发展。

  • 专稿
    欧阳明高
    科技导报. 2024, 42(12):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080
    摘要 (2015) PDF全文 (382)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20多年发展,核心技术与产业化已经实现全球领先,未来10年对于新能源汽车能否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至关重要。需围绕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确定性探求和发现其中的确定性规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10年的周期性和结构性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主要结论包括:从目前到2026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仍保持快速增长,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新三样”为代表,新能源革命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盈利能力实现转正,新能源的发展将基于新能源汽车演化到新能源革命;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革命的重点将从技术革命转移到社会观念与商业模式革命。同时讨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新发展阶段,可能存在内部竞争加剧、产能过剩、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挑战和风险防范的可行解决方案。
  • 综述
    贾园, 孟繁哲, 杨菊香, 李蓓蓓
    科技导报. 2024, 42(24): 96-10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4.00648
    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以其良好的光学稳定性和高的灵敏度,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作用。在介绍AIE材料性能的基础上,综述了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农药与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品质评估以及在食品包装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可以预见,对AIE发光材料结构的精准设计和发光性能的有效调控,可进一步拓展新型AIE荧光材料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 费辰予, 李雪, 刘冰楠
    预出版日期: 2024-07-10
    江泽涵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拓扑学派开创者。学术研究方面,深耕 于拓扑学领域,带领团队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竭力促进国内数学研究的发展;数学教育方 面,重视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数学竞赛的人才选拔功能和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对基础教 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行政管理方面,积极整顿学风,深入系务改革,大力推动了北大数 学系的蓬勃兴盛。通过回顾江泽涵的学术人生和数学贡献,缅怀了其留下的教育思想和崇 高精神。
  • 政策建议
    刘虎沉, 李珂, 施华
    科技导报. 2025, 43(4): 101-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7.00784
    摘要 (204) PDF全文 (313) HTML (33)   可视化   收藏

    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智能互联技术体系的关键要素,重构了智能制造价值链,为智能制造质量管理提供了新范式。结合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实际情况,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智能制造质量管理的新趋势与新需求。概述了质量4.0的基本理论,拓展了质量4.0中价值链的含义,并通过内部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与相关方价值链3个维度构建了基于质量4.0的智能制造全价值链质量管理模式,以促进质量4.0理论与方法在智能制造质量管理实践中落地。

  • 专题:培育新质生产力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任福继, 张彦如
    科技导报. 2024, 42(12): 44-5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53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通用大模型(GLMs)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通用大模型拥有超大规模参数,通过大规模数据进行训练,具备强大的学习和推理能力。这些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代码生成等多种任务中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回顾了通用大模型的发展历程,梳理关键技术节点,从早期基于规则的系统和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到深度学习的崛起,再到Transformer架构,以及GPT系列及国内外通用大模型的进展。尽管GLMs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计算资源需求、数据偏见与伦理问题及模型的解释性与透明性。分析了这些挑战,并探讨了GLMs未来发展的5个关键方向:模型优化、多模态学习、具情感大模型、数据与知识双驱动以及伦理与社会影响。通过这些策略,通用大模型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
  • 研究论文
    许礼刚, 詹庆武, 刘兴龙
    科技导报. 2025, 43(4): 88-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878
    摘要 (152) PDF全文 (275) HTML (35)   可视化   收藏

    锂产业链关键产品贸易安全是事关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的重要问题。基于2013—2022年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对外贸易数据,一方面,从贸易规模、贸易伙伴2个维度,全面探讨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贸易格局及演化规律;另一方面,构建进出口结构安全性评价指数,评估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贸易结构的安全水平,以期为中国制定和调整锂资源安全战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以来,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碳酸锂以进口为主,而氢氧化锂、锂离子电池均以出口为主;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出口贸易伙伴均多于进口,其中,中国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而锂离子电池的贸易伙伴数量稳中有升,贸易核心地位逐渐凸显;中国碳酸锂的进出口结构模式在强进口和弱进口之间波动,现阶段体现为强进口,氢氧化锂的进出口结构始终维持在强出口模式,锂离子电池进出口结构模式经历了“相对平衡—弱出口—强出口”的转变;中国碳酸锂进口和氢氧化锂出口的结构安全性均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状态,而中国锂离子电池的贸易结构长期处于安全状态。

  • 论文
    朱鑫达, 曲希玉, 闫振, 毛少华
    科技导报. 2024, 42(23): 119-13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4.00645
    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龙凤山次凹下白垩统营城组和沙河子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储层成岩及孔隙演化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在储层特征、成岩相划分的基础上,应用常规岩矿分析测试技术定量恢复主要成岩相的孔隙演化过程。研究认为:(1)目的层主要岩石类型为岩屑砂岩,结构成熟度较低,分选、磨圆较差;(2)典型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为压实和胶结作用,成岩阶段为中成岩 B期,成岩共生序列为:早期压实-绿泥石胶结-浊沸石胶结-早期钙质胶结-一期溶蚀-硅质胶结-二期溶蚀-晚期钙质胶结;(3)典型成岩相包括绿泥石胶结成岩相、浊沸石胶结成岩相和酸性溶蚀成岩相,各成岩相均经历了压实及胶结作用减孔,以及两期溶蚀作用增孔的过程;(4)综合孔隙演化特征及致密气成藏期的认识,建立了先致密后成藏模式和先成藏后致密模式两种储层演化模式。
  • 科技工作者建议
    王钊, 李莹, 刘萍萍
    科技导报. 2024, 42(24): 21-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093
    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2013—2022年关键矿产相关数据,从进口依赖度、市场动态、供应风险3个角度开展定量研究,阐明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的变化态势,剖析美国加强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的手段与特点。美国约90%的关键矿产依赖进口,中国是美国的顶级供应方;约70%关键矿产的市场动态值波动剧烈,市场不稳可能放大美国关键矿产的进口风险;约32%的关键矿产供应风险值偏高或上升,且随着关键矿产的产能进一步向亚洲、非洲、南美洲的部分国家转移,地缘政治危机升级可能会加剧矿产供应风险。借鉴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态势和强化供应链安全手段,提出了谋划应对关键矿产战略博弈、增强对国际矿产资源市场影响力、深化海外开发合作、加强风险防控等建议。
  • 科技人文
    段玥芮, 王淑红
    科技导报. 2024, 42(24): 128-13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5.00721
    古斯塔夫·罗赫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以黎曼-罗赫定理而闻名,推动了代数几何等领域的发展。通过文献研读和历史分析,研究了罗赫的成长经历、主要成就及其影响,展示了他一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科学研究上勇于探索、持之以恒,在教学上认真负责、甘为人梯,短暂的一生彰显了无穷的智慧。
  • 科技人文
    康敏, 李庚润
    科技导报. 2025, 43(4): 113-12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5.00818
    摘要 (225) PDF全文 (218) HTML (69)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是著名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诞辰200周年、逝世110周年,纪念他的最佳方式是总结和弘扬其精神遗产。以文本细读和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在简要回顾华莱士的重要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他为追求真理而无畏艰险的牺牲精神、坚持实地调查的方法论态度、勇于挑战权威的理论创新精神。博物学家华莱士是一位将科学要求与伦理要求相统一,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其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

  • 特色专题:大科学装置
    匡光力, 黄杏洁, 汪文强
    科技导报. 2025, 43(5): 26-3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0.01466
    摘要 (232) PDF全文 (207) HTML (48)   可视化   收藏

    深入探讨了大科学装置在推动人类知识创新进程中的核心作用,特别聚焦于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这一实例,剖析了其在达成科学目标、驱动知识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吸引高端人才等多个维度上的显著贡献。SHMFF通过构建高场磁体集群,为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学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提供先进实验条件,支撑用户取得系列高水平成果。其衍生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药物研发等领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SHMFF坚持开放共享理念,通过国际合作在生物、材料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促进知识共享。SHMFF的成功实践验证了大科学装置对知识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优化大科学装置布局、提升设施先进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持续建设和完善大科学装置体系,将成为推动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支撑。

  • 论文
    明晓冉, 李文一, 王忠彪, 田兴宇, 朱传东, 唐荣
    科技导报. 2024, 42(24): 106-1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1516
    地震水温观测仪器(简称测温仪)在地震短临预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长期以来,其缺少具有量值溯源性的现场检测方法,即移动标校方法。提出了2种测温仪移动标校方法,分别为原位比较法和恒温槽比较法,并通过现场实验初步验证了方法对观测数据连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井孔条件下,移动标校前后被测仪器观测数据的标准差接近,最大差值为-0.0002℃;示值变化量差值的最大值为-0.0053℃;干扰度(ID)计算结果均<50%。移动标校方法对仪器数据连续性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 特色专题:科技向善:科技伦理前沿谈
    冯龙飞, 翟晓梅
    科技导报. 2025, 43(4): 54-6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773
    摘要 (71) PDF全文 (193)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科学技术的主要对象是人脑,而人脑在人的属性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具有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属性。因此,通过梳理神经科学技术在脑隐私、个人同一性、人的尊严、安全性及对现行法律规范挑战等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而从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科学+伦理+法律协同治理模式、公众参与、建立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指南和标准等方面提出了科技伦理治理的一些政策建议,以帮助神经科学技术朝着人类福祉最大化方向发展。

  • 特色专题:科技向善:科技伦理前沿谈
    毛牧然, 董晓梅
    科技导报. 2025, 43(4): 75-8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814
    摘要 (125) PDF全文 (180)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伴随新兴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及数据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隐私人格权与财产权侵权伦理风险呈现加剧趋势。遵循《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将制度规范、制度保障作为科技伦理治理主要手段的意见,在信息隐私人格权侵权伦理风险的制度规范方面,论述了个人信息身份控制权制度、公法私法并举的系统性保护制度、包含敏感个人信息大数据处理业务的职业资格限制与禁止制度等新制度。在信息隐私财产权侵权伦理风险的制度规范方面,首先,论证了确立个人信息财产权制度的经济合理性;其次,论述了个人信息财产权的性质与权项制度;最后,阐述了规范信息隐私财产权侵权伦理风险的3项新制度,即个人信息许可处理合同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基金制度和个人信息集体管理制度。

  • 专稿
    白斌, 李国欣, 白雪峰, 朱如凯, 崔宝文, 雷征东, 孟思炜, 何坤, 刘合
    科技导报. 2024, 42(24): 5-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7.01074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庆油田27年连续生产原油5000万t以上、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t的主要生油源岩。近年来,向深湖区古龙凹陷积极探索,2019年部署的古页油平1井等重点探井,在生油源岩获初期日产油30.5 t,日产气13032 m3的工业油流,实现了青山口组页岩由“生油”到“产油”革命性转变。同样,在松辽盆地白垩系古龙页岩生油、储油、产油及工程改造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一是在地质研究方面,提出古龙页岩具有高生油量与低排烃效率特征,为页岩“产油”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古龙页岩广泛发育的微纳米黏土有机复合孔、页理缝等孔-缝组合体系,为页岩油提供了储集空间;二是在工程改造方面,针对古龙页岩“千层饼”的复杂纹层结构,提出提升胍胶压裂液比例、使用粉砂堵塞近井微裂缝、降低段内簇数、提高施工排量、正向利用应力干扰等工程技术,实现“控近扩远”的缝网理念,提高页岩油改造规模与程度;三是在开发方面,通过压裂液弹性驱、岩石和流体弹性驱、溶解气驱量化能量的释放过程和顺序,合理控制压力、有序释放弹性能量,实现体积开发,控制递减速度。陆相页岩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从“生油”到“产油”革命性转变已获突破,未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重大。但也面临基础理论认识、工程实践技术与效益开发方面的重大挑战。
  • 专题:水下考古探测技术发展
    郭威, 徐高飞, 王敏健, 李滨, 高森, 袁博
    科技导报. 2024, 42(14): 61-7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7.01101
    作为开展水下文化遗产探测的主要工具,水下考古机器人具有广泛应用。根据水下考古工作的具体内容、典型作业流程和现有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了水下机器人考古工作的主要特点。从通用水下机器人入手,分类介绍了遥操作水下机器人、载人潜水器和自主水下机器人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水下考古中的典型应用,并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考古专用机器人的具体情况。从作业模式、作业功能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展望了水下考古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 科技人文
    吴岳良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46-15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9.01278
    在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为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周光召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所开拓和践行的伟大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 特色专题:2024年科技热点回眸
    段海滨, 梅宇, 牛轶峰, 李彬, 刘冀川, 王寅, 霍梦真, 范彦铭, 罗德林, 赵彦杰, 朱纪洪, 袁莞迈, 王思远, 魏晨
    科技导报. 2025, 43(1): 143-15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1.00010
    摘要 (292) PDF全文 (166) HTML (187)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无人机技术正以智能化、自主化和系统化为核心驱动力,深刻重塑着低空经济与智能空域的全球格局。从无人机自主飞行与智能控制、无人机集群协同、无人机集群验证、反无人机技术及无人机管控与低空经济等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无人机相关技术2024年的代表性进展、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当今,无人机技术正通过跨领域的技术集成和智能生态构建,从单一工具化应用跃升为系统级战略支柱,而低空经济的快速扩张对全球空域治理、多模态感知、任务优化以及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无人机必将以智能空域治理为基石、以协同创新为引擎、以新质能力提升为目标,打造面向未来场景应用的无人机生态新体系,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智能空域全球布局及多领域纵深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与行业引领。

  • 特色专题:科技向善:科技伦理前沿谈
    吴何奇, 孙元君
    科技导报. 2025, 43(4): 46-5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904
    摘要 (83) PDF全文 (161)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个人基因信息在基因技术中的应用存在隐私泄露、基因歧视等伦理风险。对于基因信息应用伦理风险的治理,机构内设伦理委员会审查模式难以保证审查公正性、既有的匿名化标准不足以肩负保护公民个人基因信息的重任、反基因歧视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增强型基因编辑规制不足。通过研究中国基因信息保护的制度现状,确定了基因信息技术伦理治理的基本立场,提出了基因信息应用伦理风险治理的优化路径,具体包括严格基因信息应用的伦理审查机制、确立基因信息的合理使用标准、完善反基因歧视法律法规、完善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

  • 专稿
    谢兴龙, 李昕然, 童妙妍, 朱健强
    科技导报. 2024, 42(14): 5-3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971
    回顾了光学领域2023年的重大进展,盘点了光物理、光学材料和结构、生物和医疗光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子学、光学设计和仪器仪表、光学信息处理、光源与强场激光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探讨了其在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生存及生活方式产生的积极影响。
  • 专题:培育新质生产力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孙长银, 穆朝絮, 柳文章, 王晓
    科技导报. 2024, 42(12): 157-16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703
    自主无人系统是一类具有自主认知、运动规划、自主决策和推理能力的智能系统,其目标是在有限甚至没有人工参与的情况下完成复杂开放动态场景中的通用任务。针对自主无人系统在跨域协同任务上往往面临协同感知效率低、自组网通信可靠性差、资源调度流程慢、任务分配易冲突等一系列问题,探讨了融合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大模型+自主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为一体的自主无人系统“算-控-测”具身认知智能架构,以推动自主无人系统具身认知智能应用落地。
  • 专题: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低碳发展
    王戎, 陈祉叶, 曾嘉伟, 王怡静, 曹军骥, 汤绪, 张人禾
    科技导报. 2024, 42(19): 10-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232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减缓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导致的气候变暖,推动电力系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从近期研究的趋势出发,针对实现“双碳”目标对能源转型的需求,梳理了能源转型过程中潜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运行阶段对环境和生态的潜在影响。为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基于2010—2021年期间清洁能源变化的历史趋势,预测2021—2060年发电量和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已有研究报道的中国光伏和风力发电潜力,分析了未来发展光电和风电对土地、输电、储能、投资等方面的需求。结果表明,维持中国过去清洁能源的增长速度可能无法满足实现“双碳”目标对未来清洁能源的需求,因此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能源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惯性,加速推进中国的能源转型,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中的占比。最后,针对如何以较低经济成本加速能源转型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