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本刊专稿
    邬江兴, 邹宏, 张帆, 刘勤让, 高彦钊, 尚玉婷, 祁晓峰
    科技导报. 2025, 43(12): 19-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4.00041
    摘要 (44) PDF全文 (11)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系统阐述了AI for Engineering(AI4E)驱动数字生态系统网络发展范式的转型动因、机理与实践路径,指出传统数字生态系统网络发展范式面临“刚性架构与场景多样化”的根本矛盾,亟需以“超融合、高可信、一体化”为目标进行重构。介绍了AI4E驱动数字生态系统网络发展范式转型的重要基础、技术支撑、运作方式,从思维视角、方法论、实践规范、发展路径等方面阐述了新范式的主要特征;同时,介绍了AI4E赋能转型的实践探索,提出基于生成式AI的多模态网络环境(PINE),开辟网络技术体制“第二曲线”;提出晶上生成式变结构计算,打造智能算力“芯物种”;推动内生安全赋能数字系统网络弹性工程,提升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内生安全能力;呼吁建设"超融合网络与智能计算实验床"大科学装置,验证“结构决定效能/安全/多样性”的科学猜想,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深化人才自主培养改革提供支撑。

  • 本刊专稿
    李若男, 郑华, 朱永官
    科技导报. 2025, 43(11): 22-3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1.00099
    摘要 (46) PDF全文 (21) HTML (28)   可视化   收藏

    美丽中国建设以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生态文明国家。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与美丽中国建设密切相关。一方面,生态学为美丽中国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美丽中国建设为生态学理论创新和实践提供了机遇,促进了生态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从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生态学内涵出发,识别其中涉及大气环境治疗、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等的重点生态学领域,实施中的经验和成效,如能源结构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双碳”目标实施等,从技术方法、理论支持、评估决策及法律机制等方面解析了美丽中国建设对生态学的需求,最后指出了其在概念扩展、理论突破、技术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及完善法律机制方面带给生态学未来发展的机遇和启示。

  • 本刊专稿
    文姝蓉, 王怡婷, 钟钰, 王榕
    科技导报. 2025, 43(10): 23-3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1.01614
    摘要 (57) PDF全文 (18) HTML (41)   可视化   收藏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回顾了当前中国粮食产能现状,并辨析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即该行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及应对外部挑战的有力举措。总结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主要特征,提出其逻辑转变是由满足生存性需求转向满足品质型需求、由追求面积产量转向追求产能建设、由要素投入提升转向内涵式提升及由聚焦口粮转向口粮饲料粮并重,顺应了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以顶层设计为引领的“1+N”战略框架,以全局性政策规划与细化行动方案为核心,通过4大关键路径加以落实:一是耕地涵养固根基,提升耕地综合产能,为粮食生产奠定稳固基础;二是技术加持提单产,推动单产增效,增强生产效能;三是农机升级减损失,加速农机装备升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四是责任压实促成效,完善考核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落地并产生实效,从而确保粮食产能有效提升,为中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 本刊专稿
    张维庭, 任家栋, 张宏科
    科技导报. 2025, 43(9): 24-3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8.01036
    摘要 (65) PDF全文 (53) HTML (47)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算力网络有望成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其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梳理并调研了算力网络的发展需求与现状、发展趋势、关键问题与挑战及应用示范验证。研究发现,算力网络呈现出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等特征。但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方面尚未达成共识。针对上述挑战,从国家、行业和技术层面提出了加快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推进关键技术研发、构建绿色产业生态等发展建议。这些建议对促进算力网络与传统网络深度融合、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本刊专稿
    李莹辉, 何光军, 丁帅, 杨超
    科技导报. 2025, 43(8): 27-3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378
    摘要 (54) PDF全文 (19) HTML (30)   可视化   收藏

    地球生命特别是极端环境生命为地外生命研究提供了唯一的类比对象。围绕地球上类似地外海洋、类火星等极端环境生命和人的生存模式,探讨了相关研究的科学技术问题和重要研究方向。建议通过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聚焦类地外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适应机制、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代谢模式和生存策略、类地外极端环境生命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等重要研究方向,推动相关领域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式变革。

  • 本刊专稿
    马余刚, 王思敏
    科技导报. 2025, 43(7): 21-4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1.00105
    摘要 (254) PDF全文 (114) HTML (121)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回顾2024年原子核物理科技发展的前沿与热点,放射性核束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中低能与高能的交叉、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超精细结构、核钟、核物质状态方程与核天体物理等交叉学科及核医学等方向,其中有涉及理论的拓展也有实验的突破,这些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不断地推动我们对物质基本构成和宇宙演化的深入理解。

  • 本刊专稿
    李江, 张婷, 王晶, 李媛, 潘章斌, 王涛, 王斌, 侯立安
    科技导报. 2025, 43(6): 21-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2.01868
    摘要 (98) PDF全文 (53) HTML (65)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在饮用水新污染物防控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系统回顾和分析了饮用水新污染物组成特征、新污染物环境效应及人体健康风险、饮用水处理工艺对新污染物的去除,以及新污染物去除领域的新技术与新材料研究进展,进一步提出了饮用水中新污染物防控策略与建议。研究表明,饮用水中全氟化合物、抗生素、微塑料及消毒副产物等新污染物的赋存特征备受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以及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与新膜技术的耦合,显著提升了新污染物的削减效率。此外,新型改性活性炭吸附、光催化降解技术、紫外线高级氧化和功能型膜分离技术有助于饮用水新污染物的去除。为进一步强化新污染物的防控和治理工作,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建议从饮用水源新污染物动态筛查、新污染物高效去除工艺与装备研发、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及完善饮用水源新污染物标准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 本刊专稿
    王赤, 宋婷婷, 曹松
    科技导报. 2025, 43(5): 19-2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1.00027
    摘要 (109) PDF全文 (38) HTML (58)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12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了新的十年调查报告《太阳和空间物理探索的未来十年:探索和保护人类的太空家园(2024—2033年)》,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的第3个用于指导太阳和空间物理(也称日球层物理)领域未来10年发展的战略研究报告,引起了国际空间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该十年调查报告进行了解读,分析了美国未来10年太阳与空间物理“探索和发现宇宙奥秘、拓展和保护人类太空家园”的发展愿景、科学探索与空间天气的主题以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科学探测任务等内容,研究了其面向科学发现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以及通过实施天基与地基的大、中、小型系列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的战略布局,将对中国太阳和空间物理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 本刊专稿
    王佶, 赵昆
    科技导报. 2025, 43(4): 19-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810
    摘要 (221) PDF全文 (67) HTML (153)   可视化   收藏

    极紫外阿秒光源具有极短的脉冲宽度和高光子能量,因此具有超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能力,广泛应用于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乃至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目前阿秒光源的脉冲宽度已经突破了50 as,最高光子能量也突破了水窗波段。介绍了阿秒光源的产生及产生过程中相位匹配的原理,论述了孤立阿秒脉冲产生和选通方法;回顾了阿秒光源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阿秒光源在基础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展望了未来的阿秒光源将朝向具有更高光子能量、更短脉宽、更高单脉冲能量、更高光子通量和更高重复频率的方向发展;上述参数的不断提高在应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的阿秒光源装置,并指出建设大型阿秒装置,实现高性能的阿秒综合实验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 本刊专稿
    林润华, 徐丽娇, 王志敏, 黄文光,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25, 43(3): 20-3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2.00192
    摘要 (427) PDF全文 (122) HTML (308)   可视化   收藏

    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24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30项。(1)中国重大科学10项进展分别为:发现迄今全球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发现新型钙-氧气电池;“拉索”发现高能宇宙线起源关键证据;破解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构造;解密细胞自组织漩涡的机理;实验上首次发现引力子模;提出应用青蒿素类衍生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新策略;发现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新疗法;发现高丰度绿色元素催化生产低碳烯烃新机制;揭秘月背土壤成分与年代。(2)中国重大技术10项进展分别为:解码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开发具Pb容量的3D纳米级光盘存储器;研制出大规模智能光计算芯片太极;利用国产型扫描探针显微镜首次“看到”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基于原语表示的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天眸芯”研制成功;实现以RNA为媒介的基因精准写入;构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模拟器;研制具有原子尺度局域化光场的奇点介电纳米激光;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借助AI破解催化领域重大科学难题。(3)中国重大工程10项进展分别为:中国南极第5站秦岭站建成开站;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出港;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我国刷新水冷磁体世界纪录;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我国自主研制世界首台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通过验收;世界最大吨位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交付离港;全球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工;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顺利贯通。

  • 本刊专稿
    周诚, 程杉杉, 高玉月, 周燕
    科技导报. 2025, 43(2): 22-3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890
    摘要 (331) PDF全文 (39) HTML (161)   可视化   收藏

    《地外原位资源利用差距评估报告》是国际空间探索协调组(ISECG)定期更新的关于全球太空探索任务的汇总文件,旨在推动全球太空探索与原位资源利用(ISRU)的可持续性。首先,基于ISRU的总体目标与关键结构分解,总结了目前针对ISRU技术、试验测试设备以及星壤模拟物3方面开展的评估工作,并进行归类比较。其次,通过重点解析此报告的ISRU差距评估内容,依次对各参与国当前在原位资源勘查、原位资源采集和预处理、生产消耗品的资源加工、生产建造和制造原料的资源加工、月面原位建造、地外空间制造6大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重心与优势展开具体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解析此报告对ISRU技术的多学科融合研究、高保真极端环境模拟平台建设以及结合深空探测需求推进高水平ISRU任务实施的展望。

  • 本刊专稿
    陈广仁, 刘志远, 田恬,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8, 36(3): 8-2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8.03.001
    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17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30项。1)2017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多粒子纠缠态,冷原子研究取得突破;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许昌人;真核生物酿酒酵母长染色体精准定制合成;揭示国际贸易导致的PM2.5跨界污染及其健康影响;表明2个突变促进了寨卡病毒爆发流行及毒力增强;揭示脂肪酸是共生菌根和寄生真菌主要碳源营养;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发现化疗药物通过caspase-3诱导细胞焦亡而产生毒副作用;揭示痒觉的核心神经环路机制;LHCb实验首次发现带双电荷的双粲重子。2)2017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首次制备出5 nm栅长的高性能碳纳米晶体管;中国光通信研究新突破:实现1根光纤可供135亿人同时通话;首次实现石墨烯智能人工喉;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马氏体时效钢;研制出2.2 g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中国第一台微波光子雷达诞生;“墨子号”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首次制备出全氧化物人工反铁磁体;氧化石墨烯膜通过阳离子控制层间距实现离子筛分;寒武纪公司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3)2017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投产成功;天舟一号成功交会对接天宫二号,中国稳步迈进空间站时代;中国国产航母下水,打造中国航母建造新里程碑;“慧眼”升空,填补中国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研制空白;高铁迎来“复兴号”标准动车组,软件全部自主研发;宝兰高铁和兰渝铁路开通运营,中国铁路成网世界第一;中国可燃冰试采圆满结束,产气时长和总量创世界纪录;中国建成世界最大海洋微生物资源库,实现多项第一;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设备国产化率达96.7%;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验收,中国成为国际5大稳态强磁场之一。
  • 本刊专稿
    王春法
    科技导报. 2017, 35(18): 13-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18.001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思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远的战略眼光,就科技创新演进、科技产业变革、国际科技合作、科技体制改革、国防科技安全、科技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归纳总结了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10个突出特点,并初步探讨了其科学内涵与指导意义。
  • 本刊专稿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科技导报. 2017, 35(11): 5-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摆上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各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列重要部署。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吉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机遇,特别是以创新驱动为主题召开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吹响了进军科技创新强省的号角,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努力为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 本刊专稿
    刘硕, 孟含琪, 薛钦峰
    科技导报. 2017, 35(11): 8-9.
    35年前, “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如今,“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的黄大年,再次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两位工作地点都在吉林的科学家,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已化为白山松水间的座座群峰,绵延不息。
  • 本刊专稿
    谢尚平, 马静
    科技导报. 2017, 35(5): 17-2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5.001
    20世纪中国长江流域3次特大洪涝均发生在厄尔尼诺次年夏季。介绍了短期气候预测的科学原理,回顾了人们对气候变化机理的探索历程,总结了汛期降水预测取得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最后分析2015年发生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给2016年中国汛期降水带来的影响。
  • 本刊专稿
    陈广仁, 刘志远, 田恬,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3): 13-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3.001
    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16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30项。1)2016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精子RNA可做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类灵长类自闭症模型;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实验证实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PandaX-II实验对暗物质粒子特性给出迄今最强的限制;揭示水稻产量性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实现来自二维自旋-轨道耦合;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2)2016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新型钴基催化剂可将CO2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中国“智造”软件成功解决肿瘤定位难题;实现零容量信道量子信息的有效传输;实现煤基合成气一步法高效生产烯烃;全球首例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问世;中国首次实现卫星“空中加油”;推力最大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试车成功;让隐形战机显形的量子雷达研制成功;“神威·太湖之光”问鼎世界超算冠军;发明病毒直接转化疫苗新技术。3)2016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全球首座四代核反压力容器吊装成功;中国标准动车组完成世界最高速交会试验;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系列大型科学实验项目启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首航成功;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贯通;中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辽宁号航母实弹演习,歼15舰载战斗机首现身;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
  • 本刊专稿
    张勤
    科技导报. 2016, 34(24): 16-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6.24.001
    本文从知识产权法律;作者、出版社和社会公众三方利益;伦理道德共3个方面对中英文“一稿两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中英文“一稿两投”是否违反知识产权法律取决于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民事约定,无一定之规;中英文“一稿两投”对三方的利益影响不同,应根据社会利益最大化进行取舍。中英文“一稿两投”在只计算一项成果的前提下,与科学道德无关,且有利于中文科技杂志的繁荣和科技成果在我国的传播应用,利大于弊。
  • 本刊专稿
    蔡自兴
    科技导报. 2016, 34(15): 12-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6.15.001
    摘要 (1763) PDF全文 (4431)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中国人工智能从迷雾重重、艰难起步,到冲破禁锢、初露曙光,直至迎来春天、走上大道的发展历程。概括了中国人工智能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中国人工智能的决策建议。
  • 本刊专稿
    石元春
    科技导报. 2016, 34(13): 11-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6.13.001
    农业发展历史表明,几千年来的农业是以生物质的作物果实和畜禽肉蛋奶为生产对象的,而占生物量60%的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只是“农业废弃物”。现代生物质转化技术则可以将这些“农业废弃物”以及所有可利用的生物质转化为种类繁多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产品并再获大幅增值。这是对农业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在污染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中保护环境,并生产种类繁多的绿色产品。因此,农业在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同时,应将“非粮生物质”纳入农业生产系统,由“半生物质农业”或“部分生物质农业”发展到“全生物质农业”或“全生物质利用农业”。
  • 本刊专稿
    徐延豪
    科技导报. 2016, 34(12): 8-13.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未来五年,中国已确立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在科普方面,“互联网+科普”行动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推进科普信息化,将给科普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科普受众的行为也呈现新的特点。
  • 本刊专稿
    杨文志
    科技导报. 2016, 34(12): 14-17.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作为。实践证明,科普信息化与现有科普间不是二选一,即不是要推进科普信息化,就不要传统科普创新,或要继承传统科普,就要排斥科普信息化。科普信息化不是做项目、喊喊口号、搞搞群众运动那么简单,而是科普从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服务理念方式、运作模式、评价维度标准等全方位的行动和改变,渗透融合在科普工作的方方面面;科普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应用,而是科普从理念思维到行为的彻底革命,是科普升级换代,是新时期的新科普。科普信息化之根本在于科普人的“信息化”,由此科普信息化建设者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理念。
  • 本刊专稿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科技导报. 2016, 34(12): 18-21.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正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变革。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基础在全民科学素质。要支撑“两个一百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的实现,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必须超过10%。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通过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大幅快速提升我国科普服务能力,才能有效满足信息时代公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科普服务需求,才能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升提供强劲动力。
  • 本刊专稿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科技导报. 2016, 34(12): 22-28.
    科普信息化旨在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科普内容,创新表达形式,通过多种网络便捷传播,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运营模式,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普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 本刊专稿
    中国科协科普部 百度数据研究中心 中国科普研究所
    科技导报. 2016, 34(12): 29-33.
    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发展带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传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使科学传播变得无比高效、方便快捷和充满乐趣,云计算、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
  • 本刊专稿
    田舒斌
    科技导报. 2016, 34(12): 34-35.
    2014年7月,新华网与中国科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于同年11月共建“科普中国研发与传播基地”,以此为新的起点,新华网积极投身科普事业,成为推进科普信息化、打造“科普中国”品牌的先行者(图1)。
  • 本刊专稿
    余清楚
    科技导报. 2016, 34(12): 36-38.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为科学普及事业的欣荣发展指明方向,对我们如何传播科普知识、如何发展科普信息化、如何让科普知识惠及每一位公民,令科学技术最终作用于国家创新发展,具有深刻而又深远的意义,也为人民网传播科普知识、进行“科普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工作指引。
  • 本刊专稿
    杨谷
    科技导报. 2016, 34(12): 39-42.
    85岁高龄的袁隆平在水稻田边,给外国学生们讲解最新的科研进展;93岁高龄的吴孟超走下手术台,讲述刚结束的一台肝癌手术;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张彦仲回忆几代航空人的中国梦……过去一年中,这些画面在朋友圈、视频网站广为传播,光明网承接的“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项目催生了一件件在网络空间“爆红”的微视频,广大网友追捧著名科学家不凡的人生故事,科普节目主持人成为新“网红”……光明+网络科普,产生了“化学反应”,成为媒体在科普领域“三贴近”的一次有益探索。
  • 本刊专稿
    刘勇
    科技导报. 2016, 34(12): 43-45.
    2015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腾讯作为“互联网+”最早的探索和实践者,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尝试。2015年4月,在中国科协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腾讯又在科普与互联网的结合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并与科协签署了“互联网+科普”框架协议,双方在热点新闻事件科普解读、净化网络“伪科学”、科普精准化推送以及大数据分析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 本刊专稿
    王翔
    科技导报. 2016, 34(12): 46-48.
    在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的新常态下,大数据为解决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不平衡和供给效率不高的难题,实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现代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科协与百度公司开展“科普中国+百度”战略合作,摸索出大数据时代科普公共服务的智慧化供给模式,实现了公共部门、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供给,在公共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向公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均等化的科普公共服务。
  • 本刊专稿
    肖云, 徐雁龙
    科技导报. 2016, 34(12): 49-53.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提升科普信息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难点之一是如何充分发挥科学家作为科学普及信息源头的重要作用,难点之二则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让科普信息流行起来。
  • 本刊专稿
    嵇晓华
    科技导报. 2016, 34(12): 54-57.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科普信息化在高速推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 本刊专稿
    中国科学技术馆
    科技导报. 2016, 34(12): 58-65.
    中国数字科技馆是由中国科协联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按照“大联合大协作”的理念共同建设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认定挂牌的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唯一的科普平台。
  • 本刊专稿
    秦德继
    科技导报. 2016, 34(12): 66-68.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日益成为科普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成为引领科普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坚持“科技热点导入,全面科学解读”的原则,紧抓科技热点和科技前沿,通过“开放、协作、参与”等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不断丰富科普内容,创新表达形式,在原有图书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多元化运营模式,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普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在科普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 本刊专稿
    王康友, 钟琦, 王黎明
    科技导报. 2016, 34(12): 69-73.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标准社会功能和相应制度,例如商业、教育和传播,以信息化的方式被广泛和深入地拓展、复制或重新定义。信息传播技术(ICTs)创造了丰富的信息形态和传播途径,信息消费日趋多元而个性化。
  • 本刊专稿
    童庆安
    科技导报. 2016, 34(12): 74-77.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支撑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科协为主的各有关科普机构,充分发挥“互联网下抓机遇”的担当,集成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公众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完善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公共服务机制,最大限度地扩大科学传播的覆盖面,实现科普服务的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作为肩负科普公益服务使命的北京科技报社,有幸成为科普信息化建设探索者和践行者之一,将集报社全力,发挥优势,勇于探索,倾力打造优质科普内容和资源融合传播的综合平台。
  • 本刊专稿
    北京市科协科普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科技导报. 2016, 34(12): 78-79.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1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北京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超过12%”。
  • 本刊专稿
    杨建荣
    科技导报. 2016, 34(12): 80-81.
    近年来,上海市科协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全员、全程、全时空”,紧盯科技前沿、紧跟社会热点、紧扣公众需求,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发出权威声音,在科普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 本刊专稿
    李春阳
    科技导报. 2016, 34(12): 82-85.
    科普信息化是引领科普满足受众个性化、泛在化、精准化信息需求、驱动科普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据第9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新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97%,虽然超额完成了“十二五”2.28%的目标任务,但与全国6.20%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抵御宗教极端和反对迷信的重要手段。新疆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离不开科学普及,尤其是面对“去极端化”的历史重任,更需要加强科学普及力度。
  • 本刊专稿
    王春法
    科技导报. 2016, 34(10): 4-1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科技导报》的同志约我写一篇关于中国科协的历史与辉煌的文章,以为庆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