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农业
    刘天军
    . 2005, 23(0507): 48-50.
    在陕西省乾县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对乾县奶牛产业化运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及主要发展瓶颈,提出建立合作组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措施,从而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 农业
    邓建明;王根轩
    . 2005, 23(0507): 51-55.
    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旱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根据这些环境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着重论述了对绿洲系统的研究,并阐述了运用生态场理论从整体和动态上判断与预测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新思想。
  • 农业
    张应禄;沈贵银
    . 2005, 23(0506): 34-38.
    科技进步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当前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最大障碍性因素。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当前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依据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性、公益性、综合性以及周期长的特点,把国际社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成功的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提出建立以农业科研中心、农业科技试验站和农业科技推广站3个子系统为基本结构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农业
    南灵;张大海
    . 2005, 23(0506): 39-41.
    农村家庭养殖中多元化经营其实就是一种风险管理方式。农户运用这种风险管理方式的决策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资产组合降低风险的过程,所以资产风险组合模型可以揭示决策全过程。同时,农户的风险偏好又造成了各个农户运用这种风险管理时的差别。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的风险管理方式的引入,可以使农户放弃该种低效风险管理方法,走高效发展之路。
  • 农业
    王革华
    . 2005, 23(0505): 53-55.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一,其有效解决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分析了农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源尤其是优质能源的需求趋势,指出农村能源供应和消费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农村能源作为国家整个能源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影响到国家能源供需总的形势,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村能源问题;还提出了通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重点。
  • 农业
    邱化蛟;程序;朱万斌
    . 2005, 23(0505): 56-58.
    针对存在于我国都市农业研究领域的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包括都市农业的起因、概念、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当前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以及都市农业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看法。
  • 农业
    郭瑞萍
    . 2005, 23(0505): 59-62.
    2000年开始的税费改革虽达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却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危机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未认清农民负担过重的实质,从而导致农村税费改革思路出现了偏差。农民负担过重实质上是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远远高于农民所获得的农村公共产品,所以,正确的农村税费改革思路应该是,农民的税费负担应与他们所获得的农村公共产品基本等价。为此,应将农村税费制度纳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框架内,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革。
  • 农业
    朱兆良;孙波;杨林章;张林秀
    . 2005, 23(0504): 47-51.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与污染,以及湖泊富营养化等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导致污染的4个主要原因: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率低,以及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据此提出了包括政策、法规和技术等控制对策。
  • 农业
    华伟;王雪萍;侯光明
    . 2005, 23(0504): 52-55.
    根据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发展,通过实证材料、完全理性国家模型和收入博弈分析,探讨在非正式经济占据主要成分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本质与基本动因;本着科学发展观,提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修改为“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 农业
    仝芳妍;邓心安
    . 2005, 23(0504): 56-59.
    人类社会将在21世纪20年代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对世界经济将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新的经济时代,农业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产业。本文通过对生物经济时代特征和中国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基于生物经济时代新型农业体系的框架内容与当前对策。
  • 农业
    陈瑶生;王翀;李加琪;刘海良
    . 2005, 23(0503): 48-51.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种猪质量却长期落后于养猪业发达国家,优良种猪长期依赖进口。综合分析了国际上猪育种的最新发展趋势,探讨了制约我国猪育种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目前国内种猪遗传评估的现状,提出了未来我国猪育种的基本策略和措施,以应对经济全球一体化对我国养猪业的强烈冲击。
  • 农业
    常欣;程序;刘国彬;邱化蛟
    . 2005, 23(0503): 52-5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沙尘风暴连年发生、水资源日趋紧张、干旱面积不断扩大和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是造成该地区农业生产低且不稳的主要原因。特别是2003年粮价波动之后,辖区的农业问题再次引起高度的重视。黄土高原作为我国能源-化工-重化工基地,其农业生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与生态变迁的相互作用关系中揭示出历史经验教训以及西部大开发确定的发展方针,并在总结已有的农业成功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战略。
  • 农业
    刘明池
    . 2005, 23(0502): 44-47.
    介绍了我国蔬菜业发展和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以及国内外病虫害综合防治(IPM)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造成我国蔬菜产品农药超标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安全蔬菜生产从根本上是以蔬菜自身的健康生长为基础的,从而初步提出了“健康栽培”的新概念。
  • 农业
    陈远双
    . 2005, 23(0501): 50-53.
    “三农”问题是困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障碍,是贵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正视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分析概括了贵州“三农”问题的现状及特征,并提出了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对策,其核心在于“以市场化促区域特色农业建设,以非农化促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以城镇化促农村社会转型”。
  • 农业
    尚娟;吴应华;罗剑朝
    . 2005, 23(0501): 54-58.
    全面分析了WTO对我国“三农”的影响,提出了在WTO“绿箱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政策建议,即增加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改革投资管理体制、转变投资运行机制、健全投资评估监管体系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 农业
    张文松;邬文兵
    . 2004, 22(0412): 52-56.
    在系统论述农产品现代流通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给出了其建设思路、建设方向、建设目标、建设部署和建设重点,粗略勾画了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框架。
  • 农业
    符少辉;何忠伟
    . 2004, 22(0409): 38-41.
    分析了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潜力,提出了其发展的策略。
  • 农业
    朱淑芳;赖景生
    . 2004, 22(0409): 42-44.
    西部农业结构存在“错位、低位、缺位和同构”问题,根据“三农”特征和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科技创新、高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理念与思路。
  • 农业
    刘军彦;霍学喜;刘军仓
    . 2004, 22(0407): 59-61.
    自1990年以来,“公司+农户”模式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大力发展,带动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但通过对陕西省乾县“公司+农户”模式的实地考察,发现农户存在着严重的融资瓶颈。对此,本文提出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促进龙头企业上市、建立“公司+农户+银行”模式等方法来扩大农户融资渠道,从而促进“公司+农户”模式的健康发展。
  • 农业
    程序
    . 2004, 22(0405): 3-6.
    出口导向型农业是世界上资源贫乏而农业发达的国家,如荷兰和以色列的共同特点。本文通过中外比较研究以及对中国曾经是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历史回顾,针对当前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尽如人意,已严重影响到农民增收的现状,指出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和教育,使潜在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变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才能使中国有条件的地区变成面向全球生产的劳力高度集约、高附加值农产品的“世界农场”。
  • 农业
    郑英宁;朱玉春;宗丽辉
    . 2004, 22(0405): 7-9.
    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专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内涵、标准及范围,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说明分析,介绍了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运行体系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 农业
    刘先曙
    . 2004, 22(0403): 41-41.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9月20日报道 :罗马尼亚Cuza大学的MirceaSanduoviciu领导的科研小组最近提出了一种新观点 :与生物的活细胞类似的细胞可能在几微秒之内因发生自组织(self-organisation)而形成 ,并不需要几百万年的进化而成。如果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有关的进化理论可能必须彻底修改。现在大多数生物学家认为 ,活细胞是由一种络合物和一些化学物质经过几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形成的 ,开始是形成简单的分子 ,然后形成氨基酸、原生蛋白质 ,最后形成一种有机体结构。
  • 农业
    李良红;方晓阳
    . 2004, 22(0403): 51-53.
    我国食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 ,损失严重 ,而我国的有机食品以其安全无污染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 ,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此外 ,我国还有着发展有机食品的传统优势。本文通过分析上述因素 ,提出了我国用“有机食品”突破“绿色壁垒”的食品业发展思路。
  • 农业
    耿文才;卢东宁;王青
    . 2004, 22(0402): 43-45.
    本文在概述和分析了农民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现状、类型、功能和运营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4个方面的对策 :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给以适度的财税扶持和充分的金融支持,加强内部运行机制的建设,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 农业
    张宗威
    . 2004, 22(0402): 49-51.
    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农业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结构调整,现在大部分农产品已经供大于求,在这一新形势下,要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利润水平,需要有新理论的支持。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有的大于1,有的小于1,据此可以证明:要使农业产业整体利润水平提高,必须使整体生产规模适度;另一方面,根据产品成长规律,创新也是提高利润水平的必要措施
  • 农业
    陈绍江
    . 2004, 22(0402): 52-55.
    本文介绍了高油玉米育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高油玉米育种发展的设想。特别指出:种质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玉米育种和生产的战略资源,国家要制定长期稳定的种质发展政策且进行持续的战略性投资,形成包括普通种质在内的种质创新体系,从而促进原创性资源和技术的发展;这也是保持我国高油玉米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
  • 农业
    彭珂珊
    . 2004, 22(0401): 13-16.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 ,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解决13.0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指“国家满足所有人以合理价格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 ,并具备抵御各种粮食风险的能力”。粮食安全历来是一国经济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此十分关注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粮食安全更加引人注目。“民以食为天”、“无粮则乱” ,实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 ,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一、粮食安全形势的历史回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003年达到了13.01亿人。
  • 农业
    邓大才
    . 2004, 22(0401): 17-20.
    1998年国家实行以“三项政策 ,一项改革”为核心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政策、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政策 ,以及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的改革 ,以下简称“98粮改”)。到2001年 ,浙江省率先拉开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序幕 ,取消1998年实行的“三项政策”。尔后许多省市紧跟其后 ,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逐步放开粮食市场。但还远不足以消除“98粮改”的诸多后患 ,以至2003年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剧。我们必须严肃地反思“98粮改” ,深刻地吸取教训。
  • 农业
    秦向阳
    . 2004, 22(0401): 23-25.
    国家实施的“863”项目———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示范工程 ,为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核心的推动作用 ,但在示范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去探讨与思考。一、系统开发方面的问题1.只重视系统开发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不重视用户的使用开发农业专家系统 ,是为了达到生产决策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实现更多的功能 ,但该系统的决策推理呈现出过分的复杂性和理论性 ,使用过程也十分复杂。由于这种复杂性 ,使得在系统推广使用的时候必须专业人员才能完成操作 ,对终端用户的要求比较高(专业水平)。这显然不符合广大用户的实际水平。
  • 农业
    张文松;张明玉
    . 2003, 21(0312): 51-55.
    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是几乎所有后发国家经济起飞的成功之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要寻求适合自己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当然, 要想短时间内全面赶上发达国家是不可能的, 但在某个领域、某个阶段的跨越是完全有可能的。经过国内外对比研究和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的考察, 我们认为, 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鉴于此, 我们在《科技导报》2003年第5期发表的论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里, 详细论述和分析了我国目前为什么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制度基础以及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 农业
    张纪兵;肖兴基
    . 2003, 21(0312): 55-58.
    1987年, 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著名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6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的3个文件《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森林问题原则声明》, 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公约的形式确立了下来。至此, 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 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最为深刻的主流思想之一, 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1]。
  • 农业
    姚士谋;年福华;王成新;
    . 2003, 21(0312): 58-61.
    新的背景与新的机遇全球一体化不是一个新的现象, 但国际城市的出现不过是50多年前的事实。全球化发展的不均衡性, 将会减弱国家的影响、提升城市的作用(PeterHal,2002); 而城市的国际化则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提供了中心基地。20世纪90年代, 曾有一些学者从国际区位、经济实力与发展趋势等方面探索过亚洲地区东部的国际化大都市, 如国际一流的东京及国际著名的香港、汉城、新加坡、大阪等大都市, 均为有较高水准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填孝三, 1998)。我国的上海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上海, 不久也将成为亚洲地区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 农业
    青先国
    . 2003, 21(0311): 52-54.
    在加入WTO的今天, 我国南方水稻产业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焦点问题, 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围绕专用化、产业化、高效益这个主攻方向, 结合多年的实践, 谈一谈新形势下发展水稻产业经济的思考。一、水稻产业经济的背景、概念、内涵与属性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 是治国安邦的战略物资, 其丰欠余缺关系到国计民生, 各国政府因此均采取各种措施对粮食的生产和供给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短缺经济时期, 粮食主要表现出“社会属性”的一面。随着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 粮食生产已由原来的短缺时期进入相对剩余时期。
  • 农业
    孙炜琳;蒋和平
    . 2003, 21(0310): 53-55.
    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创新, 是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 突出地方特色, 有效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态类型、科技水平等的差异, 各地采用了不同的运行模式。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 对这些模式进行分析, 做出归纳和总结, 必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农业
    谢群
    . 2003, 21(0310): 56-58.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高新技术, 使传统农业转化为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 已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出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人口超负荷、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及环境恶化等问题, 加速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使农业由传统的资源依附型向现代的智能依附型转化, 对提高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 %~4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5 %~85 %的水平。笔者认为,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高风险, 是严重制约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与效果的主要障碍因素。
  • 农业
    何忠伟
    . 2003, 21(0310): 59-61.
    一、入世后绿色壁垒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绿色壁垒露出端倪, 成为各国农产品贸易研究的热点这是因为,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 对关税壁垒及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有关规定越来越严格、贸易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传统的贸易保护进一步受到有效的限制, 贸易保护主义不得不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来实施其贸易保护战略。在这种背景下, “绿色”贸易保护论迅速得到流行, 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 农业
    夏训峰;吴文良;王静慧
    . 2003, 21(0309): 53-56.
    农业科技园区, 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地区划出一定区域, 以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单位为依托, 对农业新产品、新技术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开发, 所形成的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和生产基地。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类比, 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与环境相结合, 就构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农业科技园区生态系统。根据生态学原理, 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由非生物组分和生物组分(即生命系统和生命支持系统)构成, 缺一不可。生物组分依赖于非生物环境提供的场所和空间,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并使系统自身得以存在和发展。
  • 农业
    朱玉春
    . 2003, 21(0309): 56-58.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权, 是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在当今的国际经济贸易中, 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领域在逐渐加宽、份量在逐渐加大。我国作为WTO成员, 必须履行《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同时, 加入WTO后, 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 如果不对农业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将会使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 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农业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 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是目前迫切而急需研究的课题。
  • 农业
    刘纯阳
    . 2003, 21(0309): 59-61.
    引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 它削弱了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种种壁垒, 使原本截然分割开来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为一体, 我国农业因而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经验看,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一般地, 市场机制越完善、生产力越先进的国家或地区, 就越具有催生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条件。因为完善性市场导致竞争加剧, 市场中的行为主体产生寻求合作的愿望。
  • 农业
    石元春
    . 2003, 21(0308): 3-6.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用于农业,才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一面是信息技术不断地展示其魅力和影响,使古老的农业得到新的雨露滋润;一面是农业按其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不断应用和丰富着信息技术。农业是以土、肥、水、光、温、气等自然要素为基本生产资料,从事生命物质生产的产业;是个变量因素很多,时空变异很大的复杂系统;而农业从业者则是信息需求很强而接受力又很弱的群体。这些特点都使农业有别于其他行业,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性的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它是随着一项项具体信息技术的引入而逐渐形成的,时间还不长,所以在一些概念、内涵,以至名称上尚诸说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