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及获奖
发展历程
未来愿景
开放获取
作者服务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投稿说明
论文加工费
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政策
下载中心
我要投稿
伦理道德要求
作者伦理道德要求
编辑部审查稿件要求
本刊编辑要求
本刊审稿人要求
本刊编委要求
主办方和出版机构要求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院士论坛”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全选
|
Select
院士论坛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王金南
科技导报. 2020, 38(17): 6-7.
摘要
(237)
PDF全文
(211)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中心,孕育了多姿多彩、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擘画了新时期黄河流域发展的总体蓝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再次研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已经成为牵动全国人民心弦的一件国之大事。
Select
院士论坛
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胡春宏
科技导报. 2020, 38(17): 8-9.
摘要
(229)
PDF全文
(181)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河难治的根本症结是水少沙多,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公元前602年以来,下游河道决口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26次,呈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涝灾害频繁。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黄土高原“变绿了”,黄河“变清了”。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治理了近50%,黄土高原林草覆被率由20纪80年代的20%增加到现状的63%,梯田面积由1.4万km
2
提升至5.5万km
2
,建设了各类淤地坝5.9万座,累积拦截泥沙194亿t,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变绿,入黄泥沙由1919—1959年的16亿t/a锐减到2000年以来的2.4亿t/a。二是水沙调控体系初步建成,洪水得到有效控制。黄河干支流上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控制性工程,已建水库库容近800亿m
3
,下游两岸1371.2 km临黄大堤进行了4次加高培厚,调水调沙使下游河槽平均冲深2.5 m,水沙关系不协调问题得到初步改善,“悬河”得到遏制,河道游荡性大幅减小,保障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三是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高,资源分配日趋合理。黄河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八七”水量分配方案, 1999年开始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保障了黄河20年不断流,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黄河以占全国2.5%的水资源量,养育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
Select
院士论坛
大力解放思想,优化创新环境打造山东发展新高地
于金明
科技导报. 2020, 38(14): 7-8.
摘要
(287)
PDF全文
(239)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是战略之举、强国之路。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山东省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才能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才能加快动能转换、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Select
院士论坛
新形势下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杜彦良
科技导报. 2020, 38(14): 9-10.
摘要
(228)
PDF全文
(208)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命运,在世界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面对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各国人民勇敢前行,风雨同舟。在我国,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采取最全面最严格防控举措,带领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同时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大国的担当与责任。
Select
院士论坛
要用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农业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吴孔明
科技导报. 2020, 38(14): 11-12.
摘要
(204)
PDF全文
(191)
HTML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生物安全是指有效防范由各类生物因子和生物技术误用滥用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威胁与伤害,特别是高度危险性人兽共患病、动物疫病、植物病虫害和外来生物的致灾性。2003年暴发的非典型肺炎和2020年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皆源于野生动物,属于人兽共患病。此类疾病是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共同病原体引起的,既可通过同源性链在动物与动物或人与人之间传播,又可通过异源性链在动物与人之间流行。2018年以来,外来入侵生物非洲猪瘟病毒和草地贪夜蛾在我国扩散蔓延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农业生物安全作为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根本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Select
院士论坛
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的信息基础
宋振骐, 郝建, 张学朋
科技导报. 2020, 38(14): 13-14.
摘要
(197)
PDF全文
(178)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身(体)、心(理)健康“生存条件”(包括美好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的相应工程(包括经济建设工程和国防建设工程)创新发展的历史。
Select
院士论坛
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多元化发展
郭孔辉
科技导报. 2020, 38(14): 15-16.
摘要
(257)
PDF全文
(139)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十年来,一直有关于低速电动汽车是否合法的争论。尽管低速电动汽车已出口许多国家,但至今在中国尚未获得合法的地位。从国家层面来看,振兴广大农村经济和高质量脱贫事业,需要大量的货物与人员的运输量。这种新添加的运输量应该尽量是低碳化的,而且还应该是欠发达地区的百姓买得起的,用得起,而且使用方便的。低速电动汽车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最佳的选择。
Select
院士论坛
设计的价值与未来
路甬祥
科技导报. 2017, 35(22): 13-14.
摘要
(319)
PDF全文
(201)
HTML
可视化
收藏
设计是人们对于产品制造、工艺与装备、经营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创意设想、计算和计划,是将信息、知识和技术转化集成为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价值的创新创造,是决定创新创造方向、目标、路径和价值的关键环节,是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国家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引领行业与全球能力的关键。设计创新引领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Select
院士论坛
锂电池如何开动电动汽车走出国门
陈立泉
科技导报. 2016, 34(6): 21-22.
摘要
(823)
PDF全文
(694)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石油净进口国,201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用电代油,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措施。
Select
院士论坛
低速微型电动车的历史性作用
杨裕生
科技导报. 2016, 34(6): 23-25.
摘要
(347)
PDF全文
(338)
HTML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主席2014年5月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但很多人只取前半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大意义;而不提"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具体任务和做法。
Select
院士论坛
中药现代化的历史丰碑——屠呦呦与青蒿素
李连达, 李贻奎
科技导报. 2015, 33(20): 28-30.
摘要
(436)
PDF全文
(1130)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制工作中的杰出成就,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基础上,从千百个复方、单方、古方、验方中,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手段发现、研制的现代中药。青蒿素是具有化学药特点的现代中药,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成果。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将比翼双飞。青蒿素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是成功的示范。
Select
院士论坛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研究
方欣, 卢山, 于宗霞, 陈晓亚
科技导报. 2015, 33(20): 31-35.
摘要
(1159)
PDF全文
(1243)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20 世纪70 年代中国科学家从传统药用植物黄花蒿中分离出青蒿素以来,其作为最有效的抗疟药物受到全世界高度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的发展,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逐步得到阐明,大多数代谢步骤的酶基因和部分调控机制得到鉴定。与此同时,利用转基因技术促进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合成与积累,以及在微生物中重建代谢通路以实现青蒿素的半合成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介绍在青蒿素代谢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
跳至
页
第1页
共1页
共12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