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裴雨洋, 于天水
    科技导报. 2024, 42(24): 88-9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8.01321
    虚拟心脏(living heart)是将虚拟现实(VR)技术与心脏研究相结合的全新领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心脏的生理或病理结构及功能,使之从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逼真地再现活体心脏的真实活动。综述了虚拟心脏关键技术在心脏解剖结构的可视化、心脏电生理仿真模型、虚拟心脏器官级耦合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虚拟心脏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心血管疾病药物研制及医疗器械研发、医学教学及临床培训等方向的应用前景。
  • 综述
    贾园, 孟繁哲, 杨菊香, 李蓓蓓
    科技导报. 2024, 42(24): 96-10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4.00648
    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以其良好的光学稳定性和高的灵敏度,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作用。在介绍AIE材料性能的基础上,综述了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农药与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品质评估以及在食品包装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可以预见,对AIE发光材料结构的精准设计和发光性能的有效调控,可进一步拓展新型AIE荧光材料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 综述
    王乃兴
    科技导报. 2024, 42(23): 98-10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761
    新试剂的研究和开发对有机合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新试剂不断出现。盘点了一些含氟和硫的官能化新试剂,如氟甲基化试剂,二氟甲基化试剂和三氟甲基化试剂,介绍了用于硫甲基化的新试剂DMSO-I2和DMSO-TsCl试剂,推介了一种用于芳香醇选择性氧化制醛的含硫新试剂Na2S2O4-TBHP。
  • 综述
    孙学会, 李伟, 周晟, 徐萍, 许丽
    科技导报. 2024, 42(22): 84-9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300
    大型队列已成为生物医药与公共卫生领域重要的开放性科研基础设施和卫生决策支撑平台,其意义不断凸显,多国已布局大型队列建设。聚焦典型的多主体协作的联盟式大型队列——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项目,分析其组织机制、经费来源、建设模式、标准化方案、资源管理与共享策略等,剖析其成功实施与运行的关键。分析显示,多主体协作的联盟分布式大型队列建设需要持续的投入和长效科研机制的保障,且通过前瞻顶层设计、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开展标准全面的数据和生物样本收集、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才可确保其持续、高质量建设。建议中国由政府主导规划并科学设计,建立一体化的大型队列组织和管理体系;设立专项进行长期稳定支持,确保大型队列的持续、高质量建设;建立标准统一的建设与管理方案,保证大型队列资源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数据资源规模、类型和质量,建立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大型队列;探索建立合理的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 综述
    王同举, 张琦美, 张文倩, 雷永平, 林健, 符寒光
    科技导报. 2024, 42(18): 76-9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6.00837
    均一微滴的应用十分广泛,生成方法越来越高效可控。阐述了射流扰动均一微滴制备技术和按需可控均一微滴制备技术的原理。基于脉冲力形成的原理不同,均一微滴制备技术分为压电式、电磁致动式、磁流体式、气压脉冲式和激光流体共振式,总结了5种模式的原理和技术现状。梳理了均一微滴制备技术在电子封装领域、喷墨彩印技术领域、微型件3D打印领域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均一微滴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
  • 综述
    李平, 马燕桃
    科技导报. 2024, 42(18): 91-9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323
    光照治疗(LT)是双相情感障碍(BD)的新型有效疗法。综述了LT治疗BD的生理学机制与临床应用现况。LT通过视网膜上的固有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将光信号传递于下丘脑前视交叉上核等区域来发挥生物节律、内分泌、神经递质等调节功能,从而达到改善BD抑郁状态的作用。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单一LT及LT联合治疗均可显著改善BD的抑郁严重程度。LT治疗BD的安全性良好,强光及弱光治疗均适合BD患者,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采用白光治疗,疗程1~8周。未来仍需开展更多关于LT临床参数(如强度、光谱、每日暴露持续时间)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综述
    董慰, 赵月镭, 董禹, 蔡佳淇
    科技导报. 2024, 42(17): 53-6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452
    梳理了认知友好社区的理念与意义,挖掘了认知障碍群体的群体属性、行为特征与环境需求,探讨了认知友好社区在物质环境(安全寻路、环境刺激、需求满足)与社会环境(社会资本、社会认同)方面的建设要点,提出了挖掘认知障碍群体需求与偏好、探索环境因素刺激类别与作用机制、量化分析环境影响效用、构建认知友好社区评估体系等建议。
  • 综述
    冯天仪, 贾巍杨
    科技导报. 2024, 42(17): 65-7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449
    基于广义无障碍理论视角,总结了关于感官花园相关研究,发现其逐渐向服务群体、涉及空间和设计性能方面的广义无障碍方向转变。从研究方法、健康效益、通行设计与感官设计策略等方向梳理了感官花园的学术动态,提出广义无障碍景观是感官花园的发展趋势,未来感官花园研究应扎实拓展循证依据,并转译为精细化、可实施的设计导则。
  • 综述
    唐佳伟, 李井峰, 方杰, 刘月阳, 郭强, 时俊杰, 李杰
    科技导报. 2024, 42(15): 69-8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204
    梳理了国内外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模拟实验装置研发进展,归纳了以高温高压反应釜、岩心夹持类渗流模拟系统、岩石三轴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和大尺寸真三轴实验系统为代表的4类模拟装置的功能特点,分析了不同实验模拟装置适用范围及其对于EGS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撑作用。结合国内外在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 EGS模拟实验装置的研发方向,在现有装置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大型模块化干热岩开发模拟实验平台的设计思路,论述了平台装置的系统构成和模块化功能特点,探讨了热储区形成机理和复杂地质条件下多场耦合作用机制。
  • 综述
    梁家铭, 陈欣, 马志燕, 张颖煜, 赵琳琳, 刘营营, 刘亚军
    科技导报. 2024, 42(11): 58-6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3.00410
    骨关节炎是一种由机械损伤、炎症和代谢紊乱等因素导致的关节退行性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是一种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延缓关节炎症进程的临床物理治疗方法。从临床试验和动物模型中收集并整理体外冲击波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研究,进而总结体外冲击波治疗受损软骨和重塑软骨下骨的潜在机制,为进一步改善体外冲击波治疗骨关节炎的效果提供依据。
  • 综述
    马志燕, 贺子晔, 梁家铭, 赵琳琳, 张颖煜, 刘营营, 刘亚军
    科技导报. 2024, 42(11): 66-7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3.00411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软骨的退化和关节囊的炎症。关节软骨炎症反应通常与 OA微环境中的氧化应激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阐述了炎症反应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探讨了应用环氧化酶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抑制剂、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抗炎类药物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研究进展。
  • 综述
    张天宇, 杨钙仁, 何寻阳, 刘秋梅, 李德军
    科技导报. 2024, 42(11): 75-8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425
    柑橘黄龙病是在柑橘产业中最具危害的细菌传染性病害,是柑橘产业健康长久发展的重大威胁。综述了柑橘黄龙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以纳米孔测序和图像数据集为主的快速检测柑橘黄龙病的方法,梳理了目前防控柑橘黄龙病的主要手段,包括传统防控方法、抗病育种、药物制剂防控和生物防控等。结合目前柑橘黄龙病抗(耐)病性与防控、检测技术的基本现状,提出可在建立黄龙病菌体外培养技术、发展田间快速检测技术、抗(耐)病新品种的规模化产出创新技术、柑橘黄龙病菌致病机理和绿色防控等方向深入研究。
  • 综述
    王波, 丁海涛
    科技导报. 2024, 42(11): 84-9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927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从细胞、蛋白和基因3个层面综述了布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细胞水平的研究提示布鲁氏菌感染后的外周血巨噬细胞、T细胞的亚群特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巨噬细胞特殊能量代谢途径可辅助诊断布病;蛋白水平的研究提示重组布鲁氏菌外膜蛋白2b可辅助诊断布病;基因水平的研究提示某些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可辅助诊断布病。从疫苗研发和新型蛋白质靶点2个层面综述了布病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二磷酸脲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是疫苗研发和药物制备的重要靶点,布鲁氏菌感染后的某些功能性效应蛋白可成为布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 综述
    廉兆龙, 李晓屿, 陈鹏, 孙彬, 徐新宇, 黄玉东, 王彩凤
    科技导报. 2024, 42(9): 85-9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1.01815
    介绍了近年利用碳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泡沫的研究进展,根据引入碳纳米材料的不同方式将增强方法分为内部掺杂法和外保护层法,探讨了2种方法的作用机理与改性效果;分析了碳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泡沫存在的不足,认为改性操作简单、降低填料团聚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综述
    孙昊, 何玲, 刘丹
    科技导报. 2024, 42(9): 94-10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2.01971
    长期重复性活动或不正确的姿势使肌肉承受持续应力,人体肌肉组织慢性损伤发病率高。围绕肌肉组织慢性损伤,综述了肌肉组织形态模型、生物物理模型、慢性损伤分析和数据采集方面的研究现状。肌肉形态模型主要基于线段、体积和曲面方法建模,肌肉动态建模方法值得深入探索。肌肉生物物理特性以肌肉生物试验为基础,在准确描述肌肉群生物物理性能方面还需继续投入精力。肌肉慢性损伤模型主要以磁共振成像(MRI)数据为基础,借助仿真平台和算法进行模拟实验,在计算方法的简化和优化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已有肌电仪、深度传感器等多种测量装备可用于肌肉变形和力等物理量的采集,数据与算法的融合方法还期待更多的创新。分析表明,研究肌肉组织的慢性损伤时,正确描述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力学性质是确保得到准确结果的关键。
  • 综述
    李章萍, 马怡君
    科技导报. 2024, 42(8): 91-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1524
    在对比分析美国和欧洲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历程、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无人机产业发展特点,针对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提出思路。中国应尽快革新无人机行业的监管制度,积极与各试验基地展开合作研发,努力提高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的服务技术水平,以加快中国无人机监管现代化的进程,推动无人机产业快速发展。
  • 综述
    张金辉, 赵滟, 毛寅轩, 卢志昂, 杨卓鹏, 张龙喜
    科技导报. 2024, 42(8): 101-11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9.01340
    随着系统日趋复杂,呈现出功能高度复杂、故障动态重构、各领域耦合关联等特点,传统可靠性、安全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愈加明显。依托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的迅速发展,可靠性、安全性工程师提出了基于模型的安全性分析方法(MBSA)和基于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MBRA)。从故障模型与系统模型如何进行集成、如何提高安全性分析结果可读性、如何设计恰当的安全性分析流程等3方面综述了MBSA研究进展;从如何提高分析工具的自动化程度及适用范围、加强建模语言对可靠性分析的适配能力、构建不同模型间的映射转换规则等3方面综述了MBRA研究进展。从如何设计一套针对安全性、可靠性分析的集成分析流程和如何解决可靠性模型、安全性模型和系统模型之间的接口问题等2方面介绍了基于模型的可靠性、安全性集成分析方法,阐述目前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综述
    陈澄宇, 赵云霞, 唐艺婷, 张学峰, 张凯, 车国静, 朱庆, 张霄, 刘媛, 刘贤金
    科技导报. 2024, 42(6): 79-8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9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综述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发生、抗药性和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进展。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治,建议在做好科学选种、科学水肥管理、准确预测预报基础上,结合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并通过合理选择高效杀虫剂、助剂和高效施药药械以及加强绿色防控基地的示范作用,达到稻纵卷叶螟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
  • 综述
    张卫, 臧立岩, 李靖
    科技导报. 2024, 42(4): 73-8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7
    煤中自由基是诱发煤自燃的首要因素之一,有效防止煤自燃的实质便是抑制煤中活性自由基对氧化反应的促进作用。系统地总结了煤中活性自由基——含氧自由基和脂肪族烃基在煤自燃过程中的反应,并指出目前研究煤自燃机理的不足,如煤分子模型类型单一,且多仅考虑煤中含氧自由基的反应过程,并未将含氧自由基、煤中缺陷和杂原子同时存在下的反应进行研究;指出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CO2、H2O和CO的生成路径,未对煤自燃产生的SO2、H2S等有毒气体进行很好的解释。从煤中活性自由基角度,针对性分析了制备抗氧化剂的应用研究,这是未来制备绿色高效阻燃剂的有效路径。提出了可从煤有机显微组分分子结构进行研究,不同显微组分的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因此,查明不同煤中的显微组分至关重要,特别是其内部活性自由基的类型。
  • 综述
    仝小刚, 李志鹏, 程军锋
    科技导报. 2024, 42(4): 84-9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8
    配位氢化物NaAlH4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且生产成本低廉,是一种典型的储氢材料;然而,较高的脱氢温度、较慢的氢吸放速率及较差的可逆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车载储氢介质,其储氢性能的改性研究长期备受关注。论述了NaAlH4储氢性能及其改进方法,阐明了添加催化剂和结构纳米化2种基本改进方法的原理,也阐述了理论模拟在研究NaAlH4储氢性能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 综述
    赵龙飞, 姜晓轶, 洪宇, 孙苗, 王漪, 康林冲, 曹磊
    科技导报. 2024, 42(4): 91-10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9
    摘要 (2891) PDF全文 (203)   可视化   收藏
    面向智慧海洋建设需求,提出海洋数字孪生技术体系及应用方向,分析了当前智慧海洋研究和发展现状,通过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应用,阐述了数字孪生的概念内涵,并给出海洋科学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装备全生命周期、海洋治理决策4个方面的数字孪生应用场景;针对智慧海洋建设与应用的共性需求,提出包含现实海洋、数字化海洋、交互映射、孪生海洋数据、孪生海洋知识、孪生智慧应用6个基本要素的海洋数字孪生六维模型架构理论;探讨了数字孪生赋能智慧海洋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实现路径。
  • 综述
    岳峰丽, 焉伟豪, 张孟枭, 宋鸿武, 张士宏
    科技导报. 2024, 42(3): 123-13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
    综述了国内外铝合金车轮生产工艺研究现状,阐述了铸旋铝合金车轮成形工艺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探索了旋压工艺在车轮成形方面的应用,包括普通旋压和强力旋压,冷旋和热旋。通过现阶段成形工艺发展趋势,对铝合金车轮铸旋成形工艺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材料力学性能方面应提高合金的初始力学性能、保证可靠性等;在毛坯设计方面,应加大对有限元应用研究及对开口角度继续深入研究;在工艺选择方面应在实际生产中对不同道次、不同数量旋轮的旋压进行研究等,对模拟参数的设定应从热力耦合和模拟工艺更贴近实际工况等方面突破;在对成品车轮的研究方面探索热处理的合理时间及分析损伤机理等。
  • 综述
    楚正坤, 刘洁
    科技导报. 2024, 42(2): 67-7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7
    亚胺类共价有机框架(imine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Imine COFs)材料是芳香胺和芳香醛单体根据席夫碱反应原理缩合形成的一类多孔有机晶体材料。Imine COFs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孔隙率、易功能化和可设计性强等优点,已成为近年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COFs材料。从设计、合成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综述了 Imine COFs 材料的研究进展;基于该领域现状,概述了在新型 COFs材料构筑及工业化应用进展上目前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优化合成方法、探索工业化应用条件、开发多功能复合纳米Imine-COFs及阐明材料理化性能基本原理等未来研究趋势。
  • 综述
    武旭东, 王靖岳, 薛春伟, 郑珺文, 雷虎, 王军年
    科技导报. 2024, 42(2): 79-8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8
    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寿命预测及能量管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影响寿命的因素,综述了不同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状况,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依据混合动力汽车工作模式简要说明能量控制策略工作机理,分别论述了基于规则、基于优化及基于人工智能等能量控制管理策略的发展现状,讨论了考虑电池寿命的控制策略对整车经济性能的影响。分析发现,融合多种方法的电池寿命预测方法更具优越性,且考虑电池寿命的能量控制管理策略对混合动力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提高效果更佳。总结了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寿命预测及能量控制管理策略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综述
    张振国, 王月, 陈军典, 高倩
    科技导报. 2024, 42(2): 90-10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9
    铁尾矿是我国目前现存规模最大的固体废弃物之一,而且其堆存量还在快速增长。一方面铁尾矿的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铁尾矿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其合理的综合利用,可以实现变废为宝,也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在分析铁尾矿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利用方式的对比分析,提出加强对铁尾矿资源利用的管理,为铁尾矿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保障;加强矿山企业铁尾矿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研究,探索铁尾矿资源增效新途径;以及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铁尾矿库治理、生态修复等可行性建议。
  • 综述
    付恩三
    科技导报. 2024, 42(2): 104-11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10
    矿山智能机器人是实现智能矿山建设的重要支撑。梳理了我国矿山智能机器人相关政策、技术发展以及应用情况;总结了矿山智能机器人内涵及应具备的智能感知、精准作业、实时定位、智能管控、智能决策以及故障诊断的6个特征;从关键核心技术、数据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矿山智能机器人面临的问题,提出应从政策扶持、技术自主研发、人才支撑、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培养,营造良好智能机器人生态环境。
  • 综述
    郭军,昝若怡,文虎,王凯旋,金永飞
    科技导报. 2023, 41(22): 83-9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11
    煤矿采空区复杂环境受限空间煤温的快速精准量化识别是世界性难题。针对现有煤火探测技术存在的局限,归纳了煤火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较为主流的采空区松散煤体隐蔽高温点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测温与非接触式测温2类;梳理了声学测温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声波的温敏特性及声波的传播特性,总结了燃烧音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燃烧音是如何产生的、不同条件下的燃烧音频率,以及基于燃烧音识别的火灾探测技术;通过研究不同频率外加声波在升温松散煤体中的传播特性,掌握不同实验条件对外加声波与燃烧音“双源”复合声波传播规律的影响,提出了构建一个新型的煤温感知技术的构想。
  • 综述
    林少锋,石刚,江大志
    科技导报. 2023, 41(21): 79-8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1.008
    介绍了石墨烯作为高导热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总结了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剥离法、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及氧化还原法等;探讨了不同类型石墨烯材料的导热机理,指出石墨烯材料通过声子和电子进行热传导,并以声子导热为主介绍了串联网络热阻模型和导热逾渗模型;归纳了单层或少层石墨烯、石墨烯膜、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膜及相变高分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等类型的高导热石墨烯材料在热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综述
    苗峰,毛景禄,杨磊,张敬斌,王帅
    科技导报. 2023, 41(21): 90-9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1.009
    阐述了轨道车辆电子机械制动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电子机械制动技术的制动原理,分析了电子机械制动技术在轨道车辆应用领域所需攻克的关键技术;概述了国内和国外轨道车辆电子机械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电子机械制动在轨道车辆行业实现批量商业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 综述
    何俊卿,陈思思,程荣,徐慧芳,郑祥
    科技导报. 2023, 41(21): 98-1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1.010
    以在Incopat专利数据平台检索的全球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氧合膜领域专利为原始样本,从专利视角分析了ECMO氧合膜技术发展轨迹和趋势、全球市场布局及技术布局。结果表明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氧合膜技术的发展。中国是ECMO氧合膜领域全球第3大专利申请来源国和布局国,也是重要的目标市场,但是高价值专利占比不高。中国专利除了少数涉及膜制备改性、膜组件与制膜装置外,大部分涉及氧合器优化设计及相关辅助技术,且大多为实用新型专利。ECMO用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及优化工艺、新型聚合物材料、膜材料表面改性和复合膜研究是当下的热点方向。
  • 综述
    王志刚,巩建雨,吴纪修,尹浩,施山山,闫家,李小洋
    科技导报. 2023, 41(20): 71-7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0.008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甲烷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态结晶化物质,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最有潜力替代化石能源的清洁能源。概述了美国、日本、印度、韩国和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状,指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完井存在钻井液密度窗口窄、井底压力控制难、定向井造斜难、井壁和井口稳定性差、储层改造难、防砂困难等技术难题,梳理了固态流化钻井技术、水平井钻井技术、双梯度钻井技术、控压套管钻井技术、水力喷射微小井眼钻井技术、钻井液技术、完井防砂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提出了必须要加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出砂机理、出砂预测、成井、建井、钻完井设备与仪器研发等科研攻关力度,为规模化开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提供技术保障。
  • 综述
    刘虎,左罗,尹德灿,蒋廷学,段华,王海涛
    科技导报. 2023, 41(20): 79-8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0.009
    针对常压页岩气经济开发面临的压裂改造效果差、多簇均衡扩展控制及配套暂堵机制认识不清、低成本高效压裂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基于常压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压裂技术现状开展常压页岩气低成本高效压裂技术对策的研究。研究认为低成本、密切割、多级暂堵、高强度连续加砂及提高有效改造体积是常压页岩气高效压裂需持续优化的重要方向;优化压裂费用构成及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是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其中多级固井滑套压裂技术很可能是有效途径之一;簇间距对压裂效果影响较大,推荐范围为5~10 m;提高暂堵球数量、暂堵次数及采取中前期投球暂堵可提高缝口暂堵效果;应力差越高所需要的缝内暂堵次数越多;天然裂缝密度>0.5条/m时,施工中期加入暂堵剂,天然裂缝密度<0.5条/m时,施工前期加入暂堵剂对提高缝内暂堵效果有利;采用粒径小于40/70目的暂堵剂,用黏度大于12 mPa·s的压裂液在 12 m³/min 及以上的排量以小于0.1的体积分数进行投放可以增强缝内暂堵效果;采用140/200目(10%)+70/140目(30%)+ 40/70目(60%)的石英砂组合及7%的综合砂液比既能保证导流能力需求又利于降本。
  • 综述
    丁一诚,王海,包木龙,谷胜男
    科技导报. 2023, 41(20): 89-9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0.010
    儿童健康是中国现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性早熟发病率为2%,是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为最常见类型。综述了 ICPP 的临床研究现状、最新成果,及前沿趋势。最新《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将中枢性性早熟的年龄界限由 8岁提至 7.5岁,基因诊断方法是辅助诊断 ICPP的新方法,建议对有性早熟家族史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GnRH 激动剂(GnRHa)是 ICPP 的金标准治疗方案,有利于抑制骨龄发育、增加患儿的最终成年身高,降低身体质量指数,改善脑功能等。ICPP的中医治疗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包括中药内治法,及耳穴贴压法、推拿法等外治法,中药治疗ICPP的疗效优于 GnRHa,安全性可能更佳。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联合有望成为 ICPP 的有效治疗方案。
  • 综述
    焦涵,吴承伟,迟海涛,张伟
    科技导报. 2023, 41(18): 72-8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8.010
    骨关节炎(OA)是易发于中老年群体的一种退行性病变,侵蚀关节软骨及其附属组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凝胶生物相容性好、力学性能优良,由其制成的功能性水凝胶可以弥补目前OA常用疗法中药物作用时间短、难以实现软骨组织再生等缺点,受到广泛的关注。总结了水凝胶在OA药物治疗、软骨缺损修复、关节滑液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药物释放水凝胶消炎止疼原理和药物缓释机理、软骨缺损修复水凝胶的修复机理以及关节润滑水凝胶的润滑机制。探讨了水凝胶治疗OA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 综述
    魏诗彤,白伟良,常紫雯,高钊,刘天聪
    科技导报. 2023, 41(18): 84-9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8.011
    在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过程中,将生物钟因素考虑在内,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基于生物钟原理,从时间疗法、靶向生物钟分子、干预生活方式3方面探讨了AR治疗新策略,提出时间疗法可以通过优化给药时间减少副作用并增加疗效,与免疫治疗相结合有望缩短其治疗周期,提高患者接受度;而生物钟基因的破坏会增强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以维持内在生物钟稳态至关重要。
  • 综述
    王江波,郑小艳,苟爱萍
    科技导报. 2023, 41(17): 64-7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7.008
    海平面上升使得全球被迫搬家的人数可能会达到数亿,管理撤退逐步成为有效消除风险的首要选择,频繁、严重的海岸带灾害向传统“人定胜天”的防御思想提出了挑战。基于文献研究了美国海岸带灾害风险地区的管理撤退机制,通过对案例和法规的梳理阐述了管理撤退的重要性,总结了实施管理撤退的5类工具,包括规划、收购、监管、发展权转让、法律,探讨了撤退之后接收地区居民适应问题和撤退地区生态修复问题。
  • 综述
    叶巨翼,谈何易,吴俊,崔恒
    科技导报. 2023, 41(17): 78-8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7.009
    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化联合作战整体反应能力和执行效率,电子对抗作战行动斗争于无形空间,在瞬息万变的电磁态势中更加迫切地需要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通过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主要运用模式,从作战整体性考虑,探究了人工智能在电子对抗中的应用路径。针对态势感知、任务规划、指挥控制、智能协同,提出了精准服务电磁领域斗争、提高智能化作战能力的建议。
  • 综述
    杭爽,杨洲,陈国玖,袁子程
    科技导报. 2023, 41(17): 84-9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7.010
    新一代空间核动力及推进技术的突破,将颠覆空间探测任务的样式。目前美国、俄罗斯加速了空间核动力系统的研发进程,相关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梳理了空间核动力系统基本分类和典型应用场景,综述了美俄空间核动力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分析了美俄空间核动力技术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与冷战时期相比,未来空间探测任务对核动力系统的功率、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俄罗斯均高度重视空间核动力技术的发展,但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均存在差异,美国以下一代太空能力建设和深空探测项目为牵引,全面开展同位素电池、空间反应堆、核热推进系统、核电推进系统的研发;俄罗斯基于自身核电推进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核电推进飞船项目,意图以有限的资源投入保持自身太空领域竞争力。
  • 综述
    韩文艳,熊永兰
    科技导报. 2023, 41(17): 91-10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7.011
    梳理了国际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的实践案例,从重点任务、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应对挑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具有政策实施周期较长、任务以应对挑战为导向、政策主体具有权威性和多元性、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和具体性、政策工具具有多样性等特点,提出了中国布局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应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设计战略方向、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完善政策工具箱等建议。
  • 综述
    汪滨,孙红军,张明,刘颖,张利真
    科技导报. 2023, 41(17): 102-10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7.012
    总结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下中国标准化“走出去”在创新能力需求、对内对外政策、发展阶段转变、存在问题以及问题突破点等5个方面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围绕政府层面、科研机构层面和企业层面从战略与政策制定、理论和决策支撑、标准研制与参与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标准“走出去”的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