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及获奖
发展历程
未来愿景
开放获取
作者服务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投稿说明
论文加工费
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政策
下载中心
我要投稿
伦理道德要求
作者伦理道德要求
编辑部审查稿件要求
本刊编辑要求
本刊审稿人要求
本刊编委要求
主办方和出版机构要求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专题:光宇空间装置及规划”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全选
|
Select
专题:光宇空间装置及规划
“大连相干光源”为化学反应中的分子“拍电影”
孙洋, 张未卿, 杨学明
科技导报. 2019, 37(21): 26-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21.003
摘要
(471)
PDF全文
(567)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由电子激光被称为第4代先进光源,是帮助人类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最先进的研究工具,在能源、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变革性的推动作用。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简称"大连相干光源")的成功研制,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有望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利器"。介绍了大连相干光源的研制背景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装置成功研制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前景。
Select
专题:光宇空间装置及规划
追踪宇宙“信使”冲击世纪谜题——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简介
查敏, 陈松战, 吴含荣, 马玲玲, 马欣华, 胡红波
科技导报. 2019, 37(21): 32-4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21.004
摘要
(431)
PDF全文
(521)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宇宙线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取得了许多划时代的发现性成果。但是人类对宇宙线的起源、加速和传播等问题仍存在诸多疑惑。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独具高海拔和大规模优势,计划利用多种探测手段开展联合观测,大幅提升对伽马和宇宙线粒子的鉴别能力。LHAASO有望获得史上最高的伽玛探测灵敏度,并在很宽的能量范围内精确测量宇宙线能谱,为宇宙线物理、高能天体物理、宇宙学和新物理学规律研究做出贡献。介绍了LHAASO的探测器结构、性能优势和科学目标。
Select
专题:光宇空间装置及规划
临近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黄宛宁, 张晓军, 李智斌, 王生, 黄旻, 蔡榕
科技导报. 2019, 37(21): 46-6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21.005
摘要
(1240)
PDF全文
(2613)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临近空间的特殊空间位置以及典型气象特征,梳理了国内外通过天基、地基、原位平台对临近空间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情况,针对目前对临近空间认知不足的现状,提出应该以临近空间飞行器为主要平台对临近空间进行科学探索及应用;回顾了国内外临近空间飞行器(包括高空气球、平流层飞艇和高空太阳能长航时无人机)的技术发展及其在军用和民用市场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亟需关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中国临近空间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具体建议。
Select
专题:光宇空间装置及规划
国际基于立方星平台的空间科学发展态势及启示
时蓬, 苏晓华, 王琴, 范全林
科技导报. 2019, 37(21): 63-7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21.006
摘要
(500)
PDF全文
(450)
HTML
可视化
收藏
空间科学主要是基于航天器平台获取实验数据、实现科学发现的重大前沿基础研究。中国实施了"悟空""慧眼"等一批较大的科学卫星任务。阐述了国际上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提出当前国际上已认识到立方星在空间探索与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美欧等航天强国和机构已实施和论证的若干立方星科学探测计划及取得的有影响力的原创科学成果,以及中国立方星技术演示验证和商业航天已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国空间科学界应进一步关注立方星的发展,利用立方星平台开展研究,与传统大中型空间科学卫星形成互补,增强并拓展相关领域的探测能力,有效降低任务难度并缩短研制周期,促进中国空间科学取得更多重大发现和突破。
Select
专题:光宇空间装置及规划
美国空间科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范全林, 白青江
科技导报. 2019, 37(21): 73-8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21.007
摘要
(437)
PDF全文
(431)
HTML
可视化
收藏
剖析了美国空间科学战略规划的模式、科学计划的布局、空间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和机制创新;提出在中国空间科学发展不断得到重视的大环境下,亟需重视战略规划研究、并强调规划的严肃性,要坚持重大科学任务的国家属性和国际合作开放性并举,要重视厚植和夯实空间科学发展的基础等3方面的建议。
跳至
页
第1页
共1页
共5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