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健康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健康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王江波, 陈涛, 苟爱萍
    科技导报. 2022, 40(22): 20-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22.003
    韧性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应对复合型灾害风险的实践选择和发展趋势。基于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100RC),对该项目已公布的亚洲韧性城市实践策略文本进行梳理,从目标愿景、策略内容、实施框架3方面总结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与西亚地区的不同城市所制定的韧性策略特征,并结合城市特点,以社区作为韧性抓手,提出了中国在韧性城市实践中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本土化实践方向。
  • 专题:健康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杨文越, 邱宇欣
    科技导报. 2022, 40(22): 33-4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22.004
    新加坡是当前全球“亲生物城市”规划建设最领先、最突出的践行者之一,从城市、社区和建筑3个层面归纳其“亲生物城市”规划经验:着力构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发展复合性功能绿色网络;营建多元主题社区花园,推动社区高度参与建设;重视城市空中绿化建设,塑造绿色优美城市风貌。另外,从管理机构、规划政策、评价体系、公众参与、生态问责几个方面总结其创新的“亲生物城市”政策制度。最后,提出中国“亲生物城市”的发展、规划与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 专题:健康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陈春, 杨钦智, 李媛媛
    科技导报. 2022, 40(22): 43-5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22.005
    建成环境与行人的出行安全有关。梳理了建成环境影响出行安全的要素分析,评述了城市发展模式、密度、土地利用、道路环境以及交通管理设施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未来的建成环境与出行安全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 专题:健康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陈萨如拉, 常甜馨, 杨洋, 张智, 郭安妮
    科技导报. 2022, 40(22): 55-6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22.006
    基于控制围护结构传热温差而提出的热激活建筑系统(TABS),可利用注入低品位能源形成热屏障的方式降低建筑负荷,是实现建筑能碳双控目标的重要措施。提出了TABS分类与评价方法,从热工性能、集成设计、可持续性和应用潜力等角度对空气基、液体基和固体基TABS进行了梳理与对比分析。现有研究表明:集成空气基TABS的围护结构当量传热系数小于0.3 W/(m2·K),渗透型还具备热回收与空气净化的双重效果;液体基TABS在一体化集成和热激活效能方面更具优势,围护结构当量传热系数可降至-3.6 W/(m2·K);固体基TABS则具有无循环工质、无运动部件和无噪音等优点,围护结构当量传热系数可降至-3.0 W/(m2·K),但未来需要解决其立面集成和热电模块商业化等问题。
  • 专题:健康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沈璐, 韩林飞
    科技导报. 2022, 40(22): 66-7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22.007
    视障群体作为残障人群占比较高,具有一般出行和必须工作的双重需求。为满足视障群体的出行需求,选取北京市四环内盲人按摩店周边街区公共空间为研究样本,从地理学的点(过街空间)、线(盲道空间)、面(入口广场空间) 3个空间维度出发,选取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及多因子模糊评价法,构建视障群体安全出行评价体系。研究发现,现状空间存在过路空间盲人辨识度较低、盲道核心空间侵占严重、盲道设施入口指引欠优等问题;现有研究对于导盲环境的总体评价趋于“一般”级别,其中安全性、规范性和连续性的评价分数相对较低,舒适性、可识别性次之,可达性的分数较高。根据评价结果的分析对街区导盲空间及环境提出三方面优化建议,以提升北京市导盲空间的视障友好度。
  • 专题:健康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王艳君, 刘清滢, 司丽丽, 彭相瑜, 姜彤
    科技导报. 2022, 40(22): 78-8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22.008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历年《保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人口-发展-环境模型,依据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的迁移人口特点设定雄安新区政策导向人口迁移方案,对比分析了延续历史迁移趋势的自然迁移和政策导向迁移两种方式下2020—2035年雄安新区分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的人口结构变化特征。结论如下:(1)目前雄安新区人口已呈现老龄化态势,自然迁移方式下,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未来老龄化有所缓解,劳动力人口抚养压力减轻,但出现少子化现象;(2)两种迁移方式总性别比均呈下降趋势,性别结构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性别比偏高现象;(3)自然迁移方式下,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20年的9年升至2035年的10年左右,中学教育水平仍占主导地位;政策导向迁移方式下,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年升至13.5年,人口教育结构由中学教育水平占主导地位转为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占主导地位;(4)建议应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生育政策,增加劳动力人口财产性收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宣传男女平等观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