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城市交通公平与出行效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城市交通公平与出行效率
    魏宗财, 谢蕊敏, 黄伟超, 兰志懿
    科技导报. 2024, 42(3): 36-4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03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交通公平关注度的持续提升,共享出行作为一种新兴出行方式,正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其公平性问题也越发受到学界关注。对共享出行既有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从概念与研究方法、现存问题与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3个维度,对国内外共享出行公平性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述评。研究发现:与国外相比,国内共享出行公平性研究在对弱势群体出行需求的关注、优化策略等方面存在欠缺,在未来应强化共享出行公平性本土化的理论探讨、深化共享出行纵向公平的影响机制探究、丰富优化策略的研究视角,为改善共享出行公平性提供支撑。
  • 专题:城市交通公平与出行效率
    塔娜, 王琦
    科技导报. 2024, 42(3): 44-5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04
    总结了地铁可达性的测度方法,梳理了地铁可达性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直接与间接效应,构建了地铁可达性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行为框架,以行为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微观个体的视角出发,探讨地铁可达性、个体时空间行为、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 专题:城市交通公平与出行效率
    陈慧灵, 杨雪珂, 王武林
    科技导报. 2024, 42(3): 53-6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05
    基于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的测度及其分异,从可达性与公共交通可达性的测度、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的测度、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分异3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深入梳理。研究成果大多注重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普遍关注公共交通分布公平性评价及其与出行行为的关联性;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的测度的研究方法越来越精细,理论上更加注重公共交通公平供给和需求紧密结合以及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居民出行影响的群体差异。
  • 专题:城市交通公平与出行效率
    李宇涵, 申悦
    科技导报. 2024, 42(3): 63-7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06
    对社区环境、休闲性体力活动和健康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构建了综述的分析框架;关注客观建成环境、主观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作用机制,分别从社区环境影响休闲性体力活动、休闲性体力活动在社区环境影响居民健康中的中介效应2个角度进行评述;未来应更加关注不同维度社区环境的综合影响机制,从行为视角出发探讨不同类型体力活动的差异,注重探究"社区环境-体力活动-健康"的影响机理,关注地理背景不确定性等方法论问题,以及数据获取和分析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 专题:城市交通公平与出行效率
    杨文越, 朱钰娴
    科技导报. 2024, 42(3): 75-8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07
    对城市步行环境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将其测度和评价方法归纳为客观和主观2大类。客观方法主要从中宏观尺度对城市步行适宜性进行测度,对微观步行环境的测度相对较薄弱;主观方法则主要应用于中微观尺度步行环境评价,不仅关注行人对客观建成环境的主观感知,同时还考虑了个人的步行能力、步行偏好以及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在具体方法和数据方面,客观测度方法主要基于GIS技术和数据,主观评价方法主要基于问卷量表和实地参与式手段。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方面,随着3D GIS模型、街景图像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应用,客观方法开始从二维平面的步行适宜性测度转向三维立体测度,研究尺度亦从中宏观转向微观的人本尺度,从人本视角考虑更多精细化、满足视觉审美需求的步行环境要素;主观方法则转向结合机器学习、大数据算法、虚拟现实技术和可穿戴式生理传感器等新的技术与方法获取行人对步行环境的主观感知。提出了人本转向下未来中国城市步行环境测度与评价的研究趋势。
  • 专题:城市交通公平与出行效率
    刘锴, 王静, 连芝锐, 王江波
    科技导报. 2024, 42(3): 89-9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08
    梳理了定制公交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公平性对定制公交服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线路规划研究已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出行公平性和时空均衡性问题。未来研究应着重解决公平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系统考虑公平性约束下的路径规划和调度运营等。定制公交系统设计应当兼顾新乘客票价优惠和忠诚乘客福利,在需求演化各阶段持续优化,提高定制公交系统的综合服务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 专题:城市交通公平与出行效率
    谢波, 李晗
    科技导报. 2024, 42(3): 97-10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09
    在梳理城市交通公平性内涵的基础上,从横向交通公平与纵向交通公平维度,围绕成本与效益、交通资源配置、交通服务质量、可达性、交通政策等角度综述了城市交通公平性识别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提出了城市交通公平性识别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划分人群、确定指标、数据采集和识别,并进一步明确了识别交通公平性的技术流程和模型方法。
  • 专题:城市交通公平与出行效率
    彭科, 贾一鹤, 梁茵栩, 魏雨娇, 廖桂贤
    科技导报. 2024, 42(3): 107-1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0
    基于近20年建成环境对居民肥胖的影响,对建成环境和居民肥胖影响进行概述,总结了建成环境对居民肥胖的长程链影响关系,以及最受关注的建成环境要素等;在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梳理了促进体力活动与健康膳食的相关政策和实践探索,并指出了加强食物环境研究、重视社会经济属性对应项机制的调节作用、重视建成环境感知的中介作用等挑战,以期为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