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式现代化”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中国式现代化
    赵西君, 陈晓博, 郭剑锋, 刘思瑶
    科技导报. 2024, 42(6): 25-3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3
    交通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5大特征属性,然而社会制度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国家交通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的不同,对外合作理念明显不同,中国交通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挑战性更大。通过17个指标与世界前沿国家、世界平均值以及典型国家比较发现,中国交通现代化水平大致处于交通初等发达国家前列,接近交通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指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仍有很多指标差距较大。提出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化、运输服务品质高端化、交通技术装备绿色智能化和交通运输治理精细现代化4大交通现代化路径。
  • 专题:中国式现代化
    巴雪真, 钟钰
    科技导报. 2024, 42(6): 35-4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4
    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必然要求。辨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粮食安全的内在联系,即中国粮食安全是14亿多人吃饱吃好的重要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组成部分、满足物质文明进而追求精神文明的重要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以及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回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粮食安全的实践历程,中国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压产区”到“一盘棋”、从“粮食足”到“精神富”、从“重产出”到“强绿色”、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建设”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提出了未来应从推进粮食安全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和能力安全转变、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乡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基于大食物观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积极参与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及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等方面努力,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 专题:中国式现代化
    魏新渝, 张爱玲, 毛玉如, 杨军, 张丽娟, 汪婕, 王世强
    科技导报. 2024, 42(6): 42-5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法》)及相关政策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推进噪声治理体系现代化,总结了噪声污染特点及治理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噪声治理历程和成效、现代化噪声治理体系的要求,结合噪声污染防治形势和挑战,提出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建议。指出了《噪声法》及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完善,标志着中国初步完成了现代化噪声治理体系顶层设计,包括现代化噪声治理制度体系、全生命周期系统化噪声治理体系、标准体系框架以及监测和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共治”模式。为了推动噪声法律法规制度落地落实,提出了应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噪声法规标准体系,构建噪声污染防治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和信用体系,以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进一步推进噪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专题:中国式现代化
    黄竞雄, 党安荣, 李翔宇, 翁阳
    科技导报. 2024, 42(6): 51-6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6
    城市规划管理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探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管理发展道路,对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规划管理体系的形成、规划编审管理的完善、规划法律体系的构建、空间规划的协同发展、规划管理的信息化5个维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立足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需求,面向未来城镇化发展特征,阐述了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人本化、生态化、协同化、精细化、智慧化5大趋势。
  • 专题:中国式现代化
    吴金希
    科技导报. 2024, 42(6): 61-6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7
    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居于核心位置。分析了中国现有创新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滞后、组织体系被边缘化、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战略性和自主性等现状;指出了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发起的科技战影响了全球技术链条和产业链条的安全,说明科技创新不仅事关新知识创造和新产品开发,还涉及后发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现有创新理论对此认识不足;提出了要高度重视建立和发展中国创新战略学学科,对创新战略学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建议创新战略学聚焦“国家创新能力”理论研究、重视学科交叉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建议在中国学科体系中新增一门一级学科“创新战略学”。
  • 专题:中国式现代化
    王硕, 文侃骁, 李正风
    科技导报. 2024, 42(6): 69-7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8
    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思考如何不断提升全民科技伦理素养,平衡多元科技伦理诉求与参与,管控科技的负面外部影响范围;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探讨如何规制科技对劳动者可能带来的剥削,防范科技扩大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基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考虑如何坚持正确的科技价值导向,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反思如何减少科技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环境治理;基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探索如何借鉴与完善发达国家的科技伦理治理经验,合理管控伦理倾销,推动科技伦理的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