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污染物治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题:新污染物治理
    李江, 邹晓爽, 王斌, 侯立安
    科技导报. 2024, 42(11): 18-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016
    综述了我国城镇污泥中新污染物的赋存特征,梳理了污泥处理处置对新污染物的去除特征,提出了污泥中新污染物治理现状的不足,凝练了污泥新污染物治理研究仍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由此提出了防控策略。从各类新污染物在污泥中的存在水平来看,抗生素检出率较高,浓度高达μg/g dw;全氟化合物和内分泌干扰物浓度处于ng/g dw级别;微塑料存在水平普遍较高,丰度范围为1600.00~56400.00 个/kg dw。污泥厌氧消化和好氧堆肥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泥中存在的新污染物。不同新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受污染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利用性等污染物自身条件的影响。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多种新污染物共存体系的去除路径及降解机制,可采用优化堆肥条件和引入特定的微生物菌种相结合的策略来提高新污染物的降解效率,从而获得较安全的堆肥产物。土地利用是污泥堆肥产物的最终去向,我国亟须开展对污泥土地利用过程中各类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并建立相应的限量控制标准,以便为污泥土地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专题:新污染物治理
    周睫雅, 侯立安, 田书磊, 王旭明
    科技导报. 2024, 42(11): 29-3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020
    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抗生素菌渣环境风险管控需求与当前的处理现状,讨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抗生素菌渣环境污染防控管理的重点和思路。为实现抗生素菌渣的环境风险长效管理,针对菌渣中污染物质的有效控制,提出了 3项关键策略:开展生产信息调查和危害筛查,持续调查评估,明确风险状况,并进行抗生素耐药风险评估;支持科技研究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抗生素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产学研用”一体化,建立科技专项、加速监测预警方法的开发,并推动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创新及其工程化应用;完善菌渣安全利用风险评价方法,通过实验室及大田试验探究抗性风险传播机制,并建立相应的资源化产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以及资源化产物的流向管理与长期安全性监测制度,以全面推动抗生素产业的绿色转型和源头污染的有效防控。
  • 专题:新污染物治理
    封涛涛, 王斌, 李江, 王涛, 许晓毅, 侯立安
    科技导报. 2024, 42(11): 36-4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018
    城镇污水处理厂作为新污染物的重要源和汇,是控制新污染物排放的关键屏障。城镇污水中新污染物赋存特征相关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污水中新污染物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主要与区域环境条件、服务区域人口密度、污水来源、社会经济状况和产业布局等因素密切相关;解析了新污染物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各单元的迁移转化规律,明晰了污水处理厂新污染物去除受污水处理工艺、新污染物种类等关键因子影响;阐明了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去除新污染物面临法规标准空白、监测技术短板明显、风险评估体系建设难度大、去除技术时效性低等挑战,并提出了相应防控对策。
  • 专题:新污染物治理
    易倩文, 肖芳, 邹晓爽, 李江, 张云涛, 代永恒, 王斌, 侯立安
    科技导报. 2024, 42(11): 47-5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017
    从污泥-秸秆联合厌氧污泥体系中富集出以 BaP 为唯一碳源的菌群——YQ-BaP 菌群,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菌群降解能力的影响,采用 GC-MS 分析苯并[a]芘降解的中间代谢产物。结果表明:该菌群优势菌属为Pseudomonas和Methyloversatilis。该菌群在培养 14 d 后对 30 mg/L BaP 的降解率稳定在 38.69%±6.24%,对菲和芘的降解效果更佳。YQ-BaP 菌群在 pH=7和 35~40℃时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当 BaP 初始浓度为 20 mg/L时,对 BaP降解率达到 46.89%。GC-MS分析表明,BaP在降解过程中产生菲、蒽和萘等羟化和甲基化代谢产物。研究显示,该菌群具有较强的BaP降解能力,可为多环芳烃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