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4): 3-8.
    摘要 (16)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6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简称“民企联合基金”)协议在北京签署,4家民营企业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企联合基金,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迈出关键一步。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4): 4-9.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发育、组织稳态维持及免疫防御的关键机制,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BCL-2蛋白家族通过精细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成为细胞生死决策的“开关”。在这个家族中,一个名为BAX的蛋白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堪称细胞内的“死神”。2025年6月26日,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解析了BAX不同类型聚合物共享的结构单元,解答了BAX究竟如何让细胞走上死亡的不归路。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4): 5-11.

    全球每年生产超4亿t塑料,难以降解和回收的混合废塑料长期堆积,成为困扰全球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塑料分子结构中存在高度有序的碳氢结构,塑料废弃物其实是有价值的碳资源。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对混合废塑料中的各种关键化学结构和成分进行识别,进而定制转化路线,实现了面向真实生活混合塑料废弃物的高效、高值化学品定向升值转化,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2025年6月25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4): 6-12.

    随着智能制造与无人系统的迅猛发展,如何让移动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中精准寻路、避障通行,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攻关的核心之一。厦门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提出一种融合“蚁群算法”与“人工势场法”的智能路径规划方法,在突破传统算法瓶颈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移动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能力。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4): 7-7.
    摘要 (11)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6月24日,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反映了4个领域的趋势:互联世界中的信任与安全、可持续产业重构、新一代健康生物技术、能源与材料融合,这些技术有望在3~5年内取得实际成效。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4): 8-8.

    2025年6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4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24年是亚洲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升温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事件,给亚洲的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4): 9-10.

    为何人类等哺乳动物器官受损后无法通过再生自我修复?这是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之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伟团队在小鼠“耳朵”上找到了关键线索。耳廓大约在1.6亿年前随哺乳动物出现,并由皮肤、软骨与外周神经等多种组织共同构成。不同物种在耳廓受损后的修复能力迥异:家兔可形成芽基并最终实现完整再生,而小鼠则仅能形成瘢痕。两者细胞行为的显著差异为解析再生能力的分子基础提供了天然模型。团队首次发现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视黄酸,可以调控哺乳动物的再生能力,并实现器官的完全再生。2025年6月26日,相关研究发表于《Science》。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4): 10-10.

    尿素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生命代谢与起源研究中的关键分子。传统尿素合成依赖于高温高压环境(约200℃、20 MPa),并伴随大量的碳排放。然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出人意料的合成路径:在不添加催化剂、无需外部能量输入的条件下,尿素可在微小液滴的界面自发生成。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6月26日发表于《Science》。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4): 11-11.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继心血管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3大杀手。2025年6月24日,海军军医大学徐沪济教授团队联合企业,在全球首创“现货型、低毒性、广谱靶向”的细胞治疗新产品(QN?139b),成功攻克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系统性硬皮病(SSc),标志着自身免疫病精准治疗迈入新时代。该项成果发表在《Cell》。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4): 12-12.

    在甘肃张掖广袤的种子玉米基地,一种不起眼的“农业废料”正在悄然改变田间生态。西北农林大学来航线教授团队和河西学院赵芸晨教授团队联合发现:沼气发酵后的残渣——“沼渣”,不仅能改善连年种植带来的土壤疲劳问题,还能显著提升玉米产量。这项研究为绿色农业循环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国玉米制种核心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 科技新闻
    MichaelGreshko
    科技导报. 2025, 43(14): 13-14.

    地球始终处于运动中,地震撕裂大地、改变地形,飓风淹没海岸、摧毁作物,冰盖吱嘎作响、不断隆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联合研制的新型雷达卫星NASA-ISRO合成孔径雷达(简称NISAR),有望以极高的细节捕捉这些动态变化。NISAR卫星最早将于7月26日从印度发射升空。在进入距地球747 km的轨道后,这颗近3 t重的卫星将成为人类迄今发射的最大的太空雷达之一。其15亿美元的造价,也在卫星中首屈一指。

  • 科技新闻
    NaokiYamamoto, KaitoWada
    科技导报. 2025, 43(14): 14-15.

    掷骰子时,6个面中的每一面都以等概率随机出现。这种简单的随机现象在诸多技术领域中都具关键作用,例如密码学、复杂物理模拟及磁共振成像。在经典计算机科学中,与遵循确定性路径的算法相比,随机化算法能通过运用更少的内存执行更高效的计算。随机性在量子计算中也具有重要的技术作用,但要达到生成结果的随机性则需大量操作。Schuster团队提出的量子电路(一种用于计算的抽象操作序列)可指数级减少实现结果随机性所需的操作数量,降低了在各类应用中实现快速高效量子计算的工程壁垒。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2-8.
    摘要 (17)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日地空间是当前航天活动、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被认为是陆、海、空环境之外,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太阳活动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被称为空间天气。灾害性的空间天气会对卫星、通信、导航、电力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亟需联合全球空间天气监测与研究力量开展科学攻关。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3-9.
    摘要 (16)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中的核心模块之一,它的任务是精准地控制量子比特的状态,执行量子逻辑门操作和量子算法运算等工作。该系统是连接量子芯片与经典控制器之间的“桥梁”,决定了量子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可扩展性与计算精度。2025年6月16日,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中国首款面向千比特规模设计的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ez-Q Engine 2.0,正式交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电信量子集团等多家科研与产业单位。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4-10.

    在后摩尔时代寻找更高性能、更小尺度的电子器件材料已成为全球科研热点。二维半导体因其原子级厚度和独特物理性质,被认为是第5代半导体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如何在如此薄的材料中有效调控载流子密度,一直是影响其性能释放的关键难题。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5-11.
    摘要 (14)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每年吸收约1/4人为排放的CO2。中尺度涡广泛存在于海洋中,其水平空间尺度约百公里,对海洋的物质输运和能量交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观测的局限性(通常仅能捕捉到涡旋个例)以及涡旋生命周期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关于中尺度涡对海-气CO2通量的净效应缺乏系统性认识,这限制了对海洋碳汇准确评估的能力。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6-12.
    摘要 (11) HTML (7)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地下飞速延展的地铁和隧道背后,一种名为“盾构机”的庞然大物正默默承担着穿山破土的重任。如今,这头“钢铁穿山甲”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7-7.
    摘要 (19)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是CRAFT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驱动和维持托卡马克装置里的环向等离子体电流。2025年6月18日,该系统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全部实现国产化,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8-8.
    摘要 (9)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多年来,流感始终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流感药物作为治疗利器,在中国目前仍以进口和仿制为主,常出现一药难求的局面。2025年5月20日,由广州国家实验室牵头研发的抗甲型流感1类新药——昂拉地韦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药物是全球首款靶向甲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B2亚基的创新药。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9-9.
    摘要 (16)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2025年6月18日,东南大学林承棋等在《Cell》发表最新研究,首次构建覆盖小鼠原肠运动后期至心脏等器官原基形成期的单细胞精度三维数字胚胎,系统解析了小鼠早期心脏等中、内胚层器官的动态发育图谱。同时也为学界理解器官再生、肿瘤发生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方法论。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10-10.
    摘要 (13)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先前对动物和人的研究提示,血液中低浓度的牛磺酸可能导致衰老。2025年6月5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老化研究所在《Science》发表研究称,牛磺酸的血浓度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牛磺酸浓度的变化更多是因人而异,而非衰老。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11-11.

    2025年6月11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显示,脑机接口(BCI)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来解码使用者试图说话时的脑电活动,可以帮助一名患有严重言语障碍的男子能够富有表现力地说话和唱歌。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3): 12-12.
    摘要 (11) HTML (9)   可视化   收藏

    管道是城市与工业运行的“血管”,但泄漏问题却始终是安全与资源管理的顽疾。长期运行中,老化、腐蚀、地质变化乃至人为破坏都可能引发液体泄漏,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公共安全风险及生态破坏。然而,当前主流的声学、光纤、红外与雷达等检测手段,在监测精度、成本和实时响应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尤其难以捕捉微小或突发的泄漏事件。

  • 科技新闻
    ChristieWilcox
    科技导报. 2025, 43(13): 13-14.
    摘要 (13) HTML (11)   可视化   收藏

    一种新发现的微生物暂被命名为“Sukunaarchaeum”。虽然它并非病毒,但和病毒一样,除了自我复制外几乎无法进行其他生命活动。

  • 科技新闻
    WarrenCornwall
    科技导报. 2025, 43(13): 14-15.
    摘要 (12)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4月的某一周,佛罗里达州华盛顿橡树花园州立公园里热闹非凡。一只山猫正在追踪东美松鼠,一条东部菱背响尾蛇在灌木丛中蜿蜒爬行,而大橡树中间的空地上则活动着大棕蝠、蚊子和鱼鹰等多种野生动物,以及人类访客。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2): 2-7.
    摘要 (68) HTML (50)   可视化   收藏

    跨越2000 km还能把时差掐在几皮秒?这曾被不少计量专家视作“地面链路的天花板”。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张首刚、董瑞芳和刘涛团队用1根公共通信光纤、2束相邻波长的光脉冲,将这一极限再向前推进一大步——在2061 km现场链路上,把1 s稳定度做到了5.6 ps,授时误差再缩小数十个百分点。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2): 3-9.
    摘要 (36) HTML (30)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5月28日,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抵达海南海口,结束了208 d的南极科考航程,是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历时最长的一次。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2): 4-10.
    摘要 (28)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人群的“幽灵祖先”源自哪里?这个长期未解的谜团得到了关键线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通过对来自云南17个遗址、7100年前以来的127例古代人类基因组测序,首次从遗传学角度精准识别了青藏高原“幽灵祖先”,并探讨了云南作为多元人群交流枢纽的关键作用。2025年5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2): 5-11.
    摘要 (36) HTML (29)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病率达29.2%,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35岁以下人群患病率年增长率超过7%。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2): 7-7.
    摘要 (23) HTML (19)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科学技术部、中央宣传部共同举办。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2): 8-8.
    摘要 (27)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5月29日1时3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 min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2): 9-9.
    摘要 (38) HTML (27)   可视化   收藏

    过去10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认证功率转换效率已提升至27%,与商用硅电池相当,但是长期运行稳定性尚不能满足光伏产品要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和赵晓明团队开发出气相辅助表面重构技术,抑制了产业级钙钛矿模组在户外环境下的不可逆退化,在30 cm × 30 cm的钙钛矿模组中首次实现与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当的户外运行稳定性。2025年5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2): 10-10.
    摘要 (24) HTML (14)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孤独吗?这是人类思考的千古难题。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顾盛宏领衔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发现一颗质量大约是地球10倍的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其轨道周期为207.5 d,接收的平均辐照为地球的1.4倍,符合生命存在的条件。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2): 11-11.
    摘要 (31) HTML (20)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Y病毒(PVY)作为全球茄科作物的重要病原体,每年对马铃薯、辣椒和番茄等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失,其有效防治是当前农药化学领域的重要挑战。传统防治策略主要通过杀虫剂控制蚜虫媒介或施用抗病毒剂,但受限于虫体抗药性演变及药物作用靶标单一,实际防治效果始终难以突破。

  • 科技新闻
    FernándezEduardo
    科技导报. 2025, 43(12): 12-13.
    摘要 (27)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全球不可逆视力丧失的主要病因。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视网膜(眼球后部的感光层)中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逐渐退化。然而,视网膜中的其他神经元(包括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水平细胞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通常仍能维持大部分功能,并通过视神经维持与视觉皮层的连接。视网膜假体的设计初衷是通过人工刺激这些存活的视网膜神经元来提供有用的视觉感知,但大多数系统面临依赖外部电源以及对视网膜神经元刺激有限等挑战。在《Science》上,Wang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由碲纳米线网络构成的视网膜假体,该技术在解决部分现有局限的同时,亦能响应比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更广的电磁波谱范围。

  • 科技新闻
    WadmanMeredith
    科技导报. 2025, 43(12): 13-14.
    摘要 (26) HTML (12)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5月23日,一篇新闻报道披露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NASEM)即将大幅裁员。次日清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Marcia McNutt向员工发送了一封致歉备忘录。她此前向STAT(美国在线新闻媒体平台)透露,到夏末可能裁减250个职位,这一消息令约1100名NASEM员工震惊不已。McNutt表示,关于即将裁员的具体人数“尚未做出决定”。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1): 2-7.
    摘要 (27) HTML (22)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5月22日,值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1): 3-7.
    摘要 (20)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5月16日,中国首批商用堆产碳-14同位素产品从秦山核电基地正式发运至客户手中。该产品是中国首个同位素生产技术品牌“和福一号”诞生后的首批量产成果,标志着中国碳-14同位素实现了从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到市场化供应的全产业链贯通。碳-14由于其放射性,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和科研价值,主要用于幽门螺杆菌检测、新药研发和环境监测等。长期以来,中国碳-14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全球仅有少数国家掌握量产技术。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1): 4-9.
    摘要 (28) HTML (18)   可视化   收藏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誉为第三代光伏技术,具有柔性、质轻等特性,即便在阴天也可保持较稳定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其规模化制造仍面临挑战。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纤纳光电”)联合高校,提出太阳能电池材料钙钛矿的涂层革新技术,实现了平米级钙钛矿组件的稳定批量生产,推动钙钛矿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2025年5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1): 5-10.

    2025年5月22日,值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