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卷首语
    李天斌
    科技导报. 2025, 43(6): 1-1.
    摘要 (26) PDF全文 (21) HTML (18)   可视化   收藏

    充分发挥现代新技术、新装备优势,依托互联网、5G、新媒体等先进手段,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算法,融合智能传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提升社会系统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

  • 卷首语
    焦念志
    科技导报. 2025, 43(5): 1-2.
    摘要 (42) PDF全文 (17) HTML (26)   可视化   收藏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出了切实际、合伦理、可实施又合法的靠谱生态地球工程方案,将为践行《巴黎协定》和COP29共识提供科技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抓手。

  • 卷首语
    李景虹
    科技导报. 2025, 43(4): 1-2.
    摘要 (42) PDF全文 (25) HTML (29)   可视化   收藏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需要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集中优势资源开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共同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卷首语
    刘先林
    科技导报. 2025, 43(3): 1-2.
    摘要 (99) PDF全文 (69) HTML (77)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传感器和后处理技术的智能化,我国正朝着2030年成为全球AI高地的目标稳步前进。这一发展趋势有望彻底改变我国在卫星领域“卫星发射强、卫星制造中、卫星应用弱”的局面,推动我国向世界卫星应用强国迈进。

  • 卷首语
    欧阳钟灿
    科技导报. 2025, 43(2): 1-1.
    摘要 (185) PDF全文 (63) HTML (82)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显示产业已跻身世界一流,从“跟跑”“并跑”到实现“领跑”,但未来仍然存在不少挑战,对中国显示产业的创新实力和未来趋势的判断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 卷首语
    包为民
    科技导报. 2025, 43(1): 1-2.
    摘要 (198) PDF全文 (65) HTML (94)   可视化   收藏

    举步2025,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征程浩瀚星河,前行需要Passion,遵循自己的时钟,创造自己的有序!

    致敬挺膺担当奋斗的科技工作者,你努力的时候,光就有了形状!

  • 卷首语
    李景虹
    科技导报. 2024, 42(24): 1-1.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研发攻关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 卷首语
    许健民
    科技导报. 2024, 42(23): 1-2.
    1 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需一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组织认同给出这样的定义:“认同,就是一个人在做决定时,对若干种备选方案的评价,如果以这些方案给群体造成的后果为依据,那么就说,那个人与那个特定的群体认同了。”西蒙所说的认同,就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一致”。如果一个人身在的组织是以国家为单位,那么这样的认同,就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表现。
  • 卷首语
    芮筱亭
    科技导报. 2024, 42(22): 1-2.
    高性能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诸如各类坦克、火炮、多管火箭、枪械、舰艇、飞机、直升机、导弹、运载火箭、电磁轨道炮、高超声速武器、卫星武器、激光武器等兵器、船舶、航空、航天领域的现代陆战、海战、空战、天战武器装备,是国家军事实力与威慑能力的标志,得到世界各国广泛重视。武器装备的主要目标是毁伤,军事变革不变的目标是安全精准可控的高效毁伤,而几乎所有武器装备的毁伤作用都通过发射实现。发射是用发射装置爆发式安全定向精准地将能量赋予弹箭以获得高速度,坦克、舰艇、飞机、运载火箭等武器运动平台可视为发射装置的延伸,发射离不开武器平台。
  • 卷首语
    仝小林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5.
    守正创新是中医人的时代使命,守正就是要坚持中医正思维、正观念、正文化,创新既有中医药自成体系的创新,也有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创新。中医的整体观、个体化、治未病不仅是传统医学的思想精华,也对现代医学有所指导,两种医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 卷首语
    吴硕贤
    科技导报. 2024, 42(20): 1-2.
    噪声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等各方面均造成很大影响,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思维,对科技教育的创新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人的思维固然有图像与形象之分,但主要是依靠在心中默念的语音流来进行,简而言之,人的思维经常是一个“聆听心声”的过程,外部的噪声,尤其是有信息内容的噪声会对思维产生严重干扰,因此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才能走得深、行得远,这也正是古人所云“宁静致远”的道理。
  • 卷首语
    李家春
    科技导报. 2024, 42(19): 1-1.
    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诸多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代全球变暖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为此,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通过耦合模型比较计划(CMIP)消除不确定性,相继发布6次评估报告(AR)。AR6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地表平均温度上升1.1℃,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利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280 ppm增加到410 ppm;其次是热带雨林砍伐、城镇化等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破例授予气象学家,美国真锅淑郎(S. Manabe)的气候物理模型量化了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升;德国哈塞曼(K. Hasselmann)用“指纹”痕迹确认人类活动影响起主导作用,从而对上述问题给出明确回答。
  • 卷首语
    杨文采
    科技导报. 2024, 42(18): 1-1.
    在建设高质量科技强国的起步阶段,研究型大学、地方科研机构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科技资源如何整合共享,成为科技创新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文章中就提到“要切实推进科教融汇”(《求是》2023年第15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了开放地方科研机构与特聘院士团队联合申请科学研究基金的新政策。多年的实践表明,这项新措施对实现校院“科教融合”,完成高标准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是有成效的。
  • 卷首语
    王贻芳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2.
    2024年4月9日,我们正在法国马赛参加希格斯工厂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ircular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CEPC)的欧洲研讨会。爱丁堡大学的同事过来说,希格斯先生去世了,大家唏嘘不已。过去几年,一直听说他健康状况不佳。2023年7月,在希格斯的家乡爱丁堡举行上一届研讨会时曾邀请他,但因身体原因未能来。没想到才不到10个月,他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最近几年,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几位奠基者相继离世,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建立起来的标准模型逐渐进入历史,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 卷首语
    李景虹
    科技导报. 2024, 42(16): 1-2.
    塑料因质量轻、制造成本低、可塑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据统计,2015—2023年,塑料产量从3.2亿t增长到4.3亿t,预计到2050年产量将增加2倍,届时全球每年人均塑料消费量将达84.37 kg。2022年,中国废塑料产量超过6000万t,其中仅1800万t实现了材料化回收利用,材料化回收利用率约为30%。大量塑料购物袋、快递袋、外卖餐盒、地膜、农药瓶、肥料袋、各种商品塑料包装等低值塑料垃圾,混入生活垃圾被焚烧或填埋,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最大难点和痛点。
  • 卷首语
    李灿
    科技导报. 2024, 42(15): 1-2.
    当前氢能受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把氢能作为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世界各国也出台了氢能发展的战略路线图。氢能产业的发展对推动全球能源结构更加清洁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将促进形成能源行业的新赛道和新质生产力,也是我国实施双碳战略任务的抓手。
  • 卷首语
    金翔龙
    科技导报. 2024, 42(14): 1-4.
    水下考古是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其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是对淹没于江河湖海等水下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的一门考古学分支学科。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1年 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持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卷首语
    吴有生
    科技导报. 2024, 42(13): 1-5.
    海洋是远未充分开发、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世界经济和军事竞争的重要领域。开发深海资源与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与保护海洋生态、振兴海洋科学与占领前沿阵地、维护海洋权益与保卫国家安全,必须有强大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与产业的支撑能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则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与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开发和智慧海洋建设的现实要求和重要驱动力。
  • 卷首语
    王贻芳
    科技导报. 2024, 42(12): 1-5.
    基础研究是一切科技活动的基础,也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根基。没有基础科学的成果,就没有当今高度发达、富裕、强盛的现代生活。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如牛顿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奠定了工业革命、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基础,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机械、航空航天、电力电子、半导体与通信等现代工业体系均奠基在基础科学的知识与规律之上,是能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的缘由。面对未来,为实现“从0到1”的创新与跨越,建设创新型的科技强国,应该且必须全面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参与新知识和新规律的“生产”,为人类文明做出与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与人口规模相匹配的成就与贡献。
  • 卷首语
    侯立安
    科技导报. 2024, 42(11): 1-5.
    新污染物指新近被发现或关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风险,尚未纳入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各类污染物。目前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四大类。新污染物一般具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能通过径流、扩散、渗滤等多种途径在气-固-水三相体系中迁移转化,对环境生态安全和人身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特别是新污染物易以水为媒介,通过食物链富集,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健康风险。
  • 卷首语
    杜祥琬
    科技导报. 2024, 42(10): 1-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列入了激光技术项目,由国家组织的跨部门专家组具体操作,列入这个项目的目标以及专家组的任务并未写明。专家组就请朱光亚主任讲一讲。他讲了一个阿喀琉斯之踵的故事:相传古希腊的大力神阿喀琉斯刀枪不入,因为他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曾捏着他的脚后跟,把他全身泡在神河里,经神河浸泡,使他刀枪不入。但对方知道,他的脚后跟在他母亲手里,没能经神河浸泡,就一支毒箭射中他的脚后跟,使他丧命。这个故事蕴含着哲学:强敌也有薄弱环节。朱光亚用这个故事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就得思考:强敌何在?薄弱环节又是什么?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科技的发展战略。
  • 卷首语
    符淙斌
    科技导报. 2024, 42(9): 1-1.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和加剧等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是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加速发展地球系统科学。
  • 卷首语
    路甬祥
    科技导报. 2024, 42(8): 1-2.
    新时代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时代特征是:网络化、全球化、绿色化、智能化。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改革开放、合作共赢、共创共享之路。2050年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 卷首语
    侯立安
    科技导报. 2024, 42(7): 1-1.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考验。推进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仍需把握关键问题、掌握核心科技、精准政策引领、实现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式上,要形成总量与强度“双控”约束机制,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路径上,循序渐进,立足能源安全、应对转型风险,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政策上,持续发力,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厘清已有政策效果突出的建设经验以及关键政策需求,实现精准有效施策。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打好政策引领和技术创新的组合拳,发挥创新驱动优势与政策激励功能,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工作。
  • 卷首语
    王赤
    科技导报. 2024, 42(6): 1-2.
    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在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笔者非常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科技现代化”这一核心关键支撑,铭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主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回答“国有疑难可问谁”,我们更需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肩负起科技创新的重任,率先实现科技现代化。
  • 卷首语
    翟明国
    科技导报. 2024, 42(5): 1-6.
    矿产资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包括发达国家的持续高位需求、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预计未来数10年,全球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继续高速增长,如何应对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资源需求,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战略性关键矿产是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战略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类资源,即是对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用途的一类金属元素及其矿床的总称。
  • 卷首语
    叶奇蓁
    科技导报. 2024, 42(4): 1-2.
    核电作为清洁低碳高密度能源,在保障全球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造福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峻、减排诉求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聚焦核能创新,在裂变和聚变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推出大量创新型反应堆、核燃料循环和核能多用途等方案。
  • 卷首语
    韩林飞
    科技导报. 2024, 42(3): 1-1.
    总体来看,城市交通不是单纯工程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公共治理问题,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手段也应从工程和管理向社会和治理方向转变。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不是创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个灵活的框架和一个思维工具,它在原理层、思路层提出的观点对我们理解当前城市交通治理具有很好的启发性,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根据不同的发展背景和特征分层讨论,而且应该在现代城市交通管理,在具体社会环境中找到空间品质和可达性之间的更好平衡的实践方法。
  • 卷首语
    倪光南
    科技导报. 2024, 42(2): 1-2.
    开源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拥抱开源、学习开源、用好开源符合历史潮流,符合国家战略、符合人民利益。希望各界在中国主流CPU发展上聚焦开源RISC-V,与世界开发者协同创新、反对垄断、反对遏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 卷首语
    包为民
    科技导报. 2024, 42(1): 1-2.
    2023年,以人工智能、超级计算和自动化为基础的数字时代和基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的深度科学这两股创新浪潮引领科技研发进入新的阶段,全球创新格局正悄然变化。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科研工作者太空逐梦、极地探索,在空天技术、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 卷首语
    孙永福
    科技导报. 2023, 41(24): 1-1.
    城市是非农业产业聚集、人口稠密之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困扰着城市健康发展。
  • 卷首语
    陈立典
    科技导报. 2023, 41(23): 1-1.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从关注疾病的治疗,逐渐上升到更多地关注整体健康水平的改善。
  • 卷首语
    潘复生
    科技导报. 2023, 41(22): 1-2.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 、2060年前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
  • 卷首语
    韩济生
    科技导报. 2023, 41(21): 1-1.
    在人的一生中,无可避免地都会遭受到疼痛的侵扰。如何管理疼痛,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健康。随着人们对疼痛问题的认知及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疼痛医学的发展经历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 卷首语
    贺福初
    科技导报. 2023, 41(20): 1-1.
    当人类历史行进到20世纪,尖端科技研究已经超越了个人兴趣,上升到国家使命,大科学计划应运而生。
  • 卷首语
    钱七虎
    科技导报. 2023, 41(19): 1-1.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新时期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对中国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意义重大。
  • 卷首语
    石远凯,孙燕
    科技导报. 2023, 41(18): 1-2.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 卷首语
    李景虹
    科技导报. 2023, 41(17):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 卷首语
    李坚
    科技导报. 2023, 41(16):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稳步推进,绿色转型、绿色消费、低碳产业无疑是未来40年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 卷首语
    赵沁平
    科技导报. 2023, 41(15): 1-1.
    随着计算机、宽带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和软硬件系统也持续迭代,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迁移,不断更新大众消费体验、社交形态、生产模式和数字经济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