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稿
    姚道新
    科技导报. 2024, 42(20):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84
    摘要 (1185) PDF全文 (1969)   可视化   收藏
    高压下双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引发国际上广泛的关注,理论研究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理论计算表明La3Ni2O7中镍的2个eg轨道对超导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氧的p轨道也出现在费米面上,相应的多轨道模型已经提出。各种计算表明,新型镍氧超导体可能具有s±波的特性,对其进行掺杂或加压可以改变超导配对特性。基于强关联相互作用的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验观测的现象。顶点氧空位的存在对于超导的发生会有明显的影响。三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镍氧超导体的家族,目前其电子能带结构、多轨道模型、超导配对对称性等都有理论探究。
  • 特色专题
    王艺博, 任瑞华, 葛建平
    科技导报. 2025, 43(7): 79-9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29
    摘要 (777) PDF全文 (104) HTML (588)   可视化   收藏

    清洁能源转型是一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牵动全球供应链的工程,而关键矿产则是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和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在沙特试图摆脱对石油经济依赖的前提下,如何保障能源转型过程中所亟需的关键矿产供给、快速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是沙特调整经济结构多元化、实现“2030愿景”的重点。当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目标高度契合,双方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禀赋互补、技术经验共享、产业市场互通。因此,应在社会、供应链等多维度下梳理和分析中沙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基础与发展潜力,在双方的利益视角下提出合作建议,推动沙特能源转型、促进沙特“2030愿景”实现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双方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潜力,推进中国与沙特周边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一带一路”中国国际合作发展新格局。

  • 特色专题:2024年科技热点回眸
    苏璞睿, 冯登国
    科技导报. 2025, 43(1): 102-11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2.01867
    摘要 (742) PDF全文 (159) HTML (400)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世界各国继续加大网络安全战略部署,针对软件供应链、大语言模型等新兴场景的安全问题发布了相关技术指南和管理政策。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中国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规,以规划指导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规范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发展。然而,当前网络攻击事件依然频发,APT攻击、勒索攻击等网络攻击对全球网络空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024年,围绕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量子计算和软件漏洞等热点领域有了系列突破。未来,亟需发展新的技术能力和技术体系,为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环境提供技术保障。

  • 特色专题:2024年科技热点回眸
    谷雨, 任福继
    科技导报. 2025, 43(1): 132-14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1.00035
    摘要 (684) PDF全文 (164) HTML (395)   可视化   收藏

    “人机情感交互”研究旨在创建一种能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并能针对人的情感作出智慧、灵敏、自然回应的智能系统,是实现机器人自然化、拟人化、人格化的基础技术和重要前提。2024年,大语言模型的进步给该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从交互理论、情感认知、情感调节及交互效果评估层面回眸该领域年度研究进展,并探讨在情感认知可计算模型、情感调控可进化交互环路、情感交互可解释评估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理论与技术问题。指出了人机情感交互领域未来研究主要方向为情感认知可计算建模方法、情感调控可进化交互环路、情感交互可解释评估体系等。

  • 特色专题
    王靖岳, 孙国帅, 武旭东, 张硕, 王军年
    科技导报. 2025, 43(8): 62-7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0.01638
    摘要 (683) PDF全文 (27) HTML (644)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回收现状。详细阐述了当前研究中正极材料的主流回收方法,综述了废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回收工艺发展、回收产品、对环境负担的影响,以及电池退役后的选择,如二次利用、直接再生修复电极材料、湿法或火法冶金回收材料等。从电池材料回收率,循环利用再生体系,电解液、隔膜和负极材料等综合回收方面对现有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技术提出了改进意见。

  • 专题: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
    姚峰, 王雪, 韦正德, 张效初
    科技导报. 2024, 42(23): 70-7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206
    摘要 (680) PDF全文 (1572)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人工智能在心理评估中的准确率和方法及伦理问题等应用和研究现进展,基于多模态和心理干预技术的发展,展望了人工智能未来在心理评估中的应用,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在心理评估中应用会更加关注个性化需求和跨学科的合作,在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人机互动技术、非侵入式调控技术合作方面应用会更加广泛,未来人工智能的伦理研究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特色专题:新型显示科学与技术专题
    庄喆, 刘斌
    科技导报. 2025, 43(2): 42-5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8.01026
    摘要 (663) PDF全文 (199) HTML (366)   可视化   收藏

    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当前高亮显示应用的最佳选择,其具有高对比度、低响应时间、宽工作温区、低能耗和广视角等优势,成为当前产业界和学术界比较看好的新型显示技术。综述了Micro-LED新型显示技术的原理,对比其与现有技术的性能,从材料、器件、集成和成本良率等几个角度探讨了Micro-LED新型显示技术的关键技术挑战。未来3~5年内,Micro-LED显示技术仍然会在材料、器件、集成等技术方面存在技术创新和重大突破的关键机会,该技术支撑着未来显示产业的发展,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引领全球的一次重要科技革命。建议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当前Micro-LED新型显示技术的关键问题。同时发挥市场和社会资本的作用,引导产业遵循技术发展和商业发展规律。Micro-LED显示产业尽管仍面临技术挑战,但增强现实等近眼显示设备的推出,可能彻底革新现有的显示产品形态,Micro-LED显示产业市场将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1): 10-15.
    摘要 (655) PDF全文 (59) HTML (612)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美国科学促进会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学普及与应用、服务社会发展的共同使命。202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刊《科技导报》与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刊《Science》深度合作“科技新闻”栏目,旨在报道国际科学界的最新动态、突破性发现以及前沿成果,共同推动全球科学的进步。

  • 特色专题:2024年科技热点回眸
    段海滨, 梅宇, 牛轶峰, 李彬, 刘冀川, 王寅, 霍梦真, 范彦铭, 罗德林, 赵彦杰, 朱纪洪, 袁莞迈, 王思远, 魏晨
    科技导报. 2025, 43(1): 143-15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1.00010
    摘要 (591) PDF全文 (304) HTML (347)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无人机技术正以智能化、自主化和系统化为核心驱动力,深刻重塑着低空经济与智能空域的全球格局。从无人机自主飞行与智能控制、无人机集群协同、无人机集群验证、反无人机技术及无人机管控与低空经济等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无人机相关技术2024年的代表性进展、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当今,无人机技术正通过跨领域的技术集成和智能生态构建,从单一工具化应用跃升为系统级战略支柱,而低空经济的快速扩张对全球空域治理、多模态感知、任务优化以及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无人机必将以智能空域治理为基石、以协同创新为引擎、以新质能力提升为目标,打造面向未来场景应用的无人机生态新体系,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智能空域全球布局及多领域纵深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与行业引领。

  • 科技新闻
    科技导报. 2025, 43(3): 13-7.
    摘要 (573) HTML (351)   可视化   收藏

    2025年1月20日,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合肥实现1亿℃,持续1066 s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打破了此前该装置403 s的世界纪录。这一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队完成,标志着中国聚变能源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迈出重大一步。

  • 本刊专稿
    林润华, 徐丽娇, 王志敏, 黄文光,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25, 43(3): 20-3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2.00192
    摘要 (522) PDF全文 (143) HTML (377)   可视化   收藏

    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24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30项。(1)中国重大科学10项进展分别为:发现迄今全球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发现新型钙-氧气电池;“拉索”发现高能宇宙线起源关键证据;破解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构造;解密细胞自组织漩涡的机理;实验上首次发现引力子模;提出应用青蒿素类衍生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新策略;发现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新疗法;发现高丰度绿色元素催化生产低碳烯烃新机制;揭秘月背土壤成分与年代。(2)中国重大技术10项进展分别为:解码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开发具Pb容量的3D纳米级光盘存储器;研制出大规模智能光计算芯片太极;利用国产型扫描探针显微镜首次“看到”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基于原语表示的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天眸芯”研制成功;实现以RNA为媒介的基因精准写入;构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模拟器;研制具有原子尺度局域化光场的奇点介电纳米激光;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借助AI破解催化领域重大科学难题。(3)中国重大工程10项进展分别为:中国南极第5站秦岭站建成开站;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出港;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我国刷新水冷磁体世界纪录;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我国自主研制世界首台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通过验收;世界最大吨位新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交付离港;全球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工;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顺利贯通。

  • 专题: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低碳发展
    王戎, 陈祉叶, 曾嘉伟, 王怡静, 曹军骥, 汤绪, 张人禾
    科技导报. 2024, 42(19): 10-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232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减缓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导致的气候变暖,推动电力系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从近期研究的趋势出发,针对实现“双碳”目标对能源转型的需求,梳理了能源转型过程中潜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运行阶段对环境和生态的潜在影响。为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基于2010—2021年期间清洁能源变化的历史趋势,预测2021—2060年发电量和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已有研究报道的中国光伏和风力发电潜力,分析了未来发展光电和风电对土地、输电、储能、投资等方面的需求。结果表明,维持中国过去清洁能源的增长速度可能无法满足实现“双碳”目标对未来清洁能源的需求,因此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能源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惯性,加速推进中国的能源转型,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中的占比。最后,针对如何以较低经济成本加速能源转型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 科技人文
    左锟澜, 黄剑良, 孙博, 刘欢
    科技导报. 2024, 42(19): 119-12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13
    中国病毒学家顾方舟,是中国组织培养口服减毒疫苗的开拓者,他的研究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脊灰减毒疫苗的接种效果,使千百万儿童免受脊灰的威胁。以顾方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顾方舟走上公共卫生和病毒学道路的原因以及研制中国首批“脊灰”减毒疫苗的过程等,讨论了影响脊灰疫苗技术路线选择的因素,以及疫苗的生产、检定、临床试验的过程与结果。
  • 特色专题
    武松涛
    科技导报. 2025, 43(12): 121-13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3.00046
    摘要 (442) PDF全文 (188) HTML (357)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国际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阐述了聚变能相对其他能源所具有的安全性高、燃料储量丰富、能量密度高、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环境友好等优势;回顾了托卡马克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托卡马克概念的提出到如今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建造,重点介绍在国际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成果及取得了重要关键技术突破的著名托卡马克装置,如那些验证了可控核聚变的科学可行性,获得了最高聚变能增益,创造了等离子体三乘积世界纪录,获得最高等离子体温度,发现了重要物理现象、机理与机制、发现或提出了新的或先进的运行模式的托卡马克装置;分析了托卡马克聚变堆尚待解决的诸如燃料循环、氚自持、材料等关键科学与技术挑战;最后展望了聚变堆托卡马克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聚变能商业化前景。旨在为核聚变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 科技评论
    何欣恒, 李俊睿, 徐华强
    科技导报. 2025, 43(2): 14-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1.01606
    摘要 (434) PDF全文 (103) HTML (231)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学研究带来了深远影响,其中,AlphaFold2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突破。评估了AlphaFold2对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预测的可靠性,凭借其对蛋白质三维结构的高度准确预测。然而,在实际应用中,AlphaFold2的预测结果并非在所有场景下都足够精确。以GPCR为例,这类重要的药物靶点参与了广泛的生理过程,其结构研究对理解功能机制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尽管AlphaFold2能够准确捕捉GPCR整体骨架的主要特征,但其预测模型在胞外域与跨膜域的组装、配体结合口袋的形状,以及信号传导界面的构象等方面,与实验解析的高分辨率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限制了AlphaFold2模型在GPCR功能研究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中的应用能力。因此,尽管AlphaFold2为结构预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但其在特定场景下的局限性表明,AI结构预测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尚不能完全取代实验结构生物学,需要联合使用以辅助药理学研究和药物设计。

  • 科技人文
    康敏, 李庚润
    科技导报. 2025, 43(4): 113-12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5.00818
    摘要 (413) PDF全文 (399) HTML (236)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是著名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诞辰200周年、逝世110周年,纪念他的最佳方式是总结和弘扬其精神遗产。以文本细读和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在简要回顾华莱士的重要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他为追求真理而无畏艰险的牺牲精神、坚持实地调查的方法论态度、勇于挑战权威的理论创新精神。博物学家华莱士是一位将科学要求与伦理要求相统一,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其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

  • 卷首语
    包为民
    科技导报. 2025, 43(1): 1-2.
    摘要 (412) PDF全文 (81) HTML (278)   可视化   收藏

    举步2025,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征程浩瀚星河,前行需要Passion,遵循自己的时钟,创造自己的有序!

    致敬挺膺担当奋斗的科技工作者,你努力的时候,光就有了形状!

  • 特色专题:混合智能中的情感交互与协同决策
    伍海燕, 何翠琳, 曲由之, 刘泉影
    科技导报. 2025, 43(3): 47-5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352
    摘要 (403) PDF全文 (109) HTML (266)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大语言模型(LLMs)是否能够通过语言任务的预训练而产生情感智能,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测试大语言模型的情感智能水平的方法,以及情感智能大模型在心理学的应用。从情感智能的定义出发,回顾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总结出目前LLMs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提升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的性能,而忽视了模型的情感智能,即感知、理解、使用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尽管LLMs在处理语言任务方面表现出色,但在理解和生成情感文本方面仍存在局限性,因此,提出对大模型的情感智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估的必要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总结了LLMs情感智能评估相关的工作,倡议心理学把大语言模型作为新的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大模型的情感道德问题。从情感认知科学的角度,论述大语言模型作为一种工具,对新时代的情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 专题:中医临床研究的范式与应用
    贺媛, 张宁勃, 高铭, 杨冲, 宋虎杰, 樵成, 赵亮
    科技导报. 2024, 42(21): 102-1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4
    为从本质上促进儿童语言功能的恢复可以中医针刺疗法为主,通过精确靶向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实现体内阴阳平衡。同时,辅以“全脑语言”治疗模式,该模式注重激活大脑多个功能区域,通过系统性的功能训练,强化神经网络间的连接与协调,显著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包含关键反应训练、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听觉理解能力的评估与强化训练,全方位地提升儿童的语言技能与社交互动能力。研究发现,将中医针刺疗法与“全脑语言”治疗模式相结合,能够根据儿童语言障碍的具体特征及其发展阶段,进行个性化且动态的治疗调整。
  • 科技人文
    费辰予, 李雪, 刘冰楠
    科技导报. 2025, 43(7): 143-14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414
    摘要 (390) PDF全文 (438) HTML (157)   可视化   收藏

    江泽涵是中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拓扑学派开创者。学术研究方面,深耕于拓扑学领域,带领团队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竭力促进国内数学研究的发展;数学教育方面,重视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数学竞赛的人才选拔功能和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对基础教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行政管理方面,积极整顿学风,深入系务改革,大力推动了北大数学系的蓬勃兴盛。通过回顾江泽涵的学术人生和数学贡献,缅怀其留下的教育思想和崇高精神。

  • 科技评论
    李国杰
    科技导报. 2025, 43(3): 14-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2.00183
    摘要 (388) PDF全文 (137) HTML (269)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因DeepSeek横空出世引发的关于AI发展路径的思考。首先解释了为什么DeepSeek会引起全球性的科技震撼,接着讨论了“规模法则”(Scaling Law)是否已遇到天花板、发展“通用人工智能”(AGI)应选择什么道路、发展人工智能应该追求高算力还是高算效(高能效)、“开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等问题。最后对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提升和如何实现人工智能自立自强提出建议。

  • 政策建议
    叶前林, 李佳欣, 汪畅, 曾庆根, 卢红
    科技导报. 2025, 43(1): 157-16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330
    摘要 (386) PDF全文 (101) HTML (241)   可视化   收藏

    考察美国力推稀土产业链重构的深层动因及最新动态,是确保中国稀土全球战略竞争优势和产业链安全的关键。通过分析美国稀土产业链重构的动因、进展及对中国的挑战,发现美国对中国稀土进口高度依赖、稀土关切上升至国家安全、美国国内稀土强劲消费需求和对中国政策全面转向竞争构成了美国加速稀土产业链重构的动因。目前,美国在稀土资源本土开发与保护、冶炼分离加工布局、高端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等全产业链领域的重构成效明显,对中国稀土产业链的全球影响力、中美战略竞争博弈下的抵御经济制裁能力、高端稀土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国际稀土合作的战略空间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为此,提出了中国应从提升稀土产业综合竞争力、优化稀土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稀土高端技术应用水平和加强稀土全球化战略布局等方面采取举措,以增强抗衡美国对中国“脱钩”的主动权,抢占稀土“卡脖子”技术制高点,实现从稀土大国向稀土强国目标转变。

  • 特色专题:2024年科技热点回眸
    王旭升, 邹建新, 林羲, 胡志刚, 丁文江
    科技导报. 2025, 43(1): 47-6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2.01842
    摘要 (383) PDF全文 (114) HTML (199)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氢能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在制氢方面,大规模绿氢示范项目不断增加,碱性电解槽成本逐渐下降,固体氧化物电解和质子交换膜电解等高效电解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通过电极材料的优化,电解持续效率逐渐增加,膜电极运行寿命不断延长。在储运氢方面,除传统高压气态和液氢外,金属氢化物储氢、有机液态储氢、氨/甲醇等新型氢储运方式的技术成熟度逐渐提高。一方面,镁基合金、钛基合金等金属储氢技术的循环寿命及储氢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时通过规模化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氢储运成本;另一方面,绿氨和绿色甲醇项目发展迅速,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工业脱碳的重要举措。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氢能将在交通、工业和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等多个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 特色专题:2024年科技热点回眸
    蒲菠, 陈文超, 张召富, 陈增辉, 赵毅, 郝沁汾, 孙凝晖
    科技导报. 2025, 43(1): 118-1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2.01753
    摘要 (381) PDF全文 (125) HTML (263)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硬件结构的高集成化、复杂化和3维化,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已成为工程应用中具有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同时也成为跨学科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正成为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图论和网格技术、热力学和动力学等进步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存在多物理场耦合机理研究不清晰,仿真手段和工具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从多物理场建模仿真技术和多物理场效应与仿真分析2个方面,回顾了2024年数值仿真计算与多物理场协同相关的研究进展。建模仿真技术,从器件到芯片、芯粒到封装、电路板到系统,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效应研究和仿真技术,从机理分析和工程应用,进展显著。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随着2.5维和3维芯片集成的需求爆发,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将围绕新的应用场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行业挑战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 特色专题
    张岩, 王旭升, 林羲, 晏嘉泽, 孙玉杰, 姜方, 邹建新
    科技导报. 2025, 43(7): 67-7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8.00986
    摘要 (376) PDF全文 (149) HTML (203)   可视化   收藏

    重点分析了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甲醇储氢和氨储氢等多种新型储运氢技术特点、发展现状、经济成本及关键技术瓶颈,探讨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并横向对比了不同氢储运技术的经济性水平与应用前景。当前,固态储氢技术已在部分领域实现示范应用,但其大规模产业化仍面临高成本和高能耗等挑战。有机液态储氢技术虽然操作便捷,但受限于脱氢温度高、释氢速率低及对贵金属催化剂的依赖。绿色甲醇和绿氨储氢技术在能耗、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制约。不同储运技术各具优势与局限,需要综合考虑氢储运量、运输距离、安全性、碳排放及具体应用场景,以确定最优的技术路径和应用方案。

  • 研究论文
    曾勃, 马智亮, 李帅勇, 曲寒冰, 孟凡银, 赵琉涛
    科技导报. 2025, 43(9): 84-9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7.00818
    摘要 (373) PDF全文 (819) HTML (127)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建造数字化平台作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在建筑信息模型(BIM)、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核心技术的驱动下实现了突破性发展。从相关研究总体特征、相关研究现状和平台案例分析3个维度对2010—2023年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BIM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建模和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构建了平台的基础框架;云计算技术凭借其弹性计算资源和分布式处理能力为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大数据技术则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优化了工程管理流程。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为例,该平台创新性地采用“环状”数字集成交付模式,整合区块链数据确权技术,实现了政府投资项目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管理中的“三超”问题。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明显局限,比如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单体项目层面,缺乏行业级系统整合;技术标准体系尚未统一,制约了数据互联互通;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相对不足。未来发展方向应着重于构建产业级集成平台,推动规模化应用;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规范;深化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与传统建造技术的融合应用;探索数据资产交易机制,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

  • 特色专题:大科学装置
    匡光力, 黄杏洁, 汪文强
    科技导报. 2025, 43(5): 26-3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0.01466
    摘要 (366) PDF全文 (630) HTML (157)   可视化   收藏

    深入探讨了大科学装置在推动人类知识创新进程中的核心作用,特别聚焦于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这一实例,剖析了其在达成科学目标、驱动知识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吸引高端人才等多个维度上的显著贡献。SHMFF通过构建高场磁体集群,为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学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提供先进实验条件,支撑用户取得系列高水平成果。其衍生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药物研发等领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SHMFF坚持开放共享理念,通过国际合作在生物、材料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促进知识共享。SHMFF的成功实践验证了大科学装置对知识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优化大科学装置布局、提升设施先进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持续建设和完善大科学装置体系,将成为推动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支撑。

  • 本刊专稿
    周诚, 程杉杉, 高玉月, 周燕
    科技导报. 2025, 43(2): 22-3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890
    摘要 (365) PDF全文 (42) HTML (181)   可视化   收藏

    《地外原位资源利用差距评估报告》是国际空间探索协调组(ISECG)定期更新的关于全球太空探索任务的汇总文件,旨在推动全球太空探索与原位资源利用(ISRU)的可持续性。首先,基于ISRU的总体目标与关键结构分解,总结了目前针对ISRU技术、试验测试设备以及星壤模拟物3方面开展的评估工作,并进行归类比较。其次,通过重点解析此报告的ISRU差距评估内容,依次对各参与国当前在原位资源勘查、原位资源采集和预处理、生产消耗品的资源加工、生产建造和制造原料的资源加工、月面原位建造、地外空间制造6大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重心与优势展开具体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解析此报告对ISRU技术的多学科融合研究、高保真极端环境模拟平台建设以及结合深空探测需求推进高水平ISRU任务实施的展望。

  • 科技工作者建议
    丁如
    科技导报. 2024, 42(17): 28-4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902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护栏条款”是美国芯片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目的是限制拥有领先芯片技术的企业在中国投资、扩产或提供技术授权,同时限制美国掌握先进技术的研究机构与中国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已实施的芯片基金追回机制的相关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护栏条款”下追回机制的适用范围、例外情形和惩戒措施。梳理了“护栏条款”的三重护栏机制,包括对申请主体的限制、对申请企业在中国进行扩产的限制以及对企业与中国主体合作研究的限制,分析了“护栏条款”对芯片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影响,并立足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目标,提出了中国在国内法规完善以及国际规则运用和构建方面应对“护栏条款”的建议。
  • 特色专题
    伍松林, 付伟, 陈保冬, 吴雨琪, 韩伟, 朱永官, 黄隆斌
    科技导报. 2025, 43(11): 60-7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1.01611
    摘要 (361) PDF全文 (472) HTML (119)   可视化   收藏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维系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然而,近百年来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生了大量尾矿矿渣,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尾矿区的生态重建成为实现可持续矿业的关键。在分析传统尾矿生态修复技术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土壤发生学原理的尾矿生态修复新策略,即尾矿成土生态工程。具体而言,本策略将尾矿视为成土母质矿物,通过系统性生态工程手段加速成土过程,并逐步将其改造成具有多孔物理结构和化学缓冲特性,能够承载生态功能的稳定类土基质,从而实现对尾矿区的生态重建。尾矿成土生态工程需综合考虑尾矿的特性、本地微生物和植物物种资源及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设计技术路线,构建成套技术体系。最后,基于现有研究进展,提出了尾矿成土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和技术应用前景。

  • 特色专题:新型显示科学与技术专题
    李彦松, 刘衡, 赵泽邦, 赵谡玲, 徐征
    科技导报. 2025, 43(2): 62-8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8.01030
    摘要 (355) PDF全文 (207) HTML (224)   可视化   收藏

    量子点以其高色纯度、高效率、可调光谱、广泛的光谱覆盖范围,以及低成本的溶液加工等诸多优点,成为新兴的显示领域材料。然而,无论是以光致发光为主的显示技术,还是发光二极管(QLEDs)显示技术,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器件寿命低、蓝光效率低、镉基量子点毒性、图案化困难等。总结了量子点的物理特性、量子点的种类、发光机制及在显示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镉基量子点QLEDs的研究进展,报道了最新三基色QLEDs的发光亮度、效率和器件寿命。总结了量子点图案化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提高量子点在显示领域的应用,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开拓和创新,攻克量子点的应用难题,实现自发光量子点显示。

  • 科技评论
    陈亚宁, 李稚, 方功焕, 李玉朋
    科技导报. 2025, 43(13): 16-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355
    摘要 (348) PDF全文 (478) HTML (48)   可视化   收藏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全球干旱区气温以0.32℃/10 a的速率上升,气候变暖加大了蒸发能力,导致全球干旱区范围扩大,面积增加了约2.61×106 km2;干旱事件增加,强度增大,全球34个大河流域发生气象干旱事件平均达251次;热浪、干热风等复合干旱事件增多,骤旱事件呈显著上升趋势,热浪平均持续时间由8 d增加到12 d。伴随气候变暖,水资源可供给量降低,水资源不确定性和干旱风险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加大,碳排放增大,荒漠化加剧,贫困化地区增多。建议大力倡导低碳减排,抑制气候变暖速率,加强国际合作,制定缓解干旱区持续扩张的全球行动计划,从政策、管理、教育、科技、金融等多个方面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机制,多维破解荒漠化与贫困“双重困境”。

  • 特色专题:2024年科技热点回眸
    郑祥, 杨清雯, 石磊, 程荣
    科技导报. 2025, 43(1): 81-9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1.00029
    摘要 (344) PDF全文 (157) HTML (164)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高效和灵活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模式识别与预测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系统,已成为环境领域备受关注的新兴工具。以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盘点了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监测、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及应用,并展望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前景,为推动环境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专稿
    李国杰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分别授予做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引起科学界的热议和争论。这次诺奖的“出圈”不是物理学界和化学界的“悲哀”,而是寄托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人工智能推动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期望,唤醒人们对人工智能超预期发展和广泛渗透性的重视。复杂性挑战逼迫人工智能和所有的传统科学走到一起,我们应更加重视跨学科研究。这次颁奖可能会在科技发展史留下痕迹,我们的后代会记住这些为人类迈进智能时代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 本刊专稿
    马余刚, 王思敏
    科技导报. 2025, 43(7): 21-4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5.01.00105
    摘要 (336) PDF全文 (244) HTML (171)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回顾2024年原子核物理科技发展的前沿与热点,放射性核束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中低能与高能的交叉、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超精细结构、核钟、核物质状态方程与核天体物理等交叉学科及核医学等方向,其中有涉及理论的拓展也有实验的突破,这些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不断地推动我们对物质基本构成和宇宙演化的深入理解。

  • 科技人文
    王少
    科技导报. 2025, 43(2): 125-1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7.01092
    摘要 (329) PDF全文 (32) HTML (169)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从实证角度阐释科学家精神在杰出科学家身上的生成理路有助于探寻科技创新人才的应然成长路径。基于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报道材料的语义网络分析,发现几种重要的身份是科学家展现科学家精神的中介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进一步构建了科学家精神的理论模型。根据研究结论得出的启示有:必须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身份塑造、实行科学精神6个内涵的一体教育和重构科学家精神中创新和育人的蕴涵。此外,面向科技创新人才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体悟,要帮助科技创新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国家和社会要充分肯定科技创新人才家人的贡献。

  • 政策建议
    刘虎沉, 李珂, 施华
    科技导报. 2025, 43(4): 101-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7.00784
    摘要 (316) PDF全文 (860) HTML (136)   可视化   收藏

    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智能互联技术体系的关键要素,重构了智能制造价值链,为智能制造质量管理提供了新范式。结合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实际情况,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智能制造质量管理的新趋势与新需求。概述了质量4.0的基本理论,拓展了质量4.0中价值链的含义,并通过内部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与相关方价值链3个维度构建了基于质量4.0的智能制造全价值链质量管理模式,以促进质量4.0理论与方法在智能制造质量管理实践中落地。

  • 科技评论
    蔡自兴, 蔡昱峰
    科技导报. 2025, 43(8): 15-2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504
    摘要 (314) PDF全文 (106) HTML (252)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从人工智能的定义出发,提出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是由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人工智能技术方法和人工智能应用3部分组成,并认为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是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是基于知识的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算法和人工智能的算力,而人工智能的技术要素为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涉及经济、科技、民生、社会和其他领域。

  • 政策建议
    程建荣, 谢素美, 曹艳, 王银霞, 杨颖, 杨晓蓥
    科技导报. 2025, 43(3): 115-1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511
    摘要 (311) PDF全文 (111) HTML (223)   可视化   收藏

    海洋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较为理想的风力条件,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能够获取更为稳定和强劲的风能资源,从而提高发电效率和输出功率。在分析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海上风电存在海洋资源法律体系不完备、海洋规划体系待深化、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海上风电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借鉴国外发展海上风电的经验,从完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立法、加强海洋空间规划体系保障、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中国发展海上风电的对策建议,可以为中国海上风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研究论文
    李振, 张振鑫, 王涛, 彭雪丽, 岳贵杰, 张德宇, 刘先林, 李建华
    科技导报. 2025, 43(13): 69-7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025
    摘要 (311) PDF全文 (382) HTML (39)   可视化   收藏

    设计了一种结合边缘增强的全局自注意力深度学习网络(global self−attention network with edge−enhancement,E−GSANet),用于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在编码主干构建并融入边缘增强模块,为网络赋予边界先验知识信息;通过全局自注意力特征表达模块构建影像的长距离依赖关系,实现显著特征与边缘增强特征的表达融合;使用逐级上采样解码模块,将空间细节信息丰富的浅层特征与具有高阶语义信息的深层特征相融合,得到建筑物的精确提取结果。基于2个开源的遥感建筑物数据集,将E−GSANet与当前主流方法进行对比,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E−GSANet在各项指标中都取得了最优的结果,提取出的建筑物更为完整,边缘更加精确,精度更高。此外,网络结构的消融实验分析证明了各模块的有效性。